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設計——10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一、教學立意錢穆先生主張,對本國歷史持一種“溫情與敬意”的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正視我們傳統文化的價值,增加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北菊n立意:本課以挖掘各地民居的差異及其特征入手,引導學生關注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不同民居美美與共的理念,中國民居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座城市的記憶,是民族的根,是中國的根,是歷史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我們要傳承守護中國傳統建筑。本課明線:古代人類居住形式的演變和世界各地民居本課暗線:“時序上的共性”及“空間上的個性”,以及在此過程中體現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不同民居美美與共的理念。【教學創新】1、以高遠的立意統領教學,打破統編教材“面面俱到”內容安排,重構建材,避免知識碎片化。本課以挖掘各地民居的差異及其特征入手,打破教材的知識構建,以“時序上的共性”及“空間上的個性”統攝整節課,并“溯流探源”,深度探究宜居之思,引導學生關注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不同民居美美與共的理念,中國民居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座城市的記憶,是民族的根,是中國的根,是歷史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我們要傳承守護中國傳統建筑,賦予課堂“靈魂”和“綱領”。2、情境教學: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否應對和解決陌生的、復雜的、開放的真實問題情境,是檢驗其核心素養水平的重要方面”本課以情境為基礎,以問題為引領,通過史料文字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世界民居歷程上的共性,除了思維含量上的考量外,還著意從邏輯的角度勾勒一種思維脈絡,也就是從分析史料,到重組信息,再到結合知識,最后生成觀點,在過程中達成核心素養的落地。結合學生旅游經歷、探索身邊的古城、古村、古居等生活情景創設教學情境,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學生上臺展示旅游經歷感受了世界各地民居之美,也培養學生樹立保護中國古建筑、古文化的責任和擔當,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達到了歷史課立德樹人的目標。【設計思路】本課知識結構1、何以為家——聚居之變2、以何為家——民居之別3、何以為根——宜居之思二、課標要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對本課的要求是:了解人類居住條件的變遷及各地民居的差異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響。三、教材分析依據大單元建構的設計理念,本課位于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二第四單元,單元主題為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本單元內容分為兩課,分別是第10課《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和第11課《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單元主線是人類居住形式和居住環境的演變。本課探討的主要內容是古代史時期人類的早期城市化問題及世界各地人民的居住環境。教材共分為四個子目,分別是村落的產生、集鎮的出現、城市的產生和世界各地的民居,涉及古今中外,時空跨度大,內容體量多。在認真研究課標和把握學情的基礎上,本課提煉出“時序上的共性”及“空間上的個性”兩條線索,旨在幫助學生把握教材的內在邏輯,增強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授課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注意落實歷史核心素養,力求打造高效歷史課堂。四、學情分析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學生,學生經過《中外歷史綱要》和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部分的學習,已經初步建立起歷史學科的基本脈絡,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共性與差異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是開展進一步教學的基礎。其次,學生在以往的地理課中已經學過了城市化問題,在政治課中了解過文明的多樣性,這有利于學生運用跨學科思維解決問題;但學生對于村落城鎮興起的原因及意義理解較為困難、對于影響世界各地民居特點的多方面因素等缺乏系統思考,需要教師于此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策略:通過提供圖片、材料等多種史料,引導學生以學生較為熟悉的中國的村落城鎮、中國的傳統民居為例理解村落城鎮興起的原因、意義和影響民居的因素,進而觸類旁通地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世界其它文明的相似問題,通過提供多種歷史解釋引導學生論從史出地獨立思考自由表達,在史料實證中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五、核心素養目標1、通過時空定位,梳理中西方村落、集鎮和城市的形成過程,認識聚居之變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時空觀、唯物史觀)2、通過史料分析,探究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民居,從歷史解釋角度理解古代人類居住環境的差異性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影響。(歷史解釋、史料實證)3、通過感受中國古代民居演變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六、教學重難點1、重點:古代村落、集鎮和城市的形成原因及功能。2、難點:古代世界各地民居多元化特征的原因。七、教學策略教學策略上利用建構主義思想,以圖片和文字史料為基點,通過世界古代民居的發展歷程總結概括(素養立意),引導學生思考本課核心問題,思考民居發展形成的原因及趨勢,探究民居之別的原因(問題導向),以分組討論的形式完成對本課知識的意義建構(學生本位)。教學方法①情境教學法:通過視頻、史料、學生身邊的生活情境,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更好的走近歷史、理解歷史;②合作探究法:以分工合作和討論探究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③史料分析法:通過圖片、文字史料的閱讀分析,培養學生信息提取和總結概括能力;學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史料研讀八、教學過程設計(一)導入新課通過播放《中國民居》視頻構建歷史情境,讓學生跟隨鏡頭走近中國民居,體會中國各地民居的特色,帶領同學們一起聚焦民居,回到古代,探討古人的房屋發展史。【設計意圖】通過播放《中國民居》視頻,激發學生興趣。(二)構建展示知識體系學生預習展示本課知識體系,通過構建知識體系,串點為線,通過知識樹、漫畫、電視劇、詩歌等活潑生動的方式,加深對本課知識的理解。老師展示時空坐標,用坐標軸方式展示本節課授課思路,通過“時序上的共性”及“空間上的個性”探究古代人類居住形式的演變和世界各地民居?;诖吮菊n的教學設計分為三部分:1、何以為家——聚居之變2、以何為家——民居之別3、何以為根——宜居之思構建知識,提綱挈領,讓學生明確本課邏輯。(三)講授新課何以為家——聚居之變:世界民居發展歷程1、教師活動:通過幻燈片展示新石器時期人類生活景象圖、清朝《武昌漢口鳥瞰圖》、北宋《清明上河圖》,談談中國與世界民居與建筑環境經主要經歷了哪些歷程?學生小組合作:填寫村落、集鎮、城市表格(時間、原因、特點),梳理世界民居的發展歷程,并總結世界民居的共性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用教材,梳理出世界民居的發展歷程,利用表格將知識可視化,讓學生發現問題,總結世界民居的共性,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教師活動:通過展示地圖,讓學生理解區位因素相似這個共性,思考為什么村落和城市都首先發端于兩河流域?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地圖,讓學生理解區位因素相似這個共性,進一步探討村落起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培養學生時空觀和歷史解釋的能力。3、教師活動:出示三則學習聚焦,讓學生思考人類三類聚居地之間的關系并畫出村落、集鎮、城市的關系邏輯示意圖學生活動:小組合作畫出村落、集鎮、城市的關系邏輯示意圖,并進行歷史闡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動手、動腦畫出村落、集鎮、城市的關系邏輯示意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學會把文字轉化為圖形,并進行歷史闡釋,得出聚居之變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落實唯物史觀和歷史理解、歷史解釋。4、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以致用、重點突破探究內容:學案探究二:中西古代城市的布局與功能的異同點,并分析原因。看圖學史:中國古代城市與雅典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異同?分析呈現不同布局的原因是什么?設計意圖:通過史料設置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文字史料研讀,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通過圖片史料的直觀對比,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通過異同原因的多角度分析,考察學生基礎知識的落實情況和發散思維。以何為家——民居之別1、教師活動:出示世界各地民居特點表格: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自主完成表格。巡視課堂,督查學生完成情況。請個別學生展示自學成果。學生活動:根據要求,認識不同文明建筑材料與建筑風格的差異。教師設問:通過表格的總結,同學們從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來看有什么共性?學生活動:思考并回答。預設答案:因地制宜、用最經濟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教師講述:各地民居充分展示出了文明的多樣性,現在請大家結合材料思考形成這種多樣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展示討論成果。設計意圖: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把教材當史料,梳理各地民居的特點,并得出結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2、教師活動:出示圖片展示材料,引導學生思考世界各地民居多樣性的影響因素。材料一隨著經濟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木構架建筑的墻壁逐步以磚代替......從元朝起開始用磚拱建造地面上的房屋......明朝又出現了完全用拱券結構的碉樓和結構用磚拱而外形仿木建筑的無梁殿......——孫大章《中國古代建筑史》材料二房屋面闊九間為皇帝專用,七間為王以上用,五間限貴族、顯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間之屋;......在油漆彩畫上,只有皇宮、寺觀、貴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紅,庶民只用黑色......——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筑十論》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形成認識,每小組選出代表進行展示。教師總結:同學們的思維很開闊,認識也很深刻,各地民居的影響因素有自然環境、宗教文化、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歷史傳統、思想觀念等諸多方面,這正是世界文明之花各自璀璨、爭奇斗艷的根本原因。設計意圖:通過過圖片及材料,引導學生認識世界其它地區的民居也和中國民居一樣,深受當地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習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理解作為共同體的人類各文明發展歷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增強學生對于人類各文明“理解之同情”的情感態度;而從政治、經濟、自然環境等多角度對影響因素的分析則要求學生具備唯物史觀意識。3、情境教學:教師活動:展示學生旅游照片,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旅游經歷或課本內容,任選一種民居進行介紹,用導游解說詞、明信片等形式上臺展示。學生活動:錢一鳴同學上臺展示講解蘇派建筑的特點,并給大家展示了蘇州小調,讓同學們近距離感受了蘇州的文化,王嘉奕同學結合她游學的經歷,給大家介紹了沒失火前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威尼斯的嘆息橋和安康圣母教堂,讓大家領略了西方的建筑風格,通過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的討論,讓大家更加深刻得認識保護世界遺產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責任。黃栩同學以偉大的羅馬為主題,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給大家介紹了他制作的羅馬建筑明信片,羅馬的偉大在于第一次用武力征服世界、第二次用法律征服世界,第三次是建筑,給大家介紹了古羅馬建筑的主要特征。設計意圖:情境教學,文字是穿越時間重現歷史,旅游是在空間維度閱讀歷史,展示學生旅游照片,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旅游經歷或課本內容,任選一種民居進行介紹,用導游解說詞、明信片等形式上臺展示,給學生創作展示的空間,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4、對待世界各地民居的態度: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羅馬人一直在征服空間,中國人卻一直試圖與宇宙建立和諧的關系。——《鳳凰之家:中國建筑文化的城市與住宅》反映當地居民的文化習俗,并融匯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態環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現出民族、文化、傳統和社會習俗等諸多要素,反映當地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設計意圖:對中國古民居所蘊含文化內涵的探究,感受人地和諧、順其自然的中國智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通過梳理不同民居的特點,理解“空間上的個性”,以及在此過程中體現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不同民居美美與共的理念。(四)課堂小結何以為根——宜居之思教師活動:播放視頻,福建土樓的困境與當代年輕人的傳承,依法學生思考?追問我們到底應該以何為根?切入主題:尋覓·印象·傳承·守護出示問題:請結合本節課的學習,談談你身邊的古城、古村、古居,并對城市化進程中的古城、古村、古居提出合理化建議學生活動:學生談自己身邊的古城、古村、古居,即墨古城、胡嶧陽故居、最美漁村青山、紅島韓家民俗村......并提出自己的保護建議:因地制宜、加強城市規劃,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址,使用先進科學技術加強古建筑保護......學習感悟,升華主題。民居、村落、集鎮和城市都是物化的文明,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在追求城鎮化的今天,如何在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中取的平衡,是城市化建設中無法避免的問題。何以為家?何以為根?當現代化的洪流裹挾著我們匆匆向前,當時間的車輪一刻不停的轉動,我們從何而來,又將走向哪里?中國民居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座城市的記憶,是民族的根,是中國的根,她們或傳承,或創新,或消逝,或留存,當日本的鐵蹄和文革的洪流席卷中國大地時,梁思成發出了保護傳統建筑的吶喊,而傳承與保護則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與擔當!愿家富國強!強國有我!傳承有我!設計意圖:通過生活實踐情境讓學生談談身邊的古城、古村、古居,并對城市化進程中的古城、古村、古居保護提出合理化建議,得出中國民居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座城市的記憶,是民族的根,是中國的根,培養學生樹立保護中國古建筑、古文化的責任和擔當,培養養家國情懷價值觀,達到了歷史課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九板書設計第10課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1、何以為家——聚居之變2、以何為家——民居之別3、何以為根——宜居之思通過氣泡圖的形式將本課內容完整、系統架構出來,緊扣主題,利于學生梳理本課內容,深化對于本課三個子目間的邏輯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