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1 大氣圈和大氣運動 (教案)——高中地理魯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3課時)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1 大氣圈和大氣運動 (教案)——高中地理魯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3課時)

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表環境
第一節 大氣圈和大氣運動
第1課時 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 大氣的受熱過程
本節內容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難點之一,高考必考點。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認識我們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包圍著地球的厚厚的大氣是生物乃至地球的保護傘,對地球生命的生存和繁衍有著重要的作用。本節內容有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運動等幾方面的知識,學習完成后要求對大氣圈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
區域認知:理解大氣垂直分層的劃分及特征,認識不同區域對流層厚度的差異。
綜合思維:通過對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過程的分析,從時空綜合的角度認識大氣運動的規律,從要素綜合的角度分析近地面風和高空風的受力情況。
地理實踐力:在理解熱力環流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的熱力環流現象,嘗試設計小實驗驗證生活中的熱力環流。
人地協調觀:聯系大氣的組成及熱力環流、風等不同層次的大氣運動,認識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通過溫室效應、城市熱島等地理現象認識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
1. 大氣圈各組成部分及其地理意義;
2. 大氣圈的垂直分層及每一層的特點;
3. 大氣受熱過程的原理及其應用;
1、自主學習 2、合作探究
教師準備:課件、投影儀等;發學案。
學生準備:結合導學案課前預習,完成導學案的內容,熟悉課本知識,查閱相關資料。
一、自主學習·成果檢測
二、自主學習·問題釋疑
三、情境創設·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大氣圈的組成
材料一 適當的缺氧環境利于激發運動員的運動潛力。但含氧量大低會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我國已建成甘肅榆中青海多巴、云南海埂、河北興隆、云南呈貢等國家級高原體育訓練基地。
材料二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018年12月6日消息,最新研究顯示,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冰川正在以數千年來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在過去的150年里,海平面的上升速度翻了一倍。全球氣候變暖將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破壞,致使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土地沙化現象嚴重。人類的生存環境正面臨嚴重的危機。
1.在國際體育賽事中,非洲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的中長跑運動員往往成績優異。你能據材料推測運動員成績優異的原因嗎?
答案:按照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地處高原,海拔高,空氣含氧量較少,運動員在高原上訓練可增加血液攜氧能力,因此適當的缺氧環境有利于激發運動員的潛力。
2.大氣中的成分是一成不變的嗎?受人類活動影響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答案:不是。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大氣的成分可能會發生改變,比如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廢氣增多,導致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增多;大量使用氟氯烴等制冷劑,破壞臭氧層,使得臭氧含量減少等。
合作探究2:大氣圈的分層
材料 2012年10月14日,奧地利“墜落人”鮑姆加特納在美國西南部乘坐太空艙升空。約3小時后,他上升至39千米高空。隨后,他從那里跳下,4分鐘后才打開降落傘,成為第一個自由落體速度超過音速的人。他配置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絕緣,密封的內層中填充加壓氧氣;頭盔內有液氧系統,護目鏡中裝有溫度調節器。
1.“墜落人”從大氣的哪一層墜下?他配置特制宇航服的原因是什么?
2.閱讀材料,結合教材,請畫出大氣圈氣溫變化曲線圖,并標注大氣層名稱和臭氧層的位置。
答案:存在同一時代的地層,比如化石2和化石3所在的地層就是統一時代的地層。
B地缺少化石4所在地層的可能原因:
①化石4所在地層形成時期為山地,地勢高,未發生沉積。
②化石4所在地層形成之后,B地地殼抬升,化石4所在地層被侵蝕掉。
合作探究3:大氣的受熱過程
材料一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制的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航天器。其計劃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月球表面晝夜溫差很大,白天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夜晚溫度可降到-183℃。
材料二 玻璃溫室的效果與大氣保溫效果相似。寒冬季節的晴天,當你走進門窗關閉的封閉陽臺時,會感到異常溫暖。
材料三 在我國北方冬季外界氣溫較低的地區,采用溫室大棚的種植技術生產反季節蔬菜。
1.結合材料一,運用大氣受熱過程的知識,解釋月球晝夜溫差大的原因。
2.閱讀材料二、材料三,分析玻璃溫室和溫室大棚的大氣保溫原理。列舉生產生活中人們應用大氣保溫作用的實例。
答案:
1.三葉月球表面近乎真空,白天,沒有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月面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使溫度高;夜間沒有大氣的保溫作用,月面降溫快,溫度低。因此晝夜溫差大。
2.玻璃能使太陽短波輻射透過進入溫室,但能阻止地面長波輻射的散失,因而起到保溫效果。
溫室大棚一方面能夠“通短波、阻長波”,另一方面夜間植物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增強大氣的逆輻射,從而起到保溫作用。
實例:晚秋農民在田間燃燒秸稈防霜凍;
冬季傍晚在溫室大棚內灑水保溫等。
四、學習成果·當堂檢測
2017年9月8日,在俄羅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飛機與龍卷風狹路相逢,三條大小不一的風柱從天際垂到海面,飛機在極其危險的距離內躲過了這股自然之力,平安飛越該區域,成功著陸。據此完成1-2題。
1.飛機與龍卷風狹路相逢時,飛機正位于地球大氣層中的( )
A.對流 B.平流層 C.電離層 D.高層大氣
2.該飛機在下降過程中,周圍大氣整體溫度變化正確的是( )
A.逐漸下降 B.逐漸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1.A 2.B
【解析】1.龍卷風是大氣中最強烈的渦旋的現象,常發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氣時,尤以下午至傍晚最為多見。由此判斷龍卷風多發生在對流運動旺盛的對流層,飛機與龍卷風相逢,說明相逢于對流層,故答案選A。
2.對流層的熱量主要來自于地面,隨著高度的上升,溫度逐漸降低。因此飛機在下降過程中,周圍大氣整體溫度應該逐漸上升,B正確。
下圖為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
3.圖中正確表示大氣層氣溫垂直變化的曲線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我國發射的“神舟”號飛船運行軌道所在的大氣層( )
A.氣溫在-50~20℃ B.氣溫隨高度增加平穩下降
C.最低氣溫約為-80℃ D.最高氣溫約為40 ℃
【答案】3.B 4.C
【解析】3.①曲線所示對流層的氣溫變化過于劇烈,最低溫過低,排除①;對流層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遞減,排除④;平流層氣溫隨高度升高而升高,排除③;高層大氣的底層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降低,上層氣溫隨高度升高而升高,②曲線正確。故B正確,ACD錯誤。
4.“神舟”號飛船的運行軌道在高層大氣。其底部隨高度升高,氣溫降低,最低處約-80℃,之后隨高度升高,氣溫升高,故 C 項正確。
六、總結歸納·課堂小結
大氣圈與大氣運動(第一課時)
1、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
2、大氣的受熱過程
七、提升訓練·課后作業
“陽傘效應”指人類的生產生活、戰爭、森林草原火災、火山爆發等人文與自然的活動,向大氣排入大量的煙塵,這些彌漫于大氣中的煙塵猶如地球的一把“遮陽傘”。據此回答1-2題。
1.“陽傘效應”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氣的散射作用增強 B.大氣的保溫作用增強
C.大氣的反射作用增強 D.大氣的吸收作用增強
2.“陽傘效應”可能會(  )。
①減少太陽紫外線的傷害 ②降低地面溫度 ③降低夜間氣溫 ④減小晝夜溫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C 2.D
【解析】 1.根據“陽傘效應”的概念可知,受大氣中大量煙塵的影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這主要與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有關。
2.“陽傘效應”可以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從而減少太陽紫外線的傷害,降低地面溫度,①②正確;空氣中存在大量灰塵,會加強大氣逆輻射,從而提高夜間氣溫,③錯誤;白天氣溫降低,夜間氣溫升高,從而減小晝夜溫差,④正確。
  動畫片《飛屋環游記》講述了退休氣球銷售員費迪遜與少年羅素乘坐“飛屋”前往南美洲“天堂瀑布”冒險的故事,劇中“飛屋”被成千上萬個五顏六色的氫氣球牽引飛越云層,帶著二人遨游天際,飛向遠方。讀《飛屋環游記》劇照,回答3-4題。
3.二人在升空過程中,“飛屋”溫度的變化趨勢為(  )。                  
A.越來越冷 B.越來越熱 C.先熱后冷 D.先冷后熱
4.若“飛屋”保持約一萬米的高度從北極上空飛往赤道上空,則二人在途中的感受是(  )。
A.一直平穩 B.先平穩飛行,后上下顛簸
C.先上下顛簸,后平穩飛行 D.一直顛簸
【答案】 B D
【解析】
3.由材料可知,二人在升空過程中,飛越云層,說明二人從對流層進入了平流層。由于對流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加,故二人在升空過程中,“飛屋”溫度的變化趨勢為先冷后熱。
4.由所學知識可知,對流層厚度在不同緯度有所差異,高緯度對流層厚度為8~9 km,低緯度為17~18 km。若“飛屋”保持約一萬米的高度從北極上空飛往赤道上空,會由平流層進入對流層。平流層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對流層大氣以對流運動為主,故二人在途中的感受是先平穩飛行,后上下顛簸。
  下圖表示某個地理實驗,兩個容器裝的都是干沙,將兩根溫度計插入沙子中,插入深度相同,且不宜過深,使兩根溫度計豎直固定而不碰到容器邊緣即可,再將右邊的溫度計用玻璃杯罩住。讀圖,回答5-6題。
5.該實驗模擬的現象是(  )。
A.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B.溫室效應 C.大氣污染 D.臭氧層破壞
6.該實驗在晴天產生的效果比雨天要好,其根本原因是(  )。
A.晴天有利于觀察 B.雨天沙子溫度低 C.晴天太陽輻射強 D.雨天玻璃導熱快
【答案】B C 
【解析】 5.玻璃杯的存在能夠使太陽短波輻射進入,阻擋地面長波輻射出來,從而使得玻璃杯內溫度較高,體現的現象是溫室效應。
 6.晴天時,太陽輻射強,能夠更好地反映大氣的溫室效應。
  
家住上海的小明同學寒假期間去北京旅游,出發前查看了北京地區一周的氣溫狀況,并將其繪制成氣溫變化曲線圖。讀圖,回答7-8題。
7.15~21日中,白天氣溫最高的一天是(  )。
A.15日 B.17日 C.19日 D.21日
8.根據圖中信息推測最有可能為陰天的是(  )。
A.16日 B.17日 C.18日 D.20日
【答案】 C A
【解析】7.由于白天有太陽輻射,因此最高氣溫出現在白天。讀圖可知,15~21日中,15日的最高氣溫最高,因此白天氣溫最高的是15日。
 8.陰天的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夜晚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強,因此晝夜溫差小,15~21日中,18日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相差最小,即晝夜溫差最小,因此最有可能為陰天的是18日。
大氣圈與大氣運動(第一課時)
1、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
(1)大氣圈的組成:
(2)大氣的垂直分層
2、大氣的受熱過程
教材分析
核心素養
重點難點
教學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板書設計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表環境
第一節 大氣圈和大氣運動
第3課時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本節內容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難點之一,高考必考點。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認識我們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包圍著地球的厚厚的大氣是生物乃至地球的保護傘,對地球生命的生存和繁衍有著重要的作用。本節內容有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運動等幾方面的知識,學習完成后要求對大氣圈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
區域認知:理解大氣垂直分層的劃分及特征,認識不同區域對流層厚度的差異。
綜合思維:通過對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過程的分析,從時空綜合的角度認識大氣運動的規律,從要素綜合的角度分析近地面風和高空風的受力情況。
地理實踐力:在理解熱力環流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的熱力環流現象,嘗試設計小實驗驗證生活中的熱力環流。
人地協調觀:聯系大氣的組成及熱力環流、風等不同層次的大氣運動,認識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通過溫室效應、城市熱島等地理現象認識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
1. 風形成的原因分析
2. 高空風和近地面風的比較
3. 風向和風力的判斷
1、自主學習 2、合作探究
教師準備:課件、投影儀等;發學案。
學生準備:結合導學案課前預習,完成導學案的內容,熟悉課本知識,查閱相關資料。
一、自主學習·成果檢測
二、自主學習·問題釋疑
三、情境創設·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材料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風》是唐代詩人李嶠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通過抓住“葉”“花”“浪”“竹”四樣自然界物象在風力作用下的易變,間接地表現了“風”的種種形力、魅力與威力。
1、 風的形成受哪些力的影響
答案 風的形成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的影響。
2、 “過江千尺浪”說明風力較大,影響風力大小因素有哪些?最根本因素是什么
答案 影響風力大小的因素有:水平氣壓梯度力、摩擦力、狹管效應、地勢;最根本因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大小。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力就越大;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小,風力就越小。
3、 為什么海洋上的風力比陸地上大
答案 摩擦力小。
合作探究2:影響風的作用力
材料
下面為某地近地面大氣的風向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若無④,則與等壓線平行的是箭頭________(填序號)。
(2)近地面的大氣中,②與等壓線的關系是________。此圖表示的地區在________半球。
(3)圖中M、N兩地相比,風力較大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② (2) 斜交 北 (3)N 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大
合作探究3:風向的判斷
材料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氣候嚴重異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場沙塵量創紀錄的沙塵暴襲擊了澳大利亞部分地區。下圖示意澳大利亞及周邊區域當地時間10月23日4時的海平面氣壓分布。
1.請在圖中畫出乙、丙、丁三地的風向,并總結在等壓線圖中判斷方向的方法。
2.在圖示甲乙丙丁四地區中,指出10月23日4時正在經歷沙塵暴的地區并說明判斷依據。
答案:1.畫圖略;
判斷方法:第一步:確定需要風向繪制的點,找到離該點最近的等壓線,過該點做等壓線的切線。
第二步:過該點所在切線做其垂線,畫出水平氣壓梯度力(由高壓指向低壓)
第三步:依據半球方向確定風向偏轉方向(南左北右)并畫出風向。(風向的判讀一定要依據大地圖表明方向來確定)
向。如圖所示:
2.丙; 丙位于高壓中心及沙漠東側,以偏西風為,且風力較大,沙塵主要吹向丙地。
四、學習成果·當堂檢測
下圖為某地近地面大氣中的風向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F1——水平氣壓梯度力 B.F2——摩擦力
C.F3——風向 D.F4——地轉偏向力
2.圖中( )
A.風向受四個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B.F2只能改變風向,不能改變風速
C.F3與F4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D.F4為南半球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下圖為北半球某區域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3.下列各地,水平氣壓梯度最大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4.圖中②處的風向是( )
A.東北風 B.東南風 C.西南風 D.西北風
【答案】1.A 2.B 3.B 4.D
【解析】1.讀圖,結合所學可知,F1由高壓指向低壓,垂直于等壓線,為水平氣壓梯度力,A正確。根據材料“下圖為某地近地面大氣中的風向圖”可知,圖為近地面風,風向應與等壓線斜交,F4為風向,D錯誤。F2與風向垂直,為地轉偏向力,B錯誤。F3與風向的方向相反,為摩擦力,C錯誤。故選A。
2.結合上題分析,讀圖可知,風向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三個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A錯誤。結合所學可知,F2為地轉偏向力,只能改變風向,不能改變風速,B正確。讀圖可知,F3為摩擦力,與F4風向大小不等,方向相反,C錯誤。F4為近地面風向,與等壓線斜交,相較于氣壓梯度力向右偏轉,為北半球風向,D錯誤。故選B。
3.水平方向上單位距離的氣壓差稱為水平氣壓梯度,在等壓線分布圖中,單位距離氣壓差(氣壓梯度)取決于等壓線的疏密,圖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②處等壓線最密,則水平氣壓梯度最大,B正確,排除ACD。故選B。
4.讀圖可知,②處等壓線大致呈南北走向,氣壓值西邊高、東邊低,因此當地水平氣壓梯度力(與等壓線垂直、由氣壓高處指向氣壓低處)方向大致為由西指向東,圖示區域位于北半球,在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當地風向向右偏轉一個銳角,形成西北風,D符合題意,排除ABC。故選D。
六、總結歸納·課堂小結
大氣圈與大氣運動(第3課時)
1、風的相關概念:風、風向、風力
2、影響風的作用力:水平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地磚偏向力
3、風力大小與方向的判斷
4、高空風與近地面風
七、提升訓練·課后作業
讀圖示區域某日近地面等壓線(單位:hPa)分布圖,回答1-2題。
1.圖中甲地的風向是(  )。
A.西北風 B.東南風 C.南風 D.西南風
答案 A
解析 讀圖可知,甲地位于北半球,再結合甲地的氣壓分布狀況可知,甲地的風向為西北風。
2.若不考慮地面狀況,圖中風速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讀圖可知,乙地等壓線最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最大,風速最大。
等壓線(單位:hPa)是某一水平面上氣壓相同各點的連線。讀圖,回答3-4題。
3.①②③④四幅等壓線圖中,P點所在位置風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讀圖可知,①②兩圖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要比③④兩圖小,因此風力較小;③④兩圖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一樣,但圖③P點所在位置比圖④等壓線更密集,故風力最大。
4..圖②(北半球)中P地的風向為(  )。
A.東北風 B.東南風
C.西南風 D.西北風
答案 A
解析 由P點作垂直于等壓線且由高壓指向低壓的垂線,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向右偏,可判斷圖②中P地的風向為東北風。
大氣圈與大氣運動(第3課時)
1、風的相關概念:風、風向、風力
2、影響風的作用力:水平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地磚偏向力
3、風力大小的判斷
4、風向的判斷
教材分析
核心素養
重點難點
教學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板書設計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表環境
第一節 大氣圈和大氣運動
第2課時 熱力環流
(
教材分析
)
(
核心素養
)本節內容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難點之一,高考必考點。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認識我們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包圍著地球的厚厚的大氣是生物乃至地球的保護傘,對地球生命的生存和繁衍有著重要的作用。本節內容有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運動等幾方面的知識,學習完成后要求對大氣圈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
區域認知:理解大氣垂直分層的劃分及特征,認識不同區域對流層厚度的差異。
綜合思維:通過對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過程的分析,從時空綜合的角度認識大氣運動的規律,從要素綜合的角度分析近地面風和高空風的受力情況。
地理實踐力:在理解熱力環流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的熱力環流現象,嘗試設計小實驗驗證生活中的熱力環流。
人地協調觀:聯系大氣的組成及熱力環流、風等不同層次的大氣運動,認識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通過溫室效應、城市熱島等地理現象認識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
(
重點難點
)
1. 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及應用;
2. 熱力環流圖中等壓面的判讀;
(
教學方法
)3. 山谷風、海陸風、城市風、季風的形成原因分析;
1、自主學習 2、合作探究
(
教學準備
)
教師準備:課件、投影儀等;發學案。
學生準備:結合導學案課前預習,完成導學案的內容,熟悉課本知識,查閱相關資料。
(
教學過程
)
一、自主學習·成果檢測
二、自主學習·問題釋疑
三、情境創設·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熱力環流——城市風
材料 城市地區由于人口集中,工業發達,交通量大,大氣污染嚴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為熱傳導率很高的石頭和混凝土建成,加上建筑物本身對風的阻擋或減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氣溫比郊區高2 ℃甚至更多。在溫度的空間分布上,城市猶如一個溫暖的島嶼,從而形成城市熱島效應。
1、 描述圖中氣溫曲線的分布特點和原因。
答案:特點:市中心溫度最高;居民區溫度比周圍高。
原因:市中心及居民區路面硬化面積大,比熱容較小升溫快;排放的廢熱較多,因而溫度高。
2、請總結城市熱島效應形成的影響因素。
答案:市區與郊區的地表性質不同,熱力性質差異較大;市區反射小,吸收熱量多,蒸發、耗熱少,熱量傳導較快,而輻射散失熱量較慢,郊區恰好相反;市區排放的人為熱量比郊區大;市區大氣污染物濃度較高,大氣逆輻射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溫作用。
3、請在圖中畫出熱力環流的方向,并解釋其形成過程。
答案:繪圖略(左部逆時針,右部順時針)。
形成過程:市區氣溫高,氣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壓中心,高空形成高壓中心,郊區情況則相反;近地面水平氣流由郊區流向市區,高空水平氣流由市區流向郊區。
合作探究2:熱力環流——山谷風
材料一 下圖為兩老翁的居住地示意圖,有一天賣臭豆腐的老漢到縣衙控告燒炭老翁燒炭的煙氣熏得他晚上睡不著覺;燒炭老翁到縣衙后同樣控告老漢臭豆腐的氣味熏得他白天吃不下飯。縣太爺不思其解感到很茫然……
材料二: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閱讀材料一,分別畫出白天和夜間山谷與山坡之間的熱力環流,并對文中說法給出合理解釋。
答案:如圖所示:
白天 晚上
白天,山坡升溫快,谷地氣流沿山坡上升,帶去了臭豆腐的味道;夜晚,山坡降溫快,使得空氣沿山坡向下流,燒炭的煙氣隨之到了谷地。
2、結合材料二,思考巴蜀地區為何多夜雨 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山谷內能否布局有大氣污染的企業?
答案:
夜雨:巴蜀地區多山地,夜間山坡冷空氣下沉,地面溫暖空氣被迫抬升,水汽易凝結,成云致雨。
不可以。夜間谷地空氣上部溫暖,下部冷,形成逆溫層,大氣層結穩定,污染物不易擴散。
合作探究3:熱力環流——海陸風
材料 海陸風是一種出現在海岸附近的中尺度局地環流。這一現象從赤道到極地都存在,往往出現于背景風較弱的晴天。受海陸風影響的海岸線地帶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區域。模擬研究的結果表明,海陸風環流出現期間,沿岸近地面常會出現大氣污染物濃度高值區。遼東灣西海岸是海陸風的頻發區。下圖為葫蘆島站位置示意圖。
1.在圖中用“→”畫出葫蘆島站的海風風向。
2.分析海陸風出現期間,葫蘆島站海岸地帶大氣污染物濃度較高的原因。
答案:1.如下圖所示:
2.海陸風出現時,背景風較弱,大氣污染物擴散慢;海陸風影響范圍較小;風向的變化使大氣污染物反復堆積,增大了大氣污染物濃度。
四、學習成果·當堂檢測
2017年9月8日,在俄伊朗古城亞茲德古老的“風塔”是建筑物中用來通風降溫的建構。風塔高過屋頂的部分四面鏤空,懸空連接到室內大廳(如下左圖)塔下中央建有一個水池(如下右圖)。據此完成1-2題。
1.“風塔”頂部四面鏤空的主要目的是 ( )
A.便于室外空氣流入 B.便于室內熱量散發
C.便于采光 D.便于室內空氣流出
2.室內大廳的空氣運動 ( )
A.從四周流向水池 B.中央為上升氣流
C.從水池流向四周 D.四周為上升氣流
【答案】1.A 2.C
【解析】1.該建筑塔下中央有一水池,根據熱力環流原理,塔下水池溫度較周邊溫度低,盛行下沉氣流,使得外部空氣從頂部風塔進入輻合下沉到水池,“風塔”頂部四面鏤空便于室外空氣流入然后下沉到水池。故選A。
2.由上題分析可知,外部空氣從頂部風塔進入輻合下沉到水池,經水池降溫后向四周飄散到各個房間,故室內大廳的空氣運動是從水池流向四周,故選C。
孔明燈俗稱許愿燈。讀圖,回答3-4題。
3.下列關于孔明燈的敘述,不正確是(  )。
A.最好在晴朗的夜晚放飛
B.靠風飛上天空
C.最好在空曠開闊的地方放飛
D.在古代多用于軍事方面
4.孔明燈燈口收攏主要是為了(  )。
①集聚熱氣利于上升 ②防止大風吹滅燭火 ③集聚氧氣幫助燃燒 ④上大下小形態可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3.B 4.A
 【解析】第3題,孔明燈最好在晴朗的夜晚放飛,觀賞效果好;孔明燈靠熱力環流飛上天空,而不是風;在空曠開闊的地方放飛更加安全;孔明燈在古代多用于軍事方面。第4題,孔明燈燈口收攏主要是為了集聚熱氣使其上升,①正確;燈口小有利于防止大風吹滅燭火,②正確;空氣進出都在底部燈口,不能集聚氧氣,③錯誤;上大下小形態可愛不是主要原因,④錯誤。
六、總結歸納·課堂小結
大氣圈與大氣運動(第2課時)
1、熱力環流的形成
2、熱力環流原理的應用
七、提升訓練·課后作業
“陽傘效應”指下圖為某地一魚塘,垂釣者發現,在大氣穩定無風的情況下,一天之中該魚塘邊仍然清風陣陣。讀圖,回答 1~2題。
1.晴天的中午有徐徐東風吹來的地點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此時,①處附近近地面的等壓面(圖中的曲線)和風向(圖中的箭頭)為下列四圖中的(  )。
     A           B
     C           D
答案 1.C 2. B
解析 1.由于湖泊陸地熱力性質差異,中午時陸地升溫快,湖泊升溫慢,陸地形成低壓,湖泊形成高壓,風由湖泊吹向陸地,在③處為東風,①處為西風,②處為南風,④處為北風。
2.中午時陸地升溫快,湖泊升溫慢,陸地形成低壓,湖泊形成高壓,風從湖泊吹向陸地;在陸地處等壓線向低處凸起,在湖泊處等壓線向高處凸起。由此可判斷B圖符合題意。
  區域小氣候的形成與下墊面狀況密切相關,下圖為某一山區河谷某一時段等壓面分布示意圖,甲處夏季多夜雨。讀圖,回答3~4題。
3.圖示反映出(  )。
①時間是夜晚 ②時間是白天 ③此時吹山風 ④此時吹谷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甲地附近夜雨較多,主要原因是該地區(  )。
A.夜晚的氣溫比白天的氣溫高,氣流呈快速上升運動
B.夜晚的氣溫比白天的氣溫低,近地面水汽快速冷凝
C.夜晚的氣溫比周邊山地的氣溫高,氣流呈上升運動
D.夜晚的氣溫比周邊山地的氣溫低,氣流呈下沉運動
答案 3.D 4.C
解析 3.根據等壓面形態可知,山谷氣壓比兩側山坡氣壓高,應是山坡地面受熱升溫快,氣溫高,氣流沿山坡上升。時間是白天,②正確;此時吹谷風,④正確。 
4.甲地附近夜雨較多的主要原因是該地區夜晚的氣溫比周邊山地的氣溫高,氣流呈上升運動,上升過程中遇冷凝結成雨;夜晚的氣溫比白天的氣溫低,降水是空氣上升降溫水汽凝結形成的,不是近地面水汽快速凝結形成的。
  下圖所示為我國東南福建省沿海地區被海風“吹彎了腰”的草叢。讀圖,回答5~6題。
5.下列能正確示意圖中風向形成原因的是(  )。
     A           B
     C           D
6.該地一年中盛行風向也因海陸間溫度差異發生季節變化。盛行風從海洋吹向陸地的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5.B 6.B
解析 5.根據圖中草的倒伏方向可知,當時風從海洋吹向陸地。由于水的比熱容大于陸地,白天升溫慢,近海面形成高壓,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
板書設計
)6.夏季,陸地升溫快于海洋,近地面形成熱低壓,因此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冬季相反。春、秋季節時海陸氣溫差異小,風向不明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阳县| 万年县| 永安市| 都江堰市| 且末县| 长岛县| 冷水江市| 永寿县| 定安县| 怀宁县| 岑巩县| 荃湾区| 吉木萨尔县| 元谋县| 西充县| 礼泉县| 永胜县| 建湖县| 宝坻区| 麻栗坡县| 来宾市| 景谷| 荆门市| 泾阳县| 喀喇沁旗| 丹凤县| 钟祥市| 霍林郭勒市| 资阳市| 隆化县| 大连市| 赤城县| 关岭| 全椒县| 棋牌| 盐亭县| 故城县| 浏阳市| 辽宁省| 肥西县| 曲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