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氣壓帶和風帶》教學方案第1課時教學目標1.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區域認知、綜合思維能力)2.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與分布特征。(區域認知、綜合思維能力)3.繪制三圈環流和氣壓帶、風帶示意圖,制作三圈環流模型。(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特征。【教學難點】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教學過程【課程引入】【多媒體展示】“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示意”圖,思考:麥哲倫船隊哪段航程是逆風航行?哪段航程最為輕松?為什么船隊在經過30°S附近海域時十分艱難?【多媒體展示】“馬緯度”故事,思考:這一地區為什么常常出現無風、悶熱的天氣?材料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遠航、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和鄭和七次下“西洋”,都是靠風力乘帆船,完成了人類歷史的偉大壯舉。但是,他們的航行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連續多日乘風破浪;有時卻風平浪靜、無絲毫風。在無風時,他們只能將船停泊下來,等候著風的降臨,而且一等可能是幾天甚至幾十天。航海家們經過多次航行,發現30°緯度附近總是無風,帆船進入該海區無法航行,在海上的貿易中受到極大影響。那時,帆船除裝載一般貨物外,還裝運許多馬匹到美洲大陸。對于一般貨物,早點、遲點運到目的地沒多大問題,可是對活生生的馬匹來說,麻煩事就大了。由于草料和淡水的不足,馬匹相繼死掉,馬肉又吃不完,所以不得不把馬肉投進大海里喂魚。后來,人們就把這個無風的30°緯度稱為“馬的死亡線”,也稱為“馬緯度無風帶”。【講授新課】(板書)第二節 氣壓帶和風帶 一、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1.大氣環流【知識回顧】熱力環流——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多媒體展示】地面受熱狀況,學生動手繪制熱力環流圖,教師點評指導,并展示。師:熱力環流是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地面冷熱不均導致空氣的垂直運動,進而產生水平氣壓梯度差異,近地面和高空的空氣在水平方向上運動,這樣就形成熱力環流。因此,熱量差異是形成空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師:同學們現在思考下,全球高低緯度之間是否也存在這種由于“熱力因素”引起的大氣環流呢?生:一定存在的。師:由于不同緯度所獲得的太陽輻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緯度間因太陽輻射而產生熱量差異,有了這種熱量差異就會產生大氣環流。那什么是大氣環流呢?生: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通常稱為大氣環流。(板書)2.三圈環流師:大氣環流是怎么形成的呢?【多媒體展示】“三圈環流”動態圖,思考:假設地球表面師均勻的,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什么?生:高、低緯度地區的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師:下面以北半球為例加以分析。(板書)2.1低緯度環流圈【多媒體展示】低緯度立體圖,教師引導學生邊畫圖邊講解。師:赤道地區接受太陽輻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氣受熱膨脹上升,空氣密度減小,氣壓降低。這樣赤道地區就形成了一個低壓帶—赤道低壓帶。赤道地區上升的暖空氣,在高空向南北分流。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北流的一支逐漸向右偏轉成西南風,到達北緯30°附近高空時偏轉成了西風。這樣,來自赤道高空的氣流在這里不斷堆積下沉,使地面氣壓升高,形成副熱帶高壓帶。在近地面,從副熱帶高壓帶流出的氣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壓帶,逐漸向右偏轉成東北風,稱為東北信風。東北信風與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在赤道地區輻合上升。這樣,便在赤道與北緯30°之間形成一個低緯度環流圈。(板書)2.2中緯度與高緯度環流圈【多媒體展示】中緯度與高緯度立體圖,學生先分析高緯度環流,再分析中緯度環流。師:在近地面,從副熱帶高壓帶向北流出的氣流,逐漸向右偏轉成西南風,稱為盛行西風。北極及其附近是緯度最高的地區,接受的太陽輻射能量最少,終年寒冷,空氣堆積下沉,形成極地高壓帶。從極地高壓帶向南流的氣流,逐漸向右偏轉成東北風,稱為極地東風。它與較暖的盛行西風在北緯60°附近相遇,暖而輕的盛行西風氣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極地東風氣流之上,在極地高壓帶和副熱帶高壓帶之間形成一個相對的低壓帶,稱為副極地低壓帶。從副極地低壓帶上升的氣流在高空又分別流向副熱帶和極地上空,從而形成了中緯度與高緯度環流圈。師:在南半球,同樣存在著低緯、中緯、高緯三個環流圈。(板書)3.氣壓帶、風帶 3.1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多媒體展示】“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圖,思考:歸納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生:全球共形成七個氣壓帶,即赤道低壓帶,南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帶,南北半球的副極地低壓帶,南北半球的極地高壓帶。在氣壓帶之間形成了六個風帶,即南北半球的低緯信風帶,南北半球的中緯西風帶,南北半球的極地東風帶。(板書)3.2氣壓帶、風帶的成因及影響【多媒體展示】氣壓帶圖,思考:分析氣壓帶的成因及影響下的天氣。生: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屬于熱力原因,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屬于動力原因。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控制下多陰雨天氣,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控制下多晴朗干燥天氣。【多媒體展示】“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圖,思考:歸納風帶的風向規律。生:全球的風帶總是由高壓吹向低壓。【探究】【多媒體展示】“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示意”圖,思考:麥哲倫船隊哪段航程是逆風航行?哪段航程最為輕松?為什么船隊在經過30°S附近海域時十分艱難?材料 麥哲倫帶領的帆船隊實現了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船隊經過南美洲南端的海峽時,風大浪高。船隊進入30°S附近海域時,平靜無風,炎熱少雨。離開該海域后,沿途一直吹著東南風。后來,東南風漸漸減弱,進入赤道附近海域時,風平浪靜。學生結合剛才所學,討論發言,教師點評指導,并展示參考答案。【多媒體展示參考答案】麥哲倫船隊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峽時受盛行西風影響,船隊逆風航行;航行至30°S附近海域時,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氣流下沉,平靜無風,加之天氣炎熱,航行十分艱難;船隊航行至東南信風帶時,順風航行,這段航程最為輕松。【多媒體展示】“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圖,思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原因及規律。生: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做周期性的季節移動。在北半球,與二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課后活動】制作三圈環流模型【多媒體展示】材料和要求材料:地球儀、透明膠布、不同顏色的紙條。要求:1.把紙條剪成箭頭形狀,箭頭指向表示氣流的運動方向;2.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紙條表示上升氣流、下沉氣流、高空氣流和近地面氣流;3.制作南半球的三個環流圈。【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主要在熱力環流的基礎上學習三圈環流形成及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影響及移動規律,重在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與特征。【板書設計】【隨堂練習】1.讀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關于甲氣壓帶的敘述,正確的是A.冬季北移,夏季北移 B.氣溫低,氣流下沉C.控制地區晝夜溫差小 D.控制地區降水稀少【答案及解析】1.D 解析:在北半球,與二分日相比,氣壓帶、風帶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甲為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受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稀少,氣溫高,天氣晴朗,晝夜溫差大。下圖中箭頭表示地球的自轉方向,表示氣壓帶,表示風帶,完成2~3題。2.圖中字母a表示的氣壓帶是A.赤道低氣壓帶 B.副熱帶高氣壓帶 C.副極地低氣壓帶 D.極地高氣壓帶3.圖中字母b表示的風帶的風向是A. ↗ B.↘ C. ↖ D.↙【答案及解析】2.B 解析:根據自轉方向,a位于3O°S~0°S之間,a為副熱帶高氣壓帶。3.B 解析:b為南半球的盛行西風帶,因受地轉偏向力左偏影響,風向為西北風。4.我國南極中山站的五星紅旗,常年都是A.向西南飄揚 B.向東南飄揚 C.向西北飄揚 D.向東北飄揚【答案及解析】4.C 解析:南極中山站處在極圈以內,被極地東風帶控制。極地東風的方向由極地高壓帶吹向60°S附近的副極地低壓帶(向北),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轉而成,其風向為東南風,五星紅旗飄揚的方向與風向相反,應向西北飄揚。5.讀北半球中高緯度環流示意圖,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甲點位于30°N附近 B.乙點位于30°N C.①是冷性氣流 D.②盛行西南風【答案及解析】5.A 解析:據材料可知“北半球中高緯度環流示意圖”,甲地盛行下沉氣流,說明甲地位于30°N附近,故A正確,B錯誤;①氣流從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說明是暖性氣流,故C錯誤;②盛行東北風,故D錯誤。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哥倫布在發現美洲大陸之后,歐洲航海家和商人們架起帆船往返于歐美兩個大陸之間,忙碌于商貿之中。此時的航海由于沒有機器作動力,因而必須借助于風力,由于低緯度海域,常年吹拂著東風,所以歐洲人很快掌握了這個規律,乘風破浪往來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同各大洲進行著國際貿易,英國人則干脆把這種風叫“貿易風”。材料二 1942年,日本搞了一次“風戰”。根據日本軍事所象學家荒川秀俊的建議,日本“動員”學生制作“氣球風船”,使用定時裝置攜帶燃燒彈飛向高空,兩三天后飄到美國降落,使得美國森林大火此起彼伏,防不勝防。美國政府莫明其妙,為捉拿縱火“怪客”,曾派大批人員去森林里晝夜監護。(1)材料一中提到的“貿易風”是全球風帶中的哪種風?(2)日本的氣球是如何飄到美國的?(3)人們在航海、軍事、建筑等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考慮風向、風速帶來的影響。你了解多少?試舉例說明。【答案】(1)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和南半球的東南信風。(2)日本和美國都處于中緯度,從日本到美國順風而行,正好借助盛行西風。(3)例如:鄭和下西洋來去時間的選擇,考慮了利用風向;南極、北極科考站的建設應避開極地東風帶等。【解析】在赤道低壓帶和副熱帶高壓帶之間北半球吹東北風,南半球吹東南風。東北風和東南風常年風速風向穩定非常守信用所以人們稱之為信風。商人掌握了信風的規律商船乘著信風順利地航行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成功地進行國際貿易。英國商人高興地給信風起了一個吉祥的名字——“貿易風”。(2)日本美國都位于中緯度且日本位于西邊,氫氣球只能是借助西風到達美國上空。(3)坐船,風卷起浪會增大阻力,飛機亦是如此,石油等行業的風速和風向是為了保障人員安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