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備課組名稱 高一地理 周次本節 教學內容 1.3 地球的歷史本節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了解地層和化石在研究地球演化中的作用。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2.根據地質年代表說出主要地質年代的大致時間和主要事件,了解地球的演化簡史。(綜合思維) 3.依據地質年代簡表,說明不同地質時期的海陸變遷、礦產形成及古生物情況。(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本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簡述地球的演化歷程 教學難點:了解地質年代表的劃分依據、地質年代表的時間單位本節內容 教學方法 講授法本節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教學過程預設(二課時) 導入:作為最容易辨認的恐龍之一,梁龍是巨型恐龍中的明星,它們體型巨大,最大的身長超過36米,脖子長度超過6米,尾巴長度更在10米以上。1.5億年前,在北美洲大平原上,它們是最常見的巨型恐龍。然而,現在人們只能在博物館通過化石骨架來認識它們。 身材這么龐大的動物為什么沒能繼續在地球上生存下來呢? 地球的環境都發生過什么樣的變化? 一、化石和地質年代表 地球約有46億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時間里,它經歷了多次火山噴發、板塊碰撞等。要了解這些經歷,研究地層是最主要的途徑。 1.地層的含義與特點 (1)地層的含義:具有時間順序的層狀巖石。 (2)地層特點 結構上:沉積巖具有層理構造;一般先沉積的層在下,后沉積的層在上。(層序規律) 順序上:同一時代的地層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層含有越低級、越簡單生物的化石(地層與化石的關系) (3)沉積巖地層特點(層理構造、下老上新、可能有化石) 化石概念:在沉積巖形成過程中,有些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在沉積物中保存下來,形成化石。 化石的特征: 同一時代的地層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不同時代的底層越古老的地層含有越低級、越簡單生物的化石 化石的形成過程: 活動探究—化石形成過程和特性 思考上中下層的巖層新老關系? 思考A、B兩地是否有同一時代的地層? 將同時代的地層用虛線連接起來,猜想兩地地層產生差異的原因。 巖層上新下老。 具有,A、B兩地有同一時代的地層,自上而下,A地第二層、第三層分別對應B地第一層、第二層。 兩地地層產生差異的原因有多種可能:地殼運動導致的隆起、凹陷;環境變遷導致海侵、海退;流水和風力的侵蝕等 (4)研究地層和化石的意義 通過研究地層和它們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歷史和古地理環境)地層和化石是記錄地球歷史的“書頁”和“文字”) 發現地球演化呈明顯的階段性 2.地質年代表 概念:科學家對全球各地的地層和古生物化石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地球演化呈現明顯的階段性。 根據地層順序、生物演化階段、巖石年齡等,科學家把漫長的地球歷史按照宙、代、紀等時間單位,進行系統性地編年,這就是地質年代表。 地質年代表 記憶方法 活動探究—為什么把寒武紀作為顯生宙的開始? 考古發現,距今5.41億年前,地層中化石以藻類、軟體動物的遺跡為主,生命形態簡單,顯生宙動物化石數量和種類都呈現爆發式增長,出現大量硬體生物,因此,將其劃分為新的地質年代的標志。此前漫長時期,稱為前寒武紀。 前寒武紀→寒武紀 軟體生物→硬體生物 生命稀少→生命繁多 二、地球的演化歷程 1、前寒武紀 2、古生代(遠古的生物時代) 末期出現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種滅絕事件,幾乎95%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 早期魚類大量繁衍,中期海洋面積進一步縮小,魚類進化成適應陸地生活的兩棲類,晚期,氣候變得干旱,水源稀少,兩棲類進化成適應干燥氣候的爬行類。 3、中生代(中間的生物時代) 末期出現物種大滅絕事件,末期發生物種大滅決,絕大多數物種從地球消失, 包括恐龍,成為中生代結束的標志。 4、新生代(最近的生物時代) 小結:植物進化特點 小結:動物進化特點 小結:礦產演化特點 植物是怎樣變成煤炭的呢 由于石炭紀的植物種類繁多,生長迅速,且石炭紀森林多生長在被水浸泡著的沼澤地,死亡的植物枝干很快下沉到稀泥中。在這種封閉的還原環境中植物枝干可避免遭受外界的破壞,并在壓實作用和其他作用下緩慢地演變成泥炭。年復一年,由植物形成的泥炭在地層中保存,又經歷了成煤作用后成為初級的煤炭一褐煤。 褐煤是一種劣質煤,它再經過長時間的壓實后,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煤煙煤。 小結:海陸分布特點 讀教材P19圖1.31,完成課本填空和以下填空 在掌握生物進化與環境演變簡史中,重點抓住以下幾條線索: (1)時間變化:前寒武紀→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動物演化:動物孕育、萌芽和發展的初期階段→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魚類時代→兩棲動物時代→爬行動物時代→哺乳動物時代→人類時代。 (3)植物演化:菌藻植物時代→陸上蕨類植物時代→裸子植物時代→被子植物時代。板書本周教學 內容“一科一輔”習題處理 課時作業本周教學內容中需集中討論的疑難問題 了解地質年代表的劃分依據、地質年代表的時間單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