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3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 教案( 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3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 教案( 表格式)

資源簡介

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走進元陽哈尼梯田教學設計
(魯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三節)
一、課標與教材分析
1.課標分析
本節內容對應課標“Ⅰ-1.3 結合實例,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的要求,重點落腳在“關系”二字,即要求從地與人的關系看不同的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從人與地的關系看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本節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能夠有效達成這一要求。
2.教材分析
本節是魯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礎》第二單元第三節的內容,主要探討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造,是對本單元第二節《地形變化的動力》的進一步延伸與拓展,同時是滲透人地協調觀這一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
3.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兩目。
第一目“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闡述了地表形態對人口分布、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方式的影響,是從地對人的角度分析地表形態對人類生活的廣泛的影響。在本目中,地表形態對農業生產和運輸方式的影響是重點內容。本目的內容,在高一必修二人口、產業以及運輸方式等方面均已學習,是學生已有的經驗的進一步的提煉。
第二目“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造”,從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個方面闡述了人類活動對地貌發育過程的影響,是從人對地的作用分析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造。在這一目中,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間接影響是重點內容。
結尾部分,是對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的總結,點出人類合理改造地表形態的重要性。為此,使用案例將上述內容串聯,能有效引導學生由因及果、由淺及深探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進一步培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等核心素養。
二、學情分析
我校高二年級學生,思維雖然相對活躍,善于思考,探索欲強;初中階段依據不初步的區域地理知識,具有一定的區域認知能力;高一階段已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關內容,具備分析地表形態對人口分布、農業生產和運輸方式的影響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在本單元前兩節內容的學習中,學生對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也有了初步的經驗認識。
然而,我校學生整體學習積極性較低,學習習慣有待改善,教學中需要有效激趣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同時,我校學生整體基礎薄弱,在問題的設計上,需要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由淺入深;本節部分內容較為抽象,不易理解,需要教師合理引導,幫助學生學會分析。
因此,在“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方面,學生已具備多項經驗基礎,可由學生自主探究完成;在“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造”這部分內容,尤其是“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間接影響”方面,既是本節重點內容,亦是難點內容,不易直觀理解,可以學生熟悉的情境案例為線索,引導學生分析,并點出合理改造地表形態的重要性。
三、教學目標設計
1.學生通過預習與自主學習,能夠歸納地表形態對人口分布、運輸方式和農業生產的影響,培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素養;
2.學生利用景觀照片、視頻、閱讀素材等,通過對實例的探究,理解人類活動對與地貌發育過程的影響,培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素養;
3.學生通過分組辯論與作業,理解人類合理改造地表形態的重要性,培養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及地理實踐力素養。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1.以實例說明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造;
(二)教學難點
1.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造;
五、教學方法
1.教法:案例教學法;情境模擬法;2.學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辯論法
六、教學評價設計
1.表現形式評價
(1)在預習中,通過學生完成的預習表單,并在教學活動第一環節中的陳述性回答,評價學生預習效果,評價目標1的達成度;通過教學活動中第二環節學生回答問題具體情況,評價目標2的達成度;通過教學活動中第三環節學生辯論情況,評價學生整體內容的掌握、遷移運用能力及目標3的達成度。
2.總結性評價
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作業(尋找人類活動改造地表形態的“痕跡”),并結合課堂教學生成性評價,形成對本節課的評價(見表1)。
表2 教學評價維度表
項目 具體指標
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 A等級: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舉例說出不同地表形態對人口分布、農業生產和運輸方式的影響,并能準確的分析人類活動對不同地表形態的適應性措施;在作業反饋方面,學生能夠準確指出家鄉不同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B等級: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舉例說出不同地表形態對人口分布、農業生產和運輸方式的影響,并能較為準確的分析人類活動對不同地表形態的適應性措施;在作業反饋方面,學生能夠較為準確指出家鄉不同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C等級: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說出某種地表形態對人口分布、農業生產和運輸方式的影響,并能簡單列舉人類活動對不同地表形態的適應性措施;在作業反饋方面,學生能夠較為說出家鄉的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造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 A等級: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以梯田為例,說明梯田的修建對地表形態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并能進一步分析梯田對地表形態及生態環境產生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指出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既有直接影響,也有間接影響;在作業反饋方面,學生能夠準確指出家鄉人類活動對原有地表產生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能準確分析這些影響的利弊; B等級: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以梯田為例,說明梯田的修建對地表形態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并能簡要分析梯田對地表形態及生態環境產生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指出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既有直接影響,也有間接影響;在作業反饋方面,學生能夠較為準確的指出家鄉人類活動對原有地表產生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能簡單分析這些影響的利弊; C等級: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以梯田為例,說明梯田的修建對地表形態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指出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既有直接影響,也有間接影響;在作業反饋方面,學生能夠簡要指出家鄉人類活動對原有地表產生的影響,能分析這種影響的利弊;
人類合理改造地表形態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 A等級: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對教學中提出的爭議性觀點進行評論,觀點明確、論據充分,并能由此升華到人類對地表形態的改造必須合理適度、因地制宜;在作業反饋方面,學生能夠客觀評判家鄉人類活動改造地表形態產生的影響,能結合家鄉的自然與人文地理特征發現改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改造或的弊端并提出解決措施; B等級: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對教學中提出的爭議性觀點進行評論,論據比較充分,并能由此升華到人類對地表形態的改造必須合理適度、因地制宜;在作業反饋方面,學生能夠客觀評判家鄉人類活動改造地表形態產生的影響,能發現改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改造后的弊端并提出解決措施; C等級: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對教學中提出的爭議性觀點進行評論,有論點,并能由此升華到人類對地表形態的改造必須合理適度、因地制宜;在作業反饋方面,學生能夠評判家鄉人類活動改造地表形態產生的影響,能夠指出弊端并提出解決措施;
七、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目的
導入 問題導入:內外力作用能夠改變地表形態,那么人類活動會改變地表形態嗎?哪些活動,請你舉例說明。 教師活動: 【預設】1.如學生回答中包含梯田,則直接以學生回答的引入;2.如學生回答中未包含梯田,則教師引入; 同時展示元陽梯田的景觀圖片,引入本節課題。 回答教師提問 開篇名義,明確主題,以內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引入本節,以學生已有經驗引入未掌握經驗,符合學生認識規律。
目標 展示 教師活動: 展示課題,展示課程標準與學習目標,請學生閱讀學習目標。 閱讀學習目標 明確主題
情景模擬探究 研學目標一:為什么要修建梯田 1.教師展示研學任務一: “我們一起到元陽哈尼梯田進行研學,研學過程中,遇到一群外國友人,他們在驚嘆于元陽勞動人民偉大創舉的同時,也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么要修建梯田?作為新時代高中生,請你結合所學知識,為他們答疑。” 2.檢查預習:教師引導學生回顧預習作業,并結合必修二所學習的關于地形對人口分布、交通運輸方式以及農業生產三方面內容,完成相應表格(下表),教師以隨機提問方式提問學生進行闡述。 3.引導小結:教師給予修建梯田的一般要求以及元陽縣的基本資料,進一步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所給材料分析,為什么要在元陽修建梯田?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不同地表形態限制人類的生產生活,梯田是人類對地勢起伏較大的山地丘陵地形的適應 4.教師銜接:既然不同地表形態限制人類的生產生活,為了適應地形,我們修建了梯田;那么修建的梯田是否會對地表形態也產生影響?如果有影響,是哪些影響呢? 研學目標二:梯田對地表形態有什么影響? 5.教師展示研學任務二: “外國友人對我們的解答十分滿意,但他們好像是為了考驗我們,繼續提出了他們的問題:既然不同地表形態限制人類的生產生活,為了適應地形,我們修建了梯田;那么修建的梯田是否會對地表形態也產生影響?如果有影響,是哪些影響呢?” 6.教師進一步引導,展示思考問題,并分別給予示意圖以幫助學生理解: [思考1] 梯田修建前后,坡地的坡度和坡面流水速度發生了什么變化?這種變化對地表形態有什么影響? [思考2] 坡度過大的山坡,修建梯田,會對地表形態產生哪些影響? 結論: 梯田的修建直接改變了地表形態;由于坡度、坡面水流速度等要素的改變,合理修建梯田減緩了坡面徑流流速,從而間接使流水侵蝕作用減弱,促使泥沙就地沉積,緩解水土流失;人類修建梯田,對地表形態既產生直接影響,也存在間接影響,既有有利影響,也有不利影響。 7.教師銜接: 哈尼梯田對地表形態能產生諸多積極影響,但是元陽陽縣山區面積廣大,許多山坡坡度較大,陡坡修建梯田也易加劇水土流失,那么元陽到底是應繼續著力修建梯田,打造梯田稻作生態和文化旅游產業,實現良性發展;還是應該應減小梯田面積,發展林果業或種植防護林以保護生態呢? 研學目標三:元陽梯田未來之路 8.教師展示研學任務三: “在與外國友人的進一步交談中,我們也對元陽未來的發展方向產生了分歧:我方認為,哈尼梯田對地表形態能產生諸多積極影響,元陽應繼續著力修建梯田,打造梯田稻作生態和文化旅游產業,實現良性發展;外方卻不贊同,認為哈尼梯田雖好,但元陽縣山區面積廣大,許多山坡坡度較大,修建梯田也易加劇水土流失,應減小梯田面積,發展林果業或種植防護林。理越辨越明,既然有分歧,我們就來辯一辯。” 9.教師展示辯論觀點,并引導學生進行元陽梯田未來之路的話題辯論,教師展示論點,說明辯論要求,組織實施辯論。并根據課堂時間,適時結束,總結觀點。 10.教師進行最后點評,并與學生一起得出觀點結論: 在適宜的坡度修建梯田能夠保持水土,減弱地表侵蝕,緩解水土流失;但陡坡卻會加劇水土流失; 在陡坡發展林果業、或建設防護林,能有效保水固土,防治水土流失,但林果業產生的經濟效益低; 無論是繼續修建梯田,還是改為林果業或建設防護林,核心思想都是要合理、適度的改造地表,因地制宜發展; 依次回答表格中的內容(提前預習好并完成) 學生分析修建梯田的原因,并與教師一起總結 學生結合梯田景觀圖片,分析梯田對地表形態的直接影響是改變了地表坡度、形態和景觀; 學生根據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思考并分析梯田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總結得出結論。 學生分為3個大組,分別代表中方與外方,以及裁判方,中方組和外方組按照辯論要求進行觀點辯論;最后由裁判方進行總結。 以情境模擬任務進行教學,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探究心理。 對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不再重復強調,以預習形式學習,以表格形式總結歸納能有效減少時間浪費,提升課堂效率。 知識小結,幫助學生有效遷移運用已有知識,并將新知知識內化。為第二環節作出鋪墊。 使用景觀圖,幫助學生直觀感受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造產生的直接影響; 使用示意圖,幫助學生進一步分析梯田在減弱流水侵蝕、延緩丘陵溝壑發育方面的作用,深入理解梯田對地表形態的間接影響。 從有利和不利兩個維度進一步引導學生延伸思考,辯證、多角度看待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設置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及開放式的問題,即符合當前高考評價要求,也有效培養學生辯證思維;通過對爭議話題的思考,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因地制宜、合理適度的可持續發展觀。 總結升華,點明主題。
總結 教師梳理本節課內容,并進行要點總結:
課后 實踐 作業 布置實踐作業:尋找人類活動改造地表形態的“印跡” 要求: 1.結合自己家鄉的實際情況,尋找家鄉哪些人工活動影響了原有的地表形態,請你把它們記錄下來; 2.根據所學知識,談一談這些人工活動對地表形態產生的影響的利弊。 學生完成實踐作業 通過作業評價學生對本節內容的具體掌握情況,同時培養地理實踐力。
八、板書設計
九、作業設計
1.主題:尋找人類活動改造地表形態的“印跡”
2.形式:綜合實踐活動
3.時間:國慶假期
4.要求:
(1)結合自己家鄉的實際情況,尋找家鄉哪些人工活動影響了原有的地表形態;
(2)根據所學知識,談一談這些人工活動對地表形態產生的影響的利弊。
5.成果展現形式
(1)形式:實踐調查報告;匯報
(2)報告要求:撰寫成一份實踐調查報告,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內容:
(課題、調查地點、對地向形態的改造形式、產生的影響、是否產生問題及問題的解決措施、地表形態景觀照片)
(3)結合實踐報告,進行匯報展示
6.作業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 具體要求
A等級 B等級 C等級 D等級
準備充分 (10%) 行前準備充分,有效收集資料,與主題高度契合 行前準備充分,收集到部分資料,且與主題相關 行前準備較為充分,能收集到資料,基本與主題相關 準備不充分,收集不到資料或與主題無關
過程完整(25%) 整個實踐過程完整,有記錄,有痕跡。 整個實踐過程較為完整,有記錄,有痕跡。 整個實踐過程基本完整,有記錄。 實踐過程不完整,無記錄,無痕跡
論據充分 (25%) 實踐報告能結合地理知識論述,論點明確,論據充分具有調理,體現地理學科特點 實踐報告能結合地理知識論述,論點明確,論據充分 實踐報告有論點,論點明確,論據充分具有調理 實踐報告無論點論據
案例明晰 (20%) 展現案例具有代表性,能準確分析其利弊 展現案例具有代表性,能分析其利弊 展現案例具有代表性,能簡要分析利弊 展現案例不具有代表性,無分析。
匯報流暢 (20%) 進行實踐匯報時語言有邏輯,能使用專業性詞匯,能夠運用地理知識原理進行論證,匯報能反映主題。 進行實踐匯報時語言有邏輯,能使用專業性詞匯,能簡單運用地理知識原理論證,匯報能反映主題。 進行實踐匯報時語言缺乏邏輯性,不使用專業性詞匯,但能簡單運用地理知識原理論證,匯報基本能反映主題。 無邏輯,不能體現地理知識原理。
總評 依照指標權重進行加權處理后得到最終等級。 A為優秀,B為良好,C為合格,D為不合格
7.設計意圖
撰寫實踐報告是一個回顧反思的過程,一方面建立在大量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建立在學生能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上。本項主題實踐活動,一方面是對教材活動的落實,另一方面也是對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落實;同時,也是對《地理課程標準》關于加強地理實踐要求的落實。
通過本項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并學會用地理原理解釋這些現象;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事物,學會分析這些事物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對人類產生的利弊,引導學生遵循自然規律,樹立合理改造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理念。
十、教學反思
本節課依據魯教版新教材選擇性必修二的順序單元“第二單元”為框架,進行的設計。在教學設計上,采用逆向教學設計的方式,先設置教學目標,然后依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評價,最后結合教學目標與教學評價設計整體教學過程及預。從課堂效果看,本堂課完成了教學目標,從評價反饋上看,本節課的有效性較高。當然,本節課也存在諸多不足,現對本節課反思如下:
(一)可取之處
1.主線引領,情境穿插
本節課以案例元陽梯田為主線,分別設置“我們為什么要修建梯田”、“修建梯田對地表形態有什么影響”以及“元陽梯田未來之路”三個情境問題,引導學生分別探究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造以及人類應合理改造地表三個問題,實現了對課程標準要求的落地;在對案例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結合元陽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資料分析為什么要修建梯田,結合所給有關梯田素材分析修建梯田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觀點辯論中探討元陽梯田未來之路,提升了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等核心素養。
2.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時引導
教學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無論哪個環節,均給予學生充分表達觀點的時間;設置的問題能有效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回答問題較為踴躍;在最后的觀點辯論環節中,學生能夠根據所學知識充分表達觀點,使課堂升華。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作為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引領課堂的方向,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
3.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整堂課,都注重對學生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調動與運用地理知識、描述與闡釋地理事物、論證與探討地理問題等四大關鍵能力的培養。在課前準備環節,下發有關梯田的文本資料,由學生充分閱讀,找出關鍵信息,體現了對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結合所了解的信息及所學知識,由問題“為什么修建梯田”“修建梯田對地表形態會什么的影響”進一步探討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造,體現了對調動運用地理知識、描述與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的培養;由觀點“元陽梯田未來發展之路”的辯論,充分培養學生論證與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
4.允許“意外”,注重生成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的回答與觀點與教學預設并不相關,針對這一現狀,我并不是直接否定或回避問題,而是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探討問題。如在觀點辯論時,許多學生并不是從人類活動合理改造地表形態的角度分析,而是從生態文明建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和置辯,這時我并沒有打斷,而是傾聽觀點,并允許他們繼續辯駁,以此將本節課由人類合理改造地表形態升華為人類合理改造自然,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使得整堂課更加精彩。
(二)不足之處
1.銜接語言較為生硬
在三個情境環節的銜接中,銜接語與原本設計和教學多媒體軟件所展示的“研學情境任務”未互相呼應,使環節銜接略顯生硬;
2.自學回顧占用的時間稍長
在第一環節“為什么修建梯田”中,主要采用的是學生提前自學,課堂回顧自學所得并歸納總結的方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生回顧的時間稍長,且回顧內容中只有地表形態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這一部分與本節課的案例“元陽梯田”相關,使得另外兩部分內容即地表形態對人口分布、交通的影響顯得多余,且占用時間;
3.部分問題的探討不夠深入
在第二環節“修建梯田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中,是由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得出梯田不僅能直接改變地表,也能通過改變坡度和地表徑流流速間接改變坡地的受侵蝕狀況,從而間接影響地表形態。但師生的討論也僅僅止步于此,并沒有更加深入的探討梯田影響地貌發育的機制。
(三)課堂重建
針對以上問題,在今后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活動中,我應該從以下方面來改善:
1.堅持逆向教學設計,堅持主線引領,情境模擬式教學基調
地理源于生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地理學科的使命。為此,今后我將繼續堅持主線引領,情境模擬式的教學主基調,以生活情境為案例主線,以逆向教學設計為框架,在大單元教學的架構上,構建具備生成性的、可測量的教學評價指標,并基于評價指標精心設計教學,使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真實需要。
2.加強掌控力,合理把控好各環節時間
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各環節的掌控力,使各環節的時間分配更合理,做到突出重點,精研難點,深入淺出,化難為易,把有限的時間集中攻破重點問題。
3.合理設置問題,注重最近發展區
在情境問題的設置方面,要遵循“最近發展區”原理,設計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解決新的問題,并力求突破當前的瓶頸;當然,這更需要我在教學設計時充分掌握學生的學情,分層設置問題,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使每位同學都能學有所獲。
附件1: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走進元陽哈尼梯田 線上研學任務單(含拓展學習資料)
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走進元陽哈尼梯田 線上研學任務單
研學目標 1.通過研學探究一,總結地表形態對人口分布、運輸方式和農業生產影響的知識儲備,認識為什么我們要在山區修建梯田; 2.通成研學探究二,理解人類活動(修建梯田)對于地貌發育過程的影響; 3.通過研學探究三,認識人類合理改造地表形態的重要性;
研學 探究1 情境任務: 我們一起到元陽哈尼梯田進行研學,研學過程中,遇到一群外國友人,他們在驚嘆于元陽勞動人民偉大創舉的同時,也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么要修建梯田? 作為新時代高中生,請你結合所學知識,為他們答疑。 你需要具備的前置知識(通過預習完成): 1.地表形態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2.地表形態對運輸方式的影響 3.地表形態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4.結合老師所給的資料,試解決外國友人的問題:
研學 探究2 情境任務: 外國友人對我們的解答十分滿意,但他們好像是為了考驗我們,繼續提出了他們的問題:既然不同地表形態限制人類的生產生活,為了適應地形,我們修建了梯田;那么修建的梯田是否會對地表形態也產生影響?如果有影響,是哪些影響呢? 1.梯田對地表形態的直接影響(觀察并思考) 2.梯田對地表形態的間接影響(觀察并思考) 【思考1】梯田修建前后,坡地的坡度和坡面流水速度發生了什么變化?這種變化對地表形態有什么影響? 【思考2】坡度過大的山坡,修建梯田,會對地表形態產生哪些影響? 3.請你嘗試總結:梯田對地表形態有什么影響?
研學 探究3 情境任務: 在與外國友人的進一步交談中,我們也對元陽未來的發展方向產生了分歧: 我方認為,哈尼梯田對地表形態能產生諸多積極影響,元陽應繼續著力修建梯田,打造梯田稻作生態和文化旅游產業,實現良性發展; 外方卻不贊同,認為哈尼梯田雖好,但元陽縣山區面積廣大,許多山坡坡度較大,修建梯田也易加劇水土流失,應減小梯田面積,發展林果業或種植防護林。 理越辨越明,既然有分歧,我們就來辯一辯: 寫出你的觀點,并與他人辯駁一番:
總結 寫出本次線上研學的心得體會:
拓展學習材料 一、梯田 梯田是在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線方向修筑的條狀階臺式或波浪式斷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產作用十分顯著。梯田的通風透光條件較好,有利于作物生長和營養物質的積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復式梯田等。梯田的寬度根據地面坡度大小、土層厚薄、耕作方式、勞力多少和經濟條件而定,和灌排系統、交通道路統一規劃。修筑梯田時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機肥料、種植適當的先鋒作物等農業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中國梯田主要分布在江南山嶺地區,其中廣西、云南居多,這是因為這些地方雨水比較多,又多山,梯田依山而建,其中以云南哀牢山和廣西龍勝龍脊梯田較為出名。 梯田能夠改變地形、攔蓄雨水、減少徑流、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水分,保水、保肥效果顯著。因此,梯田在促進山區和丘陵地區農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方面,作用十分突出。由于各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勞動力數量、土地利用方式與耕作習慣等各不相同,修筑的梯田形式也各異。 梯田主要分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反坡梯田和隔坡梯田四種。 水平梯田,即田面水平、田埂平整的梯田,采用半挖半填方式修成。因為水平梯田的田面比較平整,蓄水、保土能力較大,因此能夠控制水土流失,便于灌溉和精耕細作;但水平梯田修筑時需要的填挖方量大,造價高,并且下層生土被翻到表層后,耕地的質量會下降,因此比較適合在土層深厚、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修建。 坡式梯田,也叫過渡梯田,是田面縱向、有一定坡度的梯田,一般順坡向每隔一定間距后沿等高線方向修筑。但在不斷翻耕和水流的沖淤下,上部田面的土體會不斷下移,導致原來的田面坡度逐漸變緩,通過田坎加高,最終會便成水平梯田。這種梯田的工程量小,但蓄水保土能力相比水平梯田較差,適合在土層較薄、勞動力較少的地區修筑。 反坡梯田,即田面與山坡方向相反的梯田,一般外高內低,向內側微微傾斜,坡度很小。這種梯田具有較強的蓄水、保水和保肥能力,但需要的勞動力多,適合栽植旱作作物與果樹。 隔坡梯田,即上下相鄰兩個水平梯田之間保留一定寬度的原山坡地,這個坡地可以作為下一級水平梯田的集水區。可以在水平梯田上種作物,坡地上種草,能防蝕、集水、割草漚肥、飼養牲畜等。 二、哈尼梯田 哈尼稻作梯田系統主要分布在中國云南省紅河州的元陽、紅河、綠春、金平4縣境內,總面積達82萬畝,開墾歷史已有1300多年。哈尼梯田擁有獨特的灌溉系統和奇異而古老的農業生產方式,形成了江河、梯田、村寨、森林為一體的良性原始農業生態循環系統。哈尼稻作梯田系統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 1.生態功能 良性循環是哈尼稻作梯田系統的核心,以水作為核心的水利系統構成了循環體系,但是沒有森林的過濾和涵養,水利也可能轉變為水害。哀牢山區,常年有茂密的植被覆蓋,有高大的喬木,也有低矮的灌木叢,還有覆蓋在地表的草地。在垂直的山地環境下,地形地貌、立體氣候和植被三大自然條件為哈尼梯田農耕提供了水環境基礎。冬末春初,從紅河河谷蒸發升騰的水蒸氣,在半山區受氣流的壓降,形成茫茫云海,在一片片茂密的森林中化成綿綿霧雨,大量傾瀉在這一地區,蘊育了廣茂的森林;由于森林的巨大儲水作用,在森林和崇山峻嶺的管溝中,形成無數的山泉、水潭、溪流,造就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水源體系。林中營溝中流淌的無數溪流,在灌溉了梯田之后,又復歸紅河和藤條江水系中去。水分在這相對封閉的區域內升騰下瀉,云海產生的霧養育森林,森林貯存了雨、水,又排放出大量的溪流經過村莊,灌溉梯田,最后進入江河。 以哈尼族"寨神林"崇拜為核心的傳統森林保護理念,使這里的自然生態系統保存良好,為梯田提供著豐富水源。生態的相互作用也在哈尼稻作梯田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哈尼梯田垂直落差1500多米;層層梯田拾級而上,最高可達5000多級,田埂有五六米高。哈尼族創造發明了"木刻分水"和水溝沖肥,利用發達的溝渠網絡將水源進行合理分配,同時為梯田提供充足肥料。哈尼人還構建了多套微循環再利用系統,稻草喂牛,牛糞曬干做燃料,燃料用完做肥料,肥料養育稻谷;哈尼人珍惜土地資源,房前屋后的空地用來種菜,路邊的墻縫也會成為菜地。此外,屋旁溝箐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會用來養魚,魚在池塘下面,池塘上面養浮萍,浮萍喂豬,豬糞喂魚;魚長大后又被放回梯田,用以撲食害蟲、肥沃土地。哈尼梯田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水稻品種。哈尼稻作梯田系統主要分布在低緯度海拔700米至2000之間的山區,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具有獨特的高原立體氣候特征,形成了典型的立體水稻種植業。同時,水稻生產過程中仍以農家肥為主要肥料,并且形成了稻一魚、稻一鴨的物質循環利用和共生體系,是典型的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此外,作為典型的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哈尼梯田具有穩定性特征。它的穩定性是系統的一個內生特征,指哈尼梯田在農村與其所處環境的協同進化、動態適應中形成了穩定的土地利用系統,不僅存在豐富多樣的農業景觀,而且能長期維持不變。同時,這種穩定性能夠滿足當地社會文化的發展需求,使區域經濟在一定水平上維持不僅能夠自我運行,而且能夠并有效傳承農耕文化、促進社會發展的狀態。對區域氣候的調節就是這種穩定性的表現之一。由于大部分哈尼梯田分布在高海拔地區,為使梯田在來年栽種水稻時不漏水、不垮塌,這些高海拔梯田一般采用常年流水方式,水深0.2米左右,因而形成了大面積的人工梯田濕地。夏季的梯田濕地中種植了水稻,水稻的蒸騰作用和水面的蒸發作用使該區氣候非常濕潤,而冬季的梯田中灌滿了水,形成了大面積的水面蒸發,從而使該區在干季的濕度也較大。哈尼梯田生態系統的水循環機理和獨特功能使得它得以安然度過2010年的西南大早。 2.生產功能 哈尼梯田開墾的初衷,就是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對土地空間進行格局上的擴展與應用。它是哈尼人為了生存和發展而創造出來的,因此生產功能是哈尼梯田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其他功能的基礎與載體。由于哈尼人堅持不懈地努力發展稻作生產,在半個世紀前,該地區梯田的產量就已達到了畝產100-150千克,高的可達300千克。雖然梯田地區的勞動強度比平壩地區高很多倍,但哈尼族的梯田稻作農耕在生產能力上與內地的平壩地區稻作農耕不相上下,養活了百萬哈尼人。 除了種水稻,哈尼人在適宜的海拔和地區種植甘蔗、茶、水果,在田埂上種植棕櫚,加上優質的稻米和魚鴨,農產品豐富多樣。當地形成了哈尼紅米制糖、棕櫚床墊、哈尼島嶼等龍頭產品,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國際榮譽打造哈尼紅米、稻魚等有機產品品牌,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帶動了農村、農業的發展。 3.美學功能 哈尼梯田的美學功能是最直觀的,而且被廣為認識與贊美。哈尼梯田依山勢而建,梯田和村寨等人文景觀與森林、河流等自然景觀和諧統一,像畫作般進行了合理布局,產生出一種構型美。哈尼梯田四季各異的景觀和隨著太陽光線變化而色彩斑期、變幻莫測的景致,更是使攝影師們流連忘返。而哈尼人就在這樣的美景中自在生活著,早已成為這幅美麗圖畫中的一部分。 4.文化功能 哈尼梯田的文化功能主要體現在孕育哈尼人的這片土地上形成了獨特的梯田稻作文化,而它正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基礎。梯田是哈尼族物質生活的依托,造就了哈尼族的飲食文化,是哈尼人勞動的場所是哈尼族最神圣的精神樂園。哈尼族的梯田文化被譽為“山區農業的最高典范”,是民族文化與自然生態巧妙結合的典范,十分具有代表性。其非物質文化是哈尼族在長期的生產中總結的梯田稻作文化和耕作技術,目前仍在傳承和發展當中圍繞著梯田生產而衍生出的哈尼歌舞以及節慶活動等民俗也以其獨特的方式,記載著民族千年的歷史。這種寶貴的、多方面的文化已經在其他地方消失,因此哈尼梯田景觀的久遠性和完整性也更為顯著。 哈尼梯田景觀的生產、生態、美學和文化等多方面功能都是旁觀者的認識。對于哈尼人來說,開墾梯田時并沒有考慮到多種功能。梯田就是他們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順其自然、那么渾然天成,這也與哈尼人生性中對自然的敬畏和呵護緊密相連。只有懷著這份心情才能創造出如此和諧、生態的奇景,而在這般景色中成長的人自然也會擁有一份美好的心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邱县| 商都县| 扶绥县| 安泽县| 山东省| 阳春市| 崇阳县| 锡林郭勒盟| 德令哈市| 于田县| 开平市| 淄博市| 墨江| 乌鲁木齐市| 五台县| 琼结县| 临海市| 靖安县| 平和县| 班玛县| 天祝| 农安县| 永州市| 南靖县| 兴隆县| 红桥区| 临城县| 乐至县| 蓬溪县| 禹城市| 玉环县| 南京市| 林西县| 龙州县| 汉川市| 陇川县| 兴宁市| 会同县| 江西省| 凤台县| 孙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