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新文化運動【課標要求】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知道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素 養 目 標 1.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和主要內容,客觀評價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性。(唯物史觀)2.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化探索歷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歷史解釋)3.搜集材料,結合史實,探討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史料實證)學習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在新文化運動中勇于創新、積極進取的精神。(家國情懷)【教學重點】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教學難點】新文化運動把斗爭鋒芒指向封建舊道德和舊文化的原因。【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材料展示:中國學習西方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教師:結合材料,復習回顧中國近代化的探索足跡。學生:洋務運動——地主階級洋務派——器物層面(軍事技術)戊戌變法——資產階級改良派——制度層面(政治制度)辛亥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派——制度層面(政治制度)教師:中華民國成立后不久,革命的果實就被袁世凱竊取。身為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做皇帝。這使中國的知識分子們認識到民主國家雖然已經建立,但舊的封建思想文化仍然根深蒂固,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步伐仍需繼續,于是他們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二、探究新知(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1.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局混亂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合作探究: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教師點撥:①政治:以北洋軍閥為首的反動勢力妄圖復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使中國獨立富強);②經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與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行徑勢不兩立。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2.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并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響新文化運動的號角。1917年初,陳獨秀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雜志社也遷往北京。《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適、李大釗、魯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學。他們熱情宣傳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思想,猛烈抨擊中國傳統的舊道德和舊文化。《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最為重要的陣地。說一說: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時間、標志、代表人物、陣地?提示 :時間:1915年 標志:《青年雜志》的創辦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魯迅、李大釗等 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二)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意義1.新文化運動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針對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猖獗一時的尊孔復古逆流,《新青年》發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和文化。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新文學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號召人民起來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會。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標舉的兩大口號,由陳獨秀首先提出,他還將它們形象地稱為“德先生”和“賽先生”。他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新文化運動也是一場文學革命。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一文,主張推倒陳腐、雕琢、艱澀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經過新文化運動的倡導,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4.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盡管新文化運動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合作探究:新文化運動的性質。教師點撥: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一次猛烈地掃蕩,促進了中國人民特別是知識青年的覺醒,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也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準備。合作探究:新文化運動的進步作用。教師點撥:(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4)后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與繁榮。三、課堂小結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爭,反映了資產階級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的強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里的延續。它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弘揚了民主、科學的思想,使中國出現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板書設計】【當堂演練】( D )1.戊戌前后,無錫人裘延梁創《白話報》,提出了“論白話為維新之本”的主張。新文化運動后,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推廣白話文。由此可推斷A.維新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B.白話文從戊戌變法開始推廣開來C.戊戌變法和新文化運動目的相同 D.文化發展具有趨同性( B )2.傅斯年在《戲劇改良各面觀》中認為,吾國舊劇,腳本惡劣,于文學上無絲毫之價值,于社會亦無移風易俗之能力;錢玄同斥責舊戲維護者思想保守。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對傳統戲曲的猛烈抨擊意在A.闡明民主科學的合理性 B.改良戲劇以宣傳新思想C.徹底否定中國傳統文化 D.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C )3.對于新文化運動時期,部分知識分子喊出的“反傳統、反禮教”,甚至“反孔”的口號,有學者評論說,不能以今天某些人的“尊孔”來否定陳獨秀等人當年激烈“反孔”的意義。據此可知,該學者認為評價歷史A.激揚家國情懷 B.秉持客觀中立 C.尊重歷史背景 D.尊重主流觀點( C )4.有人說,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經歷了西學東漸——“霧里看花”、中體西用——“移花接木”、從制度到思想——“學習仿效”。這個過程體現了A.近代中國對封建制度的不斷否定 B.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C.中國近代化的基本內容和特點 D.學習西方的主要目的是發展資本主義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材料一 袁世凱推行獨裁統治,從1912年到1914年公布了一系列法律和命令,規定總統或地方督軍可以宣布“戒嚴”,警察有權監控社會團體和出版物。特別是1915年帝制運動期間,當局大量查封反對派報刊,北京的日報減少到20家左右,上海的減少到5家,漢口則只剩下2家了。袁世凱政府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后,陳獨秀受到很大刺激。他認為中國進行政治革命意義不大,中華民國不過是一塊招牌。中國必須“從思想革命開始”。要做到這一點,就辦雜志宣傳新思想。—摘編自劉統《火種——尋找中國復興之路》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的新氣象。——周策縱《五四運動史:現代中國的知識革命》材料三 這場運動狂飆、猛烈地沖擊了千百年來束縛中國人心智的道德、倫理觀念及建構其上的政治意識。……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觀念和開放意識的青年,對于民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1)根據材料一,概括《青年雜志》創辦的原因。(4分)袁世凱對內專制獨裁,復辟帝制,對外賣國;辛亥革命的失敗;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先進中國人努力探尋救亡圖存之路。(任答2點即可,4分)(2)根據材料二,歸納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呈現的“新氣象”,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這些“新氣象”所產生的重要影響。(4分)“新氣象”:出版刊物;成立社團;使用白話文(或文化革新)。(任答2點即可,2分)影響:擴大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模式;有利于推動中國文化的轉型;促進思想解放。(任答1點即可,2分)(3)歸納材料三的核心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該觀點進行簡要論述。(5分)觀點: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2分)論述: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言之有理即可,3分)【課后反思】本課的教學以史實為基礎,以問題為載體,以情境為主線,以活動為實現方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經過全體課堂參與者的閱讀、思考、討論、分析、對比,使每個學生都經歷了一個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完善情感、升華人格的自主學習過程。學生能根據材料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討論法分組合作,課堂氣氛活躍,且能對新文化運動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