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年地理上冊大單元教學設計(湘教版)地球的面貌 單元作業設計一.完成主題活動——調查家鄉土地類型及利用情況,考察家鄉土地類型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并匯報。主題目標:會辨認地形類型,不同的地形類型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不同(二)主題要求:查閱資料結合實地考察,了解家鄉的地形類型對人們的生活或生產有哪些影響?(三)課題準備:四人一小組實地考察,自愿組合,選舉一位組長并給小組取個有意思的組名,老師特別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四)搜集資料的渠道:考察不同地形種植哪些植物或者人們生活狀況。(五)呈現結果方式:主要拍攝圖片制作PPT+講解(六)課題收獲:不同的地形類型人們對它的利用不同,了解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七)主題活動過程性評價細目設計組別 評價內容 分值 水平1 水平2 水平34人一組 地形類型(家鄉當地) 地形對生產的影響 3、地形對生活的影響 30 說出一種地形類型名稱(6分) 說出一種地形類型上進行什么生產活動(6分) 3、說出地形對生活一方面的影響(8分) 1、說出一種地形類型名稱及地形特征(8分) 2、說出一種地形類型進什么樣生產活動并說出這種生產的特點和注意事項(8分) 3、說出地形對生活一方面的影響(8分) 1、說出兩種地形類型名稱及地形特征(9~10分) 2、說出兩種地形類型進什么樣生產活動并說出這種生產的特點和注意事項(9~10分) 3、說出地形對生活至少兩方面的影響(9~10分)備注: 小組最后得分,三項分值相加。二、單元作業一、選擇題,每道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1.下圖為等高線地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是鞍部,B是陡崖 B.A和D相距500米C.C和D兩處都是山谷 D.小溪流向自西北向東南【答案】D【詳解】由圖可知,A地所處的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因此為山峰,B地等高線重合,呈鋸齒狀,因此為陡崖,A錯誤;A地的海拔為670米,D地的海拔為100米,所以A和D相對高度570米,B錯誤;C地所處的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故為山谷,D地所處的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故為山脊,C錯誤;根據圖中指向標,可以判斷出圖中小溪流向自西北向東南,D正確。故選D。2020.5.27,中國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最高峰一珠穆朗瑪峰。本次測量,測得珠峰的新高程為8848.86米。請完成下面小題。 2.有關珠峰成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擠壓,隆起抬升形成的B.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擠壓,隆起抬升形成的C.終年積雪形成的D.亞歐板塊斷裂形成的3.隊員們在攀登珠峰途中,發現了部分海洋生物化石,這說明( )A.有人將化石遺落在山上 B.有海洋生物自行爬上了珠峰C.這里曾經是海洋 D.這些海洋生物生活在陸地上【答案】2.B 3.C【解析】2.珠穆朗瑪峰位于喜馬拉雅山脈。讀圖可得,珠穆朗瑪峰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故B正確。故選B。3.地球表面形態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之中,陸地可以變成海洋,海洋可以變成陸地。登山隊員在珠峰上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是海洋變成陸地的例證,故C符合題意。故選C。【點睛】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相反,板塊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張,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其方向是相對運動,板塊之間的距離縮小,地表還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讀“地形類型簡圖”(下圖),完成下面小題。 4.圖中表示山地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5.下列關于圖中各地形類型的描述,正確的是( )A.④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中常用綠色表示 B.③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C.④地勢起伏較大 D.②地形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答案】4.A 5.D【解析】4.由圖可以看出,①處海拔高、地勢陡峭,是山地地形;②處四周高、中間低,是盆地地形;③處地勢平坦開闊,是平原地形;④處海拔較低、有一定坡度,是丘陵地形,排除BCD,故選A。5.讀圖可得,④是丘陵地形,平原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中常用黃色表示,故A錯誤。③是平原,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故B錯誤。④丘陵坡度較緩,①山地地勢最大,故C錯誤。②盆地地形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故D正確。故選D。【點睛】人們通常把陸地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丘陵海拔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緩;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遼闊;山地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溝谷較深;高原海拔較高,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蕩,邊緣比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間低。讀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面小題。 6.已知甲、乙兩山峰的圖上距離是2厘米,其實地距離是( )A.1.2千米 B.12千米 C.120千米 D.1200千米7.圖中a、b兩地的相對高度可能是( )A.180千米 B.260千米 C.350千米 D.500千米8.圖中甲山在乙山方向( )A.東北 B.西北 C.西南 D.東南【答案】6.B 7.C 8.C【解析】6.讀圖可知,圖中比例尺為1:600000,表示圖上距離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6千米,所以圖上距離2厘米代表實地距離是12千米。故B正確。ACD不正確,根據題意選B。7.相對高度表示地面某個地點高處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讀圖可知,a點的海拔約是200—300米,b點的海拔是600米,所以兩地的相對高度為300—-400米。故C正確。根據題意選C。8.讀圖可知,圖中沒有指向標,也沒有經緯網,所以要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定方向,由此可以判斷,圖中甲山在乙山的西南方向。故選C。【點睛】地圖是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地圖的語言是比例尺、方向和圖例。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9.大陸和它附屬的島嶼合起來叫大洲,古巴國位于( )A.歐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10.圖中古巴國某點的經緯度正確的是( )A.東經78°、北緯21° B.東經78°、南緯21°C.西經78°、南緯21 D.西經78°、北緯21°【答案】9.B 10.D【解析】9.讀圖可知,古巴國位于巴拿馬運河北側的北美洲,故選B。10.讀圖可知,古巴位于赤道以北,其緯度為北緯21°,其所處經度向西增大,為西經78°。故選D。【點睛】地球上的陸地被海洋分割成六個大塊和許多小塊,面積較大的陸地叫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島嶼,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稱大洲。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分別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讀圖—經緯網地圖,完成下面小題。 11.跨東西半球的陰影區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12.圖中完全位于北溫帶的陰影區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1.A 12.B【解析】1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四地中,①地經度范圍是15°-30°W,故其地跨東西半球,A正確;②③都在20°W以東,位于東半球,④位于20°W以西,為西半球,BCD錯誤。故選A。1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熱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23.5°S,北溫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66.5°N,北寒帶的緯度范圍是66.5°N—90°N。①緯度為60-75°N,地跨北溫帶和北寒帶,A錯誤;②位于30-45°N,為北溫帶,B正確;③位于15°-30°N,位于熱帶和北溫帶,C錯誤;④位于0°-15°N,位于熱帶,D錯誤。故選B。【點睛】根據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將地球表面有共同特點的地區,按緯度劃分為五個溫度帶,即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單位:米)圖,完成下面小題。 13.圖中等高距為( )A.50米 B.100米 C.150米 D.200米14.小河的流向大致為( )A.自東向西 B.自北向南C.自西向東 D.自南向北15.①處的山體部位是( )A.山谷 B.山脊 C.山峰 D.陡崖【答案】13.A 14.B 15.C【解析】13.等高距是兩條等高線之間的相對高度,由圖可以看出,圖中兩條等高線之間的相對高度是150-100=50米,即等高距是50米,A正確,BCD錯誤,故選A。14.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用指向標指示方向,指向標箭頭的指向一般為北向。根據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確定方向,水往低處流,結合圖中等高線的數值,可判斷,小河的流向大致為自北向南流。B正確,ACD錯誤,故選B。15.由圖可知,圖中①處等高線閉合,中間數值大于四周數值,且圖中甲處有山峰標志,因此圖中甲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峰,C正確,ABD錯誤,故選C。【點睛】等高線的分布可以反映地表形態。閉合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中間低四周高為盆地;等高線彎曲可以判斷山谷和山脊。凸低為山脊,為分水嶺,凸高為山谷,可能發育有河流,河流流向低處;等高線相交處的地形為陡崖;等高線密集反映坡度較大,河流流速較快。下圖示意四大洲,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6.圖中大洲,不直接瀕臨大西洋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7.我國所處的大洲是( )A.甲 B.乙 C.丙 D.丁18.與我國所處大洲以蘇伊士運河為界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6.D 17.D 18.A【解析】16.由圖可知,甲為非洲、乙為南美洲、丙為南極洲、丁為亞洲,因此這四個大洲中不直接瀕臨大西洋的是丁亞洲。A、B、C錯誤,D正確。故選D。17.結合所學知識,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圖中甲為非洲、乙為南美洲、丙為南極洲、丁為亞洲,因此我國所處的大洲是丁亞洲。A、B、C錯誤,D正確。故選D。18.由上題可知,我國所處的大洲是丁亞洲,蘇伊士運河是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圖中甲為非洲、乙為南美洲、丙為南極洲、丁為亞洲,因此與我國所處大洲以蘇伊士運河為界的是甲非洲。A正確,B、C、D錯誤。故選A。【點睛】七大洲是指地球陸地分成的七大陸地部分,即亞洲(全稱亞細亞洲)、歐洲(全稱歐羅巴洲)、北美洲(全稱北亞美利加洲)、南美洲(全稱南亞美利加洲)、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大洋洲與南極洲。讀東、西半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9.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是( )A.甲 B.乙 C.丙 D.丁20.全部位于東半球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21.沒有被赤道穿過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22.甲、乙兩大洲的分界線是( )A.白令海峽 B.蘇伊士運河C.馬六甲海峽 D.喜馬拉雅山脈【答案】19.A 20.C 21.D 22.C【解析】19.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讀圖可知,甲是亞洲,乙是非洲,丙是南美洲,丁是北美洲。故排除BCD,選A。20.讀圖可知,全球四大洋中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均地跨東西半球,只有印度洋全部位于東半球。故排除ABD,選C。21.讀圖可知,全球四大洋中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均被赤道穿過,地跨南北半球,只有北冰洋沒有被赤道穿過,全部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故排除ABC,選D。22.讀圖可知,甲是亞洲,乙是非洲,亞非兩大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它連接了地中海和紅海。故排除ABD,選C。【點睛】地球上海陸分布不均勻,百分之七十一是被海洋覆蓋,百分之二十九是陸地,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和北半球,東半球主要包括亞洲、大洋洲和歐洲的大部分,非洲的全部以及南極洲一部分。讀“經緯網”,完成下面小題。23.乙地的經緯度是( )A.20°N,170°E B.20°N,170°W C.20°S,170°W D.20°S,170°E24.圖中經緯線描述不正確的是( )A.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B.丁位于甲的正南方向 C.乙位于丙的東北方向 D.乙位于西半球25.甲、乙、丙、丁四地中緯度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23.B 24.C 25.A【解析】23.在經緯網上,經線的度數叫做經度,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緯線的度數叫緯度,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讀圖可知,乙地的經緯度是(20°N,170°W),B正確,ACD錯誤。故選B。24.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A正確;丁位于甲的正南方向,B正確;乙位于丙的西北方向,C錯誤;東西半球的劃分是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東半球的經度范圍為20°W→0°→160°E,西半球的經度范圍為160°E←180°←20°W。乙位于170°W,屬于西半球,D正確。根據題意,故選C。25.讀圖可知,甲地的緯度約為40°N,乙地的緯度約為20°N,丙地、丁地的緯度約為20°S。可判定,四地中,緯度最高的是甲地。故選A。【點睛】經度的判定方法為:經度度數向東變大為東經,經度度數向西變大為西經;南北緯度的判定:緯度度數向北變大為北緯,緯度度數向南變大為南緯。東西半球的劃分是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東半球的經度范圍為20°W→0°→160°E,西半球的經度范圍為160°E←180°←20°W。三、解答題26.讀經緯網圖,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圖中A、B、C三點的經緯度:A ,B ,C 。(2)在圖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線上的是 地,位于東半球的是 地,位于西半球的是 地。(3)B地位于A地的 方向。(4)看一看,0°~20°之間的經線位于 半球;160°E~180°之間的經線位于 半球。【答案】(1) (60°W,60°N) (0°,0°) (40°E,20°S)(2) B B、C A(3)東南(4) 東 西【分析】 本題以經緯網圖為載體,考查經緯網定位、定向、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等知識,考查學生的讀圖能力,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詳解】(1)在經緯網上,經線的度數叫做經度,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緯線的度數叫緯度,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依據經緯度的判讀,圖中A點的經緯度是(60°W,60°N);B點為位于赤道和本初子午線上,經緯度是(0°,0°);C點的經緯度是(40°E,20°S)。(2)東西半球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是以0°緯線即赤道為界,赤道以北為北半球,以南為南半球。可判定,B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線上,BC位于東半球,A地位于西半球。(3)依據經緯網判斷方向,B地位于A地的東南方向。(4)東西半球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0°~20°之間的經線位于東半球,160°E~180°之間的經線位于西半球。27.將籃球作為地球,將鉛筆作為帆船,筆尖朝下(如下圖)。據此完成下列問題。 (1)實驗1:鉛筆在籃球上由近到遠移動時,可發現, (填“鉛筆尾”或“鉛筆尖”)會慢慢看不見,鉛筆的長度會慢慢變 (填“長”或“短”)。(2)實驗2:如果讓鉛筆在木板上移動,所看到的鉛筆長度和鉛筆尖位置 (“會”或“不會”)發生變化。(3)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與上述實驗反映的內容一致? 。(4)通過實驗“鉛筆在籃球和木板上移動”及現實生活中相似的現象,證明地球的形狀是一個 體。【答案】(1) 鉛筆尖 短(2)不會(3)如:1.海邊看行船(從遠處駛來的帆船,總是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2.登高望遠;3.地平線為弧形;4. ;5.麥哲侖的環球航 等等(4)球【分析】本大題以“證明地球時一個球體的實驗”為材料,設置了4個問題,涉及地球的形狀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綜合分析能力。 【詳解】(1)由圖可知,鉛筆在籃球上由近到遠移動時,發現因為視線被籃球形狀的阻擋,鉛筆頭會慢慢看不見,鉛筆的長度會慢慢變短。(2)由圖可知,鉛筆在木板上移動時,所看到的鉛筆長度和鉛筆頭位置因為視線沒有被阻擋,所以看到的鉛筆長度和鉛筆頭位置不會發生變化。(3)上述實驗反映地球是一個球體,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地球形狀的阻擋,從大海遠處駛來的帆船,總是先看到桅桿,后看到船身。(4)通過實驗“鉛筆在籃球和木板上移動”及現實生活中相似的現象,證明地球的形狀和籃球一樣是一個球體。28.讀圖—世界地圖,完成下列各題。 (1)跨經度最多的大洲是 ,被赤道橫穿中部的大洲是 (填字母代號)。(2)面積最大的大洲是 ,面積最大的大洋是 ,面積最小的大洲是 .(填寫名稱)(3)A大洲與E大洲的分界線是 ,A大洲與B大洲的分界線是 。(4)被A、D、E三大洲環繞的大洋是 洋。D大洲與E大洲的陸地是一個整體,合稱為 大陸。(5)圖中①、②兩地多火山、地震的是 ,理由是【答案】(1) G C(2) 亞洲 太平洋 大洋洲(3) 白令海峽 巴拿馬運河(4) 北冰 亞歐(5) ② ②地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或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分析】本題以世界地圖為材料,涉及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大洲之間的界限、板塊構造學說等知識點,考查了學生根據圖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詳解】(1)由圖可知,圖中E是亞洲、C是非洲、A是北美洲、B是南美洲、G是南極洲、D是歐洲、F是大洋洲,其中跨經度最多的大洲是G南極洲,被赤道橫穿中部的大洲是C非洲。(2)E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面積4400萬平千米,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F大洋洲是面積最小的大洲,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四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是世界上島嶼最多、水最深的大洋。(3)由圖可知,A北美洲與E亞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A北美洲與B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4)四大洋中,北冰洋被A北美洲、D歐洲、E亞洲三大洲環繞。D歐洲與E亞洲的陸地是一個整體,合稱為亞歐大陸。(5)板塊運動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巖石圈并不是一塊整體,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停的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所以圖中②地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29.地圖是人們不可缺少的工具,能正確閱讀地圖是同學們要掌握的一項地理技能。讀圖,回答問題。 (1)不同種類的地圖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圖示地圖從種類來看,是 地圖,它能幫助我們了解 。(2)圖示區域最高地的海拔為 ,小青山比乙地 米(比較相對高度)。(3)在圖上量得A、B兩地相距約為2厘米,則從A地出發向 方向走大約 公里可到達B地。(4)圖中丙地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圖中丁地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分析判斷圖中信息,我們可知此區域地形類型是 。【答案】(1) 等高線地形圖 地表的高低起伏狀況或地表各種各樣的形態或地形(2) 535米 高48米(3) 東北 20(4) 陡崖 鞍部 丘陵【分析】本題以某地等高線地形圖為材料,涉及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海拔、相對高度和比例尺的計算,地形種類的判斷等知識點,考查學生對等高線地形圖的掌握程度。【詳解】(1)由圖可知,圖中所示的地圖是等高線地形圖,該地圖幫助我們了解地表的高低起伏狀況或地表各種各樣的形態或地形。(2)由圖可知,圖中區域最高地的海拔為535米,小青山的海拔是518米,乙地海拔是470米,所以小青山會比乙地高48米。(3)圖中比例尺是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10千米,若量得A、B兩地相距約為2厘米,則A、B之間大約相距20千米;根據指向標可知,從A地出發向東北方向大約走20千米可到達B地。(4)圖中丙所處的位置等高線重合在一起,是陡崖地形;丁地位于兩座山之間的低洼處,是鞍部地形;從圖中可知,該區域海拔多在200米至500米之間,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是丘陵地形。30.地球儀、經緯線 (1)圖中①表示 ,它與地球表面相交的點,最北端的叫 ,最南端的叫 .(2)代號②表示的是 線,它指示 方向,最長的一條叫 .(3)甲位于乙的 方向,丁位于甲的 方向,丙位于甲的 方向。(4)按高、中、低緯度劃分,甲屬于 緯度,丙屬于 緯度。(5)甲所在的緯線長度比丁所在的緯線長度 (長或短)。(6)如果在南極點建一座房子,它的四面都朝 (方向)。【答案】(1) 地軸 北極 南極(2) 緯 東西 赤道(3) 正西 正南 東南(4) 中 低(5)短(6)北【分析】本題考查地球儀,認識地球儀的結構;經緯線長短、表示方向等特征到相關知識。【詳解】(1)根據所學,地球繞著某一假想軸自西向東自轉,該軸稱為地軸,與水平面呈傾斜狀,即圖中①。地軸與地球表面相交的點,最北端被稱為北極,指向北極星附近,最南端的被稱為南極。(2)根據所學,緯線也叫“緯線圈”,它是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其中最大的緯線圈叫赤道。圖中②與赤道平行,也是緯線,它指示東西方向,緯線長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3)根據所學可知,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讀圖,甲乙在同一緯線上,甲位于乙的正西方;甲丁位于同一條經線上,丁位于甲的正南方;讀圖可知,丙位于甲的東南方。(4)根據所學,0~30°屬于低緯度,30~60°屬于中緯度,60~90°屬于高緯度,讀圖可知,甲在40°緯線上,屬于中緯度;丙位于20°緯線上,屬于低緯度。(5)根據緯線長短可知,赤道是最長的緯線,緯線長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即離赤道越遠,長度越短,因此,甲的長度低于丁。(6)根據經線特點可知,沿地球表面連接南北極點最短的線叫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南極點是最南的點,南極建房子,任何一點均位于其北方。附:作業評價量表等級 一般 良好 優秀要求 選擇題對15題,綜合對2小題 選擇題對20題,綜合對3小題 選擇題,綜合都全對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