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4《地球的圈層結構》說課稿1、教材分析本節課教學內容是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課標:運用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材地位和內容分析:本節課屬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疇,是學生學習和將來走上社會必備的地理基礎知識,旨在認識地球的圈層結構,為后面學習打下理論基礎。本節教材內容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內部圈層,目前人類對其研究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和地球的內部圈層特點是本節教學的重點。第二部分是地球的外部圈層與人類的關系。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關系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這里簡單介紹了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圍、組成和總體特點,從物質形態,空間分布相互關系等方面介紹了地球的外部圈層,通過本節的學習讓學生初步建立地理環境的整體概念。教學目標:1.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及分類。2. 結合資料,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的變化。3.說出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及各圈層的特點。4. 說出地球外部各圈層的特點,并能從人地關系的角度闡述各圈層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教學重難點:重點:1.了解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結構,并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2.利用“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示意圖”,初步掌握讀圖分析技能。難點:1.兩種地震波的特點及如何用地震波分析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2.軟流層的位置,以及地殼與巖石圈的區分二、學情分析通過教材第一章前三節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了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已掌握了太陽對地球的影響,能夠描述地球的演變規律;除此之外,學生對地球圈層有一定的生活體驗,而且具備一定的讀圖與分析能力,這就為學生理解本節知識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礎。高一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已具備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在初中地理學習中已經對“地球的圈層”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對基本的地理原理、空間概念、讀圖認圖能力比較薄弱,為了更好的理解和吸收課堂知識,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預習。在講解不同的圈層結構時需要圖文并茂,認真區別各個圈層的特征、界限。縱波橫波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需要老師用形象的方式進行展現。處在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抽象邏輯能力處于優勢的地位。經過初中及前幾節課地理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較好的適應了地理學科的學科特點和思維方法,能較好地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來分析地理現象。三、教學方法講授法、啟發式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讀圖分析法四、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利用教材上的導學內容《地心游記》導入,設問:人真的能在地球內部旅行嗎?如果不能我們怎么了解地球內部的情況呢?投影礦井和探井深度與地球半徑進行對比,給學生制造強大的沖擊,引發學生思考,自然而然引出本節內容。新授課1、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1、劃分依據——地震波學生通過教材內容初步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多媒體播放橫波縱波視頻,讓學生對比橫波縱波的差異完成表格,變抽象為具體利于學生掌握,波的特性。Ppt投影練學習題,學生完成,強化對波的特性的認識和理解。2. 地球內部圈層劃分投影問題導學內容,學生作答,教師根據學生作答情況適當點撥,并強調軟流程和巖石圈。指導學生讀圖識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學生動手畫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加以鞏固。3.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特點投影研學內容,小組合作探究,完成相應問題,教師點撥,引導學生理解各內部圈層的特點。到此地球內部圈層的相關內容已講完,投影練學習題加以練習鞏固。2、地球的外部圈層這部分內容很重要,是學習后面大氣、水、植被、土壤的基礎,但本節內容較為簡單,課堂主要以1.大氣圈的厚度?組成?作用?2.水圈的組成?特點?作用?3.生物圈的組成?分布?作用?幾個問題作為引導,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進行思考并作答。教師對各外部圈層的范圍以及各圈層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點撥即可。此設計了一個研學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并展示作答,以此對各外部圈層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深化和鞏固。投影練習內容,學生當堂作答,教師通過完成情況適當點撥,檢測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掌握情況。最后,師生共同對本堂課進行小結,再次強化本節重難點內容。5、教學反思本節內容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識稍有難度外,其余知識較為直觀簡單,但內容知識整體較為枯燥,課堂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方法活躍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達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中還應注意對學生合作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并使學生初步建立空間觀念,激發學生地理探索的興趣,學會以地理視角看世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