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3 “熱力環流”教學設計【課標】運用示意圖,說明熱力環流原理,并解釋相關現象。【教學目標】運用示意圖等,說明熱力環流的形成,并能自己畫出其形成過程。理解和掌握熱力環流的前提下,能夠用事實解釋生活中的熱力環流。【教材分析】大氣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是最基本的原理,可以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既承接大氣的受熱過程,又是學習大氣水平運動——風的基礎,作為地理最重要的原理之一,邏輯思維較強,學習難度較大。【學情分析】課前學生已有必備的相關知識技能基礎,如物體的熱脹冷縮性質;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階段剛開始學習立體幾何,空間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節課的學習對于學生有一定難度。【教學重、難點】繪制熱力環流的示意圖并能夠用其原理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教學方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探究式教學法【教學過程】教學 環節 教師 活動 學生 活動 設計意圖情景導入 清代黃叔璥在《臺海使槎錄》(圖2.8)中,記述了臺灣海峽兩岸的風向差異: “內地之風,早西晚東,惟臺地早東風,午西風……四時皆然。”這里的“內地”指福建, “臺地”指臺灣。指出風向指風的來向。 【思考】為什么臺灣海峽兩岸風向的日變化相反呢? 學生認真閱讀導讀材料,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并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用情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概念講解 【讀學】 氣壓:單位面積上垂直空氣柱的質量。 海拔:氣壓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高空氣壓小于近地面。 密度:同一高度上,空氣密度越大,氣壓值越大,稱為高壓;密度越小,氣壓值越小,稱為低壓。 注意:高壓和低壓是針對同一水平面而言。 等壓面:空氣中氣壓相等的點組成的面。假設地面受熱均勻,則形成的等壓線(面)平行于地面。 假設地面冷熱不均,則等壓面會發生彎曲。 3、大氣中的熱量和水汽的輸送,以及各種天氣的變化都是通過大氣運動來實現的。大氣的運動有垂直和水平之分。垂直表現為氣流上升或下沉,大氣的水平運動即是風。 學生與教師一同學習氣壓的基本知識及了解等壓面的概念。 深度挖掘和解讀與本節課知識相關的基礎概念,為后續學習做鋪墊。熱力 環流 實驗 【探究一】 (播放熱力環流的實驗視頻) 要求: 觀察煙霧的運動方向的并用箭頭繪制出煙霧運動的示意圖。 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作出相應評價。 小組討論共同繪制出煙霧運動的方向,并思考煙霧為何這樣運動,小組代表上臺展示。 通過視頻展示熱力環流實驗,為示意圖的繪制做鋪墊,培養學生自我探究、自我思考的能力熱力 環流 原理 講解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結合氣壓的知識,運用動畫示意圖,深入分析煙霧運動的原因。 (結合PPT上的圖示講解)由于A地相對受熱接受的熱量多,B地相對冷卻接收到的熱量少,A地近地面空氣膨脹上升,到上空聚集,使上空密度增大,形成高壓,而B地冷空氣收縮下沉,上空空氣密度減少,形成低壓,于是空氣從氣壓高的A地上空向氣壓低的B地上空擴散。 而近地面,A地空氣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B地因有下沉氣流,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這樣近地面的空氣,從B 地流回A地,以補充A地上升的空氣,從而形成完整的熱力環流。 講解完成后,再讓學生自己梳理思路,在導學案上獨立繪制出熱力環流示意圖。 跟隨老師的思路回答問題,并自己梳理思路繪制熱力環流的示意圖。 讓學生能夠細致的學習和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并且能夠自己繪制出熱力環流的示意圖。總結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承轉:同學們學習了熱力環流的概念,觀察了熱力環流的小實驗,也分析了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那么現在請同學們根據課件上的關鍵詞提示,自己描述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轉)我們在課堂開始提出當等壓面受熱均勻時,與地面平行,當地面冷熱不均,等壓面會發生彎曲,具有怎樣的規律呢? 學生自己梳理形成過程,并觀察總結等壓面的彎曲規律。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和思維轉換能力。等壓面的彎曲 假設地面受熱均勻,等壓面與地面平行;但由于地表受熱不均,導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現氣壓差,等壓面發生彎曲。根據彎曲示意圖講解:由于A地空氣膨脹上升,C點形成高壓,導致原來的等壓面向上凸,A地空氣向外流出后,近地面形成低壓,導致原來的等壓面向下凹。 學生根據老師講解歸納等壓面彎曲規律為凸高凹低,且近地面等壓面的彎曲方向始終與高空相反。 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海陸風 承轉——其實熱力環流是生活中常見的地理現象之一,提出問題:夏季白天在海邊拍照,如何站位才能拍出長發飄飄的感覺? 引出海陸風的學習 【探究二】 要求: 以小組為單位,繪制出海陸間的熱力環流,并分析夏季海洋對沿海地區氣溫的調節作用,小組代表上臺展示并分析其形成過程。 提示: 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陸地,白天升溫快,夜晚降溫快;海洋,白天升溫慢,夜晚降溫慢。 (點評小組代表,并作出簡單的活動總結) 解決問題:由于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因此夏季白天在海邊拍照,應該面朝大海才能拍出長發飄飄的感覺。 小組合作探討海陸間的熱力環流,小組代表在黑板上繪制出示意圖并說明原因。 結合生活實例,引導學生用熱力環流的原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同時也與課堂開始的導入案例環環相扣,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解 決 問 題 提示:風向指風的來向 福建:早晨福建氣溫低,近地面形成高壓;臺灣海峽相對溫度較高,形成低壓,吹陸風,為西風。傍晚則相反。 臺灣:早上,陸地還未明顯升溫,溫度低,海洋溫度高,近地面吹陸風,為東風;而中午陸地升溫快,溫度高,海洋升溫慢,近地面吹海風,為西風。 根據海陸風的原理,分析臺灣海峽日變化相反的問題。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成 果 檢 驗 (轉承)那么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小練習來檢驗大家的學習成果。 完成導學案上的選擇題。 知識檢測加深學生印象。課 堂 小 結 請大家根據本堂課的講解,梳理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 根據課堂所學總結本節課的知識框架。 回顧知識,加深印象,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板 書 設 計 大氣熱力環流 氣壓 單位:百帕 千帕 影響因素:海拔 空氣密度 等壓面 形成過程 四、實際應用——海陸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