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的圈層結構》地理說課稿說課程標準課標內容:運用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課標解讀:本條標準關注的對象是地球的圈層結構,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從本條課標的前置限定來看,本條標準要求“運用示意圖”,可以是某張確定的示意圖,也可以是學生用繪制示意圖的方式表達對地球圈層結構的理解。本條標準的行為動詞是“說明”,運用示意圖進行說明,更加強調學生的讀圖析圖、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能夠通過分析地震波傳播速度示意圖劃分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并且能夠運用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說出各圈層的名稱,比較各圈層間的特點。說教材本節內容是繼前面三節學習地球的宇宙環境、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地球的歷史后,繼續學習地球自身的特點,為后面地理環境發生、發展、變化的學習打下基礎。教材結構明確,主要講述兩部分內容:一是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主要包括內部圈層的劃分及邊界、地殼的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組成和地核的組成及狀態;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主要包括各圈層的組成和空間分布及相互間的聯系。教材第一目“地球的內部圈層”由五段正文和兩幅圖像組成,介紹了研究地球內部結構的方法、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及各圈層特點,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由于人類對地球內部圈層的了解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通過研究地震的縱波和橫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來推測地球內部的組成及其它特征。而縱波、橫波知識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很少接觸,因此教材首先利用第一段正文給出縱波、橫渡的基本特點。在此基礎上,以“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與圈層結構示意”示意圖(圖 1.34)和一個思考題為依托,利用第二段正文介紹地球內部地震波速度突然變化而形成的兩個不連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以及由這兩個面劃分出的三個圈層。接著通過三段正文,分別介紹了地殼、地幔與地核的組成物質、深度、厚度等特點,讓學生認識了地球內部圈層構造。教材第二目“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介紹的三個外部圈層再加上巖石圈是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作為必修教材的第一章,學生對具體圈層以及圈層之間的關系沒有太多背景知識,更多局限于初中階段的認知。教材接下來的章節都圍繞這些圈層展開,所以此處對各圈層自身的特點不宜涉及太多,只對這些圈層作概括介紹。教材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因此,教材分圈層介紹時,著墨最多的是各圈層對自然環境形成的作用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課內容是整個高中地理知識學習的基礎,對本教材的其它內容提供理論依據。本內容包含的地球知識,會在以后地理學習中經常運用。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知識結構圖:說學情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對“地球的圈層”有了初步的認識,初中的數學基礎也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讀圖與分析能力,再加上一定的生活體驗,這為學生理解本節知識做了鋪墊。高一學生仍未完全脫離好動愛玩的特性,思維活躍,對新奇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為順利開展教具演示和小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然而本節內容屬于理解層次的,比較抽象,學生雖有一定的感性認知,但由于高一學生仍然無法自主地實現地理規律和個人經驗的結合,地理空間思維能力較弱,讀圖和析圖的能力相對較差,對概念、特點的理解歸納能力較弱,因此學生要學好本節內容有一定的難度。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可類比生活中常見的地理事物或者采用一些教具輔助教學,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利用示意圖和比較法,培養學生讀圖析圖、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給學生動手操作、研究討論的機會,促使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率。說教學目標綜合思維:分析地震波的傳播規律,能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知道各圈層的主要特點,形成綜合歸納等思維能力,能區分地殼與巖石圈的范圍、知道軟流層的位置,舉例說明地球各圈層的相互關系,從整體上說明自然環境的基本構成,形成科學的地理觀和空間觀,認識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區域認知:利用示意圖描述地球內、外部圈層的范圍、物質組成,說明地球結構特點,提高區域認知能力。地理實踐力:通過讀“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圖”理解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并能動手繪制“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提高讀圖、析圖、繪圖的能力。能運用列表比較法學習地球內部和外部圈層的特點,知道科學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內部結構的基本方法,增強探究意識和科學精神,提高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能夠結合實際,舉例說明地球各圈層對自然環境形成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關系,認識到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樹立熱愛地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和人地協調觀,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說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傳播特點,區別橫波與縱波。2.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實況及各層主要特點,特別是地殼的特點。3.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和特征。教學重點確立依據:地球內外圈層的空間分布、特點是教學重點。它們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環境,對認識以后各章涉及的地理現象、地理規律具有統攝作用。教學難點:1.兩種地震波的傳播特征極其在地球內部圈層研究中的運用。2.地球各圈層的物質組成和主要特點。教學難點確立依據:地震波涉及到了物理知識,部分學生理解起來會有難度,而且本節涉及了較多的地球圈層,在層之間形成的跨層結構容易和其他圈層相混淆。說教法學法教法: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诖?,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設問法:導入新課,以設問的形式直奔本課的重點內容,然后逐一展開。情境教學:本節內容有一部分的知識很抽象,創設問題情境,引導探究式教學,可以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示意圖法:由于地球的圈層結構較為抽象,運用示意圖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節課內容,同時也符合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互動教學法:在落實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討論分析,既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又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教學過程。學法: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結合教師教法,主要引導學生采用以下學習方法:讀圖分析法、自主學習法和合作探究法。讀圖分析法:充分利用教材和課件中的圖片,正確引導學生如何讀圖識圖,在圖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且與文字充分結合,通過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劃分圖例,學習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熟悉掌握其特征;增加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圖例,旨在使學生掌握不同情況下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劃分區間;通過圖表和圖例的多次比較和聯系,加深對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認識和對特點的記憶。自主學習法:本節內容后面部分相對較簡單,學生可比較前面“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方法自主學習,提高自身分析綜合的能力。合作探究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對所學問題進行探究、交流、總結。完成對問題的學習。為了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使學生充分融入對問題的探究學習,老師將全班同學進行合理分組,在教師引導下,分別就各個組的探究過程和結論進行交流和溝通各小組派出一名代表對本組的探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并得出結論。說教學過程《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過程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前幾節課中,我們主要學習了地球以外的宇宙環境,這節課我們把目光轉回地球。 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地球的內部結構,并且地球體積龐大,無法像雞蛋一樣,直接打開觀察內部結構。但是人類對進入地心一直在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從封神榜里的土行孫,到1864年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地心游記》都反映了人類想進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21頁,思考地球的圈層結構會是什么樣子呢?(PPT展示課題) 展示電影《地心游記》插圖 緊跟老師思路,融入課堂情景 從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和文學作品入手,生動有趣,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和科學探究的精神新課講授 地球的 內部圈層結構 思考:目前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類可以通過哪些渠道或者方式獲取地球內部的信息呢? 提供以下材料:(展示課件) 1.最深的鉆井深度還不到地球半徑的1/500 2.火山噴發能將地下幾百千米的巖漿泛到上層,但最深不超過450km。 3.地殼運動能掀起地下20~30km物質到地球表層; 顯示地球半徑數據:6371.007千米 總結歸納:我們所能直接探測到的只是地球的表層,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的話,(PPT展示圖片)那么這些方法所能研究到的僅僅為蛋殼部分,無法將地球最深處地心的信息傳遞出來,因此,人們采取了種間接地方法——利用地震波。 閱讀材料中的數據,回答認識地球內部結構的方法(火山噴發、溫泉、鉆井、遙感、地震波等等) 通過顯示地球巨大的半徑,讓學生思考可以通過什么途徑獲取地球內部信息,引導學生回答出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地震波地震波 要求學生用兩分鐘時間閱讀課本相關內容,明確以下幾個概念:地震波、橫波、縱波、不連續面。 PPT分別展示圖片和橫波縱波傳播方式動畫模型,講解地震波的概念和地震波的類型。 PPT展示表格,以提問的方式完成表格 評價學生填表結果,再次總結歸納地震波的傳播特征 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結合所學思考回答: 地震發生時人們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動還是左右晃動?為什么? 當某地地下發生地震時,地面上的人,天空的飛鳥,水里的游魚分別感受到什么樣的震動特點? 歸納講解: 地震波傳播的速度與其通過的介質性質有關。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地殼,假如地球物質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發出的地震波將以直線和不變的速度前進。但實際分析的結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傳播時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這表明地球內部的物質是不均一的。 學生回憶物理課堂所學習的知識,結合課本總結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變化的特點,完成表格內容,并根據老師的引導思考并回答問題1、2通過表格的形式,讓學生結合課本,熟悉縱波和橫波的性質。 以提問的形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理解地震與地震波的同時,感受到地理就在我們生活中。合作探究 PPT展示“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的內部圈層劃分”圖1.25,設置問題,學生分小組討論 1.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在多少千米的深度出現明顯的變化? 2.波速明顯變化的面,被稱為什么面?它們因何得名? 3.根據兩個最主要的不連續面劃分,地球內部可劃分為幾個圈層? 評價小組合作成果,再次歸納總結: 課件展示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圖 教師據圖講解歸納地殼、地幔和地核的位置、物質組成和特征,進一步鞏固知識。 小組合作繪圖討論,上臺展示繪圖結果,并進行組間互評 結論:兩個不連續命名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根據地震波突然發生變化的不連續面,科學家們將地球的內部圈層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之所以這樣設計不僅有利于學生突破本節難點:震波波速與深度變化關系劃分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并分析圈層結構的性質,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繪圖、析圖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增強學生課堂參與感。過渡 學到這里,我們已經了解了地震波與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知識點,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是地球的外部結構,那么地球的外部結構是怎樣的呢?主要分為哪幾個圈層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23頁的內容。 閱讀課本23頁,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地球的外部結構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 多媒體展示圖片,完成下列問題(活動) 1. 找出照片中主要地理事物。 2. 將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進行分類。 3.思考三大外部圈層的空間分布是怎樣的? 【小結講解】 1.大氣圈: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的復雜系統,使地表溫度變化和緩,提供生物生存的氧氣,形成天氣變化。 2.水圈: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水在地表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中作用顯著。 3.生物圈:地球表層生物的總稱,集中分布在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很薄的接觸帶中。 提問:劃分外部圈層,了解了各圈層自身的特點,那么各圈層之間是怎樣的關系呢? 【小結講解】參照圖1.35板圖,據圖講解各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關系。 地球外部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地理環境。同樣,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結合環境污染的案例引導學生意識到只有按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為人類造福。 通過生活經驗以及外部圈層示意圖完成題目,思考地球外部圈層的特點和聯系。 結合圖片匯總比較三大圈層的空間分布,能更好的掌握地球外部圈層的空間位置特點,同時引起學生對生態環境的關注,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知道只有與自然和諧共處,人類才能可持續發展。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知識框架,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 與老師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點。 做一個簡單的總結,能讓學生對地球的全部圈層結構有一個整體認識。課后作業 根據本節所學,結合自己的理解,繪制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 P25-P26問題研究 火星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 3.完成對應的課后練習冊 鞏固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思維拓展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說板書設計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一、內部圈層1.劃分的依據:地震波2.劃分界面:莫霍面、古登堡面3.劃分的圈層:地殼、地幔、地核二、外部圈層1、大氣圈、2、水圈、生物圈設計依據:為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使學生一目了然。說教學反思本節課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注意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給予形成性評價,更加關注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注意學生讀圖、析圖能力的培養。在課堂的高潮部分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課語速可以稍慢,尤其是重難點的地方,可以適當地提高音量,或稍作停頓,引起學生的注意。另外,要學會全方面調動學生,在分組討論之后,最好一個小組回答一個問題,兼顧到所有學生的激情。新課程強調的全體參與,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并不是形式上的“動”,更應是思維上的參與。今后在這方面還應多研究,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此外,在板書的設計上要更加精練,課后可以設置思維拓展問題,供有興趣的學生思考,培養創新型人才。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