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的形成與演化》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設計分析】課標分析【課標要求】運用地質年代表,簡要描述地球的演化過程。這是2017年版課標新增內容,涉及到地球和生命的演化過程和基本規律,是完善高中學生地理認知的必要條件。地球的形成與演化,關鍵核心內容就是“地球的演化過程”,包括地球演化過程的生物演化、海陸變遷、構造運動、礦產形成等方面。課標要求是“描述”,則是要求學生根據地質年代表中的數據和相關資料,說出地球在生物演化、海陸變遷、構造運動和礦產形成等方面的演化過程。為此,需要引導學生利用地質年代表等相關資料,說明地質年代及其劃分依據,并建立起各主要地質年代及其相應的地球表面自然場景,進而形成一種宏觀視野下的時空組合。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要求學生描述地球的演化過程,并設計相應的活動,為學生提供“描述”的機會。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講解的:1.說明地球的歷史紀錄。地球的演化過程紀錄在地層和化石中,由對地層和化石的研究分析建立地質代表。2.簡述形成于演化簡史。根據地球歷史發生的重大事件簡述地球的演化過程。3.說明地球的演化過程。從生物演化、海陸變遷、構造運動和礦產形成四個方面來說明地球的演化過程。教材從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記錄——地層與化石入手,在歸納總結地層和化石在研究古地理環境中作用的前提下,通過活動進行總結提升,再給出知識窗“如何確定地質年代”引出地質年代的概念,并給出了簡化的地質年代表和相關說明,為學生查閱并說明地球演化過程提供了資料。在此基礎上,教材呈現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簡史。通過知識窗“生命大爆發”和活動,以及地質年代簡表,初步了解地球形成、海洋形成、生命出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恐龍滅絕、人類誕生等地球演化過程中的大事件,體驗地球演化的一般規律和海陸分布、生命演化等主要表現。最后,教材緊緊圍繞地球的演化過程,按認知邏輯順序分為三個部分:地球歷史的記錄、地球的形成與演化簡史、地球的演化過程。其中,第一部分是認識地球演化過程的基礎;第二部分是地球演化的縮影,了解地球演化過程中的大事件是把握地球演化的關鍵;第三部分體現了地球演化過程的具體表現及其對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影響。作為第一課時,我們主要講解地球歷史的記錄,從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記錄——地層與化石入手,在歸納總結地層和化石在研究古地理環境中作用的前提下,通過活動進行總結提升,再給出知識窗“如何確定地質年代”引出地質年代的概念,并給出了簡化的地質年代表和相關說明,為學生查閱并說明地球演化過程提供了資料。學情分析本課內容為新教材新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課程主要是引領學生,從地層和化石出發,一起穿越回不同的地質年代,從宏觀和微觀角度認知不同的地質年代,最后將其地質年代濃縮為一天,了解人類在46億年的地球演化過程中,顯得無比微小。因此,本節課,應當將活動和探究交給學生,讓學生“描述”“說明”不同地質年代,不同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特征。【教學目標】核心素養 具體目標 價值引領綜合思維:運用跨學科知識,分析地球整體演化的過程特征。 地理實踐力:學會閱讀和觀察地層。 人地協調觀:了解地球的演化過程,讓學生深刻理解當前地球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的意義。 “結合實例,了解地層和化石在研究地球演化中的作用;根據地質年代表說出主要地質年代的大致時間和主要事件,了解地球的演化。”。 了解地球的演化過程,讓學生深刻理解當前地球環境對人類生存發展的意義。【重點難點】1. 重點:化石與地層的相關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地質年代劃分的依據及各階段的特點。2. 難點:化石的形成過程;地質年代劃分的依據及各階段的特點;依據地層和化石推測地質年代與地理環境。【教學方法】1. 小組討論 2. 合作探究【教學過程】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準備一塊分層蛋糕進行導入。 品嘗蛋糕,推測一下制作蛋糕需要的原料及制作的先后順序。 以現實的場景:分層蛋糕,作為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認知興趣,從而引出本節課講解內容。過渡 蛋糕制作流程猶如地球歷史的演化,是具有一定的時間順序的,每一層蛋糕口味和物質的差異,就好比不同的地質年代。 同學們知道科學家是通過哪些地理事物來推測地球的形成和演化的嗎? 問題指向本節課的核心內容,讓學生帶著思考進行學習。閱讀 填空 知識鏈接,新課學習 自主學習:閱讀教材P11-12,填寫下列知識點。 閱讀教材,填寫相應知識點,讓學生對所學內容初步的認知。(1)、地層 概念地質歷史上一定地質時期形成的各種 巖石和 。地層順序在未受劇烈構造運動擾動的情況下,先形成的地層 ,后形成的地層 。作用地層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層形成時的 。(2)、化石 概念存留在地層中的古生物 、遺物及 。作用化石是確定其所在地層的 和推斷 的重要依據。教學 過程 教師展示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實景圖,引導學生讀圖,從而得出地層的層理構造和生物化石反映不同地質年代的構造地貌差異。 觀察: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實景圖,說出地層特征。 通過宏觀角度,了解巖層和化石是研究地質時代的重要標志。教學 過程 展示三葉蟲化石,講解化石研究的意義: 通過研究化石,科學家可以逐漸認識遙遠的過去生物的形態、結構、類別,可以推測出億萬年來生物起源、演化、發展的過程,還可以恢復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各個階段地球的生態環境。 引出問題:科學家為什么要研究化石? 觀看:三葉蟲圖片及思考 通過微觀角度,了解三葉蟲生存的地質年代特征。教師展示常見巖石與形成環境的關系(補充巖石圖片) ①石灰巖—淺海環境 ②頁巖—靜水環境 ③玄武巖—火山活動 案例:昆明石林景觀屬于典型的石灰巖地貌,石灰巖主要形成與淺海環境;頁巖形成于靜水環境;玄武巖則是火山活動的產物 思考:石林地貌形成的古環境。 從身邊的地理出發,了解地球古環境特征。展示教材“知識窗”內容:了解如何確定地層的年代。 ①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法 ②標準化石測定法 ③古地磁年代測定 教師介紹以上三種方法。 明確確定地層的不同方式。 通過不同的測定方法,讓學生明確科學家是多種方法進行研究地球46億年的漫長歷史,從而了解古環境的特征,接著轉向地質年代表的學習。 地層是記錄歷史的“書籍”,化石是記錄歷史的“文字”。讓學生朗誦地質年代表的概念、建立依據及劃分單位。 朗讀:教材13-14頁的地質年代表介紹。 通過朗讀形式,讓學生對地質年代表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合作探究一:提供地質年代相關資料給學生,學生閱讀后進行討論后發言。 第一小組:前寒武紀 第二小組:奧陶紀 第三小組:侏羅紀 第四小組:第四紀 (1)說一說該地質年代發生時間段、發生的主要事件,介紹當時的氣候特點、生物特點。 (2)假如能穿越到該地質年代,你需要做哪些準備,會遇到哪些不一樣的東西? 學生討論后講解,老師展示不同地質年代的假想圖,并加以解釋說明。 小組合作探究,了解相應地質年代發生時間及其發生的主要事件,簡要描述形成時的地理環境特征,并派代表進行發言。 在漫長的地球演化過程中,挑選幾個典型的地質年代,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通過圖文材料的支撐,引導學生關注宏觀角度下的時空組合,對地質年代的劃分及不同地質年代的古環境特征有個初步認知,引導學生學習研究方法。合作探究二:若將地球46億年的歷史壓縮為一天24小時,地球誕生于0點,你能算出圖中的時間分別對應一天中的什么時刻嗎?結合教材13頁“地質年代簡表”,進行推算。 學生展示繪圖后,老師呈現更加詳細的“地球46億年濃縮為一天”的詳細繪圖,并加以解釋說明,人類在漫長的地球演化過程中的極其微小的,僅僅在一天中的最后2分鐘才登上歷史舞臺。進而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我們生活的地球,我們人類對于地球的演化來說可能就是匆匆過客,需要愛護我們共同生活的地球。 小組討論,在學案上寫出答案,并推選出代表進行展示并講解,在附圖中完成。 通過把46億年濃縮為一天,更加直觀的把地球漫長的演化進行講解,加深學生的學習認知。 也通過這樣的轉化,讓學生明白大自然的神奇與奧妙,人類應該珍惜和愛護大自然!【知識體系構建】【板書設計】地球的形成與演化地球的歷史記錄(第一課時)1.地層與化石2. 地質年代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