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課 題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一 第 1 單元 第1課時新課標要求 本節教材相應的課程標準內容是“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主要特點。”本條課標內容的顯性要求是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地球呈現出圈層結構,可以劃分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隱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這也是根本要求。“標準”以“宇宙環境——地球——自然環境”的認識思路,設計了在宏觀了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境的組成,即在空間范圍上把自然環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本條標準的行為動詞為“說出”(要求較低),對于各圈層不要求展開深入了解,而應抓住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學習目標 1、結合圖文資料,認識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區域認知) 2、運用圈層結構理論,說明各圈層之間的關系,從整體上說明自然環境的基本構成。(綜合思維) 3、知道科學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內部結構的基本方法,增強探究意識和科學精神。(地理實踐力 4、從人地關系的角度,描述地球各圈層和人類活動的關系,樹立人地協調觀。(人地協調觀)學習 重難點 教學重點 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界面、地殼厚度的變化規律、外部圈層的劃分及各圈層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地幔及軟流層和巖石圈;外部圈層的界線學情分析 在教材第一章前三節中學生已經了解了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已掌握了太陽隊地球的影響,能夠描述地球的演變;除此,同學們對地球圈層有一定的生活體驗,而且具備一定的讀圖與分析能力,為學生理解本節知識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礎。高一學生由于剛進入高中校園思維比較活躍、已具備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在初中地理中已經對“地球的圈層”有了比較初步的認識,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對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間概念、讀圖認圖能力比較薄弱,為了更好的理解和吸收課堂知識,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預習,其次在講解不同的圈層結構時要圖文并茂認真區別各個圈層的特征、界限;學生對縱波橫波的特性認識不足,需要老師提前進行鋪墊。教學輔助 課件、多媒體教學過程學習任務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學習任務一 提問式導入 科普:“上天”容易“入地”難!地球深處到底什么樣? (問題)那我們人類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去了解地球的內部? 這樣的設問方式,通過人類涉及的宇宙空間核對地球的探索歷程,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學習任務二 【過渡】醫生在以前沒有先進儀器的時候,為了了解病人的病灶,用聽診器去探聽心臟的跳動,我們為了了解地球的內部,也可以借助相似原理,利用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去了解地球內部的結構。 學生閱讀課本,完成(拓展知識)內容,去了解科學家用什么樣的方式去了解地球內部。 教師提問:地震波是什么?地震波有哪些分類?我們利用它的哪些特性去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 學生結合導學案和課本閱讀去回答問題。教師進行歸納和總結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探究一】,教師對學生的答案予以評價和肯定。 鼓勵學生探索科學,要敢于克服困難、執著追求。樹立辯比較分析的科學論證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任務三 【過渡】科學家在實驗室里面對地震波在地層中的傳播情況進行了監測,發現了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在不同的深度有一定的變化,因此根據地震波的變化來劃分地球內部結構。 1、劃分依據:地震波在不同地層的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 2、“兩個界面、三個圈層”: 展示課件圖片“地震波在地層中的傳播速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問:橫波和縱波在地層傳播過程中有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橫波和縱波在穿過莫霍面后速度都突然加快; 橫波在穿過古登堡面后突然消失,縱波在穿過古登堡面以后急劇下降。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提問:地震波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說明地層中的各種介質不盡相同,屬于不同的介質。 通過地震波速度的變化讓學生了解地球圈層的劃分具有很強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學習任務四 【過渡】科學界為了紀念發現這兩個不連續界面的科學家,分別以他們的名字將兩個不連續的界面命名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又將這兩個面分成的三個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厚度、結構、組成和特點。 1、地殼 ①厚度 地殼分為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平均厚度為17千米。 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為39-41千米 大洋地殼平均厚度為5-10千米 ②構成 大陸地殼由硅鋁層和硅鎂層構成,大洋地殼只含有硅鎂層。 ③變化規律 一般情況下,地面海拔越高所對應的地殼越厚。 【探究二】根據中國地形圖,回答相關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予以評價 2地幔 ①組成:地幔由上地幔(莫霍面到距離地表900㎞)和下地幔(距離地面900km-2900科目)組成。 ②特殊圈層: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上部巖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間,是一個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內圈層。介于固態和熔融狀態之間。 巖石圈:由巖石組成,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范圍是從上地幔軟流層向上至地表的由巖石組成的空間,包括地殼。 3、地核 ①厚度:大約3450km ②結構:分為外核和內核 外核根據地震波傳播狀況推測為液態或熔融狀態 內核根據地震波傳播狀況推測為液態或熔融狀態 ③影響:外核相對于固態地球的流動,被認為是地球磁場存在的原因。 學生認識人類探索地球內層結構的過程,讓學生理解地球內部的各種特點。 學生結合圖片、影視資料等了解地球內部的各種圈層結構,讓學生了解地然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具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學習任務五 教師指導學生:讓學生閱讀地球外部圈層的特點,并對核心知識進行歸納,分別總結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組成、特點和作用 (一)大氣圈 組成: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氧氣和水蒸汽 特點:大氣圈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 作用:1、大氣圈使得地球上的溫度變化和緩。 2、大氣圈提供了人和生物呼吸所需的氧氣。 3、大氣圈中的風、云、雨、雪和霧,與我們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二)水圈 組成:地表和近地表各種形態水體的總稱,主體為海洋水,還包括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 特點:水是最活躍的自然因素之一;水圈連續但不規則 作用:1、水促使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的遷移和轉化。 2、水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 (三)生物圈 組成:地球表層生物的總稱 特點:生物是地球外部圈層最活躍的因素 作用:1、生物促進太陽能轉化 2、生物能夠改變大氣圈和水圈的組成。 3、生物可以改變地表形態。 【探究三】:將生物圈、水圈、大氣圈和巖石圈填寫到下列表格中 通過閱讀資料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回答問題的獨立思維能力。學習任務六 進行課堂歸納 課堂練習 將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梳理,讓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過練習進行課堂鞏固。教學反思 本節教材內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第四節,被安排在學生學習了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和地球的運動之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為學習地球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奠定基礎。通過對本節內容的學習,要求使學生初步建立空間觀念,激發學生地理探索的興趣,學會以地理視角看世界。內容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識稍有難度外,其余知識較為直觀簡單,因此我打算以分小組競賽形式穿插,以活躍課堂、重點分析疑難點,在這些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有限知識探索無限的未知世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