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表環境第二節 水圈與水循環第2課時 海水運動和水循環本課時內容是從二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講解的:1.海水的運動及影響。通過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種海水運動形式來說明海水的運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2.水循環過程及意義。根據水循環過程的各個環節闡述水循環對地理環境的意義。區域認知:從區域視角理解波浪、潮汐、洋流的概念及分類。綜合思維:多角度綜合分析海水運動及水循環各環節與地理環節的關系。地理實踐力:運用相關科學原理,通過實驗演示水循環過程及繪制水循環示意圖。人地協調觀:結合現實中的地理現象,說明海水運動與水循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掌握波浪、潮汐、洋流的特征、規律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2.理解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教師準備:課件、投影儀等;發學案。學生準備:結合導學案課前預習,完成導學案的內容,熟悉課本知識,查閱相關資料。1、自主學習·成果檢測二、自主學習·問題釋疑①波浪 ②潮汐 ③洋流 ④風浪 ⑤越大⑥月球 ⑦太陽 ⑧上升 ⑨下降 ⑩暖流 寒流 海上內循環 陸上內循環 海陸間大循環三、情境創設·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海水運動1、沖浪是以海浪為動力的極限運動。海浪的高度要在1 m左右,最低不低于30 cm。下圖為北半球某熱帶海域月平均風速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問題。1、說出沖浪時人們利用的能量。答案:波浪的能量。2、說出該海域海上沖浪最刺激的季節。答案:冬季。2、下圖是“海洋表層海水溫度與洋流關系示意圖”,圖中a、b、c為等溫線,a判斷①②③④條洋流的性質及所在的半球,并總結出判斷洋流性質的辦法。①為南半球暖流;②為北半球暖流;③為南半球寒流;④為北半球寒流;方法:①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流向;③判斷性質3、洋流又稱海流,指海洋中具有相對穩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規模海水運動。洋流會對地理環境產生重要影響。下圖為世界部分區域示意圖,圖中虛線箭頭表示洋流,實線箭頭表示路線。據此,完成下列問題。1、都柏林和圣約翰斯所處的緯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氣溫為8 ℃時,圣約翰斯常在0 ℃以下,這是為什么 答案:都柏林受暖流影響,溫度升高;圣約翰斯受寒流影響,溫度降低。2、哥倫布從歐洲去美洲時,走了圖中A、B兩條不同的路線。有趣的是走距離較短的A路線用了37天,而走距離較長的B路線卻只用了22天,試結合洋流知識推測其原因。答案:路線A逆洋流航行,速度慢;路線B順洋流航行,速度快。3、1978年3月,一艘叫“阿摩科·卡迪茲”號的油輪在英吉利海峽附近失事,使2.95億升原油泄入海中。你認為洋流會給這次海上石油污染帶來什么影響 答案:加快凈化速度,但擴大了污染范圍。【合作探究2】水循環讀某地地形地質剖面—水循環局部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若A處建一海水淡化工廠,從水循環角度,其類似于哪種水循環過程 2、目前,人類活動施加影響最多的水循環環節主要是什么 其主要的具體措施是什么 3、在哪些自然條件下,環節①輸水量很大 4、如果A地區過量開采地下水,可能會對當地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答案 (1)海陸間大循環。(2)地表徑流;跨地區調水、修建水庫。(3)降水多,降水歷時長、強度小;地面坡度小,巖石透水性強,土質疏松;植被覆蓋率高。(4)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形成地下水漏斗區(水位下降),導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水質變壞)。四、學習成果·當堂檢測人類的一些運動往往和海水運動密切相關。據此回答1~2題。1.沖浪這一海上運動利用了( )。 A.海浪的能量 B.潮汐的能量C.洋流的能量 D.海嘯的能量答案 A解析 沖浪借助的是海浪的能量。2.下列海水運動的形成與風無關的是( )。A.海浪 B.潮汐 C.洋流 D.風暴潮答案 B解析 潮汐是海水在月亮和太陽引力作用下形成的,與風無關。 “云氣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輟;水泉東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圜道也。”(選自《呂氏春秋·圜道篇》)。讀水循環示意圖,回答3~5題。3.《圜道篇》中的“云氣西行”是指( )。A.Ⅰ B.Ⅱ C.Ⅲ D.Ⅳ答案 A解析 讀圖可知,圖中Ⅰ環節代表水汽輸送,Ⅱ環節代表降水,Ⅲ環節代表地表徑流,Ⅳ環節代表蒸發。“云氣”指空氣中的水汽,“西行”在圖中體現為從海洋上空運輸到陸地上空,應該體現為水汽輸送。4.《圜道篇》中提出“上不竭,下不滿”是因為自然界中的水( )。A.聯系起四大圈層 B.周期性不斷更新C.塑造著地表形態 D.導致了季節轉換答案 B解析 讀圖并根據材料可知,圖示為海陸間水循環,“云氣西行”為水汽輸送環節;“水泉東流”為地表徑流環節;“上不竭,下不滿”直譯為上面的水不會枯竭,地下的水也不會滿溢流出,這體現了自然界中的水在海洋、陸地、大氣之間不斷循環往復運動,說明水循環能夠維持全球水量平衡,促進陸地淡水不斷更新。5.材料所描繪的“圜道”( )。①基本適用于我國季風氣候區 ②主要發生在我國冬半年 ③屬于海陸間循環 ④屬于陸地內循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讀圖可知,圖示為海陸間水循環,③正確;我國季風氣候區位于我國東部地區,東面臨近廣闊的太平洋,處在海陸間水循環地區,①正確;我國冬半年盛行西北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寒冷干燥,不會“云氣西行”,②錯誤;圖示位于沿海地區,不在內陸,不屬于陸地內循環,④錯誤。五、總結歸納·課堂小結六、提升訓練·課后作業固學案·習題教材分析重點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表環境第二節 水圈與水循環第1課時 水圈的組成、海水的性質及作用本課時內容是從二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講解的:1.水圈的組成。主要簡述了地球上各種水體的數量,陸地淡水的稀少及冰川的難以利用。2.海水的性質及作用。簡述海水溫度、鹽度和密度的分布規律、成因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區域認知:從區域視角認識水圈的組成及可利用淡水的來源。綜合思維:多角度綜合分析海水溫度、鹽度、密度的分布規律及成因。地理實踐力:運用相關科學原理,通過實驗演示海水溫度、鹽度、密度的變化。人地協調觀:結合現實中的地理現象,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分析當地淡水資源的數量變化以及海水性質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了解海水溫度、鹽度和密度的分布規律。2.理解影響海水性質變化的因素及海水溫度、鹽度和密度的變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教師準備:課件、投影儀等;發學案。學生準備:結合導學案課前預習,完成導學案的內容,熟悉課本知識,查閱相關資料。1、自主學習·成果檢測二、自主學習·問題釋疑三、情境創設·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海水溫度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下圖為太平洋170° W附近三個觀測站水溫隨深度的變化曲線。(1)圖中水深1 000 m上下水溫變化有何不同 為什么 答案 不同:1 000 m以上水層水溫隨水深增加溫度下降顯著;1 000 m以下水層水溫變化很小,通常保持在2~5 ℃的低溫狀態。原因:隨著水深增加,得到的太陽輻射逐漸減少,1 000 m 以下的水層幾乎得不到太陽輻射。(2)判斷三個觀測站緯度的高低,說明理由。答案 三個觀測站中,③站的緯度最高,①站的緯度最低。因為表層水溫隨緯度增高而遞減。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明年春節,山東青島的小明一家打算到海南三亞去過年,小明非常興奮,也非常期待,夢想躺在三亞的海灘上,暢游在三亞的大海中。而眾所周知,青島是我國最美麗的濱海城市之一,擁有“中國品牌之都”“世界啤酒之城”“帆船之都”多個美譽,青島的海濱浴場更是聞名遐邇。(1)小明為什么春節期間不在青島游泳,而要去三亞 答案 春節期間正值我國的冬季,青島位于溫帶地區,冬季海水的溫度太低,不適合游泳。三亞雖然也處在冬季,但三亞緯度低,位于熱帶地區,春節期間海水的溫度依然很高,是冬季游泳的好去處。(2)上述現象說明影響海水溫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季節因素和緯度因素。合作探究2:海水鹽度海水表層鹽度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氣候因素,即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降水量大于蒸發量,鹽度較低,反之較高。下圖為全球降水量和蒸發量隨緯度分布圖。據此探究下列問題:(1)找出全球最缺水的緯度帶。答案:南緯20—30度(2)據圖判斷,全球海洋表層鹽度最高的緯度帶是哪里?答案:副熱帶海區(3)海洋表層溫度最高的緯度地帶是________地區,這一海區為什么沒有成為鹽度最高的海區?答案:降水量大于蒸發量(4)南半球40°~60°地區與北半球同緯度相比,降水量大,但海水鹽度較高,原因可能是什么?答案:有大量的河流注入淡水,稀釋了鹽分(5)現在有一杯水,請大家結合剛才探究的成果,再給半分鐘,前后桌討論思考如何增加和減少這杯水的鹽度?答案:加鹽、蒸發等合作探究3:海水密度材料一 大洋中海水密度垂直分布示意圖。材料二 海水溫度和鹽度與海水密度的關系圖。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海水密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規律。答案 水平:大洋表層海水密度隨緯度增高而增大。垂直:隨深度增加,海水密度逐漸增大,2 000 m以下海水密度變化不大。2、根據材料二分析海水溫度和鹽度與海水密度的關系。答案:海水密度與溫度呈負相關,與海水鹽度呈正相關。3、歸納影響海水密度的主要因素。答案:海水溫度、海水鹽度、海水深度(壓力)。合作探究4:海水密度“掉深”事故中,中國海軍372號潛艇的官兵憑借過硬的技術和堅韌的毅力,在3分鐘內執行500多個動作,成功處理事故,創造了潛艇史上成功擺脫“掉深”的先例。“掉深”即“海中斷崖”,是由于海水性質發生躍變,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劇減小,使潛艇猶如“從山頂跳下懸崖”一樣,造成潛艇的破損,并導致沉沒。造成“掉深”現象的海水密度是如何變化的 答案:密度急劇變化導致的四、學習成果·當堂檢測 讀圖,回答1~2題。1.圖中能表示海水水溫垂直變化的曲線是( )。 A.曲線① B.曲線② C.曲線③ D.曲線④答案 A2.造成曲線③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太陽輻射 B.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C.大氣環流 D.海水導熱率答案 A 讀世界海洋表層海水鹽度分布圖,回答3~4題。3.世界海洋表層鹽度最高的海區是( )。A.赤道海區 B.副熱帶海區 C.極地海區 D.中緯度海區答案 B4.下列關于圖示海區鹽度及成因的組合,正確的是( )。A.甲海區—鹽度較高—氣溫較高,蒸發較強 B.乙海區—鹽度最高—降水較少,蒸發旺盛C.丙海區—鹽度較低—降水豐富,蒸發量小 D.丁海區—鹽度最低—降水最多,蒸發量小答案 B五、總結歸納·課堂小結水圈的組成、海水的性質及作用(第1課時)1、水圈的組成2、海水的性質及作用六、提升訓練·課后作業固學案:1-11題教材分析重點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圖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2 水圈與水循環 (第一課時) (教案)——高中地理魯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doc 2.2 水圈與水循環 (第二課時) (教案)——高中地理魯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