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 海陸的變遷(第2課時)【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2.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3.通過分析課文的示意圖,培養讀圖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4.運用板塊運動理論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過程與方法在層層探究、步步求證的學習過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過程,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教學重難點】重點:樹立板塊在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難點:板塊相對移動形成的地表形態。培養科學興趣和科學探究精神。【教學方法】讀圖指導法、提問講解法、活動探究法。【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活動:點出主旨,說明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講解:我們知道滄海桑田這個成語故事的含義。其實它的原意指海陸變遷。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解釋海陸變遷原因的學說。一、板塊構造學說;二、板塊運動的影響,切入本節課的學習。新課講授:結合教材地圖和文字資料,指導學生讀懂圖中的信息,完成下面探究活動。【板塊構造學說】(一)板塊構造學說的提出活動:閱讀課文,圖文互釋,以圖釋文,簡單向學生說明板塊的運動。講解: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科學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二)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活動1: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提醒學生看圖思考板塊分布狀態。講解1: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活動2:閱讀課文,圖文互釋,以圖釋文,引導學生讀圖思考板塊名稱及相對位置。講解2: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活動3: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提醒學生關注圖中板塊的信息。講解3: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位于海洋(太平洋)中活動4: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提醒學生關注圖中板塊的信息。講解4:亞歐板塊-以亞歐大陸為主,包括大西洋、北冰洋一部分活動5: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提醒學生關注圖中板塊的信息。講解5:印度洋板塊-包括澳大利亞大陸、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印度洋的一部分活動6: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提醒學生關注圖中板塊的信息。講解6:非洲板塊-包括非洲大陸,大西洋、印度洋的一部分活動7: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提醒學生關注圖中板塊的信息。講解7:美洲板塊-包括南、北美洲,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活動8: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提醒學生關注圖中板塊的信息。講解8:南極洲板塊-包括南極大陸,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一部分【板塊運動的影響】(一)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活動:圖文互釋,以圖釋文,動態圖引導學生觀看圖中信息,感受文字描述。講解: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二)板塊運動1.張裂拉伸活動1: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看圖中信息。講解1:形成海洋或裂谷。例如紅海面積不斷擴大;東非大裂谷活動2: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看動態圖中信息,關注裂谷帶的變化。講解2:東非大裂谷-板塊的張裂拉伸。從現在起到五千萬年之后,在地球的地圖上,就會出現非洲海。活動3: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看動態圖中信息,關注紅海的變化。講解3: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張裂拉伸。根據測量,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后,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2.碰撞擠壓活動1: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看圖中信息。講解1:形成山脈。例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活動2: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看圖中的信息。講解2:喜馬拉雅山系-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活動3: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看圖中的信息。講解3:阿爾卑斯山脈-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擠壓活動4: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看圖中的信息。講解4:科迪勒拉山系-太平洋板塊、小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擠壓(三)板塊運動的影響1.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活動1: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看圖中火山地震分布地區的信息。講解1: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地殼比較活躍的板塊交界地帶活動2: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看動態圖中的信息。講解2:板塊地震構造運動2、環太平洋地帶活動: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看圖中火山地震分布地區和相應板塊分布的信息。講解:主要位于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五大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3.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活動: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看圖中火山地震分布地區和相應板塊分布的信息。講解:主要位于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課堂練習: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如圖,依據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推斷,下列地區會逐步消失的是( )A.大西洋 B.阿爾卑斯山脈 C.地中海 D.紅海【解析】答案C根據大陸漂移說的觀點,大西洋將不斷擴大,阿爾卑斯山脈將不斷升高,地中海將不斷縮小,紅海將不斷擴大成為新的大洋。2.如圖,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至今它還在不斷升高的原因是( )A.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不斷張裂B.印度洋板塊不斷擠壓亞歐板塊C.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不斷張裂D.非洲板塊不斷擠壓印度洋板塊【解析】答案 B讀圖可知,喜馬拉雅山脈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處。3.世界上最雄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抬升形成的B.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抬升形成的C.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抬升形成的D.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抬升形成的【解析】答案B板塊運動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各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運動的形式為碰撞擠壓和張裂,喜馬拉雅山是由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課堂小結:我們這節課主要了解了板塊構造學說的提出、內容及影響。統一證明了今天正確反應在地圖上的海陸面貌是無數人科學探究與拼搏奮斗的結果。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提升自我素養,為社會做貢獻。作業布置:1.完成配套課后練習。2.背誦記憶:觀看下一頁知識鏈接-板塊運動,了解板塊運動學說。【板書設計】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主要由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拼合而成板塊不斷運動著,內部地殼穩定,交界處活躍板塊不斷運動著,內部地殼穩定,交界處活躍板塊運動張裂運動使海洋擴大,陸地上出現裂谷擠壓運動使海洋縮小,陸地上形成山系海陸變遷(二)太平洋板塊、 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