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氣壓帶和風帶》教學方案第2課時教學目標1.運用等壓線分布圖和實例,說明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能力)2.季風環流的影響及成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能力)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教學難點】北半球氣壓中心冬夏季變化規律。教學過程【課程引入】【多媒體展示】“三圈環流模型照片”和“七大洲分布”圖,思考:真實的地球表面是均勻的嗎?在考慮了海陸分布差異后,理想狀態下的氣壓帶和風帶會有怎樣的變化?【講授新課】(板書)二、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師:由于海陸分布的影響,大氣環流實際情況比理想模式要復雜得多。海陸的熱力差異影響海陸的氣壓分布。【活動】理解海陸差異對氣壓帶的影響【多媒體展示】“大陸空氣柱”圖和問題。請你按下面的步驟分析并解釋北半球冬季和夏季高、低氣壓中心形成的原因。1.如圖所示,冬季和夏季大陸上各有一個空氣柱。根據熱力環流的原理,在空氣柱上標注箭頭表示空氣垂直運動方向,然后完成下列要求。(1)冬季,大陸會形成高壓還是低壓 簡述理由。(2)夏季,大陸會形成高壓還是低壓 簡述理由。2.如果在圖a和圖b中,以空氣柱為中心各繪幾條閉合的等壓線,該緯度范圍的氣壓帶還呈帶狀分布嗎?由此你得出什么結論?學生討論發言,教師點評指導,并展示參考答案。【多媒體展示參考答案】1. (冬季下沉,夏季上升。)(1)冬季:大陸上的冷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陸地為高氣壓。(2)夏季:大陸上的熱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氣壓帶,陸地為低氣壓。2.從緯度位置看,冬季在陸地上形成的高壓位于副極地低氣壓帶上,夏季在陸地上形成的低壓處于副熱帶高氣壓帶上。如果分別以這兩個空氣柱為中心繪閉合等壓線,氣壓帶不呈帶狀。由此可推得結論: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使呈帶狀分布的氣壓帶被分裂為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板書)1.海陸氣壓中心【多媒體展示】”冬夏季節陸地與海洋氣溫、氣壓高低的比較”空白表格,學生完成。項目 陸地 海洋夏季 氣溫 高 低氣壓 低 高冬季 氣溫 低 高氣壓 高 低師:冬季,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氣溫較低,出現冷高壓。夏季,陸地增溫比海洋快,陸地氣溫較高,出現熱低壓。北半球的陸地面積比南半球的陸地面積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對氣壓的影響尤為顯著,使緯向分布的氣壓帶被分裂為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多媒體展示】“1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思考:找出北半球陸地與海洋上的高低壓中心。生:北半球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所切斷,使副極地低壓僅保留在海洋上。大陸的冷高壓以亞洲高壓(西伯利亞高壓)勢力最強,控制范圍最廣。【多媒體展示】“7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思考:找出北半球陸地與海洋上的高低壓中心。生: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所切斷,使副熱帶高壓只保留在海洋上。大陸上的熱低壓以亞洲低壓(印度低壓)最為突出。【多媒體展示】“1月和7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思考:比較南北半球氣壓分布狀況,并分析原因。生:北半球的陸地面積比南半球的陸地面積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對氣壓的影響尤為顯著,使緯向分布的氣壓帶被分裂為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南半球的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緯向分布的氣壓帶比北半球明顯,特別是南緯30°以南的地區,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分布。【拓展】冬、夏季氣壓中心對我國氣候的影響【多媒體展示】“我國東部鋒面雨帶移動”圖,思考:冬夏季氣壓中心對我國氣候的影響。生: 冬季:蒙古—西伯利亞高壓是冷空氣的源地之一,對我國冬季天氣影響顯著。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是暖空氣的源地之一,對我國夏季天氣影響很大。(板書)2.季風環流師:全球海陸分布差異最顯著的地區在哪里?生:亞洲東部最顯著。師: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上的高低壓中心為什么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生: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師:氣壓中心的變化會引起海陸間季風風向和冷暖干濕的變化嗎?生:會。師: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風向隨季節有規律地變換,形成季風。亞洲東部季風環流最為典型。【多媒體展示】“1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和“1月東亞季風示意”圖,思考:分析圖中季風的成因。生:冬季(1月),強大的亞洲高壓與北太平洋副極地低壓和赤道低壓之間,形成勢力強大、干燥寒冷、范圍很廣的冬季風。隨著赤道低氣壓帶南移,東北信風帶南移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向左偏轉形成西北季風,吹向澳大利亞西北部(夏季)。【多媒體展示】“1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和“1月東亞季風示意”圖,思考:分析圖中季風的成因。生:夏季(7月),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勢力大大增強,亞洲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暖濕氣流就沿著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西部邊緣,以東南風吹到亞洲東南岸,即東亞的東南季風。隨著赤道低氣壓帶北移,東南信風帶北移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向右偏轉形成南亞的西南季風。澳大利亞為高壓,與赤道低氣壓之間形成夏季風,且處于東南信風帶。師:由此可見,形成季風的原因主要有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即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多媒體展示】“東亞、南亞季風比較”空白表格,學生歸納。風向 性質 成因東亞 冬季 西北季風 寒冷干燥 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夏季 東南季風 溫暖濕潤 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南亞 冬季 東北季風 低溫干燥 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夏季 西南季風 高溫濕潤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探究】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多媒體展示】“中國氣候分布”圖,思考:試著描述中國氣候的分布特征。生:我國東部為季風氣候,西北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南部的青藏高原為高原山地氣候。東部季風氣候自南向北依次分為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師:試歸納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的常用方法。生:①有主次:即由人口、城市、經濟等密集且所占面積最大的“東部”說起;②分層次:即先描述全國,再描述下一層次的東部;③按順序:如“自南向北”。師:常用描述方位的詞匯有哪些?舉例說明。生:“中部”“四周”,以及“在……周圍(附近”“以……為中心”等。例如,亞洲的高原、山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四周。【課堂小結】上節課我們主要學習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這節課我們在此基礎上探究學習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此外,還學習了典型的季風,初步掌握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的方法,練習時要注意應用。【板書設計】【隨堂練習】1.下圖為“北半球某日02時海平面氣壓分布圖”(單位:百帕)。依據氣壓分布,該日最接近A.冬至 B.小滿 C.夏至 D.立秋【答案及解析】1.A 解析: 由圖中北半球中高緯陸地受高壓影響可知。此時亞洲高壓控制亞歐大陸,且勢力強盛,應為北半求冬拳。最接近冬至日。2.(重慶文綜)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有的農業物候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寒露節氣在每年公歷10月8日左右?!奥稓夂洌瑢⒛Y”是寒露時節的天氣現象??梢鹞覈@種天氣現象的氣壓系統是A.蒙古高壓 B.印度低壓 C.阿留申低壓 D.夏威夷高壓【答案及解析】2.A 解析:寒露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秋季,北方冷空氣勢力漸強,處在冷高壓控制之下。因此引起我國此時天氣現象的氣壓系統是蒙古高壓。讀印度洋季風示意圖,回答3-4題。3.圖中盛行風①的性質是A.暖濕 B.冷濕 C.熱干 D.冷干4.與盛行風①形成原因無關的是A.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 B.海陸輪廓C.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D.地轉偏向力【答案及解析】3.A 解析:①為盛行西北風,是從低緯度吹向高緯度,且從海洋吹向陸地,故性質為暖濕。故A項正確。4.B 解析:盛行風①是北半球東北信風隨氣壓帶、風帶南移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轉形成的,同時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影響,與海陸輪廓無關。故B項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