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課 遼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優秀教案 高中歷史統編版(部編版)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課 遼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優秀教案 高中歷史統編版(部編版)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遼宋夏金的經濟與社會》
教學方案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主要分為四個子目,講述了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變化。主要介紹了遼宋夏金元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等經濟領域和社會的發展和新變化。
課程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和城市的繁榮、經濟重心南移、社會的變化。每一領域的發展和出現的變化是有著聯系性的。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了解該時期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新變化,并且對不同的變化進行全面的認識。
教學目標
1.運用時空定位,了解遼、西夏、金及兩宋政權的地理位置與存續時間
2.通過史料實證,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在經濟與社會方面的新變化。
3.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各民族政權在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過程中作出的重大貢獻,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城市商業繁榮和經濟重心南移。
教學難點:社會的變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夫妻對坐宴飲圖》圖片及文本材料。
《夫妻對坐宴飲圖》是自河南宋墓的壁畫,場景是夫妻對坐宴飲,并側身觀看樂舞表演,身后有侍者手捧食具站立,反映宋朝富裕家庭的生活。
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立割據的局面,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北宋時期的租佃契約關系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佃戶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削弱,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有了提高。經過廣大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北宋時期的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都有顯著的發展,社會經濟呈現出新的繁榮。
中國學者陳寅恪、鄧廣銘在《〈宋史職官志考正〉序》中寫到“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英國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讓我選擇,我愿意活在中國的宋朝。”
以上這些材料都涉及到了一個朝代——宋朝。究竟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與前代相比有了哪些新的變化,才讓中外名人如此向往呢?
(設計意圖)通過宋代《夫妻對坐宴飲圖》及史料,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宋朝經濟的發展,利于學生回歸歷史,理解歷史,引起情感共鳴,感受歷史的魅力和韻味,從而激發學生歷史歷史興趣。
教師此處也可帶領學生觀看“【知識解析】張擇端與《清明上河圖》”視頻,直觀了解宋代東京城繁華景象,從而引出宋代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情況知識點。
【講授新課】
一、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1. 農業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耕獲圖》,試著說出圖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耕獲圖》是北宋的作品,反映了宋代的農業生產情況。
(1)輪作復種制
宋朝輪作復種制的發展,使糧食產量大大提高了。所謂輪作復種制是指在同一塊耕地上實行兩年三熟制、一年兩熟制、一年三熟制。這種耕作技術的出現跟源于占城稻的引進推廣。占城稻是早熟品種,生長周期較短,100天左右即可成熟,這樣雙季稻即一年兩熟成為可能。隨著宋朝農業技術的發展,水稻種植改直播為插秧,育秧在另外一塊地中進行。這樣收完早稻,經過犁翻后,馬上可以插上晚稻。早、晚兩茬水稻在生長期內互相錯開、不致重疊。輪作復種制的初步形成,有非常大的意義,它提高了農民防災抗災的能力,使得一茬歉收、還有一茬可補,這種莊稼減產、還有另一種可收,極大提高了收成的保險系數。同時也增加了糧食產量。
出示材料:
產量:漢代,每個勞動力年產糧食4320斤。唐代一年生產糧食4806斤,宋代6231斤,比漢代提高了44%,唐代提高了30%。
——《中國大通史·宋史》
(2)經濟作物:棉花在內地開始栽培,到了元朝得到大力推廣。
宋朝經濟作物栽培也有很大發展,棉花種植在福建、廣東地區逐漸普遍,并向江淮地區發展。南宋棉毯是至今發現的唯一古代棉毯。織功精細均勻,說明宋朝的棉紡織業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元朝時,棉花普遍種植,改變了傳統以麻布為主要衣著原料的習慣,黃道婆就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
(3)邊疆地區的開發
遼夏金元時期,各個民族統治者對農業極為關注,例如西夏,二牛抬杠在漢朝已經出現,西夏使用二牛抬杠方式耕作,說明西夏的農業生產根植于中原地區,重視農業。
金朝水利事業的發展,為水稻種植提供了有利條件,通過柜田圖看出,柜田就是筑堤護田,像小型圍田,四岸開鑿有涵洞,里面順地形修筑田丘,解救水荒。
元朝耕種的農夫,他們手中的農具是當時常見的勞動器具。
邊疆地區獲得進一步開發,漠北、東北、西北、云南等地農業都有顯著進步。
2. 手工業
(1)制瓷業:宋朝,五大名窯;元朝,青花瓷、釉里紅
宋朝時,瓷器取代了漆器的地位,成為中國人主要的生活用具。宋朝的制瓷業也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代表其高超技術水平的是定、汝、官、鈞、哥五大名窯。定窯白瓷,瑩白如雪,器輕而薄。汝、官、鈞三窯都以燒造青瓷為主,各有特色,汝窯的青瓷有“雨過天晴”之譽,是北方青瓷中的佼佼者;官窯瓷器胎薄色青,濃淡不一,釉色以粉青為佳;鈞窯的瓷器以窯變最有名,由于釉料中的氧化銅在高溫燒制下呈現出紅如胭脂、青如蔥翠的效果,五彩繽紛,光耀奪目。哥窯是浙江龍泉的章氏兄弟中的章生一所建,其開片“百圾碎”淺白斷文,冠絕當世。
元朝景德鎮作為新興的瓷業中心迅速興起,其中青花瓷更是成為元朝以來中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而聞名全世界,除了青花瓷之外,還有釉里紅瓷器。
出示《宋代瓷窯分布圖》及元代青花瓷、釉里紅瓷器圖片
【知識拓展】宋代五大名窯介紹
教師此處也可帶領學生觀看“【知識解析】宋朝的瓷器”視頻,直觀了解宋代瓷器情況知識點,體味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礦冶業
①礦冶業在北宋手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開采量很大,首都東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進大大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
出示材料及《太原晉祠鐵人》圖片
“昔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 南宋·莊綽
“官賣石炭增二十余場,而天下市易務,炭皆官自賣”
——《宋史食貨志》
石炭就是煤,通過史料,分析出宋代東京城開采煤作為燃料非常普遍,除了用于取暖外,煤也成為了燒石灰等行業的重要燃料,而且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宋朝的鐵產量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據估計,元豐元年(1078)中國的鐵產量在7.5萬噸-15萬噸之間,不僅遠超唐朝的水平,更是1640年英國產業革命時的2.5-5倍。宋人以煤取代木炭,作為冶鐵燃料,以及利用水壓機帶動風箱裝置,都令鐵產量增加。宋朝留下不少用鐵鑄造的佛像,晉祠鐵人是其中之一。
(3)印刷業
印刷業是宋朝新興的手工業,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普及,進一步帶動了造紙業的發展。
出示圖片與宋代印刷業發展材料
印刷業的興盛有賴于經濟、文化、社會等各種條件的配合,所以印刷中心往往集中在造紙業發達、雕版材料易得、文人薈萃、經濟繁榮、人口稠密和書籍需求量大的地區。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其原理成為近代活字印刷的先驅。右圖是宋朝印刷的魚玄機詩集。宋刻書籍為歷代學者和藏書家所稱道,近代藏書家葉德輝說:“藏書以宋刻為善,宋人之書,紙堅刻軟,字畫如寫……用墨稀薄,雖著水濕,燥無湮(洇)跡,所謂墨香紙潤,秀雅古勁,宋刻之妙盡矣”。
教師此處也可帶領學生觀看“【知識解析】宋版書”視頻,了解宋代圖書的現代價值、裝幀、書本樣式,體會其制作的精良。
(設計意圖)通過文本資料、圖片資料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史料實證),初步感受宋朝農業的發達、手工業作品的精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過渡:宋代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們接著來看這一時期的商業發展情況如何?
二、商業和城市的繁榮
1.基層市場和各政權間貿易的往來
(1)基層市場
宋朝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高峰,面向大眾的基層市場蓬勃涌現。這些基層市場在經濟上起著聯系中心城市與廣大鄉村的紐帶作用。
宋代設鎮的標準是“民聚不成縣而有課稅者為鎮,這些鎮大多是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商業中心,有的鎮還同時是手工業生產的中心。
鄉村集市稱草市,或隔一日,或隔三五日一開,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通過市把自己剩余的農副產品轉化為商品,買回所需要的生產工具或生活日用品。
出示材料
同州以二月二日與八日為市,四方村民畢集,……其值千緡至萬緡者。
——[宋、元] 陳元靚《歲時廣記》
(2)榷場
宋與遼夏金各政權之間的經濟往來十分密切,不僅官方設置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民間貿易也相當活躍。
榷場是沿邊境一線的指定地點,在官方的管理和監督下,分屬不同并立政權的商人進行貿易的場所,類似于現在的海關。
出示圖片
2.鑄幣量劇增和紙幣的使用
社會商業活動的繁盛程度,往往從貨幣流通量反映出來。宋朝商業發達,從銅錢的鑄造量,就遠遠超過唐朝。
出示史料:
(1)鑄幣量劇增原因:
①宋朝所鑄銅錢不斷流入遼、夏等地區,同時軍費浩瀚,政府企圖通過沿邊路分鑄發鐵幣達到增加支付手段和防止銅錢流入遼夏地區。
②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換規模不斷擴大,以銅錢這種低值賤金屬鑄幣為主體的貨幣體系缺乏足夠的支付能力,政府為了解決錢荒問題,不斷擴大銅錢鑄造額。
過渡: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易額、市場需要更輕便的貨幣來進行交易,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應運而生。
(2)北宋交子出現
依據材料分析北宋交子出現的原因及發展變化?
初,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其后,富者貲(資或財)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數起。大中祥符末,薛田為轉運使,請官置交子務,以榷其出入。……戊午,詔從其請,始置益州交子務。
——《續資治通鑒》卷36
原因:商品經濟發展,鐵錢不利于貿易。
變化:民間金融——官方管理。
四川地區通行鐵錢,但鐵錢沉重,不便攜帶,市值又較銅錢低,于是部分四川商人便收取客戶鐵錢,然后向客戶發出類似存款收據的證券為“交子”。客戶可憑交子向發行交子的商人兌換等值的鐵錢或直接交子進行交易。
交子原本由民間商人發行。其后交子商人因經營不善,無法兌現鐵錢失,信于民,政府便于天圣二年(1023年)將交子收歸官辦,并在益州(治今四川成都)設立交子務,負責發行官交子,紙幣制度從此更為完善。
(3)元代紙幣發行
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年)頒行的中統元寶交鈔,面額從十文至兩貫文不等。
元朝時,共發行了五種紙幣,取代宋朝的交子、會子和其他割據政權發行的紙幣,流通全國。
元朝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加上大一統帶來的穩定局面和交通系統的發展,都推動了商業的發展。
出示圖片
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交子的監管與發行”活動。通過學生角色模擬宋代官員從貨幣生產、流通、監管環節考慮如何管理,鍛煉學生全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3.海外貿易的活躍
(1)原因
兩宋時期,絲綢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對外貿易只好集中在東南沿海的海路進行。當時與宋朝通商的海外國家共五十多個,總稱為“海南諸國”。中國過去的海外貿易,主要為統治階層帶來珍貴的奢侈品,整體經濟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貿易不僅在規模上遠超前朝,而且為政府取得可觀的經濟收益。宋朝因此增設市舶司,負責管理和推廣海外貿易。
(2)表現
宋朝海外貿易的出口貨品,主要是絲綢、瓷器、茶葉等。其中陶瓷和絲綢是中國最蜚聲國際的輸出品,因此有人把宋朝的海上貿易之路稱為“陶瓷之路”或“海上絲綢之路”。
宋朝主要進口貨物是香藥犀角、象牙、珠寶、木材和棉布,其中香藥占了相當比例,所以宋朝的海外貿易又被稱為“香藥貿易”。
主要外貿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
(3)意義
 宋朝的海外貿易,為朝廷取得了巨大的收益。有時甚至成為國家的重要財源,如南宋建國時,宋金戰爭尚未停止,地方賦稅大減,于是,海外貿易的收益,一度占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15%,外貿收益對政府經濟產生巨大的作用。
出示圖片
(4)元滅宋之后,繼承了宋朝發達的海道貿易,貿易地區東起今菲律賓諸島,經過印度尼西亞諸島、印度、遠涉波斯灣沿岸、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海船制造也有很大發展。
出示《元朝海陸交通》圖及材料
4.城市的繁榮
(1)北宋東京和南宋臨安人口多時均超出百萬,市場活躍,交易頻繁,娛樂活動豐富多彩。
宋朝的商業發展使城市的經濟功能不斷加強,規模不斷擴大。
宋朝以前,中國城市多是全國性或地域性的政治中心。為了治安的緣故,政府往往對城市進行嚴密監管,實施宵禁和封閉式的坊市制度。到了宋朝,商業日趨繁盛,這些限制商業發便的制度已不合時宜,宵禁和封閉式的坊市制度逐漸被取締,這無疑是宋朝城市發展的劃時代標記。
《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東京城中工商業者和居民臨街而居,大小店鋪鱗次櫛比,就連御街兩邊的御廊也允許商人從事貿易活動。東京著名的定期交易場所有大相國寺,每個月開放八次,繁榮至及。
(2)元朝恢復臨安的舊稱杭州,被稱為“世界最富麗名貴之城”。
(3)元大都是當時北方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知識拓展】北宋建都開封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①靠近大運河,江南與中原地區航運樞紐。
②物資供應充足,中央政府獲得足夠的財政收入,供給首都龐大的駐軍和人口。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知道本時期商業發展的若干方面表現,同時通過模擬紙幣監管與發行活動,鍛煉學生問題思考與分析能力。
過渡:伴隨著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重心也完成了從北方向南方遷移的過渡。
三、經濟重心南移
1.經濟重心南移
觀察圖片,分析古代經濟分布發生了什么變化?
教師講解:經濟分布逐步從北向南,宋朝,完全集中于南方。
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
(1)唐中葉以來:南方經濟實力逐漸超過北方;
(2)北宋:經濟對南方依賴大,戶口南多北寡;
(3)南宋:北宋滅亡后,人口南遷,進一步奠定南方經濟重心地位,諺語稱“蘇湖熟,天下足”;
(4)元朝: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
2.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表現
(1)人口:魏晉南北朝以來,全國經濟重心出現了南移的趨勢。從漢朝到宋朝,南方人口不斷增加。宋朝時,北方人口僅有4762026戶南方人口卻有11208046戶。
(2)耕地面積:據《文獻通考》記載,北方6路合計有143萬余頃耕地,南方是315萬頃,北宋中葉宋祁說“江浙二方,天下仰給”。南宋初年陸游引用當時的農諺說:“蘇湖熟,天下足”,就是東南農業經濟地位舉足輕重現實的反映。
(3)財政收入:北宋時期,國家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來自淮河以南地區。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運送糧食六百萬石,絲綢、茶葉等物品也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京城。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朝占領,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南方地區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中經濟持續發展,支撐了南宋半壁江山。
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宋朝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3.元朝的河運與海運
元朝時,南北經濟差距進一步加劇,為了解決北方的糧食不足,元政府自1283年起,每年從江南地區北運大批糧食。由海上運到大都的糧食最高達330萬石,幾乎由江浙負擔,由運河北運的糧食在500多萬石。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重新開通了大運河,改變了隋唐時迂回曲折的路線。
4.文化的進步
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的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額,分別錄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帶尤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區。
觀察唐、宋時期詩人分布圖,可以看出南方文化的發展。
“古者江南不能與中土等。宋受天命,然后七閩二浙與江之西東,冠帶詩書,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
——《容齋四筆·饒州風俗》
說明東南文化水平與京、洛相抗衡。
為了限制南方考生的錄取,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分配名額,分別錄取。據統計宋代位于宰相之職者有134人,浙江24人,居全國首位。福建18人,居全國第三位,江西16人,江蘇6人。東南籍貫宰相幾乎占總數一半。自南宋起,江浙一帶尤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方,宋代詞壇有明確籍貫可考的詞人867人,東南詞人幾乎占到三分之二。
——《中國大通史》
“……(北宋)自進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預選,北人預者極少。自哲廟(宋哲宗)以后,立齊、魯、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別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馬端臨《文獻通考》
說明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的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
【知識梳理】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階段(標志)和規律
【合作探究】經濟重心的南移帶來了哪些影響?
(1)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于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
(2)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遷移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經濟重心由北向南轉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促使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3)對人才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導致了人才教育的相應變化。
(4)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使游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知道南方經濟的發展,分析文本資料,得出宋朝時期,完成經濟重心南移的結論。
過渡:文化的發展同樣帶來了社會的變化,我們接著進行下面的學習。
四、社會的變化
1.門第觀念的淡化和社會流動的加強
(1)社會階層流動
宋朝社會階層分為四個等級:皇帝、特權階層、良人階層和賤民。隨著時間的發展,宋朝等級界限逐漸弱化,各階層成員的升降變動漸趨頻繁。
宋朝階層更替加劇,有制度的原因,如①科舉、軍功,也有②經濟的原因。呂大鈞《民議》說:“為國之計,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戶;又招誘客戶,使之置田,以為主戶。”穩定主戶,并盡量使客戶上升為主戶,也就是穩定政府直接控制的勞動力和賦稅來源,這也是宋代主戶比例之勢的驅動力之一。
(2)門第觀念淡化
個別客戶甚至晉升為富農和地主,袁采《袁氏世范》說:“貧富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而今貧,或昔貴而今賤。”富人破產,地位下降的事例也不勝枚舉。人們的婚姻擇偶,也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而不再關心祖先名望。時人將這些變化概括為“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2.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
依據材料分析宋代勞動者境遇發生了什么變化?
農民租種地主土地,宋朝政府要求地主與佃戶必須要訂立契約。……家仆與主人的關系也不再是奴婢人身依附關系,而是經濟意義上的雇傭關系。
——吳鉤《宋:現代的拂曉時辰》
教師總結:租佃契約制盛行,契約觀念增強,賤民階層減少,家仆雇傭化。
3.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
“凡雇覓人力(男傭)、干當人(雜役)、酒食作匠(廚師)之類,各有行老(各行各業的頭兒,兼為人介紹職業)供雇。覓女使(女傭)即有引至牙人(舊時居于買賣人雙方之間,從中撮合,以獲取傭金的人)。”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
教師總結:政府對于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的限制也比前代更為松弛。
【想一想】你理解明朝陳邦瞻的觀點嗎?他是怎樣看待宋朝歷史地位的?
明朝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有這樣一段評論: 宇宙風氣,其變之大者有三。鴻荒一變而為唐、虞,以至于周,七國為極。再變而為漢,以至于唐,五季為極。宋其三變,而吾未睹其極也。變未極,則治不得不相為因。今國家之制、民間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與宋近者乎 非慕宋而樂趨之,而勢固然已!
陳邦瞻對宋朝的歷史地位十分重視,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第三階段的開端,該階段直到明朝尚未結束,明朝的制度、習俗、觀念各方面都深受宋朝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文本材料分析,得出宋朝社會文化發生變化的表現:門第觀念的淡化和社會流動加強、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從而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感受到了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經濟和社會領域的一系列變化——伴隨宋代農業領域的作物熟制的變化,糧食產量的增加,直接導致了宋代人口急劇增長和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農業效益增加也為城市人口的增加提供了堅實基礎,進一步推動了手工業發達和商業繁榮。
在這一時期,經濟重心轉移到了南方。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的普遍發展之下,人身自由增加,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放松,社會環境相對自由和開放。因此中外學者如此向往中國的這個時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信县| 永平县| 建德市| 清流县| 大足县| 宝丰县| 耒阳市| 洛宁县| 广德县| 莱西市| 湄潭县| 柳州市| 苏尼特右旗| 西宁市| 大兴区| 汤阴县| 河曲县| 武城县| 丘北县| 尼玛县| 广州市| 台东县| 平阳县| 芷江| 南昌县| 威远县| 乐至县| 永顺县| 信宜市| 德清县| 金湖县| 凌海市| 工布江达县| 弥勒县| 龙门县| 木兰县| 闸北区| 台州市| 秭归县| 广州市| 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