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教學方案第1課時教學目標1.運用示意圖等手段,分析氣壓帶對氣候的影響。(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能力)2.運用示意圖等手段,分析風帶對氣候的影響。(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能力)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教學難點】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教學過程【課程引入】【多媒體展示】“東非高原上的動物遷徙路線示意”圖文材料,思考:為什么食草動物每年離開塞倫蓋蒂的時間是5月中下旬?為什么到了10月,它們又要回遷?材料 在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和肯尼亞的馬薩伊馬拉(馬賽馬拉)之間,每年都會出現壯觀的動物大遷徙。從5月中下旬開始,塞倫蓋蒂的食草動物向北遷徙,七八月間來到馬薩伊馬拉。到了10月,它們離開馬薩伊馬拉向塞倫蓋蒂回遷。【講授新課】(板書)第三節 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一、氣壓帶對氣候的影響師:從全球來講,大氣環流把熱量和水汽從一個地區輸送到另一個地區,使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分得到交換,氣候的主要要素是氣溫和降水,既然大氣環流影響熱量和水分交換,那么就會影響天氣和氣候,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氣壓帶和風帶控制下的地區,氣候特點不同。(板書)一、氣壓帶對氣候的影響【知識回顧】“氣壓帶”【多媒體展示】“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圖,完成下列表格。氣壓帶 赤道低壓帶 副熱帶高壓帶 副極地低壓帶 極地高壓帶氣流運動 上升 下沉 上升 下沉降水狀況 豐富 較少 豐富 較少氣候特點 濕潤 干燥 濕潤 干燥師:總體而言,低壓帶控制的地區,盛行上升氣流,水汽容易凝結,降水豐富,氣候濕潤。高壓帶控制的地區,盛行下沉氣流,水汽不易凝結,降水稀少。其中,暖高壓控制的地區氣候炎熱干燥,冷高壓控制的地區氣候寒冷干燥。【案例】“赤道低壓帶與熱帶雨林氣候”【多媒體展示】“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氣候區”和“巴西亞馬孫河流域的熱帶雨林”圖,結合圖文材料,思考:①亞馬孫地區的熱帶雨林氣候是怎樣形成的?②為什么亞馬孫地區的熱帶雨林氣候分布面積廣闊?③列舉幾處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區。材料 赤道地區全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形成終年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區全年皆夏,年平均氣溫在26℃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較均勻。南美洲亞馬孫平原位于赤道附近,西邊是安第斯山脈,南、北分別是高原,東向大西洋敞開,面積廣大,終年受赤道低氣壓控制,形成地球上面積最為廣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并發育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學生討論發言,教師點評指導,并展示參考答案。【多媒體展示參考答案】①亞馬孫地區終年受赤道低壓帶的控制。②地勢西高東低,有利于東南風的深入;受巴西暖流的影響;平原面積廣闊。③東南亞地區、非洲的剛果盆地等。【案例】副熱帶高壓帶與熱帶沙漠氣候【多媒體展示】“南美洲熱帶沙漠氣候區”和“秘魯沙漠海岸”圖文材料,思考:①南美洲熱帶沙漠氣候是怎樣形成的?②為什么南美洲熱帶沙漠氣候緯度跨度那么大?③列舉幾處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區。材料 熱帶沙漠(干燥)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歸線副熱帶高壓帶控制下的大陸內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亞洲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沙漠區為典型。在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控制下,全年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只有數十毫米或更少,日照豐富,氣溫很高,最熱月平均氣溫可達30℃左右。南美洲熱帶沙漠氣候區大致位于5°S~30°S,東邊是安第斯山脈,西臨太平洋,緯度跨度大,形成狹長的熱帶沙漠氣候區。學生討論發言,教師點評指導,并展示參考答案。【多媒體展示參考答案】①南美洲熱帶沙漠氣候區,受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控制。②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影響范圍廣;受秘魯寒流的影響;安第斯山脈的阻擋。③非洲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亞中西部等。師:由此可見,影響氣候的因素有緯度位置(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形、洋流等。(板書)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知識回顧】“風帶”【多媒體展示】“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圖,完成下列表格。氣壓帶 低緯信風 中緯西風 極地東風氣流運動方向 高緯→低緯 低緯→高緯 高緯→低緯氣溫變化 由低變高 由高變低 由低變高降水狀況 較少 較多 較少師:一般來說,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氣流,氣溫由高變低,水汽容易凝結,降水較多;從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氣流,氣溫由低變高,水汽不易凝結,降水較少。從海洋吹向陸地的氣流,水汽充沛,降水較多;從陸地吹向海洋的氣流,水汽稀少,降水較少。【案例】“西風帶與溫帶海洋性氣候”【多媒體展示】“歐洲西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圖文材料,思考:①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是怎樣形成的?②歐洲西部為什么形成世界上最廣大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③列舉幾處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區。材料 緯度40°~60°的大陸西海岸,全年盛行西風,受海洋暖濕氣團的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這里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終年濕潤;氣溫年變化較小,冬不冷夏不熱。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形成,通常會疊加暖流的影響,其分布范圍還受地形的影響。歐洲西部平原開闊,沿岸暖流強大。西風從海洋帶來的暖濕氣流可深入內陸,并且暖流還影響高緯度沿海地區,從而形成世界上范圍最廣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學生討論發言,教師點評指導,并展示參考答案。【多媒體展示參考答案】①全年受西風帶控制。②西風從海洋上帶來豐富水汽;平原地形有利于濕潤氣流深入;受沿岸暖流的影響;大陸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各地距海洋較近。③新西蘭南北二島、塔斯馬尼亞島、北美洲西海岸等。【案例】“亞歐大部東部季風氣候”【多媒體展示】“東亞季風氣候”圖,思考:亞歐大部東部季風氣候區分別在冬、夏季風控制下的氣候特點。生:冬季風控制下寒冷干燥,夏季風控制下高溫多雨。師:由此可見,影響氣候的因素有緯度位置(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形、海陸位置、洋流等。【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氣壓帶對氣候的影響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簡單了解了影響氣候的因素。【板書設計】【隨堂練習】讀下圖“近地面氣壓帶、風帶示意圖”,回答1~2題1.圖中氣壓帶代表A.赤道低氣壓帶 B.副極地低氣壓帶 C.極地高氣壓帶 D.副熱帶高氣壓帶2.圖中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產生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A.受該氣壓帶影響,北非地區終年高溫少雨B.受風帶1影響,臺灣東部夏季多暴雨C.受風帶2影響,新西蘭終年溫和濕潤D.受氣壓帶和風帶2的交替控制,羅馬夏季高溫干燥,冬季溫和多雨【答案及解析】1.D 解析:根據圖中風帶盛行風的風向,可判斷該氣壓帶為副熱帶高氣壓帶。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2.C 解析:受盛行西風的影響,新西蘭終年溫和濕潤。故C項正確。北非地區基本上沒有受到該氣壓帶的影響,故A項錯誤。臺灣沒有受到風帶1的影響,故B項錯誤。羅馬沒有受到該氣壓帶和風帶2的影響,故D項錯誤。下圖為模擬繪制的局部地區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3.圖中所示①~④中,符合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規律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4.若甲地常年受該氣壓帶控制,其氣候類型最有可能是A.熱帶季風氣候 B.熱帶草原氣候 C.熱帶沙漠氣候 D.溫帶季風氣候【答案及解析】3.C 解析:空氣水平運動方向是由氣壓高處流向氣壓低處,因此,低氣壓帶為空氣輻合處,高氣壓帶為空氣輻散處。圖①無法表示高、低氣壓帶。圖②表示高氣壓帶,但風向偏轉方向不正確。圖③表示南半球的高氣壓帶。圖④表示低氣壓帶,若為赤道低氣壓帶或副極地低氣壓帶,兩側風向錯誤。故選C。4.C 解析:因上題中圖③正確,圖③表示的是南半球的高氣壓帶,即副熱帶高氣壓帶,常年受其影響形成的氣候類型是熱帶沙漠氣候。故選C。5.讀部分大氣環流示意圖(圖1)和世界部分地區及氣壓帶、風帶位置示意圖(圖2),回答下列問題。(1)P地的氣候特點是A.溫和濕潤 B.寒冷干燥 C.高溫多雨 D.炎熱干燥(2)A地的氣候類型是_______________,該氣候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3)B地的氣候特點是_______________,其氣候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4)依據圖2,可以判斷北半球處于_________季。(5)N地此時受_______________控制,降水較______(多、少)。(6)此時M地盛行________風,氣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該地區季風氣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M、N兩地緯度位置接近,但氣候類型不同,主要是由于兩地的_______________。【答案】(1)D(2)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受西風帶控制(3)終年炎熱干燥 受副熱帶高壓帶或信風帶控制(4)夏(5)副熱帶高氣壓帶 少(6)東南 高溫多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7)大氣環流不同【解析】(1)圖中P地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所以氣候炎熱干燥。(2)A地位于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其成因是終年受西風帶控制。(3)B地位于副熱帶地區的大陸中部,為熱帶沙漠氣候,由于終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的控制,故全年炎熱干燥。(4)圖2中氣壓帶明顯北移了,所以北半球為夏季。(5)N地地處地中海地區,為地中海氣候,此時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降水較少。(6)北半球夏季M地盛行夏季風(東南風),氣候特點為高溫多雨;雜亞季風的形成原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7)M、N兩地盡管緯度位置接近,但由于兩地的大氣環流不同(N地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的交替控制,而M地受冬、夏季風的交替控制),故氣候類型不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