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教學方案課標要求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教材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四單元第三課,自人類社會出現以來,經濟與文化一直處于相互聯結、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經濟發展為文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決定了文化繁榮的程度;反之,文化繁榮促進了知識更新,激發創新創造,推動技術進步,成為經濟發展的有力助推器。本單元的地位承上啟下,關系全局。上承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演變史,下啟近代百年的屈辱史與抗爭史,是中國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本課通過學習明清時期經濟、文化的蛻變與危機,幫助學生認識明清這一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出現的新經濟與新思潮。但由于封建君主專制空前強化,這些新的生產因素逐漸喪失了它的生機,失去了發展機遇的中國,正一步步走向百年危機,正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教學目標1.歸納明清時期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的表現,理解其影響及局限性。2.概括王陽明心學的主張,分析評價其影響。概述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及其主張,認識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和影響。3.歸納明清時期的文學藝術、科技等主要成就,認識明清時期西方文化傳播的影響。4.感悟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思想活躍,社會價值取向和文化傾向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家國情懷的角度理解明清小說、戲曲和科技的發展對中國文化做出的貢獻。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教學難點: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出示明清疆域圖明清是中國古代最后兩個王朝,專制集權空前強化,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更趨穩固,現代中國的版圖逐漸定型,經濟、文化、科技都有新的發展。具體成就有哪些呢?我們開始今天的學習。(設計意圖)通過對明清疆域的對比,激發學生對明清時期盛世繁華局面在經濟、文化、科技方面表現學習的興趣,開門見山,過渡到本課的學習。【講授新課】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1.社會經濟的發展(1)農業①農作物新品種引進原因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農作物新品種引入中國的原因?中國的南方人習慣于吃稻米,北方人則以粟、麥為主,采用新的糧食果腹,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被迫的過程。中國人采用美洲的高產糧食作物,顯而易見的原因是原產稻、粟、麥等糧食的不足;而美洲糧食作物在進入18世紀之后的快速推廣,也正是因為中國人口在成倍增長……美洲作物的傳入與推廣,對于提高糧食產量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們雖然也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但總體上始終處于補充的地位,人們仍然以稻、麥等為主要糧食。——樓宇烈主編《中華文明史(第四卷)》教師總結:農作物新品種引入中國的原因是人口增加,糧食供應不足。②農作物新品種引進概況明朝中期,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輸入中國。其中高產糧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教師出示《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廣種植圖》,培養學生時空意識。③農作物新品種引進影響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農作物新品種引入中國的影響?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糧食作物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逐漸得到推廣……大大緩解了“民食問題”,人們遂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勞力和土地等去發展經濟作物,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響。而糧食生產革命和人口爆炸互為因果,清代以來……“生齒日繁”。“棚民租山墾種,阡陌相連,將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隨水落,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納。”——摘編自何炳棣、陳樹平等的研究成果農作物新品種引進后,提高了糧食產量;增加了農民收入;人口、環境等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也相繼出現。過渡:農業的發展同時也影響到手工業的發展。(2)手工業閱讀材料,明朝中期以后,手工業領域出現了什么新變化?吳民生齒最繁,恒產絕少,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織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謀夕,得業則生,失業則死。染坊罷而染工散者數千人,機戶罷而織工散者又數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實錄》卷361我吳市民,罔藉田業,大戶張機為生,小戶趁織為活。每晨起,小戶百數人嗷嗷相聚玄廟口,聽大戶呼織,日取分金為饔飧計。 大戶一日之機不織則束手,小戶一日不就人織則腹枵,兩者相資為生久矣!——蔣以化《西臺漫紀》卷4手工業出現了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生產。隨著生產的發展,明朝就已出現的手工工場也逐漸擴大。蘇州的絲織業,大多雇人生產,分工細密。到乾隆年間,織機已達1.2萬余臺,織工超過萬人。這些織工完全脫離了生產資料,以出賣勞動力為生,而且他們與雇主并無主奴、師徒一類依附關系,基本上都是“自食其力的良民”,是自由勞動者。類似的生產關系,在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區的榨油、制瓷、礦冶、造紙等行業中均有出現。到清朝,這類情況繼續有所發展。過渡:伴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經濟發展進入繁榮時期。(3)商業:①白銀貨幣化內容:隆慶元年(1567):首次以法律形式肯定白銀為合法貨幣,且用法律形式把白銀作為主幣。萬歷九年(1582):張居正“一條鞭法”,規定賦稅全部征收白銀。使得全中國農民都必須與市場發生聯系。教師出示《明萬歷五十兩銀錠》圖片影響: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中國,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也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教師出示材料與白銀來源線狀圖明代白銀貨幣化打破了明初以來的銀禁,方便了商人的商業活動。不僅完成了貨幣體系的轉變,而且引發了社會巨變。其最顯著的意義在于,既標志著中國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開端,又標志著中國由此主動走向世界并開啟了經濟全球化的航程。——萬明《關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思考》白銀貨幣化促進中國經濟與世界連接起來,參與世界市場的建構。中國精美的絲瓷等商品通過幾條航線大批輸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銀主要是產自日本的白銀和墨西哥銀元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一個以白銀為中心的全球貿易網絡逐步形成,世界市場體系初步立起來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必然引起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并通過參與世界市場的建構,中國的社會經濟開始緩慢地由一個比較單一的農業經濟結構向農、工、商多元經濟結構轉變,展現出由傳統向近代轉型的一線曙光。②工商業市鎮興起一批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興起,成為地區貿易網絡的核心。中國市鎮興起于宋代,發展于明代,繁榮于清代。最發達的是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兩個地區。按市鎮經濟職能來劃分:第一類,手工業市鎮。這種市鎮以生產一二種或數種手工業產品著稱。如蘇州府的盛澤鎮、震澤鎮等以絲業市為主。以棉織業為主的手工業市鎮有松江府的楓涇鎮、洙涇鎮等。第二類,商業性市鎮。這類市鎮主要是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的集散地。教師可播放“蘇州吳江盛澤鎮”知識解析視頻,讓學生了解蘇州吳江盛澤鎮情況,直觀感受本知識點。③商幫的形成一些地方以經商聞名,出現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如徽商和晉商。明代中葉以后,商業的規模、商人的活動范圍和商業資本的累積,都大大的超越了前一個歷史階段的水平。出示《徽商主要經商路線圖》及晉商、徽商遺產圖片徽商出于安徽南部,其地屬山區,人多而耕地少,居民遂多出外經營工體商業謀生。當地物產豐富,木器、漆器、茶、文具馳名全國,為商業資本資本的積累提供了物質條件。晉商指山西商人,他們在明朝通過經營邊防軍需物資起家,積累了大量資本,清時,繼續為政府和皇室經營專賣物資,并兼營典當、匯兌等業務。【想一想】教師出示材料,帶領學生依據材料分析明清商業出現哪些特點?據統計,宋代江浙地區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現了71個市鎮,明代達316個,清代增至479個……這些市鎮充斥著牙行、布行與手工作坊,收納周邊個體民戶的產品,進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銷遠方市場。——摘編自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明清時期商業市鎮的發展。明清時期,形成了一個積累大量財富的商人群體——淮揚鹽商。康乾年間,“奢靡風習創于鹽商,而操他業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摘編自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明清時期商人群體的出現。【知識小結】2.社會經濟的局限(1)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占據壓倒優勢。(2)政治: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壓制和阻礙社會的進步和轉型。教師出示材料:美國學者珀金斯認為,從三部中國農書來看:王禎的《農書》(1313年)、徐光啟的《農政全書》(1628年)、鄂爾泰等編的《授時通考》(1742年)。后面兩部書所開列的農具清單,幾乎全是前一本書的重復。國家太平日久,人口戶口百倍于前。地無不耕之土,水無不網之波,山無不采之木石,而終不足以供人之用。為商為賈,奔走四方;又百工技術,吳人為眾,而常若不足。——乾隆《吳縣志》明初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自后賦稅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遷業。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以六七分去農矣。——(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摘抄記》明清時期,經濟雖然有所發展,但是,國家對商品經濟的發展形成了明顯的約束和限制,在總體方針上重農抑商,以閉關鎖國為主的對外政策,嚴重阻礙了對外貿易的擴大和海外市場的開拓。在諸多因素的作用下,明清商品經濟雖比前代有了更大進步,但沒有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形成根本沖擊。(設計意圖)通過文本資料,學生既了解明清時期經濟繁盛的表現,也知道這一時期繁榮與危機并存。中國固守君主專制制度,而同時期的西方逐步走向近代化,此時的中國面臨著西方的挑戰。過渡:明清時期經濟發展,催生了思想領域發生變化,具體變化有哪些內容呢?我們接著進行下面的學習。二、思想領域的變化1.思想領域變化的原因①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白銀撬動了中國社會,引起了思想領域的變化。②程朱理學獲得官方尊崇后,逐漸失去活力。教師出示材料當按照士、農、工、商的職業基礎形成的社會結構開始瓦解,社會開始流動以后,知識分子們也無法繼續安于此前的作用……朱子學要求的禁欲,已經無法應對社會的變化。2.明清士大夫新思想◆陸王心學明朝沿襲元朝制度,仍然尊奉程朱理學。但是當時理學家的思想以單純敘述為主,創新很少,學術空氣沉悶。一部分士大夫鑒于其弊,轉而“別立宗旨”,促成這一風氣轉變的是明朝中期的王守仁。王守仁完善了陸九淵的心學體系:一是強調“心即理”,認為“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心為天地萬物之主,天下無心外之物、心外之理。二是鼓吹致良知,“良知”是“天理”的另一種表述形式,指人最基本的“真誠惻恒之心,每人心中都隱含良知,只是多被私欲遮蔽,今欲將其重新發現、擴充、實行,是為致良知。三是提倡“知行合一”,強調認識與實踐密不可分,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的思想具有比較明顯的感性自然和直覺經驗色彩,以自己的內心為最高權威,體現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思想。◆李贄明朝后期以李贄為代表的思想家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倡導功利價值。其重要著作有《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李贄的一生充滿著對傳統和歷史的重新考慮,這也是明朝后期社會思想變革的一個聚焦性的體現。◆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晚明到清初,出現了理學回歸的趨勢。明清之際的三大思想家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著書立說,糾正心學帶來的自然人性論傾向。顧炎武:①對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進行批判,②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顧炎武以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黃宗羲:①嚴厲抨擊君主專制制度,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②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工商皆本”。他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君主專制制度,對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推動作用。王夫之:①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其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②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主觀的認識是由客觀對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黃、顧批判君主專制,反對君為臣綱,有懷疑理學的文字,但是沒有指名道姓地抨擊理學家的思想理論。王夫之則對宋明理學展開批判,而且主要針對程朱陸王的學說,他的學術思想在黃、顧之上,是古代唯物主義理論的集大成者。【知識拓展】明清之際進步思想的特點清初三大儒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哲學思想是對明末道德人心危機的堅強回應。他們不約而同地批評程、朱、陸、王,是因為理學作為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已無力承擔儒家道德擔當與社會教化功能。他們認為,理學中雜糅釋老,導致士人或耽空無用或放蕩無恥,從而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們共同主張理氣、道器、心性一元論,其目的在于將釋老的空無思想驅逐出儒門,從而凈化儒學,應對變化了的社會現實。在社會道德人心坍塌之際,他們全部的哲學努力,既不是什么“啟蒙”,也不是對理學的接著講,而是揚棄或終結理學,以呼喚儒家基本價值觀念的重新回歸。他們通過對儒家哲學的重建,開啟了一個新的學術路向,消解了后世學者研討本體的熱情,致使清代理學漸趨衰歇,中國學術史由此進入一個考證學大興的新時代。——武道房《明末道德人心問題與清初三大儒的哲學重建》(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習,史料研讀歸納明清主要思想家們的思想主張或成就,認識明清之際以王陽明等人對理學的發展與批判,及其社會背景。認識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的經濟、政治的反映的唯物史規律。過渡:明清時期思想領域的新變化,經濟的的發展,這種雙重力量影響了城市和市民世俗文化,人們讀小說,看戲劇,社會風氣也有新變化。三、小說與戲曲1.小說(1)明清小說興起原因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各種社會矛盾逐漸加深,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文化知識的普及,市民階層隊伍的擴大,文人對現實社會政治腐敗等現象日益不滿(2)明朝小說《水滸傳》:《水滸傳》敘述北宋末宋江起義故事。《三國志演義》:羅貫中《三國志演義》敘述三國時期的政治、軍事斗爭,其中人物形象生動,性格鮮明,情節曲折起伏,均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西游記》:明朝中期,吳承恩根據民間長期流傳的唐僧取經故事創作了《西游記》,成為長篇神話小說的典范之作。(3)清朝小說◆曹雪芹——《紅樓夢》思想性:①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現實和尖銳矛盾,揭示了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②歌頌了賈寶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以及被奴役、被蹂躪的奴婢進行抗爭的精神。文學性:作者以嚴謹的結構、清晰的層次、精練而生動的語言,把故事的進展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吳敬梓——《儒林外史》以科舉考試制度下的讀書人為主要描寫對象,批判了科舉制度的弊端和官僚政治的腐敗黑暗。2.戲劇(1)戲曲創作:趨向長篇化,情節更加曲折復雜,稱為傳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湯顯祖、清朝孔尚任等。(2)舞臺演出:昆曲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清朝道光年間,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京劇,并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設計意圖)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知道明清時期小說、戲劇的具體內容。理解這些內容是經濟發展和思想變化的結果,是知識階層與市民階層互相交流,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互相融匯的結果。四、科技1.科技著作明朝科技成果主要表現在中后期。醫藥學家李時珍寫成藥典《本草綱目》,共記載藥物1892種,其中新藥374種,驗方11096則,插圖1160幅,是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著作。徐光啟著有《農政全書》,系統地記載了到明朝末年為止的歷代農學資料,也總結出一些在當時比較先進的農學思想,是一部實用性很強的農業科學書籍。宋應星著有《天工開物》,除介紹一般的農業生產經驗外,更著重闡述各類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對其中從原料到成品的整個生產過程和工序都有比較詳細的說明,并附有插圖,圖文并茂。書中在總結生產經驗的基礎上,還提出一些對化學、物理變化的認識,在理論上具有一定價值。徐弘祖(別號霞客),周游全國大部分地區,對各地地理地質狀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察,寫成《徐霞客游記》。書中記載了作者所到地區的江河源流、地形地貌、生物形態、礦藏物產等問題。其中對西南石灰巖地區溶蝕地貌的考察與研究,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中國古代科技雖然發達,但是科技成果重實用、重現象總結而輕視規律和探究。2.西學東漸(1)代表人物:徐光啟、利瑪竇。(2)表現:①從明朝后期起,一些歐洲天主教傳教士前來中國傳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瑪竇等。他們在傳教的同時,與一些開明的中國士大夫合作翻譯西方科學書籍,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②清朝前期,傳教士還運用歐洲先進測繪技術,幫助清廷繪制了精確的全國地圖。萬歷十二年,利瑪竇進獻《萬國圖志》。李之藻繪制成圖,稱為《坤輿萬國全圖》。(2)影響明清之際,我國和歐洲的文化交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進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這次交流中,天主教傳教士尤其是耶穌會士充當了橋梁和紐帶。一方面,為了傳教的需要,他們將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傳入中國,使中國知識界對“西學”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他們又通過傳遞書信和翻譯中國典籍等方式,把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介紹給歐洲,使歐洲出現了“中國熱”。3.東西方對比教師出示材料:同清代中國相比,英國政府在基礎結構上擁有更為龐大的權力。英國有著更多的收入,可以支付更多,擁有更為高效的稅收和財政體系,更好的貨幣體系,以及債券體系,這是清政府所缺乏的。坦率地講,在19世紀50年代之前中國是根本沒有這些的。英國擁有更為高效的政府機構和陸軍,以及當時世界上最為高效的海軍。英國中央政府的重商主義政策完全不同于當時清政府典型的農業家長式制度。——皮爾·弗里斯著《從北京回望曼徹斯特:英國、工業革命和中國》(設計意圖)通過課堂教學,學生了解明清時期科技的發展,通過西學東漸的學習,知道這一過程既是東西方交流的過程,也由于清政府的專制統治,失去了發展機遇,落后于西方。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調研中國古代四大商幫”活動。通過調研中國古代四大商幫,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課堂小結】西方國家走向資本主義,經歷了幾個世紀,是多個領域近代因素的匯聚、成長的結果。近代因素的積累和成長是一個靜悄悄的、未被覺察的緩慢過程。18世紀的康雍乾盛世,貌似太平輝煌,實則正在滑向衰世凄涼。可當時的中國,沒有人能夠認識清楚這一歷史趨勢,只有歲月推移,迷霧消散,矛盾激化,清朝的百孔千瘡才逐漸暴露。歷史的悲劇只有在悲劇造成以后很久時間,人們才會感到切膚之痛。居安思危,是我們今天需要謹記的歷史教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