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宇宙中的地球一、課標要求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二、教材分析本節是高中地理的開篇,涉及較多的天文知識,同時這些內容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我們“談天”是為了“說地”,這里不過多地補充天文知識。教材主要討論了3個問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教材中利用了6幅圖和2個表加以說明,注重培養學生從圖表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三、學情分析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已經能夠從各種媒體了解宇宙與地球的相關知識,但多數不系統,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環境這個核心上,發散度高。另外學生對宇宙的一些概念模糊不清,在教學中有必要進行適當的糾正。四、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理解天體系統的層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知道太陽系的成員,運用資料認識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運動特征、結構特征,并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3.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即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五、教學難點1. 理解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和原因。六、教學方法探究教學法:在教學中,設定兩個探究式話題,引導學生在探究中接受知識。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穿心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七、教具多媒體輔助教學八、課時安排1課時九、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境導入 確定問題 提出核心問題:“地球是宇宙中人類的孤島嗎?” 播放“旅行者一號”的紀錄片,引導學生思考: “人類是否是這宇宙間唯一的生命 ” 觀看紀錄片,思考問題 創設問題情境,以宇宙探測器探索宇宙的真實事件作為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確定核心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知識鋪墊 認識問題 認識問題:進一步探索宇宙 活動一:分組學習有關 “好奇號與火星探測”“卡西尼號與土星探測”的資料。之后,每組派一名代表分享本小組所學探測項目的所屬國家、發射年代、探測任務、探測方法、探測歷程等信息。 閱讀材料,歸納出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感受人類探索宇宙的輝煌歷史。 在閱讀材料中學習,引導學生感受人類為了探索宇宙不畏艱難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活動二:閱讀教材第二頁的課文,自主歸納天體和天體系統的定義和特征,教師引導總結。 閱讀課本,完成任務。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解決核心問題進行學習,使學習更具目的性。合作探究 解決問題 解決核心問題 探究任務一:學生就“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有哪些”這一問題展開分組學習和討論,并各派一名代表交流、分享本組討論結果。教師引導總結。 分組合作,展示學習成果,小組間互相評價交流成果。 引導學生自行推導、總結出“地 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這一重要的抽象知識。探究任務二:分組討論,對比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歸納出行星存在生命的一般條件是什么?并各派一名代表交流、分享本組討論結果。教師引導總結。 (從宇宙環境、自身特征角度分析) 合作探究,展示成果,交流評價。得到結論,地球目前是唯一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 在探究任務的基礎上深入學習,讓學生親自體驗在宇宙中尋找是否存在第二家園,形成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遷移應用 形成能力 拓展提升:火星能成為人類的第二個家園嗎? 合作探究:分組討論,分析火星是否能成為人類的第二個家園? (兩組從宇宙環境分析;兩組從自身條件分析),各組派代表匯報討論成果 遷移運用所學知識,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選取生活中熟悉的地理現象和案例,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遷移應用,培養學生關注生活、學以致用的習慣課堂總結 思維升華 引導學生自主繪制本節課知識的思維導圖,教師點評。 反思本節課所學知識,認真繪制思維導圖 將學生思維過程圖示化,有利于教師對學生深度學習的效果進行評價。十、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