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教學方案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教材分析:北宋之初,統治者注意總結、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歷史教訓,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措施一方面有效地鏟除了藩鎮割據的基礎,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給北宋王朝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遼、西夏的崛起使北宋面臨嚴重的邊疆壓力,為緩解這一壓力,北宋“以錢財換和平”,結果使得北宋的財政危機更為嚴重。軍事危機和財政危機相疊加,使北宋積貧積弱的問題日益凸顯。王安石變法雖取得一些成果,但未能挽救北宋衰亡的命運。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維持了較長時間。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中已經了解趙匡胤建立北宋、加強中央集權、重文輕武,王安石變法,兩宋更替等基本史實,了解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背景、措施和作用。高中階段,學生需要進一步認識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歷史背景及其對后世歷史的深遠影響,能夠探討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深層次原因等內容。教學目標:1.基于史料研讀,了解北宋建立的背景,知道北宋建立后加強專制集權的主要措施,辯證分析宋初加強專制集權措施的影響。2.運用地圖,了解“北宋、遼、西夏對峙”與“南宋、金、西夏對峙”的相對空間位置和時間更迭,并以此為基礎,了解北宋邊疆壓力的表現以及出現財政危機的原因,知道紹興和議的主要內容。3.將王安石變法置于具體的時空下,基于史料對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認識宋初加強專制集權的主要表現及其影響。【教學難點】探討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教學過程導入新課:五代時期,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中原王朝更迭頻繁,人們飽受戰亂之苦,渴望安定統一與和平。教師出示“五代政權更迭”資料卡片,并帶領學生觀看“北宋統一戰爭交互動畫”。960年,北宋建立后,相繼消滅南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形成長時間的穩定統治。那么,北宋是如何建立的?其經濟、政治狀況如何?中國古代為什么會有“強漢、弱宋、盛唐”的說法?我們今天就來一起探討其中的緣由吧。講授新課: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 北宋的建立與分裂局面的結束(1)建立: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2)結束分裂局面:北宋建立后,相繼滅掉南方的幾個割據政權和北方的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教師總結:(北宋的統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狀態不是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北宋的統治區域,只是原來五代十國的范圍,在北宋的北方有遼、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這時的中國處于多個民族政權并立的狀態。)過渡:北宋建立后又是怎樣進行治理的呢?接下來,我們便帶著問題,一起探討宋太祖是如何強化中央集權的內容。2.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教師講述以下“君臣圍爐夜話,治安天下”故事,帶學生一起歸納學習。出示“君臣圍爐夜話,治安天下”故事:宋太祖問:“天下自唐季以來,兵戈不息,蒼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如何?”普曰:“國家不安者,其故非他,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今所治之,無他奇巧也,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1)背景:統治者鑒于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的措施。(2)內容:(2.1)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教師出示材料,學生思考:材料一 (宋太祖曾對趙普說)五代方鎮殘虐……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從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 自唐天寶以來,方鎮……多以賦入自贍,名曰留使……及趙普為相,勸上革去其弊。申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三 禁軍聚之京師……皆一以當百。諸鎮皆知兵力精銳非京師之敵,莫敢有異心者。由我太祖能強干弱枝、制治于未亂故也。——司馬光《涑水記聞》學生回答:①行政(削實權):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②財政(制錢谷):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③軍政(收精兵):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2.2)分散各級機構權力,使其相互控制①中央:由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不統兵,后者統兵但無權調兵。②地方:設立四個平行的路級機構,合稱“四監司”,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州一級增設通判 ,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2.3)為抑制武將勢力膨脹,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①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②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想一想】根據所學知識,探究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具有怎樣的特點?并分析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特點:◇吸取藩鎮割據的教訓,從集中兵權入手,全面分割地方節度使的權力。◇重文輕武,文人治國。◇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守內虛外,強干弱枝;將地方精銳部隊調到中央組建禁軍。影響:◇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專制集權。◇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1.宋遼協議教師出示“宋遼邊境形勢圖”,介紹宋遼關系。(1)遼太宗:占領了燕云十六州,對中原形成嚴重威脅,與中原王朝沖突加劇。(2)宋太祖:執政晚期,雙方友好,互通使節。(3)宋太宗:兩次發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宋真宗:遼軍大舉南下,逼迫北宋簽訂協議,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通過這項協議,北宋勉強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安定。是為“澶淵之盟”。2.宋夏和議教師出示“黨項族崛起與西夏建立”,介紹宋夏之間關系。后來,北宋又與西北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生戰爭,也是屢戰屢敗。雙方最終達成和議。是為“慶歷和議”,內容包括:西夏保持帝號,同時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議一議】你覺得北宋這種“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為什么?此題為開放式,言之有理即可。3.北宋財政危機教師出示“北宋冗官冗兵表”,介紹北宋冗官、冗兵情況。(1)冗兵:北宋雖在邊疆戰事中頻吃敗仗,但卻供養了一支空前龐大的軍隊(募兵制)。軍隊不斷擴編,導致軍費直線上升,占到國家財政開支的一半以上。(2)冗官:北宋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致使官僚隊伍也不斷膨脹。教師介紹北宋募兵政策目的:通過廣泛募兵而穩定社會治安、消除動亂因素。“不收為兵,則恐為盜”“饑歲莫急于防民之盜,而防盜莫先于募民為兵”。實際情況:多而不精,管理混亂,訓練廢弛,素質低下;軍費惡性膨脹,成為財政支出的大宗。“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過渡:面對這種積貧積弱的情況,北宋又是如何處理的呢?三、王安石變法1.慶歷新政背 景:宋仁宗時期,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時 間:1043年—1045年改 革 者:范仲淹支 持 者:宋仁宗改革目的:整頓官僚機構改革結果:失敗失敗原因: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2.王安石變法背 景:北宋出現“冗官”“冗兵”“冗費”,財政入不敷出,形成積貧積弱的局面。基本原則:加強管理和控制,實現富國強兵。時 間:1069年主要內容:結果: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但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教師圖示說明王安石變法失敗過程:評價:(1)進步性①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②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③針對北宋統治錯綜復雜的積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2)局限性①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②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改變,負擔依然沉重。【想一想】王安石變法緣何失敗?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1)失敗原因:①觸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阻撓和破壞。②宋神宗在變法后期立場動搖,其死后,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且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危害百姓利益。③變法本身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沒有真正給農民以最大利益,因而不可能獲得農民的支持,更不能很好的解決社會的根本矛盾。(2)啟示:①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會弊端,促進社會發展和國家興盛的重要手段。②改革必然會遭到守舊勢力的阻撓,要充分認識改革的復雜性與艱巨性,要體現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過渡:伴隨著變法的失敗,北宋統治的統治也漸趨走向生命的盡頭。三、南宋的偏安1.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徽、欽二帝被俘北去,史稱“靖康之變”。北宋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稱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趙構即為宋高宗。2.宋金對峙(1)岳飛抗金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形成幾支較有戰斗力的部隊,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績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檜卻視岳飛等為心腹之患,主動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岳飛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殺害。(2)偏安局面的形成此后宋金之間又發生幾次戰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教師出示:宋金三大合議對比圖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乃文乃武”評岳飛》的活動。通過默寫岳飛詩詞,搜集岳飛抗金資料,來客觀正確的評價岳飛。課堂小結:核心素養水平劃分:水平1:能夠從空間上辨識“北宋、遼、西夏”和“南宋、金、西夏”對峙局面的形成;能夠辯證分析北宋加強專制集權的措施,對王安石變法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水平2:能夠認識示意圖和文獻資料所具有的不同價值;在論述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嘗試運用材料作為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如能依據材料分析出北宋加強專制集權的原因,說明其影響;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材料并使用相關歷史術語,對北宋加強專制集權等問題提出自己的解釋,并能夠在敘述中將史實陳述與歷史解釋結合起來。水平3:能夠把握相關史事的時間、空間聯系,并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術語對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如經過唐后期藩鎮割據和五代戰亂,宋代實行強干弱枝、守內虛外的政策,強化中央集權;能夠利用不同類型的史料,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形成對該問題更全面、豐富的解釋;嘗試從多方面說明導致不同解釋的原因并加以評析。水平4:能夠選擇恰當的時空尺度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在此基礎上作出合理的解釋;能夠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對歷史的反思,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更全面、客觀地認識現實社會問題;能夠在對歷史的敘述中體現出正確的歷史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