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tǒng)治 優(yōu)秀教案 高中歷史 統(tǒng)編版(部編版)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tǒng)治 優(yōu)秀教案 高中歷史 統(tǒng)編版(部編版)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遼夏金元的統(tǒng)治》
教學方案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fā)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在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公元10世紀至14世紀,少數(shù)民族建立了遼夏金元政權。他們積極學習中原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方式、制度與文化,形成與中原王朝的對峙局面。
這一時期各個政權不斷發(fā)展,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隨著蒙古族迅速崛起,滅掉西夏與金,建立元朝,再次實現(xiàn)中國統(tǒng)一。在政治上中央與地方分別實行中書省與行省制度;經(jīng)濟上修筑驛道、設立驛站;民族關系上設立專門機構宣政院處理宗教與西藏事務;元朝成為一個版圖遼闊、民族眾多、邊疆穩(wěn)定的大一統(tǒng)國家。
在此期間,少數(shù)民族政權在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 運用時空觀,了解遼夏金元政權的地理位置及建立時間。
2. 通過史料研讀,了解遼夏金元政權的建立及統(tǒng)治措施,知道遼夏金元少數(shù)民族政權對邊疆開發(fā)的貢獻。
3. 通過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認識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在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蒙古的崛起和元朝的統(tǒng)一以及元朝的民族關系。
教學難點:各個政權內(nèi)容繁碎,不易形成系統(tǒng)。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元修三史”之爭問題及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材料提出了三史分修的理由是什么?如何認識遼、金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歷史地位?
出示材料:
材料一 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修撰遼朝、金朝和宋朝的歷史,然而編修的方式一直存在爭議,爭論的焦點是三朝究竟誰是正統(tǒng)?當時主要形成了兩種觀點:一派主張以宋為正統(tǒng),立為帝紀,附遼、金為載記;一派主張三史分修,各為正統(tǒng)。
材料二 遼自唐末保有北方,又非篡奪,復承晉統(tǒng),加之世數(shù)、名位遠兼五季,與宋相次,而終當為《北史》。宋太祖受周禪,平江南,收西蜀,白溝迤南,悉臣于宋,傳至靖康,當為《宋史》。金太祖破遼克宋,帝有中原百余年,當為《北史》。自建炎之后,中國非宋所有,宜為《南宋史》。
——修端:《辯遼宋金正統(tǒng)》
教師分析指出:對于遼朝而言,“保有北方”“復承晉統(tǒng)”“加之世數(shù)”“遠兼五季”。對于宋朝而言,“受周禪”悉臣于宋。對于金朝而言,“帝有中原”。這段話強調(diào)了各政權在歷史上各自的歷史地位。要進一步認識各政權統(tǒng)治的歷史史實,可以從時空的角度、制度的角度和民族關系的角度加以分析。那么今天我們便來一起學習本課內(nèi)容,去看看遼、金世怎樣發(fā)展與消亡的。
(設計意圖)教師以“元修三史”之爭問題導入,激發(fā)學生思辨與探索欲望,吸引學生注意力,達到良好的開篇教學效果。
教師也可使用“遼宋夏金元時期特點: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情境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遼宋夏金元時期特點概況后再講解新課。
【講授新課】
一、遼與西夏
1. 遼的建立與政治制度
(1)起源:契丹是我國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正式見于歷史文獻記載的年代是389年。通過圖片和詩歌引導學生分析契丹的生活方式是游牧、漁獵生活。經(jīng)過約500年的發(fā)展,到唐朝時,契丹已逐漸強大起來。
(2)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后來版圖擴大,改國號為遼。
教師此處可帶領學生觀看“【歷史地圖】契丹的興起與遼國建立”,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
(3)政治制度:南北面官制度。
出示材料:
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遼史 百官志一》
契丹之官,領番中職事者皆異服,謂之契丹官,樞密、宰臣則曰北樞密、北宰相。領燕中職事者,雖國人亦漢服,謂之漢官,執(zhí)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
——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儀》
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分析材料,解讀南北面面官的職責,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nóng)耕民族事務。提出問題:依據(jù)材料分析,遼朝職官設置的特點是什么?能否從第二個材料的描述中體會到這一特點?學生回答出藩漢分治,因俗而治;第二段材料從官員服飾的角度反映了“因俗而治”的特征即可。
除了南北面官制度,遼政權皇帝和宮廷依然保持草原習俗,每年隨季節(jié)轉(zhuǎn)換定期遷徙。遷徙中的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這就是四時捺缽制 ,出示四時捺缽制表格,學生了解即可。
捺缽制度主要是指以遼代皇帝為中心,以狩獵活動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巡守制度和游幸活動。在政治上四時捺缽與北南面官制相互呼應,是契丹民族文化的載體,也是遼代社會的縮影。
過渡:與遼政權相似的還有西夏,下一子目學習西夏是如何進行統(tǒng)治的?
2. 西夏的建立與統(tǒng)治制度
(1)起源:西夏的建立者黨項族,屬于羌族的一支,唐末在今陜北、寧夏一帶形成邊疆藩鎮(zhèn),與中原文化的接觸漸多,宋初保持半獨立的地位。
(2)建立: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3)政治制度:一套官制,兩套稱呼。西夏的政治制度模仿北宋,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官制。
出示材料: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書,曰樞密,曰三司,曰御史臺,曰開封府……自中書令、宰相、
樞使、大夫、侍中、太尉一下,皆分命藩漢人為之。
——《宋史》卷四八五《夏國傳上》
這些機構的職掌與官吏委派,按宋朝所行制度大體上一致。西夏所設官職之后,對其官吏的任命是:“自中書令、宰相、樞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分命蕃漢人為之。”
可見在西夏朝廷的各種機構中,無論是黨項人或漢人都有資格任職,而且西夏官制分漢官和蕃官(黨項)兩個系統(tǒng),如遼朝官制之分南北,即以蕃官治黨項,以漢官待漢人。
元昊建國時設立的官制中,有所謂“專授蕃職”,其官“有寧令,有謨寧令,有丁盧,有丁弩,有素赍,有祖儒,有呂則,有樞銘,皆以蕃號名之”。
(設計意圖)遼與西夏一目的學習,要求學生知道遼政權和西夏政權由少數(shù)民族所建,在政治制度方面向中原王朝學習,同時也保留了本民族的特征。
過渡:遼、北宋相繼被金朝滅亡,那么金朝是如何發(fā)展起來的呢?
二、金朝入住中原
1.金朝的建立
(1)起源:女真族。女真族生活于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以農(nóng)業(yè)、狩獵、畜牧為生。
出示材料:
其地則至契丹東北隅,土多林末,宜麻谷。以耕為業(yè),不事蠶桑“其人則饑,不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騎,上下崖壁知飛。濟江不用舟漿,浮馬而渡,精射獵……其俗依山谷而居,聯(lián)木為柵,屋高數(shù)尺,無瓦,覆以木板,或以將皮,或以草編繆(liǎo)之。墻垣籬壁,率皆以木,門皆東向。環(huán)屋為土床,熾火其下,相與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
——《三朝北盟匯編》
引導學生分析女真人的民族特點是民風彪悍,作戰(zhàn)勇猛,游牧狩獵為主。
(2)建立:1114年,女真族的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皇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
(3)對峙:1125年,金滅遼,1127年又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
教師此處可帶領學生觀看“【歷史地圖】女真的崛起與金滅遼、北宋”,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
(4)遷都:出示圖片,講解,1153年,金將首都從會寧遷都燕京(今北京),并將燕京改名為中都。
出示問題:金朝的統(tǒng)治者為什么要將都城從上京遷至中都?引導學生從地理位置、政治統(tǒng)治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
①統(tǒng)治者自身具有遠大抱負,意圖統(tǒng)一華夏;同時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漢化改革。
②金朝當時統(tǒng)治范圍擴大,上京居東北,不便于統(tǒng)治。
③上京地區(qū)相較于中都自然環(huán)境更惡劣。……
過渡:金朝是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王朝,他們會采取哪些措施鞏固統(tǒng)治?
2.金朝的政治制度——猛安謀克制度
猛安謀克是金代女真社會的最基本組織,阿骨打起兵反遼后定女真族三百戶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謀克又稱百夫長,猛安又稱千夫長。這樣,猛安謀克成為與州縣制并行的管理女真族的地方行政機構,謀克相當于知縣,猛安相當于知州,掌勸課農(nóng)桑、訓練武藝諸事。
出示材料,學生了解猛安謀克制度的內(nèi)容
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以三百戶為謀克,謀克十為猛安。
——《金史·兵志》
猛安謀克戶南遷后,分散到北中國的廣大土地上與漢人雜處,女真人不事耕稼,往往將土地租給漢人,這就促使封建生產(chǎn)關系在女真人居住區(qū)迅速蔓延發(fā)展起來。……大量擴地占田,激化了女真與漢族人民的矛盾,又為廣大猛安謀克戶接受漢族文明創(chuàng)造了條件。
——摘編自 漆俠《遼宋西夏金代通史·政治軍事卷》
過渡:遼、西夏、金都采取了兼顧民俗的統(tǒng)治策略。金朝沿襲唐宋制度的同時,仍保留了女真族的管理系統(tǒng)。在金朝統(tǒng)治時期,出現(xiàn)了治世,這就是“大定之治”。
3.“大定之治”——從鼎盛到衰落
(1)鼎盛: 12世紀,完顏雍即位,即金世宗。他在位29年采用漢制,興文學,修水利,發(fā)展手工業(yè)。“躬節(jié)儉,崇孝悌,信賞罰,重農(nóng)桑”,恢復了北方經(jīng)濟,因此獲得了“北國小堯舜”的美稱。此時金朝也達到了鼎盛時期。因完顏雍年號為“大定”,史稱“大定之治”。
出示金世宗圖片:
(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tǒng)治逐漸衰落。
出示材料
躬節(jié)儉,崇孝弟,信賞罰,重農(nóng)桑,慎守令之選,嚴監(jiān)察之責……孳孳為治,夜以繼日,可謂得為君之道矣。
——《金史·世宗紀》
世宗天資仁厚,善于守成,又躬自儉約以養(yǎng)育士庶,故大定三十年幾致太平。所用多敦樸謹厚之士,故石琚輩為相,不煩擾,不更張,偃息干戈,修崇學校,議者以為有漢文景風。此所以基明昌、承安之盛也。
——劉祁
(設計意圖)通過本目的學習,讓學生知道金政權的建立和統(tǒng)治制度。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究金遷都北京的原因,“猛安謀克”制度主要由教師講授完成;學生通過文本材料了解“大定之治”的原因和內(nèi)容,培養(yǎng)史料實證的歷史素養(yǎng),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補充完成“大定之治”的史實。
過渡:金以后,待之而起的蒙古建立元朝,結(jié)束了多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又北方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統(tǒng)一王朝,那么它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我們接著進行下面的學習。
教師此處也可帶領學生觀看“【歷史地圖】元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
三、從蒙古的崛起到元朝的統(tǒng)一
1.蒙古崛起
出示圖片與材料,學生了解蒙古族的興起和遷移。
蒙古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五六世紀生活在中國東北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流域的室韋人。在眾多的室韋部落中,有一支叫“蒙兀室韋”的,這就是蒙古人的祖先。
公元七八世紀,包括蒙兀室韋在內(nèi)的一些室韋部落西遷,渡過呼倫湖,來到了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大草原。 公元十一、二世紀,在廣袤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出現(xiàn)了許多蒙古部落,這些大部落又各自分為若干小部落,遍布呼倫貝爾大草原。
——《元史解讀》
(1)建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tǒng)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國,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號。
(2)擴張:蒙古軍隊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qū),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
2.元朝建立
(1)元朝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即位。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發(fā)布《建國號詔》,取《易經(jīng)》“大哉乾元”之義,以“大元”為國號。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出示忽必烈像及《元朝和四大汗國》地圖:
【知識拓展】元朝與四大汗國的關系?
古代中國的漢族人,尤其是統(tǒng)一王朝的漢族人,習慣將自己所在的漢地看作天下的中心,外圍則視作文明未開化的藩夷小國或者蠻荒地帶,要么將他們完全邊緣化,當作不存在,要么納入羈和朝貢體系內(nèi)。
元朝,藩屬國所指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那些正常執(zhí)行朝貢義務的國家,如高麗、安南、占城、緬國等,另一種情況是指欽察、察合臺、窩闊臺和伊利四大汗國,他們是元朝的宗藩屬國,元朝則是其宗主國。按道理,汗國首領的繼立要得到元朝的允許,各汗國的蒙古宗王可從元朝得到他們在中原和江南地區(qū)的利益,在元朝的宗王同樣也可從汗國農(nóng)耕區(qū)獲得利益,所以,嚴格講來,元朝和四大汗國的關系只是蒙古世界的內(nèi)部關系,他們之間的宗藩關系與前一種由朝貢體系確立的宗藩關系有很大的不同。不過,四大汗國畢竟是獨立于元朝之外的政權,這種宗藩關系視作中外關系沒有什么不妥。
——屈文軍,《一本書讀懂元朝》,中華書局
早在成吉思汗時期,由于各個兒子均聽從成吉思汗的號令,故所封的汗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服從大汗的領導。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然而,由于忽必烈的自行即位及“行漢法”主張,引起蒙古大多數(shù)宗派的強烈不滿,拒不承認忽必烈的汗位。到了大元時期,四大汗國已經(jīng)完全各自為政,互不隸屬。
教師總結(jié):元朝皇帝只管理元朝本部的范圍。
(2)完成統(tǒng)一: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域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tǒng)一。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
出示《元朝疆域圖》及對元朝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評價:
教師可根據(jù)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元朝能夠完成統(tǒng)一的原因分析”活動。通過分析元朝能夠統(tǒng)一原因,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能力。
過渡: 1279年,元軍滅南宋,完成統(tǒng)一,在當時的交通、通訊技術下,面對如此廣闊的疆域,元朝統(tǒng)治者會采取哪些措施呢?
4.統(tǒng)治政策
教師此處可帶領學生觀看“【知識解析】元朝的行政制度”視頻,直觀了解元朝行政制度知識點。
(1)實行行省制度:中央的宰相機構中書省委派官員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形成常設機構,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全國共設10個行省。轄區(qū)廣闊,軍政權力集中,行政效率較高。
出示材料:
大都及其周圍地區(qū)(山東、山西和河北)由中書省直接管轄。
“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陜西、曰四川、曰甘肅,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廣……唐以前以郡領縣而已,元則有路、府、州、縣四等。”
——《元史·地理志》
【知識拓展】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元世祖以前,蒙古大汗對漢地只進行間接統(tǒng)治,重搜刮而輕治理。造成“漢地不治”的局面。忽必烈即位后,改弦更張,遵用漢法,將統(tǒng)治重心由漠北移到中原。元世祖有計劃地吸收漢族的統(tǒng)治經(jīng)驗,并采用中原王朝的一系列典章制度。用當時人的話說,就是“帝中國行中國事”。
采用漢法的內(nèi)容,主要有下列幾方面:
(一)仿中原王朝建立年號、國號。
(二)定都漢地。
(三)建立漢式官僚機構,中央設中書省掌政事,下轄六部,處理具體行政事務。地方上,最初設立十道宣撫使統(tǒng)轄州縣,后來統(tǒng)一設置行中書省作為最高行政區(qū)。
此外,元世祖推行了不少發(fā)展農(nóng)業(yè)、尊崇儒學的政策。
——據(jù)韓儒林《元朝史》
教師總結(jié):忽必烈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nóng)桑。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
【想一想】分析行省制度對后世的影響?
元代推行行省制,目的在于權力集中。行省于地方事務,凡軍、政、財權無所不統(tǒng),與宋朝分割地方權力的制度明顯有異。行省處理轄區(qū)事務在原則上都要按照朝廷典制行事。人事方面,“自管庫而上,皆命于朝”;總體上看,元朝行省主要代表中央控制地方局勢。
——郭成康等《中國歷史·元明清卷》
清末,全國共有廿三省,包括:黑龍江、吉林、奉天、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陜西、甘肅、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新疆、臺灣。多數(shù)省區(qū)的轄境與現(xiàn)今相同。
——《探索中國史》
教師總結(jié):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歷代的局面,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為歷代仿效,沿革至今。
(2)修筑驛道,設立驛站
原因:領土遼闊,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全國設置驛站和急遞鋪。
內(nèi)容:修筑驛道,設立驛站交通和生活服務;用來運輸官府物資;又隔一定距離分設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
(3)吐蕃地區(qū):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進行管理。
(4)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
(5)臺灣:設澎湖巡檢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
過渡:除了在政治上加強管理,我們看元朝是怎樣處理民族關系的?
四、元朝的民族關系
1.蒙古族、回族的形成
(1)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的一個游牧部落,鐵木真統(tǒng)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2)回族: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
出示材料:
元朝在鮮卑、女真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之后入主中原,實現(xiàn)了南北統(tǒng)一,又展開了政治統(tǒng)一后進一步的民族交融。元朝時期,女真人、契丹人及部分蒙古人,相繼融入了漢族群體,漢人族群的成分更為兼容多樣。與此同時,數(shù)量眾多的西域人,隨蒙古征服進入中原和江南。……西域人、蒙古人和漢人、南人間的文化互動影響,也是前所未有的。回族就是元朝西域人大規(guī)模東來的聚合物,即元朝及以前東來的西域人等,以伊斯蘭教為紐帶且操漢語而匯聚成的特殊民族共同體。
——李治安《元史十八講》
2.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制
(1)內(nèi)容
(2)目的:保障蒙古貴族的統(tǒng)治利益。
(3)評價:保障蒙古貴族的統(tǒng)治利益,民族矛盾更加尖銳,但民族間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過渡:元朝末期社會貧富差距帶來的階級矛盾日益嚴重,元朝很快走向了滅亡的邊緣。
五、元朝的滅亡
1.原因:社會貧富差距帶來的階級矛盾日益嚴重。14世紀中葉,中原和南方相繼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
2.結(jié)果:以宮廷貴族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內(nèi)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漸與漢族相融合。
出示地圖:
【合作探究】請你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談一談元朝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1)經(jīng)濟上,大體以農(nóng)業(yè)為主,整體生產(chǎn)力雖不如宋朝,但是在生產(chǎn)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chǎn)量、水利建設和棉花廣泛種植方面還是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
(2)政治上,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以來的政權分立和割據(jù)局面,出現(xiàn)了空前的統(tǒng)一。基本上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版圖,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歷朝不可比擬的。
(3)文化上,采用相對寬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并鼓勵國內(nèi)各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和融合。
(4)對外關系:持開放政策,促進了中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加強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教師給出“元修三史”結(jié)果,并分析元朝為什么認可遼金政權的正統(tǒng)地位?南人為什么紛紛主張尊宋統(tǒng)?
元朝末年,丞相脫脫才確立了遼金宋“三國各與正統(tǒng),各系其年號”的修史方案,最后著成《遼史》《金史》《宋史》三部正史。
但是,三史修成之后,“正統(tǒng)”問題的爭論依然沒有停止,而且堅持獨尊宋統(tǒng)者無一例外全是南人。他們主張, 宋遼金三史理應取 《晉書》 之義例, “挈大宋之編年, 包遼金之紀載” 。
——劉浦江《德運之爭與遼金王朝的正統(tǒng)問題》
教師總結(jié):元朝作為重要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對遼、金政權正統(tǒng)地位的認可加強了自身統(tǒng)治的合法性。南人主張尊宋統(tǒng),可從元朝統(tǒng)治下南人的政治和社會地位的變化思考。
(設計意圖)通過本目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元政權的建立和統(tǒng)治制度。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文本資料,選擇精講行省制度和宣政院轄地,高效的解決難點,利于學生全面了解元朝對于地方的管理方式及特點。
【課堂小結(jié)】
中華文化是中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碰撞,曾經(jīng)激起過無數(shù)絢麗的火花,為中華文化綿延發(fā)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蒙元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斷代,它不僅在中華文化史上發(fā)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在諸多的領域出現(xiàn)了新的飛躍,推進了中國多元一體文化的進程,開創(chuàng)是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交融的新高峰,對中華文化繁榮與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烏恩《蒙元王朝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涧| 镇平县| 云安县| 土默特左旗| 巩留县| 施甸县| 南雄市| 綦江县| 南城县| 淮安市| 同心县| 龙南县| 乌什县| 安宁市| 吉林省| 四会市| SHOW| 永新县| 开江县| 青川县| 安远县| 濮阳市| 永城市| 韶山市| 茌平县| 原平市| 天长市| 长子县| 富平县| 新郑市| 新巴尔虎左旗| 土默特左旗| 华池县| 吉木萨尔县| 通州区| 肇东市| 吉林省| 阿拉善右旗| 雅安市| 伊川县| 丹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