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3.2海水的性質——海水的溫度 》教學設計課題 3.2海水的性質——海水的溫度 教學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課標要求 運用圖表的資料,說明海水性質和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設計思路 由課本案列“海中斷崖”為導入,介紹海水的性質:溫度,分析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再介紹海水溫度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最后進行合作探究并總結。教材分析 本節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主要講解了海水的溫度、海水的鹽度、海水的密度三部分內容。本節內容對本章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第一節水循環的微觀表現,同時對第三節海水的運動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學情分析 本節海水的理化性質與人類生產生活聯系十分密切,是個值得關注的主題. 高中學生具備一定的調查研究、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但缺乏對地理問題深層次的探究能力,開放性思維能力及解決地理實際問題能力。高中學生還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因此通過交流討論可加以完善,同時培養其協作能力。素養目標 人地協調觀:學生通過對海洋的認識,理解人類與海洋的相互關系,合理利用和保護海洋,促進可持續發展。綜合思維:運用圖表等資料,歸納海水溫度、鹽度、密度的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區域認知:通過圖表分析,認識不同海域海水溫度、鹽度、密度的差異,找出世界鹽度最高和最低的海區,并解釋原因。地理實踐力:以現實生活的事象為例,走近海洋,利用地圖冊和新聞影視資料,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有關海洋知識,海水的一些物理、化學性質,由淺入深,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理解海水的性質存在的時空變化規律。 2.理解海水的性質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難點: 通過圖表資料分析海水溫度、鹽度 和密度的時空分布規律及其影響因素教學方法 本節課將采用講授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談話法等教法。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雙邊活動)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以課本案列“海中斷崖”為導入讓學生思考海中斷崖”是怎么回事嗎 這一現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質?【新課學習】一、海水的性質:溫度1.海水熱量的收入來源與支出去處;通過多媒體展示,海水溫度主要取決于海洋熱量的收支情況。二、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引導學生閱讀課本50頁觀察圖3.8思考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總結出1千米以上的海水溫度隨深度變化幅度較大,1千米以下的海水溫度隨深度變化幅度較小。不同緯度海區:同時海水溫度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同一緯度海區:不同季節,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同一天中,午后水溫最高,日出前后最低不同洋流海區,暖流流經海區水溫高、寒流流經海區水溫低思考探究:讓學生思考中高緯度1000米以上的海水溫度隨深度變化如何?中高緯度地區海水1干米以下水溫隨深度增加而降低,但變化在3一5攝氏度之間。讀圖世界大洋8月表面海水溫度分布圖得出結論球海洋表層的水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相同緯度海洋表層的水溫大致相同。海水溫度與人類活動。通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海水溫度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數量和種類越小不同緯度的海洋表層生活著不同類型的海洋生物2.影響海洋運輸緯度較高的海域,海水有結冰期,通航時間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裝備破冰設施3.影響大氣溫度和氣象海洋上空的氣溫比陸地上的氣溫變化慢沿海地區的季節變化和日變化均比內陸地區小溫度增高,體積膨脹,海平面上升【課堂練習】進行活動探究分析海水溫度對游泳活動的影響【課堂小結】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及其影響因素1.從垂直分布看,海水的溫度隨深度增加而變化。通常情況下,海水溫度隨深度遞減。2.從水平分布看,全球海洋表層水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相同緯度海洋表層水溫大致相同。3.從季節分布看,同一海區的表層水溫,夏季普遍高于冬季。4.海洋表層海水的溫度狀況,還受到海陸分布、大氣運動、海水運動等因素影響海水溫度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2.影響海洋運輸3.影響大氣溫度和氣象【作業布置】自學窗:見課本56頁,御咸蓄淡,變海灣為水庫 學生思考問題,并且發表自己的看法跟著多媒體的展示,思考總結出海水熱量的收入與支出去處。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思考中高緯度1000米以上的海水溫度隨深度變化如何?回憶前面所學知識點。學生通過對生活實踐的理解和分析,從感性的認識層面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層面。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提高合作協助意識。 激發學生興趣,帶著問題進入本節學習可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能力,同時引出新課內容。通過圖片加深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掌握讀圖方法,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讀圖、總結歸納的能力,同時加深對前一部分內容的記憶,進行鞏固板書設計 一、海水溫度影響因素分布規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教學反思 利用多媒體能較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學習興趣,但是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忽略學生是否能理解并掌握知識點,教學的節奏還需加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