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社會歷史的主體》教學設計課型 新課 課時安排 1課時 授課對象 高二上學期學生教材 分析 本框內容在上一框題內容的基礎上,分析社會歷史的主體是人民群眾這一基本觀點,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有助于學生糾正一些錯誤思想,如“英雄創世說”等。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學情 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的辯證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基本知識對本框題內容的學習有重要意義,本框知識是唯物史觀的補充和完善;學生已有的知識是感性的、不系統的,通過本課的學習要把相關知識理論化系統化,并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使其知識結構更加完整與嚴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以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學生在歷史知識中有所涉及,但不具體,是感性的,所以,有必要理論化具體化。核心素養目標 政治認同: 認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作者、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科學精神: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通過事例,能運用社會歷史的主體的有關知識,分析社會問題。 公共參與: 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教學 重難點 重點:人民群眾的作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難點: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教學 方法 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積極地把認知結構梳理出來,并在情境分析中落實教學重點和難點采用學生任務驅動法,演示法,討論法,分組合作探究法進行。新課 導入 播放視頻《淮海戰役——小車推出來的勝利》結合66頁“閱讀思考”梁啟超認為,“歷史者,英雄之舞臺也,舍英雄幾無歷史”大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 請同學們思考: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新課 講授 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 (1)含義: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勞動群眾是主體部分。 (2)范圍: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圍。 (3)地位: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必需的生活資料。 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看人間, 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開, 哪一片莊稼不是人民栽, 哪一間房屋不是人民蓋, 哪一部機器不是由人民來制造, 哪一種商品不是由人民來生產 ……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材料:聶耳同他的朋友在黃浦江畔散步閑談,突然聽到了碼頭工人勞動的號子聲,他不禁贊嘆說:“這有節奏的勞動呼聲,是多么壯美啊,旋律是多么有力啊!”聶耳由此受到啟發,譜寫出著名的《碼頭工人歌》,成功地塑造了中國工人階級的藝術形象。《水滸》、《三國演義》、《西廂記》、《西游記》等名著,都是在民間口頭文學和民間傳說的基礎上修琢提煉而成。 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魯迅說:田園詩人陶淵明如果沒有勞動人民供他吃穿住用,只會餓死在東籬旁邊,怎么可能還會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呢? ②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③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材料一: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都是偉大的人民戰爭,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就沒有三大戰役的勝利。 ——毛澤東 ①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材料二:在所有資產階級大起義中,如果沒有自耕農和城市平民,單靠資產階級決不會把斗爭進行到底。 ——恩格 ②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 材料三: 1978年12月, 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秘密簽下一份合同,打破了大鍋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命名的農村改革迅速在全國推開,給中國農村帶來了舉世公認的變化。 ③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進步和發展。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原因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 2、群眾觀點 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地位:無產階級政黨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 3、群眾路線 ①基本內容:(兩個“一切”,一來一去) 一切為了群眾(目的),一切依靠群眾(依靠力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工作方法)。 ②地位: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如何貫徹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關系 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①群眾觀點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基礎,群眾路線則是群眾觀點的具體運用和深刻體現。沒有堅定的群眾觀點,就不可能在實際工作中貫徹群眾路線;反之,只有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熱情,而沒有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 ②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的傳家寶。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及方法論 【 原理 】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 要求我們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易錯總結: 1.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領導力量。 糾正: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不是領導力量。 2.人民群眾是創造一切精神財富的源泉。 糾正: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但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不是人民群眾,而是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 3.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糾正: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的基本矛盾,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主體動力。 4.生產關系的變革,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 糾正: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 5.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糾正: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 6.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觀點。 糾正: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觀點。教學 板書練習鞏固 (2022年浙江卷)黨員干部始終要把人民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回應民生關切,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蘊含的哲理是( )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②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③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④人民群眾能夠主宰社會發展趨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年高考山東卷)從馬克思恩格斯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到李大釗的“為大多數人謀幸福”,從毛澤東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習近平的“為民造福”,共產黨人始終心懷人民群眾,把群眾的事一件一件辦好。下列表述與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③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 ④全面小康、擺脫貧困是我們黨給人民的交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