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大單元教學】七年級地理上冊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地球的面貌(湘教版)單元分析:(一)教材分析本章安排了“認識地球”“世界的海陸分布”“世界的地形”和“海陸變遷”4節課文。涉及的課程標準:1.結合科學故事、史實材料等,說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使用數據、類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2.運用圖片、影視資料以及數字技術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認識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3.地球儀部分課標要求①觀察地球儀,并用簡易材料制作地球儀模型。②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和緯線,說出經度和緯度的分布規律。③用經緯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現象所在地的位置。④在地球儀上識別兩極、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本初子午線等,說出劃分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球的依據。4.閱讀世界地圖,描述世界海陸分布狀況,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5.通過閱讀地形圖、圖像,觀看影視資料,觀察地形模型或實地考察等,區別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態特征。6.結合地形觀察,說出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圖上識別一些基本地形7.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陸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觀察地形分布大勢。8.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9.結合實例,說出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內容分析“認識地球”這一節中,教材從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地球儀以及地球的運動四個方面,較全面地介紹了地球,使學生對人類的家園——地球有一個粗略的認識。但地球運動很簡略,只是提到了運動的基本特點和產生的現象,但沒有詳細敘述,在第四章第三節影響氣候的因素,較為詳細的介紹地球的公轉運動,所以在本章教學時可以把本章放在后面一起上。本章大單元教學不講地球運動?!笆澜绲暮j懛植肌边@一節中,教材通過餅狀圖、南北半球圖、東西半球圖等,展示了世界海陸分布特點及其面積比較等,并介紹了七大洲與四大洋,同時還以圖示方式表示了各大洲、大洋的形狀和面積,以及大洲之間的分界線?!笆澜绲牡匦巍边@一節中,教材從海拔和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人手,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種陸地地形基本類型進行了比較?!昂j懽冞w”這一節中,教材通過實例,簡要介紹地表形態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海陸變遷”中對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做了介紹,并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來解釋海洋的生成與發展過程、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與分布等地理事象。(三)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學習地球及經緯網,在建立空間概念方面是比較困難的。利用地球儀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間概念,引發學習興趣。(四)單元知識結構單元目標1.學生能夠借助相關資料以及教具、學具等,描述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領悟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能夠說出地球在宇宙環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學的宇宙觀;能夠說出中國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等,認識人類太空探索的意義和價值,保持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科學探究的興趣與情懷,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學生能夠運用地圖及其他地理工具,觀察、描述地球表層陸地、海洋的基本面貌,說出地形等自然環境要素的基本狀況,以及自然環境要素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三、單元結構活動設計四、教學難點1.經緯線的特點和經緯的變化規律。2.經緯網定位和東西半球的判斷。3.陸地表面的地表特征。4.等高線的判讀和運用。5.地表形態的變化形式。五、單元教學評價單元目標 單元評價內容區域認知 1.描述地球表層陸地、海洋的基本面貌,認識大洲大洋的位置并記住名稱 2.說出地形等自然環境要素的基本狀況,以及自然環境要素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綜合思維能力 概況地球運動的規律,舉例說明地球運動所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以及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人地協調觀 舉例說明地球運動所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以及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2.地形等自然環境要素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地理實踐力 1.觀察地球儀,并用簡易材料制作地球儀模型。 2.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歸納地球的運動規律 3.運用地圖及其他地理工具,觀察、描述地球表層陸地、海洋的基本面貌單元達成評價量表 等級 一般 良 優分值(滿分100) 60——79 80——89 90以上六、大單元主題活動——調查家鄉土地類型及利用情況主題目標:會辨認地形類型,不同的地形類型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不同(二)主題要求:查閱資料結合實地考察,了解家鄉的地形類型對人們的生活或生產有哪些影響?(三)課題準備:四人一小組實地考察,自愿組合,選舉一位組長并給小組取個有意思的組名,老師特別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四)搜集資料的渠道:考察不同地形種植哪些植物或者人們生活狀況。(五)呈現結果方式:主要拍攝圖片制作PPT+講解(六)課題收獲:不同的地形類型人們對它的利用不同,了解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七)主題活動過程性評價細目設計組別 評價內容 分值 水平1 水平2 水平34人一組 地形類型(家鄉當地) 地形對生產的影響 3、地形對生活的影響 30 說出一種地形類型名稱(6分) 說出一種地形類型上進行什么生產活動(6分) 3、說出地形對生活一方面的影響(8分) 1、說出一種地形類型名稱及地形特征(8分) 2、說出一種地形類型進什么樣生產活動并說出這種生產的特點和注意事項(8分) 3、說出地形對生活一方面的影響(8分) 1、說出兩種地形類型名稱及地形特征(9~10分) 2、說出兩種地形類型進什么樣生產活動并說出這種生產的特點和注意事項(9~10分) 3、說出地形對生活至少兩方面的影響(9~10分)備注: 小組最后得分,三項分值相加。六、單元課時規劃和活動實施表單元教學主題 地球的面貌 學科 地理 年級 七年級單元 第二單元 授課人 ×××單元實施課型 安排 課時 設置 課時目標 關鍵任務 驅動性問題 及時性 評價新授課——認識地球 3課時 1.描述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2.能夠說出地球在宇宙環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和形狀。 3.①觀察地球儀,并用簡易材料制作地球儀模型。②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和緯線,說出經度和緯度的分布規律。③用經緯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現象所在地的位置。④在地球儀上識別兩極、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本初子午線等,說出劃分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球的依據。 任務一:舉例說出中國太空探索的成就。 任務二:說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任務三:描述地球的大小。 任務四:觀察并制作地球儀。 任務五:認識地球儀上的經緯線和經緯度的變化規律。 任務六:說出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依據以及掌握判斷方法。 任務七:會在經緯網上確定位置和判斷方向。 中國目前上太空的是第多少次神州飛船上天?2.認識地球經歷了哪些過程?3.地球的真實形狀是什么?4.地球的赤道和平均半徑有多長、表面積有多大?5.經度、緯度的劃分界線是什么?6.經線、緯線有哪些特點?7.如何判斷經度緯度?8.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是什么?9.在經緯網上如何判定方向? (根據課堂提問內容設計分值)1、會描述地球的形狀。說出赤道長度。2、能描述經緯度的變化規律和經緯線的特點。3、會判讀南北半球,東西半球。4、經緯網判斷方向,經度之和小于180度的判斷,經度之和大于180°。新授課——世界的海陸分布 1 閱讀世界地圖,描述世界海陸分布狀況。2.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任務一:描述世界海陸分布狀況和大洲、大洋的分布特征 任務二:說出各大洲的分界線。 世界海陸分布比例如何?2.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并記住位置。3.在世界圖上能找出相鄰大洲的分界線。 (根據課堂提問內容設計分值)1.能說出無論哪個半球都是海洋大于陸地。2.能說出七大洲、四大洋名稱。3.在世界空白圖上能支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4.在圖上沒找出一處相鄰兩個國家的分界線。(共七處)。5.抽查每背出一處兩個相鄰國家的分界線。(共七處)新授課——世界的地形 2 1.通過閱讀地形圖、圖像,觀看影視資料,觀察地形模型或實地考察等,區別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態特征。2.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陸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觀察地形分布大勢。3.結合實例,說出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4.結合地形觀察,說出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表示地形的方法.。5.在地形圖上識別一些基本地形。 任務一:區別五種基本地形形態特征。 任務二:在圖上指出陸地和海洋主要地形分布大勢。 任務三:結合實例,說出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任務四: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和生產中的運用。 陸地上有哪五種基本陸地地形?2.五中基本陸地地形有何特點?3.海底地形有哪幾種?4.等高線部位名稱有哪些?5.等高線的不同部位如何判斷? (根據課堂提問內容設計分值)1.能說出五種基本地形類型。2.說出一種地形類型的特點。3.說出海底地形一處。4.說出等高線的海拔和相對高度計算。新授課——海陸變遷 1 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任務一:舉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任務二: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任務三: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1.根據材料能說出海陸變遷的形式是哪種類型?2.大陸飄移假說是誰提出的?內容有哪些?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是什么?4.全球分為哪六大板塊?5.每個板塊的大致范圍是哪里?6.板塊運動會發生什么? (根據課堂提問內容設計分值)1.根據材料能說出海陸變遷的是地殼運動、海平面上升等。2.能用生活中是例子說名海陸變遷。3.描述出大陸漂移假說的內容。4.說出全球每三個板塊,能看圖描述每一板塊的大致范圍。5.能說出板塊碰撞或拉伸運動會發生什么。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