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年地理上冊大單元教學設計(湘教版)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課時設計主題一 認識地球(第一課時)課型 新授課 √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他課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包括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和地球儀的認識。學習者分析 學生剛接觸地理,對地球的認識非常抽象。通過視頻和教具展示,學生對地球認識的相對好接受。學習目標確定 知道認識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和真實形狀。 能用生活中的現象說明地球的形狀。 能記住地區的赤道長度 對地球儀上的要素能認識并知道地軸和經緯線都不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南北兩極是有的。學習評價設計 通過課堂的活動和對問題掌握情況以及課后小練采用量化評價。學習活動設計任務一:舉例說出中國太空探索的成就。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即時評價圖片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視頻展示我國進入太空的發展歷程。 說出地球是距離太陽的第幾顆行星? 2.知道2023年5月是我國多少號神州載人飛船升天 (滿分15分)1、說出地球是距離太陽的第三顆行星,也是人類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生命的天體。(5分) 2、2023年5月30日是神舟十六號(5分)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5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成功。(5分合格;10分良好;15分優秀)任務二:說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即時評價圖片展示人類對地球的認識階段。 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幾個階段。 (滿分15分)1.能說出臆測階段——證實階段——確定階段(5分) 2.說出地球真實形狀(5分) 3.能舉例生活中的實例證明地球的形狀,一個例子5分。(10分合格,15分優秀。)任務三:描述地球的大小。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即時評價圖片展示地球的內部到球面的示意圖 1.認識地心到球面的距離名稱及距離? 2.說出赤道的位置和長度 說出地球表面積的大小 (滿分20分) 1.能夠說出極半徑、赤道半徑和平均半徑的名稱及距離各2分。2.能說出赤道的位置和長度各3分。3.能說出地球表面積的大小2分。(備注:14分合格,15——18分良好,19——20分優秀)任務四:觀察并制作地球儀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即時評價1.展示地球儀圖片和地球儀教具 2.課后布置制作地球儀(需要購買較大的球) 學生認識地球儀的經緯線和地軸及兩極點 (滿分)1.學生上講臺在老師的教具上指認出經線、緯線、地軸、北極、南極、赤道的名稱各得2分。2.在地球儀上能找到赤道的度數、南極北極的度數(需要提醒),各得2分。能算出赤道到兩極的緯度相差90°,得2分。3找到0°經線和180°經線,得2分,算出兩者之間的度數差得2分。(備注:13分及格,14——17良好,18——22優秀)板書設計本節課評價等級 及格 良好 優秀本節課累計總分 42 43——63 64——72拓展學習設計 : 制作地球儀,并在地球儀上標出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南極、北極。并留好下節課繼續制作。 (10分)1.彎好鐵絲,并注意大致角度的得3分。2.在地球儀上標出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北極、南極各得1分。(備注6分合格、7——8分良好,9——10分優秀)課時作業 附教案后 附教案后教學反思與改進 本節課通過視頻介紹我國航天發展歷程,學生感情去,比較全面了解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圖片展示地球子啊太陽系中的位置。讓學生上臺指認地球儀上的基本要素,比較深刻的認識了基本要素,布置學生制作地球儀,鍛煉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和進一步對地球的認識,為經緯網的學習奠定基礎。時間控制方面需加強。附課時作業:2.1認識地球(第一課時)作業一、選擇題(2023秋·全國·七年級課堂例題)人類認識地球形態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據此回答下面小題。1.下面關于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排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2.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時間。下列能證明地球形狀的證據是( )①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②月食③遠處駛來的帆船④登高望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A 2.D【解析】1.由于受觀測條件和科學技術的限制,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過了漫長的過程,從①天圓地方→據太陽、月球形狀推測→②麥哲倫環球航行→③地球的衛星照片,后來證實了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的不規則球體,故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排序正確的是①→②→③,A正確,BCD錯誤;故選A。2.結合所學知識,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是地球自轉造成的,與球形無關,①不能證明;月食時,陰影始終是弧形的;遠處駛來的帆船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以及登高望遠,都能證明地球是球形,②③④能證明,D正確,排除ABC;故選D。【點睛】地球的極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2023秋·全國·七年級隨堂練習)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和大小的測量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下圖示意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地球的真實形狀是( )A.正球體 B.橢圓形 C.扁球體 D.不規則球體4.人類對地球形狀的探索認識過程,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④③①②5.下列現象能證明地球是球體的是( )①太陽東升西落②站在海邊看歸來的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后見船身③麥哲倫環球航行④地球公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3.D 4.C 5.C【解析】3.結合所學知識,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和大小的測量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地球的真實形狀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橢球體。ABC錯誤,D正確。故選D。4.結合所學知識,由于受觀測條件和科學技術的限制,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過了漫長的過程,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過程,按時間先后順序是①天圓地方→④渾天說→③麥哲倫環球航行→②地球的衛星照片,所以人類對地球形狀的探索認識過程,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①④③②。ABD錯誤,C正確。故選C。5.結合所學知識,日、月從東方升起,西方下落是地球自轉造成的,與球形無關,①不能證明;遠處駛來的帆船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能證明地球是球形,②能證明;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③能證明;地球公轉和地球形狀無關,④不能證明。故選C。【點睛】地球的極半徑6357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徑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地球的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天圓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盤→麥哲倫率領船隊環繞地球一周→地球衛星照片。(2023·內蒙古呼和浩特·統考中考真題)月全食是指太陽、地球、月球在運轉過程中處于同一條直線上,地球的陰影投射到月球表面的天文現象。2022年11月8日晚,呼和浩特市某學校舉辦了以“師生共赴月球之約探索提升實踐素養”為主題的地理實踐活動。下圖為一位同學觀測時拍攝的照片。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當月全食發生時,太陽、地球和月球的位置關系是( )A. B. C. D. 7.同學們根據圖可以推測( )A.地球自轉 B.地球公轉 C.地球大小 D.地球形狀8.關于月全食現象的觀測,下列說法不合理的是( )A.晴朗的夜晚觀測效果最佳 B.可以用肉眼直接進行觀測C.觀測地應選擇燈光明亮的地方 D.觀測地應選擇視野開闊的地方【答案】6.B 7.D 8.C【解析】6.月全食發生時,太陽、地球、月球三者位于同一直線上,地球位于中間位置,地球是不透光的球體,遮蔽了射向月球的太陽光,地球影子落在月球上,從而發生月食現象。圖B中月球、地球、太陽的位置關系與月全食時,月、地、日三者位置關系一致,故B選項正確,ACD選項錯誤,故選B。7.根據月全食的地理現象可知,當地球位于太陽與月球之間時,地球影子落在月球上呈弧形,可以推測地球是球體形狀,與地球自轉、公轉和大小無關,排除ABC,故選D。8.觀測月全食時,在晴朗的夜晚觀測效果最佳,可以用肉眼直接觀測,應該應選擇視野開闊的地方觀測,不應該在燈光明亮的地方,這樣會影響觀測效果,排除ABD,故選C。【點睛】月全食是天文學術語,是月食的一種,當月亮、地球、太陽完全在一條直線上的時候,地球在中間,整個月亮全部走進地球的影子里,月亮表面變成暗紅色,形成月全食。月全食的過程分為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五個階段。(2023秋·全國·七年級階段練習)觀察地球儀,完成下面小題。 9.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古人一開始就認為地球是球體B.地球和地球儀都是規則的球體C.在地球兩極可看見真實的地軸D.借助地球儀可演示地球的自轉10.演示地球自轉,最后從視線中消失的點是( )A.甲 B.乙 C.丙 D.丁11.關于甲乙丙丁四地描述正確的是( )A.甲位于高緯度 B.乙在地球最長的緯線上C.丙位于西半球 D.丁在東西半球分界線上12.2020年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來陜考察秦嶺牛背梁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大致位于(33.8°N,108.9°E),甲乙丙丁四地與其最接近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3.下面四幅圖中,正確表示地球自轉方向的是( )A. B. C. D. 【答案】9.D 10.A 11.B 12.C 13.B【解析】9.古代由于人們的活動范圍狹小,科技水平落后,“天圓地方”是人們對地球的普遍看法,A敘述錯誤;地球是兩極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地球儀是規則的球體,B敘述錯誤;在地球兩極不可能看見真實的地軸,地軸是假想軸,C敘述錯誤;地球儀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制作的地球模型,借助地球儀可演示地球的自轉,D敘述正確。故選D。10.地球自西向東轉,在視線消失的順序是丙丁乙甲,故最后消失在視線的是甲。故選A。11.對于緯度,人們規定: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據圖可知,甲位于低緯度A錯誤;據圖可知,乙位于赤道上,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B正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據圖可知,丙在東半球,丁位于東半球,不在東西半球分界線上,CD錯誤。故選B。12.甲點的經緯度大致為(15°N,20°W),乙點的經緯度大致為(0°,30°E),丙點的經緯度大致為(33°N,110°E),丁點的經緯度為(30°S,90°E),根據以上分析可知,丙點的經緯度與保護區(33.8°N,108.9°E)最接近,C正確,ABD錯誤。故選C。13.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A錯誤,B正確;從北極上空看,按照逆時針方向轉動,從南極方向看,按照順時針方向轉動,CD錯誤。故選B。【點睛】緯度的劃分:自赤道(0°緯線)開始向南、向北各劃分為90°,向南增大為南緯(用字母“S”表示),向北增大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經度的劃分:自本初子午線(0°經線)開始向東、向西各劃分180°,向東增大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向西增大為西經(用字母“W”表示)。附:作業評價量表等級 一般 良好 優秀要求 對8題 對10題 全對(13題)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