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第二課時)教學目標和要求運用實例說明海陸變遷。知道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利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形成原因。通過“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重點和難點板塊構造學說。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三、教材設計思路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排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在教學內容中貫穿科學史教育及科學精神的培養,例如,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的有關內容。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強調了以求證和探索的思路來組織教學內容。教材敘述式課文部分用事實闡述基本觀點,即大地是不斷變化的。教材活動式課文則圍繞基本觀點,以實例舉證、實例解釋和實證分布為主。四、教學過程設計(轉承)在上節課中,我們講到了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但有科學家提出問題:大陸漂移的動力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魏格納沒能給出答案,但這個問題卻啟發了一個新的理論誕生。學生活動一:了解海陸變遷理論—板塊構造學說方法指引:讀圖2.22-2.23及課本41-43頁文字。問題引領:1.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2.全球大致劃分為幾大板塊?它們的名字分別是?3.兩大板塊發生相向運動,會產生什么影響?4.兩大板塊發生相離運動,又會產生什么影響?5.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和兩大山系的名稱。學生小組討論回答:......教師小結:全球大致劃分為6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板塊在不斷的運動著,板塊內部穩定,交界處活躍,世界兩大地震帶就分布在板塊交界處。相鄰板塊的運動主要分擠壓運動和張裂運動,擠壓處往往形成新的山脈,比如說世界兩大山系;在張裂出則易形成溝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和紅海。(轉承)知道了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我們就可以預測未來了。學生活動二: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問題。方法指引:讀圖2.24-2.25。解釋問題:1.紅海為什么在不斷變大?2.地中海為什么在不斷變小?3.喜馬拉雅山脈是怎么樣形成的?學生小組討論回答:......教師小結: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張裂處,面積不斷變大;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擠壓處,面積在不斷變小;喜馬拉雅山脈在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擠壓下形成。比一比:猜猜我是誰?方法指引:根據板塊構造學說的知識,結合圖2.22。(教師依次播放幻燈片)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熟練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正確描述板塊構造學生的內容,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運動包括碰撞擠壓和張裂運動;板塊交界地帶活躍,所以多火山地震。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