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地形和地勢》教學設計(第二課時)教學目標和要求要求學生能夠從中國地形圖中,找出我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稱,并且能夠運用數據,說明我國地形的類型特點。能夠說出我國主要山脈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分布特點,能夠結合中國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概括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要求學生能夠舉例說明地形對我國自然環境的影響,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增強保護環境、資源和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意識,養成關心和愛護地理環境的行為習慣。重點和難點運用中國地形圖概括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如何辨別山脈的走向。地形地勢特征對其他地理環境要素及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三、教材設計思路地形是主要的且重要的自然地理環境要素,也是學習氣候、河流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礎。中國的地形特征,對中國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本節成為“中國自然環境”的開篇。按理說,作為一個獨立的要素,地形原本就已經包含了地勢方面的情況,但是,為了強調起見,本節標題仍然定為“地形和地勢”。依據由直觀到抽象的認知規律,教材從學生可以感知的我國各類地形的生動景觀圖開始,逐步過渡到五種地形類型的面積比例圖,最后,延伸到專業性強的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我國地形的興趣,概括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進而分析說明地形、地勢對我國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四、教學過程設計學生活動一:探究我國的地勢特征。方法導引:對比觀察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與“地形分布圖”。問題引領:1.你知道地形和地勢的區別嗎?2.找出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并讀出大致海拔;3.找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并讀出大致海拔;4.通過觀察“中國沿北緯36°地形剖面示意圖”,歸納我國的地勢特征。小組討論回答:......教師小結:地形是指地形的類型,通常指五種常見地形;地勢是指地形的高低起伏狀況,是一種宏觀整體的描述。我國高原、盆地集中在西部,平原、丘陵集中在東部,呈現著明顯的三個層次,整體地勢特征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承轉)我國地勢呈階梯狀分布,具體來說呈三階階梯分布。學生活動二:我國的三級階梯。方法導引:讀圖2.9 中國地勢三階階梯分布示意圖。問題引領:1.自西向東,我國分為哪三級階梯?2.找出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并填到框中;3.說出各級階梯的大致海拔和階梯內的地形區名稱。小組討論回答:......一邊播放幻燈片上主要地形區的圖片和文字描述,一邊講解。教師小結:我國自西向東分為第一階梯、第二階梯、第三階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是第一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是第二和第三階梯的分界線,第一階梯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和柴達木盆地,第二階梯主要包括:剩下的三個高原和三和盆地,第三階梯主要包括:三大平原和東南丘陵。(承轉)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對交通、氣候、水能資源會產生哪些影響呢。學生活動三:小組討論地勢特征對我國交通、氣候、水能分布的影響。方法導引:閱讀圖2.11,結合我國地勢特征。問題引領:1.我國河流為什么大多自西向東流;2.我國濕潤氣流主要來自東部,能否深入我國內陸;3.河流在階梯交接處,落差會有什么變化,有什么利用價值。小組討論回答:......一邊播放幻燈片上主要地形區的圖片和文字描述,一邊講解。課堂小結:由于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所以大多河流自西向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我國濕潤氣候主要來自東部太平洋,西高東低的地勢,有利于濕潤氣候深入內地;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使河流在階梯交界處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是我國水電站集中分布地區。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