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備課組名稱 高二地理 周次本節 教學內容 2. 2.2 構造地貌的形成——地質構造與地貌·板塊運動與地貌·山地對交通的影響本節 教學目標 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結合示意圖,判斷褶皺、斷層的特點及形成過程,分析其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了解板塊運動對全球地貌的影響。 結合具體的案例,分析山地對交通建設的影響本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構造地貌的形成和板塊運動,山地對交通建設的影響 教學難點:構造地貌的形成和板塊運動本節內容 教學方法 講授法本節內容 課時安排 3課時教學過程預設(二課時) 導入:落日彩霞照射下的喜馬拉雅山 是什么力量驅使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的 一、地質構造與地貌 1.地質構造:巖層的變形和變位,稱為地質構造,常見的地質構造是褶皺和斷層。 請同學們思考問題: 什么是褶皺? 褶皺是由什么構成的? 是怎么樣形成的? (1)褶皺: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力作用下,巖層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波狀彎曲,叫作褶皺,由背斜和向斜組成。 基本單位:褶曲,即褶皺的一個彎曲。 褶皺的基本形態及地貌 ①形態上(形成):背斜巖層向上拱起;向斜巖層向下彎曲 ②巖層新老關系上:背斜中心老兩翼新;向斜中心新兩翼老。 ③地貌上: 背斜成山→山嶺(背斜山),向斜成谷→谷地、洼地(向斜谷) 倒置褶皺(地形倒置) 背斜頂部因受張力產生裂隙,巖石破碎、物質疏松,易被外力侵蝕形成谷地→背斜谷 向斜槽部因受擠壓,巖層堅硬致密,不易被外力侵蝕,反成山嶺→向斜山 總結:地質構造——褶皺(背斜與向斜) 褶皺構造的判別 方法一:形態法 巖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彎曲的是向斜。利用此方法判斷時,可把缺失巖層補畫完整再判斷。 方法二:新老法 在巖層彎曲形態不明顯的地質構造圖中,在水平方向上顯示出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的是向斜。 褶皺構造的實踐意義 (2)斷層:當巖層受到的壓力、張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巖層就會斷裂并沿斷裂面(位移線)發生明顯的位移,稱為斷層。 識別斷層—判斷依據 ①巖層發生斷裂—斷裂構造 ②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相對錯動、位移 斷層的位移類型 水平方向/位移—巖層水平方向被錯斷。如圣安德列斯斷層 垂直方向/位移—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巖層被錯斷。 水平方向位移對地貌的影響 錯斷原有的各種地貌 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位移對地貌的影響 描述寧夏平原的形成過程 由于地殼運動形成斷層,兩側地塊相對抬升,寧夏平原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構造(內力作用),再經黃河帶來的泥沙沉積而成(外力作用)。 斷層的實踐意義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發育 斷層線巖石破碎, 巖石破碎,易被侵蝕(流水侵蝕) 為洼地,水流易匯集。 道路、橋梁、水庫等工程需回避的地方 巖層不穩定,易誘發地殼活動,破壞工程; 水庫儲水易滲漏。 地質構造就是地貌嗎?簡述理由。 不是 地質構造是巖層形態,或埋藏于地下,或出露地表。(背斜)——指地殼運動留下的“痕跡” 地貌是指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態。(如高原、山地等) 思考: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 構造地貌有怎樣的的關系呢? 二、板塊運動與地貌 (1)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地球巖石圈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構造帶(如海嶺、海溝)分割成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且漂浮在“軟流層”之上作相對運動(相向、相離) 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 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六大板塊 全球分為六大板塊,各自不斷漂移。地殼內部相對穩定,板塊之間的交界比較活躍。 板塊運動 思考:為什么亞洲多火山、地震?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對要少?新西蘭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形成了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總結: 智利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處于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 印度尼西亞→火山之國、千島之國的成因:位于亞歐、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板塊交界處。 新西蘭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成因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 三、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1)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①山地對交通影響顯著→山地交通合理布局 ②最合理方式 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影響——橋(梁)隧(道)相結合 優點:縮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減少通行時間,避免自然災害的威脅。 缺點:大幅度增加建設費用。板書本周教學 內容“一科一輔”習題處理 課時作業本周教學內容中需集中討論的疑難問題 構造地貌的形成和板塊運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