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備課組名稱 高一地理 周次本節 教學內容 2.1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巖石圈物質循環本節 教學目標 區域認知:根據地理位置,分析不同地區內外力作用的差異、地貌景觀的差異 綜合思維:結合內、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分析典型地貌類型的形成原因 地理實踐力:繪制巖石圈物質循環圖,結合當地地貌類型和特征,分析其成因本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內外力作用 教學難點:內外力作用形式和巖石圈物質循環本節內容 教學方法 講授法本節內容 課時安排 3課時教學過程預設(二課時) 導入:在中國北緯30°,有各種形態的風景,如長江三角洲、黃山、廬山、貴州興義喀斯特、三峽等,不同的山川河流地貌的形成受不同因素的影響,一起探尋其形成的主導因素吧! 1.地表形態 ----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態,又稱地形或地貌。 那么是什么樣的力量或者作用塑造了千變萬化的地表形態呢?地質作用 2.地質作用:由自然動力引起的使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及地表形態等不斷變化和形成的作用。 一、內力作用 1.能量來源:地球內部的熱能,其能量主要包括來自地球自轉產生的旋轉能和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有些內力作用進行得很快,如火山噴發和地震,可以瞬間改變地表形態。 有些內力作用則進行得極其緩慢,不易被人們所察覺,但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會使地表形態發生顯著的變化。 2.表現形式及其對地形的影響 ——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1)地殼運動 (2)巖漿活動:當巖石圈破裂時,深處巖漿沿破裂帶上升,侵入巖石圈或噴出地表,這一過程稱為巖漿活動。 ①巖漿運動—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島、五大連池) 形成:巖漿噴出地表,冷卻凝固而形成。 結構:火山口、火山錐、火山通道。 ②火山的類型:按活動狀況可以將火山分為 活火山:還有可能噴發。 例:富士山 死火山:再也不會噴發。 例:乞力馬扎羅山 休眠火山:歷史時期長期熄滅,有時會突然噴發。例:長白山 ③火山的利弊 弊:毀壞農田,造成人員傷亡、經濟損失。 利:發展火山觀光、溫泉旅游,火山灰帶來肥沃土壤。 (3)變質作用 概念:巖石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原來巖石的成分、性質發生改變,形成的新巖石叫變質巖。 特點:一般發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 3.內力作用的影響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概念: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作用力)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被統稱為外力作用。 2.能量來源:外力作用能量來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3.主要表現形式 (1)風化作用(巖石由大變小、由整變碎的過程) 在溫度、水、大氣、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發生破碎崩解(物理風化)、化學分解(化學風化)和生物分解(生物風化)等。 (2)侵蝕作用(使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從而形成侵蝕地貌) 指地表巖石和土壤等物質受到自然作用力而發生松散、溶解和破壞,而且從原地搬運到他處的現象。 (3)搬運作用 風化或侵蝕的產物,在流水、波浪、風、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運離開原來的位置。搬運作用是一個過程,并不會產生地貌類型。風力越大、水流、冰川速度越快,搬運能力越強。 (4)堆積作用 隨著流速降低、風力減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運的物質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 (5)固結成巖 4.外力作用的相互關系 三、巖石圈物質循環 1.巖石分類 巖石是構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質基礎。 巖石按照成因可以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換,使得巖石圈的物質處于循環轉化中,這就是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這一過程也塑造著地表形態。 巖石在巖石圈深處或巖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巖漿。 巖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如此周而復始,使巖石圈的物質處于不斷的循環轉化之中。 (1)判斷三大類巖石和巖漿 判斷三大類巖石和巖漿,大致可以用進出箭頭的多少來區分 ①巖漿:三進一出。②巖漿巖:一進三出。③變質巖和沉積巖:二進二出。 ④沉積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積巖,沉積巖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層理構造。 (2)判斷箭頭含義 ①指向巖漿巖的箭頭——冷卻凝固,是內力作用。 ②指向沉積巖的箭頭——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變質巖的箭頭——變質作用,是內力作用。板書本周教學 內容“一科一輔”習題處理 課時作業本周教學內容中需集中討論的疑難問題 巖石圈物質循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