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備課組名稱 高一地理 周次 發言時間本節 教學內容 4.1常見的地貌類型-海岸地貌本節 教學目標 通過實地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等資料,辨別河流地貌,描述景觀的主要特點本節 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別海岸地貌 難點:結合野外觀察或實地景觀圖片,描述海岸地貌景觀特征本節內容 教學方法 講授法本節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教學過程預設(二課時) 材料探究:材料:經緯旅行日記中提到:“‘嘩!嘩!……’海浪拍打著礁石,濺起了幾尺高的潔白晶瑩的水花,海浪涌到岸邊,輕輕地撫摸著細軟的沙灘,又戀戀不舍的退回,一次又一次永遠不息地撫摸著;在沙灘上劃出一條條的銀邊……” 思考:海邊的礁石往往形態各異,試判斷其主要成因。濱海的沙灘是如何形成的? 海邊的礁石形狀各異主要是由于海浪侵蝕形成的;沙灘是由海浪堆積作用形成的。 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統稱為海岸地貌。 2、分類:海浪侵蝕地貌和海浪堆積地貌。 ①海浪侵蝕地貌 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動力 作用表現:在巖石海岸,波浪不斷擊打、侵蝕巖壁,使海岸后退 作用結果:海蝕地貌,如海蝕柱、海蝕崖、海蝕平臺等 分布地區:濱海地區 海水不斷沖擊岸邊基巖,淘空下部的巖石,使上部的巖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稱為海蝕崖。 在波浪的作用下,海蝕崖不斷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傾斜的基巖平臺,稱為海蝕平臺。 向海突出的陡立巖石,因同時受到不同方向海浪的侵蝕,兩次的海蝕穴互相貫通,形成海蝕拱橋。 海蝕柱是海岸受海浪侵蝕 、崩坍而形成的與岸分離的巖柱;是在海蝕拱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海蝕拱橋的拱橋發生崩落,殘留于海中的柱狀巖石,叫做海蝕柱)。 ②海浪堆積地貌 泥沙來源比較豐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發生堆積,形成各種海積地貌,如海灘、沙嘴、離岸堤、水下沙壩等 海灘是指由海水搬運積聚的沉積物沙或石礫,堆積而形成的岸,海灘按照沉積物顆粒大小可分為礫灘、沙灘、泥灘;有的海灘地勢平坦,灘面廣闊,有管理的又稱海水浴場。 礫灘,常見的海岸堆積地貌,沉積物顆粒大。 沙灘,常見的海岸堆積地貌,沉積物顆粒小。 泥灘又稱“海濱泥地”,分布在淤泥質海岸上的潮間帶、潟湖、河口及海灣頂部等波浪作用較弱或細粒物質來源豐富的地方。 沙嘴,指從陸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灘。 激浪流攜帶的泥沙在沒有到達水邊線以前就堆積下來,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狀堆積體,就是離岸堤。 海岸地貌知識小結 (1)海蝕地貌 (2)海積地貌 我國典型地貌的主要分布 鞏固練習板書 海岸地貌 海岸侵蝕地貌: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穴、海蝕拱橋 海岸堆積地貌:礫灘、沙灘、泥灘本周教學 內容“一科一輔”習題處理 課時作業本周教學內容中需集中討論的疑難問題 海岸地貌類型及其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