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課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3.1 偉大的改革開放課標要求: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的根本方向,堅定堅持和發展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教學目標:通過了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取得的豐富成果,理解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以及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戰略轉移的偉大意義能夠闡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和取得的主要成就,感受改革于放給中國帶來的深刻變革通過查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巨大成就的資料,理解革開放對中華民族的意義,解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理解中國特色會主義是在革開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研究問題、不斷解決問題、不斷推動理論創新的結果,明確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主義。政治認同:結合改革開放的進程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和黨的決策的正確性,堅定對中國共產黨和改革開放的信心。科學精神:結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意義,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明確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弘揚科學精神。公共參與: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教學重難點: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改革開放的意義。出示課題:偉大的改革開放第一目 改革開放的進程議題一:為什么要進行改革開放一、改革開放的進程1、改革開放確立的背景:“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歷史關頭。2、改革開放的開啟:(1)時間: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決定及其重大意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政治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路線)和組織路線(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戰略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拓展: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是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的改變。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改革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治,實行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征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3、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1)農村、城市改革: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以推行,鄉鎮企業迅速發展。②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中國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企業改革邁出重要步伐。(2)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設立,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邁出關鍵步伐。1984年,開放了大連、青島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設立海南省,并把海南開辟為經濟特區。1990年,開發開放上海浦東。1992年,開放沿長江的5個城市。之后,又開放17個內陸省會城市,同時從東北、西北到西南開放了一系列沿邊城市,4、改革開放的新階段:(1)突出特點: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和基本框架,改革和完善相應的體制機制。(2)新階段的表現◆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部署;◆2001年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達到新水平;◆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部署。5、改革開放的全面改革深化階段:(1)突出特點: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核心問題,即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2)表現:P33第二目 改革開放的意義議題二:改革開放對我國的影響二、改革開放的意義1、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1)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2)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探究與分享: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 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 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現在,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查閱我國發展的最新資料,說說我國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學生討論回答:結合教材進行梳理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答:①堅持黨的領導是改革開放成功的根本保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堅持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②我國取得巨大成就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具有偉大夢想精神、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是改革開放偉大奇跡的創造者,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力量源泉。④堅持對外開放,增強國際合作,不斷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體。2、改革開放在我國發展中的作用(1)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2)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3)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3、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①從發展角度看: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②從國家政策角度看: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③從世界形勢角度看: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