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4海陸變遷 教學設計+課件+作業(yè)--【大單元教學】七年級地理上冊大單元備課資源包(湘教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4海陸變遷 教學設計+課件+作業(yè)--【大單元教學】七年級地理上冊大單元備課資源包(湘教版)

資源簡介

(共34張PPT)
2020年5月27日,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
觀看視頻,說一說為什么要重新測量珠穆拉瑪峰的高度?
01地表形態(tài)變化
三葉蟲
寒武紀時期的海洋生物
鸚鵡螺
頭足綱、鸚鵡螺科的海洋軟體動物
海洋→陸地
01地表形態(tài)變化
中國地質博物館拍攝
石燕曾生活在淺海環(huán)境
海洋→陸地
新石燕貝
晚二疊紀時期的海洋生物
01地表形態(tài)變化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
大多數(shù)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往往需要經(jīng)歷漫長的時間,在短期內不易被人們察覺。
云南石林是兩億多年前的海底石灰?guī)r層,經(jīng)過地殼運動、風雨侵蝕等作用形成的自然奇觀。
01地表形態(tài)變化
2023年9月10颶風“丹尼爾”登錄非洲北部利比亞洪災引發(fā)全球關注
01地表形態(tài)變化
一次強烈的地震, 會導致地表巖層斷裂或錯位。 火山噴發(fā)時, 熾熱的巖漿沿著地殼裂口沖出地表, 大部分噴發(fā)物在火山口周圍堆積形成高地。
01地表形態(tài)變化
1.在臺灣海峽底部發(fā)現(xiàn)了森林的遺跡。
2.印度發(fā)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沒了萬頃良田,洪水一個月之后才退去。
3.在渤海發(fā)現(xiàn)了海河故道遺跡。
4.日本用城市垃圾填海,造出了18個小島。
5.圖瓦盧,這個陸地最高處只比海平面高出4.5米的太平洋島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因海平面上升而全民遷移的國家。
海平面的升降
海平面的升降
人類活動
海平面的升降
×
下列哪些事例能夠證明海陸分布是變化的?
課堂小練




  在意大利塞拉比斯古廟有三根大理石柱,如今人們在這三根石柱3.6—6.3米的地方,可以看到布滿了海生軟體動物蛀蝕出來的小洞。
地殼運動
海洋
陸地
陸地
地殼運動
塞拉比斯古廟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示意圖
  這些海生動物怎么能“爬”到這些大柱子的中腰,從事這么艱巨的“雕刻”工作?
實例分析海陸變遷的形式及原因
課堂小練
滄海桑田的變化——海陸的變遷
海陸變遷的實例舉證 原因解釋
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我國東部海域海底發(fā)現(xiàn)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遺跡
意大利塞拉比斯古廟三根石柱上海生軟體動物蛀蝕出來的小洞
荷蘭的圍海大壩
地殼的變動
海平面的升降
地殼的變動
填海造陸
自然原因
人為原因
歸納總結
([德]魏格納)
魏格納在格陵蘭不幸遇難
02大陸漂移假說
2億年前
6500萬年前
現(xiàn)在
1915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02大陸漂移假說內容
大陸拼合圖
輪廓的高度吻合性
02大陸漂移假說論證
古老底層的相似性
生物的相似性
02大陸漂移假說
大陸漂移說
海底擴張說
板塊構造學說
02大陸漂移假說完善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
地球表層大致由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拼合而成。
03板塊構造學說
A是亞歐板塊
讀圖說出板塊A的名稱和范圍。
A
B
D
C
E
F
六大板塊分布示意
03板塊構造學說
以亞歐大陸為主,還包括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
B是非洲板塊
讀圖說出板塊B的名稱和范圍。
A
B
D
C
E
F
六大板塊分布示意
03板塊構造學說
以非洲大陸為主,還包括大西洋、印度洋的一部分
B
澳大利亞大陸
阿拉伯半島
印度半島
主要包括印度洋、澳大利亞大陸、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半島。
讀圖說出板塊C的名稱和范圍。
六大板塊分布示意
D
C
E
F
C是印度洋板塊
03板塊構造學說
幾乎全部被海洋覆蓋
讀圖說出板塊D的名稱和范圍。
六大板塊分布示意
A
B
D
C
E
F
03板塊構造學說
D是太平洋板塊
主要包括北美洲、南美洲和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
讀圖說出板塊E的名稱和范圍。
A
B
D
C
E
F
E是美洲板塊
03板塊構造學說
主要包括南極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一部分。
讀圖說出板塊F的名稱和范圍。
六大板塊分布示意
A
B
D
C
E
F
03板塊構造學說
F是南極洲板塊
讀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六大板塊的名稱。
A___________,B __________,
C ___________,D __________,
E ___________,F(xiàn) __________。
(2)圖中①半島所在的大洲是_____,所在的板塊是__________。
(3)幾乎被大洋覆蓋的板塊是_________________。(填名稱)
A
B
D
C
E
F

亞歐板塊
美洲板塊
非洲板塊
太平洋板塊
印度洋板塊
南極洲板塊
亞洲
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
六大板塊分布示意
課堂小練
“→ ←”邊界表示碰撞擠壓。
“← →”邊界表示張裂。
板塊在不斷地運動著。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六大板塊分布示意
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
板塊碰撞擠壓:形成山脈、海溝、弧形群島
板塊張裂拉伸:形成裂谷、海洋
碰撞擠壓
張裂拉伸
板塊運動形式
世界上許多高大和綿長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板塊碰撞擠壓的地帶。
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分布在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亞 歐 板 塊




太平洋板塊
印度洋板塊
非洲板塊
南 極 洲 板 塊
科迪勒拉山系分布在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南極洲等板塊交界處。
六大板塊及世界主要山系的分布示意
板塊碰撞形成山脈
日本是地震之國,印度尼西亞是火山之國,英國地震很少。圖中字母A、B、C分別位于日本、印度尼西亞、英國。結合所學知識解釋原因。
A
B
C
日本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等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活躍。
印度尼西亞位于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活躍。
英國位于亞歐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
亞 歐 板 塊




太平洋板塊
印度洋板塊
非洲板塊
南 極 洲 板 塊
課堂小練
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帶的分布有何特點?原因是什么?
04火山與地震
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
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躍
摩納哥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活躍。
2023年當?shù)貢r間9月8日摩納哥深夜突發(fā)6.9級強震。圖中A是摩納哥國家。
課堂小練
A
亞 歐 板 塊




太平洋板塊
印度洋板塊
非洲板塊
南 極 洲 板 塊
摩納哥位于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板塊構造學說 
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拼合而成
張裂
高大山脈
裂谷或海洋
碰撞擠壓
環(huán)太平洋地帶
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
大陸漂移假說
板塊內部地殼較穩(wěn)定
板塊交界地帶地殼
比較活躍
火山、地震
板塊不斷運動
地表形態(tài)變化
課堂總結
海陸變遷
防震措施
①地震時,要保持冷靜,要因地、因時的做出瞬間避險抉擇
②不要擁擠在樓梯、過道上
③要選擇空曠地帶
④不要盲目破窗跳樓
⑤避震時,要注意雙手護頭,保護頭部。
⑥地震發(fā)生時,如果來不及撤離就應就近避震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年地理上冊大單元教學設計(湘教版)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課時設計
主題 海陸變遷
課型 新授課 √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他課
教學內容分析 1.通過實例,簡要介紹地表形態(tài)處于不斷變化之中; 2.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來解釋海洋的生成與發(fā)展過程、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與分布等地理事象。
學習者分析 第二節(jié)已經(jīng)學習了七大洲、四大洋,對于板塊的范圍不太陌生了,但需要提醒注意。
學習目標確定 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學習評價設計 采取量化評價方式。
學習活動設計
任務一:舉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即時評價
舉例海陸變遷的實例并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歸納海陸變遷的形式 簡介大陸漂移假說 學生根據(jù)給出的材料,說出是海洋變陸地還是陸地變海洋? 海陸變遷有哪幾種形式? 3.能舉例大陸漂移的實證嗎? (滿分30分) 能根據(jù)材料準確說出海洋變陸地還是陸地變海洋。扥2分一題。 能夠歸納出海陸變遷的方式:①緩慢的地表形態(tài)變化: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活動。說出一點即可得5分。 ②激烈的地表形態(tài)變化。火山、地震。得5分。 3.能舉例大陸漂移的實證一例得5分。 (備注:18分為合格,19——24為良好,25——30為優(yōu)秀。)
任務二: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即時評價
出示“六大板塊示意”圖 全球有幾大板塊?分別是哪些板塊? 各大板塊包括范圍? 板塊的運動有哪兩種形式?不同形式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 世界上有哪兩大火山、地震帶? 答出全球六大板塊得2分;說出板塊名稱得5分。 每說出一大板塊包括范圍得5分。 能夠說出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板塊內部地殼穩(wěn)定。得2分。能夠說出板塊的運動形式有碰撞擠壓和張烈拉伸,一種形式得3分。碰撞擠壓可能該想成新的山脈,或者山脈長高或者地震、火山等。張裂拉伸可能形成新的海洋火裂谷帶等。每項得5分。 (備注:36分以上為合格,37——50分良好,51分以上優(yōu)秀。)
任務三: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即時評價
出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主要地震、火山分布圖 1.日本為何多火山地震? 2.2023年當?shù)貢r間9月8日深夜摩納哥地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日常生活中需如何預防和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以及地震來了采取哪些措施? 1.能夠說出世界上有兩大火山、地震帶①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②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一點得2分。 2.能用板塊的理論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得4分。3.能用板塊理論解釋2023年當?shù)貢r間9月8日深夜摩納哥地震的主要原因得4分。 4.能夠說出日常生活中需如何預防和減少震帶來的損失,說到一點合理的建議都可以得2分。 5.能夠說出地震來了該采取的措施,一點得2分。 (備注:8——10分合格,11——13分良好,14分以上優(yōu)秀。)
本節(jié)課評價等級 及格 良好 優(yōu)秀
本節(jié)課累計總分 44 48——63 64以上
拓展學習設計: 在制作的地球儀上喲個彩色筆描繪出六大板塊的輪廓 繪制一塊板塊得2分,依次累加。能夠說出板塊的范圍每一板塊得5分.(備注:6分合格,7——20分良好,20分以上優(yōu)秀。)
板書設計
課時作業(yè) 附課后作業(yè) 課后作業(yè)附評價量表
教學反思與改進 本節(jié)課內容相對較簡單,學生容易接受,課堂上學生多說,學習比較輕松。拓展作業(yè),有少部分學生原來制作的地球儀弄跌了。部分學生涂畫很認真,收獲較大。
附課時作業(yè):
2.4海陸分布課時作業(yè)
一、選擇題組
(2023秋·北京·八年級階段練習)人類從未終止過對海陸變遷奧秘的探索。完成下面小題。
1.下列敘述中,不能證明海陸變遷的是( )
A.臺灣海峽海底發(fā)現(xiàn)森林遺跡和古河道 B.南極大陸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煤
C.東非大裂谷不斷擴張 D.麥哲倫船隊環(huán)球航行
2.珠穆朗瑪峰的身高會繼續(xù)“長高”,原因是( )
A.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擠壓 B.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
C.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張裂 D.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張裂
3.我國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的國際機場完全建在填海造成的陸地上,說明( )
A.海平面升降會導致海陸變遷 B.人類活動會導致海陸變遷
C.大陸漂移會導致海陸變遷 D.板塊運動會導致海陸變遷
【答案】1.D 2.A 3.B
【解析】1.結合所學知識,臺灣海峽海底發(fā)現(xiàn)森林遺跡和古河道,說明這里曾經(jīng)是陸地,是海陸變遷的例證,A正確;南極大陸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煤,說明這里曾經(jīng)森林密布,由于板塊運動,成為冰雪世界,B正確;東非大裂谷不斷擴張,將來可能形成海洋,能證明海陸變遷,C正確;麥哲倫船隊環(huán)球航行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不能證明海陸變遷,D錯誤。故選D。
2.結合所學知識,珠穆朗瑪峰的身高會繼續(xù)“長高”,原因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擠壓,形成新的陸地,A正確;珠穆朗瑪峰不在非洲板塊的邊緣,B錯誤;板塊的張裂會形成裂谷或新的海洋,CD錯誤。故選A。
3.結合所學知識,我國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的國際機場完全建在填海造成的陸地上,說明人類活動會導致海陸變遷,B正確;填海造陸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海陸變遷,與海平面升降、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等自然原因關系不大,ACD錯誤。故選B。
【點睛】在地球表面某位置發(fā)生的由海變?yōu)殛懟蛴申懽優(yōu)楹5淖兓凶龊j懽冞w,海陸變遷即洋陸轉化。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也稱為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該種運動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島弧、海溝等。垂直運動,又稱為升降運動、造陸運動,它使巖層表現(xiàn)為隆起和相鄰區(qū)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斷塊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還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陸變遷。
(2023秋·全國·七年級隨堂練習)據(jù)中國地震臺網(wǎng)自動測定:2022年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發(fā)生6.6級地震;2023年5月2日23時27分云南保山市隆陽區(qū)發(fā)生5.2級地震。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4.關于兩次地震,敘述正確的是( )
A.兩地地震都是因為板塊張裂 B.兩地位于板塊內部,地殼運動活躍
C.兩地位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 D.兩地位于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附近
5.實際生活中,在樓房里遇到地震時,做法最合理的是( )
A.跳樓 B.躲在窗下
C.應迅速乘坐電梯離開 D.要護住頭部、躲至墻角處
【答案】4.D 5.D
【解析】4.讀圖可知,兩次地震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擠壓碰撞的交界地帶,在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地殼較活躍,D正確,ABC錯誤。故選D。
5.在樓房里遇到地震,正確避震方法是保護好頭部,就近躲在墻角處,D正確;跳樓、多在窗下、乘電梯下樓,都很危險,容易造成傷害,ABC錯誤。故選D。
【點睛】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板塊在不斷地運動著。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2023秋·全國·七年級隨堂練習)滄海桑田,出自古書《神仙傳·麻姑》。傳說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自稱曾經(jīng)三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后人據(jù)此提煉出成語“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巨大。請完成下面小題。
6.下列對“東海三次變成桑田”的原因解釋,正確的是( )
A.地殼變動 B.海平面升降 C.海嘯活動 D.洪水暴雨
7.以下學說或事件中能解釋“滄海桑田”的是( )
A.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 B.板塊構造學說
C.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 D.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
【答案】6.AB 7.AB
【解析】6.“滄海桑田”說的是海洋變成陸地或陸地變成海洋,比喻海陸的變遷;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地殼的變動、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而東海三次變成桑田是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升降導致的。AB正確;東海三次變成桑田與海嘯活動和洪水暴雨無關,CD錯誤,故選AB。
7.“滄海桑田”這個成語說明了地殼是不斷發(fā)生變化的,海洋可以變成陸地,陸地可以變成海洋。而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能解釋“滄海桑田”,AB正確;達爾文生物進化論,闡釋的是生物進化理論,與“滄海桑田”無關,C錯誤;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是航海活動,與“滄海桑田”無關,D錯誤。故選AB。
【點睛】地球表面形態(tài)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地殼的變動、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氣候、災害和人類活動,如暴雨沖刷、填海造陸等,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2023春·廣東汕尾·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我國在中印邊境線的西藏南部喜馬拉雅山區(qū)海拔4088米的懸崖上修建了拉則拉哨所,該哨所被稱為“懸崖哨所”。下圖為板塊示意圖和拉則啦哨所景觀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8.拉則拉哨所所處山脈仍在持續(xù)升高,原因是( )
A.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擠壓 B.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
C.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拉伸 D.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拉伸
9.拉則拉哨所最可能面臨的地質災害是( )
A.地震 B.臺風 C.海嘯 D.洪澇
10.拉則拉哨所官兵在邊境巡查時,面臨的主要困難是( )
①暴雨②嚴寒③缺氧④濃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8.B 9.A 10.C
【解析】8.由圖可知,拉則拉哨所位于喜馬拉雅山區(qū),喜馬拉雅山脈地處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邊界,所以山脈會不斷升高,A、C、D三項說法錯誤,B說法正確,選B。
9.拉則拉哨所位于喜馬拉雅山區(qū),喜馬拉雅山脈地處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邊界,板塊邊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地震多發(fā);臺風、洪澇屬于氣象災害;該地區(qū)處于內陸地區(qū),沒有面臨海嘯災害。排除BCD,選A。
10.喜馬拉雅山區(qū)地高天寒,地勢起伏大,空氣稀薄,所以拉則拉哨所官兵在邊境巡查時,面臨的主要困難是②嚴寒和③缺氧;①暴雨和④濃霧不是該地區(qū)巡查主要困難,排除ABD,選C。
【點睛】全世界共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火山、地震多發(fā),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
二、解答題
11.(2023秋·北京·八年級階段練習)北京時間2020年5月27日11時,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最高峰,對于“萬山之宗、大地之母”的身高重新定義,圖示意全球六大板塊,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A板塊的名稱是 板塊,B板塊的名稱是 板塊。板塊間“→←”作用力表示 ,“←→”作用力表示 。
(2)英國與日本相比,地震比較頻發(fā)的國家是 ,主要原因是該國位于 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比較 。
我國2020年喜馬拉雅山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于5月27日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測量出珠峰又“長高”了。
(3)請從下面的備選答案中,選擇相關內容的數(shù)碼填入答題卡圖中,完成珠峰又“長高”因果關系知識結構圖。
備選答案:①亞歐板塊②非洲板塊③碰撞擠壓④珠穆朗瑪峰“長高”⑤相向運動⑥多火山、地震
a b c d
【答案】(1) 南極洲 美洲 擠壓 張裂
(2) 日本 環(huán)太平洋 活躍
(3) ① ⑤ ③ ④
【分析】本大題以全球六大板塊圖為材料,涉及板塊構造學說、六大板塊和板塊運動的影響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掌握課本知識的能力和區(qū)域認知的地理素養(yǎng)。
【詳解】(1)讀圖可知,A板塊是南極洲板塊,B板塊是美洲板塊。“→←”作用力表示板塊之間的擠壓,“←→”作用力表示板塊之間的張裂。
(2)英國與日本相比,地震比較頻發(fā)的國家是日本,主要是因為日本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在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而英國位于亞歐板塊內部,地殼運動比較穩(wěn)定。
(3)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位于a① 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兩大板塊 b⑤相向運動,c③擠壓碰撞,導致d④珠穆朗瑪峰“長高”,成為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
附作業(yè)評價量表:
等級 一般 良好 優(yōu)秀
要求 選擇題對6題,綜合對2小題 選擇題對8題,綜合對2小題 選擇題,綜合都全對
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城县| 河源市| 东辽县| 绥棱县| 舟曲县| 盐亭县| 临清市| 青河县| 监利县| 夏河县| 隆回县| 武强县| 高青县| 新郑市| 儋州市| 雅江县| 札达县| 南开区| 沈阳市| 读书| 威信县| 万山特区| 古浪县| 四会市| 武义县| 大港区| 化州市| 伽师县| 龙岩市| 东丽区| 胶南市| 祁连县| 曲阜市| 富蕴县| 扎赉特旗| 慈利县| 永春县| 铁力市| 天祝| 蕉岭县| 武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