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3張PPT)大單元主題設計第一框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部編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課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教學目標】1.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2.列舉“一化三改”的實例,闡述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與歷史意義3.結合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重大意義4.中共八大分析的我國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5.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及其歷史意義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通過學習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確立,認同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深刻領會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巨大歷史意義,以及其承前啟后的作用,社會主義作為新的社會形態具有強大生命力,從而增強社會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是歷史發展必然趨勢的信心, 增強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認同感, 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2.科學精神辯證的看待中國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能分析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 ,培養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學習活動設計教學環節和內容設計:(深、透、活)總議題:為什么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教學環節 議題一:為什么說向社會主義過渡是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 議題二:中國是如何開啟社會主義建設新征程的?議學情境 視頻《社會主義改造》、《為什么要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 》 材料《國家的發展遇到了新的難題》和圖文分析《遭受挫折》議學問題 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過渡時期的時間?三大改造是如何完成的?要改造成什么樣?我們為什么自信的選擇向社會主義過渡?我們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是以什么為標志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的意義是什么 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我國是怎樣進行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在艱辛探索中取得的成就和出現的失誤及挫折我們應如何看待?學生活動 觀看視頻,小組合討論分析回答議學問題 材料分析,小組合討論分析回答議學問題學科內容 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 在艱辛探索中前進全書邏輯框架的大思路第一課01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第二課02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第四課04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三課03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回看走過的路遠眺前行的路比較別人的路堅持自己的路全書學習主線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宏觀把控大單元主題設計第二課知識脈絡1956194919191840鴉片戰爭第一目悲愴的歷程——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社會主義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全面進行時期第一框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必要準備)第二目勝利的征程——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一目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第二目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第二框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必然趨勢)復興之路上的嘗試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救亡圖存必須另辟新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新中國誕生徹底改變舊中國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在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的指引下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確立在毛澤東思想和黨的八大正確指引下。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并取得輝煌成就站起來導入新課中國民主革命的兩個步驟:19191949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1956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獨立的民主主義社會。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決 定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必然趨勢必要準備新中國成立了,我國還不是社會主義國家嗎?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只是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國家,成為社會主義國家,還需繼續革命!議 題 設 置總議題:為什么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議題一:為什么說向社會主義過渡是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議題二:中國是如何開啟社會主義建設新征程的?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Part 1議題一:為什么說向社會主義過渡是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新知講解議學情境一社會主義改造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過渡時期的時間?2、三大改造是如何完成的?3、要改造成什么樣?議學問題議學提示1、過渡時期的時間過渡?從哪兒往哪兒過渡呢?當然是從新民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了!議學提示一化三改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工業化社會主義改造發展生產力改革生產關系2、三大改造是如何完成的?議學提示改造方式農業個體農民私有制個體工商業私有制資本主義私有制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初級階段)社會主義集體公有制社會主義集體公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生產 合作社生產 合作社生私 合營改造前改造后的性質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3、改成什么樣?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1、改造的時間: 1949年——1956年(過渡時期)一、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革命過渡時期(社會主義改造)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怎樣改造?——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3、改造成什么樣?——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議學小結議學情境二為什么要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我們為什么自信的選擇向社會主義過渡?我們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是以什么為標志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的意義是什么 議學問題新中國之初,我國已經有了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國家已經掌握了重要的工礦企鐵路、銀行等國民經濟的命脈。社會主義國營已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議學提示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新中國之初,民族資產階級有為新中國建設服務的意愿,黨可以通過“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確政策,最終引導他們走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新中國之初,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農業個體經濟既不能滿足工業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又有兩極分化的危險。。1950年,中國通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其中規定“……彼此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并進行必要的經濟合作”天時地利人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條件具備!4、為什么改造?——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1)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2)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3)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4)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一、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革命過渡時期(社會主義改造)議學小結(1)成功的標志: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2)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的意義:①對當時社會的意義:A.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B.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②在中國發展史上的意義:A.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B.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C.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5、改造的結果怎么樣?——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一、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革命過渡時期(社會主義改造)議學小結在艱辛探索中前進Part 2議題二:我國是怎樣在艱辛探索中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知講解國家的發展遇到了新的難題議學情境三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建立的一個參照“蘇維埃模式”的社會管理體系,對于集中全國力量,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等很多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但隨著“一五”計劃的有序進行,國家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 蘇聯模式”的固有缺陷就暴露了出來,“ 當時,社會主義改造如火如荼,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即將確立,但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落后。與此同時,由于蘇聯的赫魯曉夫全盤否定了斯大林,帝國主義乘機掀起世界性的反共反社會主義浪潮,因此在人民群眾中造成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亂。此時,我們國家的發展遇到了新的難題。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談談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巨大 成就的主要原因?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我國面臨的新課題是什么?應如何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議學問題議學提示黨和國家制定的正確的方針路線,建立工業化為基礎為目標的一五計劃友好國家的援助。取得成就的原因廣大工人農民的艱苦奮斗,高漲的工作熱情;議學提示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沒有現成答案遵循艱辛探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嶄新的歷史課題怎樣探索?++馬克思列寧基本原理蘇聯經驗教訓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新的歷史課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如何建設?如何鞏固和發展?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主義探索)1、為什么探索?議學小結2、怎樣探索?(1)走自己的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主義探索)議學小結一定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黨的八大議學情境四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我國是怎樣進行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議學問題議學提示主要矛盾主要任務決定落后的農業國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生產力水平低大力發展生產力完成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關系: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2)主要矛盾:①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②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主義探索)2、怎樣探索?議學小結工業 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 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基礎設施 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教育醫療 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精神面貌 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改變科學技術 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輝煌成就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主義探索)3、探索的結果?——取得巨大成績: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事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議學小結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運動文化大革命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伴隨著曲折....議學情境五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在艱辛探索中取得的成就和出現的失誤及挫折我們應如何看待?議學問題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第一次結合第二次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國家獨立人民解放實現新中國誕生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制度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確立完成社會主義建設與探索翻天覆地變化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發生證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共產黨誕生)(毛澤東思想形成)議學提示議學提示以史為鑒更好前進嚴重曲折吸取教訓嚴重曲折吸取教訓,獨創理論巨大成就獨創理論巨大成就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運動文化大革命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了(1)飛躍:① 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我國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國家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②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③毛澤東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4、怎么看? ——歷史的飛躍和教訓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主義探索)議學小結(2)教訓:①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經歷了嚴重曲折,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以史為鑒,更好前進。②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4、怎么看? ——歷史的飛躍和教訓議學小結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主義探索)艱辛探索的重大意義①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一個結論)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飛躍)③毛澤東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一個理論)④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一個肯定)重難點突破社會主義革命過渡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為什么——歷史新課題怎么樣——取得巨大成績怎么辦——堅持原則,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為什么——歷史必然性怎么辦——總路線和總任務怎么樣——改造成功的標志怎么看——歷史意義(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探索)怎么看——歷史的飛躍和教訓啥時候——改造的時間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我們才有了當今盛世!實踐證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社會駐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議學小結課堂練習1.(2023秋·四川遂寧·高一校考期末)習總書記指出:“在中國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先例,猶如攀登一座人跡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荊斬棘、開通道路。”下列關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理解正確的是( )①社會主義建設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必須根據自身國情選擇合適道路②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有利于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嚴重的曲折,是因為沒有借鑒蘇聯經驗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沒有對抗性的沖突和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課堂練習【答案】A【詳解】①:“在中國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先例,猶如攀登一座人跡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荊斬棘、開通道路”,這說明社會主義建設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必須根據自身國情選擇合適道路,①正確。②: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②正確。③:我國在探索時期借鑒了蘇聯的經驗,這不是社會主義建設經歷嚴重曲折的原因,③錯誤。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但都是非對抗性的矛盾,④錯誤。故本題選A。課堂練習2.(2023春·湖南岳陽·高一統考期末)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一百年來,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作為近代以來我國革命的兩個階段,其關系是( )①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②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的社會變革③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④前者屬于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后者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課堂練習【答案】A【詳解】①③: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①③說法正確。②:到1956年,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②不符合題意。④:新民主主義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課堂練習3.(2023秋·遼寧沈陽·高一統考期末)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這( )①首次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②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③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④說明中國開始進入到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社會主義時期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課堂練習【答案】C【詳解】①: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所產生的理論成果,①錯誤。②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②③正確。④: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時期,④錯誤。故本題選C。課堂練習4.(2023春·黑龍江哈爾濱·高一校考期末)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下列關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理解正確的是( )A.社會主義建設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必須根據自身國情選擇合適道路B.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沒有任何沖突和矛盾C.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嚴重的曲折,是因為沒有借鑒蘇聯經驗D.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有利于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課堂練習【答案】D【詳解】A:社會主義建設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A說法錯誤。B: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貫穿人類社會始終,B說法錯誤。C: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嚴重的曲折,但這并不是因為沒有借鑒蘇聯經驗,C說法錯誤。D: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有利于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D說法正確。故本題選D。課堂練習5.(2023秋·陜西咸陽·高一統考期末)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舊金山。僑胞們奔走呼號,舊金山華工協作會不懼阻攔,聯合各團隊于10月9日在舊金山華埠士德頓街1044號隆重召開慶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①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②成功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③使共產主義開始被歐洲的一切勢力公認為一種勢力④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課堂練習【答案】B【詳解】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①正確。②:1956年黨的八大提出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目前還在朝著先進工業國的方向前進,②錯誤。③:《共產黨宣言》指出:“共產主義已經被歐洲的一切勢力公認為一種勢力”,③錯誤。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④正確。故本題選B。課堂練習6.(2023春·四川宜賓·高一校考期末)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的思想路線。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共產黨明確自己的中心任務是( )A.團結國際社會力量,打破西方敵對勢力封鎖B.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鞏固社會主義制度C.加強改進黨的自身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D.解放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工業國課堂練習【答案】D【詳解】A: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提出,團結國際社會力量,打破西方敵對勢力封鎖,這是外交策略,但這不是黨的中心任務,A排除。B:1957年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是當時國家政治生活主題,不是黨的中心任務,B排除。C:加強改進黨的自身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不是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黨的中心任務,C排除。D:材料強調“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明確自己的中心任務。中共八大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明確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就發展社會生產力,把我國建設成為先進的工業國,D正確。故本題選D。課堂練習7.(2023秋·貴州畢節·高一統考期末)1949年,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卻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標志性的年份,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歷經28年浴血奮戰后,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之所以說“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是因為( )①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②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③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④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課堂練習【答案】C【詳解】②④:之所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是因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②④正確且符合題意。①:在建國之前就已經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這不能成為“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的原因,①排除。③: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③排除。故本題選C。課堂練習8.(2023春·黑龍江哈爾濱·高一校考期末)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最重要的貢獻是( )①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②對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③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④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課堂練習【答案】C【詳解】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①不符合題意。②④:依據教材基礎知識可知,黨的八大最重要的貢獻是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②④正確。③: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課堂練習9.(2023秋·青海玉樹·高一校考期末)黨的八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最重要的貢獻就是( )①規定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②規定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③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工業國變為先進的農業國④確定以毛澤東思想作為全黨一切工作的指針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課堂練習【答案】A【詳解】①②③:黨的八大最重要的貢獻就是規定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規定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①②正確,③錯誤。④:確定以毛澤東思想作為全黨一切工作的指針是黨的七大的重要貢獻,④錯誤。故本題選A。課堂練習10.(2023秋·甘肅天水·高一統考期末)50年代中期,毛澤東同志開始察覺到蘇聯經驗某些弊端和缺陷,提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大關系、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等開創性見解,但也發生了“大躍進”,特別是“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全局性錯誤。所有的經驗教訓,為后人的進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石。材料說明( )①黨對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規律的探索在曲折中發展②社會主義探索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物質基礎③新民主主義革命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④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艱辛探索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寶貴經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課堂練習【答案】B【詳解】①:材料反映出黨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艱辛探索,說明黨對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規律的探索在曲折中發展;①正確。②: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在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物質基礎;②錯誤。③: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③錯誤。④:“所有的經驗教訓,為后人的進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石”,說明艱辛探索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寶貴經驗,④正確。故本題選B。作業布置1.整理知識點2.完成《同步學案》中相關練習3.你是如何看待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的?寫一篇200字的小論文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單元整體分析1、理念的提出 大單元模式是圍繞真實性學習任務開展,以學科大概念深化理解為目標,按學科研究過程的邏輯推進,由各環節不同性質學習活動的小單元組成的大單元研究型教學模式。本冊大單元教學以2~3個課時為一個大單元2、實施策略: 部編版2023年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材,根據學科內容對所有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實施大單元主題教學,實現單元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共設計以下4個大單元主題內容,貫穿于高中政治學科素養的方方面面。3、單元教學設計: 本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幫助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進行的艱辛探索,懂得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通過本課的學習,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走過的路,深入理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幫助學生懂得社會主義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社會主義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4.單元地位 本課是全書承上啟下的連接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在回顧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社會主義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的發展后,需要說明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既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又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進而闡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5.單元核心素養 (1)政治認同: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明確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通過學習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確立,認同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深刻領會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巨大歷史意義,以及其承前啟后的作用,社會主義作為新的社會形態具有強大生命力,從而增強社會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是歷史發展必然趨勢的信心, 增強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認同感, 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2)學科精神:理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弘揚科學精神;辯證地看待中國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能分析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 ,培養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 (3)公共參與:通過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勇于擔當社會責任。6.單元知識結構圖:7.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 1.關注課堂問題預設與學生課堂反饋表現 2.作業設計與學生答題正確率的及時分析 圍繞單元和主題目標 1.分層設置單元測試 2.梳理單元思維導圖。8.單元課時計劃 課題/課時2.1(1課時)2.2(1課時)內容、規劃整體介紹本課的內容: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引導學生感知本課的內容,繼而學習第一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利用多媒體展示視頻《喪權辱國、民不聊生、內憂外患,救亡圖存》、《救亡圖存》和《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組織學生活動——情境分析,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進行的艱辛探索,懂得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基于本單元大概念、大問題,從核心素養出發,引導學生通過回顧總結,進一步整體把握本課的知識,在前一框學習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的基礎上,這一課時繼續學習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 利用多媒體展示視頻《過渡時期》、《三年經濟恢復》,組織學生活動——情境分析,使學生了解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9.課時內容安排表: 課時安排課時名稱課堂主題學生活動核心素養課時一新民主主義的勝利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探索小組合作,結合議學情境分析近代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原因;小組合作,結合議學情境分析為什么這些救國探索都失敗了呢 從幾個角度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政治認同 科學精神 公共參與課時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為什么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小組合作,結合議學情境說出過渡時期的起止時間?三大改造是如何完成的?改造的實質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自信的選擇向社會主義過渡?我們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是以什么為標志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的意義是什么 談談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巨大 成就的主要原因?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我國面臨的新課題是什么?應如何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黨的八大為什么被稱為我國強國的序曲?結合教材內容分析我國是怎樣進行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10.單元目標 引導學生理解近代中國社會性質,中華民族的復興面臨的歷史任務;近代中國選擇復興之路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的原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地位作用、革命道路、戰勝敵人的法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特點、指導思想;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重大意義 引導學生理解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列舉“一化三改”的實例,闡述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與歷史意義;結合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重大意義;中共八大分析的我國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及其歷史意義11.單元重點難點 (1)重點: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2)難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的原因;社會主義革命過渡時期(社會主義改造)單元作業設計: 課時基礎作業拓展作業一書面鞏固練習資本主義道路是走不通的,只有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寫一篇《旗幟就是方向,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小論文收集資料充分證明只有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二書面鞏固練習你是如何看待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的?寫一篇200字的小論文收集“大躍進”、“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相關資料正確看待探索中遇到的挫折。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時設計:第二課 第2框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課題 2.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課時教學內容分析 (1)本課時教學內容在本課中的位置:第二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包括兩目。第一目“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闡述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說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億萬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作出的決定性選擇。第二目“在艱辛探索中前進”,闡述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就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所進行的艱辛探索;闡明在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2)學習內容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功能價值:1.政治認同:通過學習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確立,認同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深刻領會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巨大歷史意義,以及其承前啟后的作用,社會主義作為新的社會形態具有強大生命力,從而增強社會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是歷史發展必然趨勢的信心, 增強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認同感, 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2.科學精神:辯證地看待中國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能分析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 ,培養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課時教學目標: 1.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2.列舉“一化三改”的實例,闡述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與歷史意義3.結合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重大意義4.中共八大分析的我國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5.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及其歷史意義課時重難點: 【教學重點】(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2)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教學難點】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學習活動設計 (1)議題設置:總議題:為什么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議題一:為什么說向社會主義過渡是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議題二:中國是如何開啟社會主義建設新征程的?(2)教學環節和內容設計:(深、透、活)總議題:為什么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教學環節議題一:為什么說向社會主義過渡是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議題二:中國是如何開啟社會主義建設新征程的?議學情境 視頻《社會主義改造》、《為什么要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 》材料《國家的發展遇到了新的難題》和圖文分析《遭受挫折》議學問題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過渡時期的時間?三大改造是如何完成的?要改造成什么樣?我們為什么自信的選擇向社會主義過渡?我們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是以什么為標志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的意義是什么 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我國是怎樣進行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在艱辛探索中取得的成就和出現的失誤及挫折我們應如何看待?學生活動觀看視頻,小組合討論分析回答議學問題材料分析,小組合討論分析回答議學問題學科內容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在艱辛探索中前進評價任務 參與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小組討論評價表(個人)項目評價內容自評(50%)組評(50%)綜合評價交談(25分)發言緊扣主題,聲音較低,與每一個小組成員都能有效交流。傾聽(25分)耐心傾聽,尊重不同的聲音,并能客觀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分享(25分)與他人一起分享資源、材料、觀點。完成了自己所承擔的那部分工作,對小組作出貢獻。合作(25分)樂于和同學在一起,能夠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對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幫助。學習活動設計環節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價活動(一)導入:思維導圖導入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只是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國家,成為社會主義國家,還需繼續革命——社會主義革命。 學生討論回答思考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研究交流的表現,認真給予評價設計意圖:通過本冊和本課知識結構的介紹,使學生了解本冊教材的主要內容,使學生有個整體把握;通過自主學習環節,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環節二: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價活動新授課總議題:為什么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議題一:為什么說向社會主義過渡是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議題二:中國是如何開啟社會主義建設新征程的?第一幕: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議題一:為什么說向社會主義過渡是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議學情境一:觀看視頻《社會主義改造》議學問題: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過渡時期的時間?2、三大改造是如何完成的?3、要改造成什么樣?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議學小結:一、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革命過渡時期(社會主義改造)1、改造的時間: 1949年-1956年(過渡時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2、怎樣改造?——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 “一化三改”: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3、改造成什么樣?——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議學情境二:觀看視頻《為什么要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議學問題: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我們為什么自信的選擇向社會主義過渡?我們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是以什么為標志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的意義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議學小結:4、為什么改造?——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 (1)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2)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3)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4)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5、改造的結果怎么樣?——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1)成功的標志: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2)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的意義:①對當時社會的意義:A.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B.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②在中國發展史上的意義:A.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B.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C.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唐革。第二幕:在艱辛探索中前進議題三:我國是怎樣在艱辛探索中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議學情境三:材料分析《國家的發展遇到了新的難題》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建立的-一個參照“蘇維埃模式”的社會管理體系,對于集中全國力量,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等很多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但隨著“一五”計劃的有序進行,國家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 蘇聯模式”的固有缺陷就暴露了出來,“ 當時,社會主義改造如火如荼,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即將確立,但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落后。與此同時,由于蘇聯的赫魯曉夫全盤否定了斯大林,帝國主義乘機掀起世界性的反共反社會主義浪潮,因此在人民群眾中造成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亂。此時,我們國家的發展遇到了新的難題。議學問題: 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談談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巨大 成就的主要原因?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我國面臨的新課題是什么?應如何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議學小結: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主義探索)1.建國初期的巨大成就 1、為什么探索? 新的歷史課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2、怎樣探索?(1)走自己的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議學情境四:觀看視頻《黨的八大》議學問題: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我國是怎樣進行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議學小結:(2)主要矛盾:①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②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注意: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3)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取得的輝煌成就!2、探索的結果?——取得巨大成績:(1)成就:(2)意義: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事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議學情境五: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伴隨著曲折....議學問題:在艱辛探索中取得的成就和出現的失誤及挫折我們應如何看待?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議學小結:4、怎么看? ——歷史的飛躍和教訓(1)飛躍① 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我國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國家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②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2)教訓: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經歷了嚴重曲折,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以史為鑒,更好前進。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結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所以,我們才有幸看到,這盛世,如您所愿!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學生閱讀材料,學生自主交流,回答議學問題學生閱讀材料,學生自主交流,回答議學問題學生閱讀材料,學生自主交流,回答議學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和交流的深刻程度,進行恰當評價。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和交流的深刻程度,進行恰當評價。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和交流的深刻程度,進行恰當評價設計意圖:通過對議學情境的分析,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深入淺出的理解本課時知識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板書設計課后作業 基礎作業:1.整理知識點2.完成《同步學案》中相關練習拓展作業:你是如何看待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的?寫一篇200字的小論文實踐作業:收集“大躍進”、“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相關資料正確看待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教學反思 層層追問一發散思維。一般地,政治課本上的每句話,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我們閱讀政治課本時,必須把每句話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節、前后課的內容聯系起來。具體方法是:圍繞確立的中心(段意、框標題、節標題、課標題或其他) ,不斷地對自己提出相應的”是什么”、”為什么” 、”怎么辦” 等類問題。這樣, 一句話就誕生幾句話, 一段就擴展成幾段。這樣,前后知識的聯系也就越緊密清楚了,思維也就得到了發散。把各種標題“串”起來,就能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因此,在學習中,不能忽視各種標題,最好用彩色把各種標題加以突出。在學習、復習時,把各種標題“串”起來,既能對知識起統領作用,又能把知識梳理清楚,還能訓練思維和敘述的條理性。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整體教學】思想政治必修一2.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單元整體分析.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思想政治必修一2.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課時教案.doc 【大單元整體教學】思想政治必修一2.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課時課件.pptx 為什么要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mp4 黨的八大.mp4 過渡時期.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