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第一節 走進桂林山水第2課時 喀斯特地貌本單元內容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難點之一,也是高考必考點。地貌是出露地表的巖石圈在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綜合作用下呈現的形態,是地球演化的結果,且仍然處在變化之中。地貌類型多樣,千姿百態,特點各異。人類總是依托于一定的地貌從事各種活動,一方面深受不同地貌特點的影響,另一方面又給地貌留下了深刻的人類活動印跡。本節內容是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講解的:1.桂林山水。概述了桂林市的位置、旅游、桂林山水景觀的特點,以及分析了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的條件。2.喀斯特地貌。講述了地表卡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演變、分布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區域認知:通過視頻、圖片,從區域視角識別出喀斯特地貌,說出喀斯特地貌的類型及特點。綜合思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條件。地理實踐力:通過實際體驗和觀察,識別喀斯特地貌,感知喀斯特地貌的奇特。并通過查閱資料,找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地區。人地協調觀:結合現實中的地理現象和所學知識,分析喀斯特地貌與人類的相互影響。1. 喀斯特地貌的類型、特點、演變過程及分布。2. 喀斯特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自主學習 2、合作探究教師準備:課件、投影儀等;發學案。學生準備:結合導學案課前預習,完成導學案的內容,熟悉課本知識,查閱相關資料。一、自主學習·成果檢測(一)喀斯特地貌類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石芽、溶溝、石林、峰叢、峰林、孤峰等。①溶溝:水溶蝕巖石形成的溝槽。②石芽:溶溝之間向上突出的部分叫石芽。③石林: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由一系列石柱組成的石質森林。④峰林: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渾圓狀的石灰巖山峰成片分布形成峰林。⑤孤峰: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渾圓狀的石灰巖山峰,單個孤立山峰叫孤峰。⑥峰叢:多個喀斯特山峰有明顯的基座相連,叫峰叢。2、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石鐘乳、石筍、石柱。①溶洞: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巖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地下洞穴,規模大小不一。②地下河:地下河亦稱暗河,是以溶蝕作用為主,形成的地下廊道、溶洞和溶蝕組成的一個復雜的喀斯特地下管道系統 。③石鐘乳:是一種呈倒錐狀的巖溶堆積物,大的可達數米,小的只有幾厘米,主要是巖溶水沿著溶洞頂部細小的裂隙滲出并在滴水處不斷沉淀產生的。它緊緊與洞頂相連,不斷向洞底延伸。④石筍: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巖溶堆積物,主要是巖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斷沉積的產物,它與石鐘乳相對生長,一般呈筍狀、塔狀和錐狀。⑤石柱:石鐘乳和石筍相對生長,并逐漸結合成一體,隨著巖溶水的不斷沉積,慢慢形成粗壯的石柱(二)喀斯特地貌的演變1、在圖A時,地面被流水溶蝕、侵蝕,發育成石芽、溶溝、漏斗和落水洞,地表循裂隙進行溶蝕,此時裂隙擴大不多,地面河流占據優勢。2、在圖B時,地表繼續被溶蝕、侵蝕,變得更加崎嶇不平,地下洞穴逐漸發育,獨立的洞穴逐漸歸并,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3 、在圖C時,崎嶇的地表發育成峰林、溶蝕洼地、孤峰、落水洞;由于高地上升,地下河逐漸干涸,形成溶洞,進而形成石鐘乳、石筍和石柱等。(三)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喀斯特地貌大多發育于石灰巖廣布地區1、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的碳酸鹽巖出露地區,其中以廣西、貴州和云南東部所占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廣西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喀斯特,貴州、云南、西藏多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區。2、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四)喀斯特地貌對人類的影響1、喀斯特地貌多奇峰異洞等奇 特的自然景觀,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喀斯特地貌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許多喀斯特地貌區已成為著名的風景旅游區。2、喀斯特洞穴內冬暖夏涼,為居住、防空、儲藏等提供了便利。3、喀斯特地貌區洞穴系統比較發育,易導致水土流失和地面塌陷,給農業、城市建設以及水利工程建設等帶來不利影響。二、自主學習·問題釋疑三、情境創設·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喀斯特地貌材料 龍里縣猴子溝風景名勝區,位于龍里縣城南13千米處,距貴陽市30余千米,距貴陽龍洞堡機場24千米。湘黔、黔桂兩條電氣化鐵路、321國道,貴新高等級公路從縣城穿過。這里民風淳樸,漢、苗、布依等10多個民族聚居于此,物產豐富,景色迷人,猴山奇、水秀、泉清、洞靈。猴子溝景區集高山、草原、民族風情等于一體,是旅游、休閑、避暑的勝地。下圖為天坑形成演化剖面示意圖。1、說出該地區的地表特征。答案 地表崎嶇,高低不平。2、猴子溝風景名勝區多峽谷、溝谷、峰林、天坑、洼地等地貌,分析氣候條件對該地貌形成的作用。答案 該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濕熱多雨,使地表水、地下水流動性強,利于對巖石的溶蝕。3、該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形成“地表水缺乏”的現象,試分析其原因。答案 喀斯特地貌多裂隙、溶洞,利于地表水下滲;地表植被稀疏,涵養水源能力小,地表水容易流失;該地區處于季風氣候區,降水變化大。合作探究2:喀斯特地貌材料 喀斯特地貌又稱巖溶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與水和二氧化碳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后者可溶于水。在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廣布,如路南石林、織金洞等著名景區。下圖示意某地理課題組搜集的喀斯特地貌形成過程圖片(圖中序號①②③④順序被打亂)。1、根據資料,將搜集到的圖片按照喀斯特地貌發育過程的先后進行排序。2、根據成因判斷圖中的巖石類型,并說明該類巖石的特征。3、列舉圖中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名稱。【答案】(1)①④②③。(2)沉積巖。特征:具有層理性;可能含有化石。(3)溶洞;暗河;鐘乳石。【解析】(1)喀斯特地貌地區的巖石主要為石灰巖,石灰巖形成于淺海環境,①時間最早;隨著地殼抬升,海水退去,石灰巖出露地表,地表被流水溶蝕、侵蝕,地表喀斯特逐步發育,同時流水沿石灰巖裂隙侵蝕,地下喀斯特逐步發育,因此形成的順序從先到后依次為①④②③。(2)根據所學地理知識可知,石灰巖受外力沉積作用形成,屬于沉積巖。沉積巖的典型特征為具有層理結構,可能含有化石。(3)根據所學地理知識并結合圖示信息可知,該圖中的地下喀斯特有溶洞、暗河、鐘乳石。四、學習成果·當堂檢測讀石林地貌發育過程示意圖,完成1~2題。1.石林地貌常見于( )A.云南省 B.陜西省 C.遼寧省 D.江蘇省2.圖中地貌的演變順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甲—乙 D.丙—乙—甲讀某洞穴景觀示意圖,回答3~4題。3.圖示①②③依次為( )A.石筍、石鐘乳、石柱 B.石鐘乳、石柱、石筍C.石鐘乳、石筍、石柱 D.石柱、石筍、石鐘乳4.圖示洞穴景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溶蝕 B.流水堆積 C.人工開挖 D.開采地下水云南省是我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的省級行政區之一。據此回答5~6題。5.喀斯特地貌發育過程對當地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是( )A.地表水資源變豐富 B.地形變得更加平坦C.交通運輸建設便利 D.旅游景觀更加獨特6.喀斯特地貌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①易導致水土流失,土層薄 ②可耕地面積小,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發展 ③巖層滲水性強,土壤持水性好,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④土層疏松,鈣磷等礦物養分豐富,適合農作物生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ADCADA五、總結歸納·課堂小結走進桂林山水(第2課時)1、地表喀斯特地貌2、地下喀斯特地貌3、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六、提升訓練·課后作業《金太陽導學案》章節習題。教材分析核心素養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第三單元 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第一節 走進桂林山水第1課時 喀斯特地貌本單元內容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難點之一,也是高考必考點。地貌是出露地表的巖石圈在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綜合作用下呈現的形態,是地球演化的結果,且仍然處在變化之中。地貌類型多樣,千姿百態,特點各異。人類總是依托于一定的地貌從事各種活動,一方面深受不同地貌特點的影響,另一方面又給地貌留下了深刻的人類活動印跡。本節內容是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講解的:1.桂林山水。概述了桂林市的位置、旅游、桂林山水景觀的特點,以及分析了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的條件。2.喀斯特地貌。講述了地表卡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演變、分布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區域認知:通過視頻、圖片,從區域視角識別出喀斯特地貌,說出喀斯特地貌的類型及特點。綜合思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條件。地理實踐力:通過實際體驗和觀察,識別喀斯特地貌,感知喀斯特地貌的奇特。并通過查閱資料,找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地區。人地協調觀:結合現實中的地理現象和所學知識,分析喀斯特地貌與人類的相互影響。1. 桂林山水的地貌特點。2. 桂林山水的地貌類型的形成條件。3. 喀斯特作用本質;1、自主學習 2、合作探究教師準備:課件、投影儀等;發學案。學生準備:結合導學案課前預習,完成導學案的內容,熟悉課本知識,查閱相關資料。一、自主學習·成果檢測(一)桂林概況:1、地理位置桂林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約24 N—26 N),桂林北接湖南、貴州,西面、南面與柳州市相連,東面與賀州市毗鄰。2、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熱量豐富,雨熱同期。夏長冬短,全年無霜期長,日照時數長,平均溫度19°C,冬無嚴寒,夏無酷暑。3、地形:地形為西部、北部及東南部高,中部較低。地形以中山、低中山、丘陵為主。中部為典型的巖溶地貌。4、水文:桂林市處于西江支流的桂江流域,集雨面積19288平方公里。桂江上游的漓江和湘江有運河(靈渠)溝通,漓江自北向南蜿蜒流淌。5、旅游: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中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其境內的山水風光舉世聞名,千百年來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桂林四絕: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走進桂林,來到漓江,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平地拔起的山峰倒映在明潔如鏡的漓江水面的畫面,宛如巨幅水墨畫。桂林的山峰與怪石形態萬千,各不相連,它們造型奇特,玲瓏俊俏,加之植被常綠,所以山石綠蔭覆蓋,四季常青,在水面的存托下,神奇又秀麗。【過渡】神奇秀麗的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為什么桂林會形成喀斯特地貌?(二)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1、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地貌類型。2、喀斯特作用(1)概念:指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對可溶性巖石溶蝕和淀積的過程。CaCO3+H2O+CO2=Ca(HCO3)2Ca(HCO3)2=CaCO3 +H2O+CO2(2)影響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喀斯特作用的進行主要取決于巖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和水的溶蝕能力,流動性。①巖石的可溶性巖石成分(碳酸鈣),如石灰巖、白云巖、泥灰巖等。影響:巖石的可溶性越強,喀斯特作用越強烈。②巖石的透水性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強影響:巖石的透水性越強,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越大。③水的溶蝕力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碳酸,與可溶性巖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碳酸氫鈣可溶于水,于是巖石被水溶蝕使空洞形成并逐步擴大。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蝕力強;有機酸含量多,溶蝕力強;無機酸含量多,溶蝕力強。影響:水的溶蝕力越強,喀斯特作用的越強。④水的流動性大氣降水多,流動性強;地面坡度大,流動性強;巖石裂隙大,流動性強;裂隙連通性好,流動性強。影響:水的流動性越強,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越大。3、桂林喀斯特作用強的條件:①石灰巖廣布(厚度大、巖性純)。②石灰巖裂隙比較發育。③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降水充沛,地表水和地下水豐富。④漓江水縱貫桂林南北。 植被茂密。二、自主學習·問題釋疑三、情境創設·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桂林山水材料 桂林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北部。桂林山水是對廣西桂林地區旅游資源的總稱,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構成了別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其境內的山水風光舉世聞名,千百年來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下圖為桂林山水景觀。1、根據桂林的地理位置分析桂林的氣候類型及其特點。答案:桂林位于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冬暖夏涼,雨量充沛,溫和濕潤,雨熱同期。2、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桂林及周邊地區的地形特點和巖石條件,并思考氣候和地形對桂林的水的影響。答案:地形特點:桂林地區東部、西部、北部山嶺環繞,地勢較高,中部、南部地勢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縱貫全境。巖石條件:石灰巖廣布且巖層厚度大,巖性純,空隙和裂隙發育廣泛,巖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影響:天然的地形組合與炎熱多雨的氣候條件,有利于區域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和富集。3、桂林山水為什么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 答案:桂林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著稱,是世界喀斯特峰林、峰叢地貌發育最典型、最精彩、最具觀賞性的地區,造就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勝景。合作探究2: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在我國又被稱為“巖溶地貌”。我國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早就先于歐洲人對廣西、云南、貴州一帶的喀斯特地貌進行了實地勘察、記錄與成因分析,《徐霞客游記》中有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現象的最早記錄。1、什么是喀斯特作用 答案:喀斯特作用主要指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對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溶蝕和淀積的過程。2、總結分析影響喀斯特作用強弱的因素。影響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因素 特點 影響巖石的可溶性 巖石成分,如石灰巖、白云巖 巖石的可溶性越強,喀斯特作用越強烈。巖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強 巖石的透水性越強,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越大。水體成分及溶蝕力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蝕力強 水的溶蝕力越強,喀斯特作用的越強。有機酸含量多,溶蝕力強無機酸含量多,溶蝕力強水體流動性 大氣降水多,流動性強 水的流動性越強,水的溶蝕能力越強,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越大;反之則越弱。地面坡度大,流動性強巖石裂隙大,流動性強裂隙連通性好,流動性強四、學習成果·當堂檢測馬來西亞的姆魯國家公園位于加里曼丹島北部。園內有全球罕見的“石灰刀石林”,片片尖聳直立的刀山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觀”。巖石根據成因的差異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讀圖,完成1-3題。1.“石灰刀石林”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 )A. 流水侵蝕 B. 風力侵蝕C. 冰川侵蝕 D. 海水侵蝕【答案】A【解析】由題可知該地區為喀斯特地貌,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蝕。2.“石灰刀石林”形成的物質基礎是( )A. 巖漿巖 B. 可溶性巖石C. 變質巖 D. 沉積巖【答案】B【解析】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物質基礎是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故B項正確。3.姆魯“刀石林”的喀斯特發育程度超過我國云南路南石林,其根本原因是( )A.地下水系發育更多 B.植被更少,土壤更薄C.氣溫更高,降雨更多 D.地形起伏更大【答案】 C【解析】 喀斯特地貌發育除需要具備石灰巖條件外,還需要較高的氣溫、降雨條件,姆魯相對于云南,緯度較低,氣溫更高,降雨更多,故“刀石林”的喀斯特發育程度超過我國云南路南石林,C項正確。喀斯特地貌是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化學溶蝕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讀“我國某地喀斯特地貌示意圖”,完成4-5題。4.下列關于該地敘述正確的是( )A. 巖石可溶性差 B. 巖石的透水性差C. 該地水的流動性差 D. 該地水的溶蝕力可能強【答案】D【解析】該地屬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強,可能水的溶蝕力強。5.下列關于該地敘述不正確的是( )A. 該地巖石裂隙可能較大 B. 該地降水較少C. 該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多 D. 該地奇峰林立,地表崎嶇【答案】B【解析】該地屬于喀斯特地貌,降水較多。五、總結歸納·課堂小結走進桂林山水(第1課時)1、桂林山水的概況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條件六、提升訓練·課后作業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贊美桂林周圍喀斯特山水風光的一句名言。桂林山水是北起興安、南到陽朔的100多千米的山水風光的代名詞,是中國也是世界罕見的喀斯特地貌區。這里山奇水秀,風光絢麗。人們將其自然景觀歸結為“四絕”,即“簪山、帶水、幽洞、奇石”。據此回答1-2題。1.下列關于桂林山水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巖石厚度大,巖性純,空隙和裂隙發育廣泛B.氣候炎熱多雨,地表水和地下水豐富C.流水沉積作用強烈,淀積沉積地貌發育D.土壤和流水中有機酸的含量較高2.“簪山”地貌類型指的是( )。 A.石鐘乳 B.石筍 C.石芽 D.峰林答案 1.C 2.D解析 第1題,桂林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地區,降水豐富,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第2題,“簪山”指的是峰林。讀石灰巖塌陷型天坑形成過程示意圖,回答3-4題。3.塌陷型天坑形成的主導作用是( )。 A.風力侵蝕 B.流水沉積 C.流水侵蝕 D.風化作用答案 C解析 石灰巖天坑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又稱巖溶地貌,主要是在流水侵蝕作用下導致巖石被溶解后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一系列特殊地貌。4.圖示地貌景觀所屬的地貌類型多見于我國的某地形區,該地形區是( )。A.云貴高原 B.黃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內蒙古高原答案 A解析 圖示為喀斯特地貌,常見于我國的云貴高原地區,該區域石灰巖廣布且降水量較大,地勢落差大,流水侵蝕強烈。看圖,完成5-8題。5、該圖東側地貌類型為( )A、雅丹地貌 B、喀斯特地貌 C、丹霞地貌 D、冰磧地貌6、該圖東側地貌類型的特點( )A、地形平坦 B、冰川廣布 C、黃沙漫布 D、峰林矗立7、該圖東側地貌的形成主要受( )A、流水侵蝕、溶蝕 B、冰川侵蝕 C、風力侵蝕 D、海水侵蝕8、下列有關喀斯特地貌發育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巖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發育越典型;②氣候越濕潤,喀斯特地貌的發育程度就越好;③氣溫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發育;④喀斯特地貌與生物活動沒有關系.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ADAC教材分析核心素養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1 走進桂林山水(第一課時)(教案)——高中地理魯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doc 3.1 走進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案)——高中地理魯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