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 大洲和大洋(第1課時)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討論、運用地圖和數據求證,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面貌。
2.運用世界海陸分布圖,描述全球海陸分布的特點,記住海陸面積比例。
3.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海峽等的具體位置。
過程與方法
通過討論、運用地圖和數據求證,結合教師指點、小組互動合作等形式,學會搜集、查閱資料并進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間方位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地球的名稱“地球”、“水球”的討論,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積極探究自然界奧秘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面貌;描述全球海陸分布的特點;記住海陸面積比例。
難點: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海峽等的具體位置。
【教學方法】
讀圖指導法、提問講解法、活動探究法。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活動:情境設置-用電腦出示海陸場景動態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講解:這幅海陸場景動態圖,就是我們今天來學習的內容。說明本課內容:一、世界海陸分布;二、海陸基本概念,切入本課學習。
新課講授:
結合教材地圖和文字資料,指導學生讀懂圖中的信息,完成下面探究活動。
【世界海陸分布】
(一)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
活動1:閱讀課文,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提醒學生思考。
講解1:人類對地球海陸面貌的認識,經歷了極其漫長的過程。早期人類所認識的世界,僅僅是人們足跡和視野所及的非常狹小的天地。那時,居住在大洋兩岸的人們沒有交往,海洋被視為天地的盡頭。在古希臘的世界地圖上,古希臘就是世界的中心;而我們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稱為“中國”。
活動2:閱讀課文,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提醒學生思考。
講解2:公元前2世紀-中國漢代使者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13世紀-意大利的商人馬可 波羅來到中國,為亞歐的交往豎起了一塊路標。15世紀初,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足跡遠及現在的東南亞、南亞、西亞和非洲東海岸,并且留下了著名的航海圖。15世紀末-16世紀,意大利探險家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開辟了溝通美洲與歐洲的海上航路。16世紀,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完成了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
活動3:閱讀課文,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提醒學生思考。
講解3:直到近代,人類才有了正確反映地球海陸面貌的世界地圖。
(二)地球基本面貌特征
活動:圖文互釋,以圖釋文。
講解:從地球儀或地球衛星照片或世界地圖上可以看出,地球表面明顯分為陸地和海洋。海洋和陸地的分布構成地球的基本面貌特征。
(三)全球海陸面積比重
活動:圖文互釋,以圖釋文。
講解:根據計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四)全球海陸分布特點
活動:閱讀課文,圖文互釋,以圖釋文。
講解:海洋彼此相連,陸地則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大大小小的陸塊。
(五)地球?水球?
活動:閱讀課文,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分析比較。
講解: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六)全球海陸面積比例
1.南、北半球比例
活動:圖文互釋,以圖釋文,引導學生關注圖中數據,分析比較。
講解:依據數據,得出結論: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2.東西半球比例
活動:圖文互釋,以圖釋文,引導學生關注圖中數據,分析比較。
講解:依據數據,得出結論: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3.水陸半球比例
活動:圖文互釋,以圖釋文,引導學生關注圖中數據,分析比較。
講解:依據數據,得出結論: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七)海陸分布的總體特征
活動1: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認讀圖中陸地、海洋的分布。
講解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
活動2: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認讀圖中陸地、海洋的分布。
講解2: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海陸基本概念】
(一)大陸的含義
活動: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觀看圖中信息。
講解:面積廣大的陸地稱為大陸。世界面積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
(二)島嶼的含義
活動: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看圖中信息。
講解:面積較小的陸地。世界面積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
(三)半島的含義
活動1: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觀看圖中的信息。
講解1: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稱為半島。世界面積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
活動2: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看圖中中的信息。
講解2:指陸地一半伸入海洋或湖泊,一半同大陸或更大的島嶼相連的地貌狀態,它的其余三面被水包圍。從分布特點看,世界主要的半島都在大陸的邊緣地帶。
(四)大洲的含義
活動: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看圖中的信息。
講解:大陸及其周圍的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世界面積最大的大洲-亞洲。
(五)海洋的含義
活動: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看圖中的信息。
講解:海洋是海和洋的總稱,二者由半島或島嶼隔開。遠離大陸的為洋 ,邊緣部分的是海 , 一般靠近大陸;
(六)海峽的含義
活動1: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看圖中的信息。
講解1: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霍爾木茲海峽
活動2:圖文互釋,以圖釋文,指導學生看圖中的信息,比較分析幾個海峽的作用。
講解2:海峽通常位于兩個大陸或大陸與鄰近的沿岸島嶼以及島嶼與島嶼之間。
實例比較:臺灣海峽-溝通兩海;麥哲倫海峽-溝通兩洋;直布羅陀海峽-溝通海和洋。
課堂練習:
1.人們常用“三分陸地、七分海洋”來形容海陸面積比例,下圖描述正確的是( )
A. A B. B C. C D. D
【解析】D
【解析】地球表面分布著陸地和海洋,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的多。所以從太空看到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蔚藍色的。地球表面的海洋占地球總面積的71%,陸地占29%,故人們常用“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粗略的說明全球海洋和陸地面積的比例。
2.關于世界海陸分布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海陸分布很不均勻
B.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C.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D.北極周圍是一片陸地,南極周圍是一片海洋
【解析】答案 D
地球表面是由陸地和海洋構成,陸地占29%、海洋占71%,即七分海洋,三分陸地。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片陸地。
陸半球是指陸地面積最大的半球。下圖為“陸半球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題。陸半球上( )
A.海、陸面積比約為7∶3
B.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C.陸地面積超過海洋面積
D.陸地連為一體,海洋被陸地分割
【解析】答案B
地球上海洋面積占71%,陸地面積占29%,所以海、陸面積比約為7∶3;陸半球上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海洋連為一體,陸地被分割。
課堂小結:
我們這節課主要了解了世界海陸的分布特點及所占比例,認識到今天正確反應在地圖上的海陸面貌是無數人科學探究與拼搏奮斗的結果。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提升自我素養,為社會做貢獻。
作業布置:
1.完成配套課后練習。
2.同學合作交流:利用彩色橡皮泥,結合本節所學知識,根據課本圖2.1世界海陸分布圖,制作世界海陸分布模型,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板書設計】
海陸所占比例
海洋占71%(七分海洋)
陸地占29%(三分陸地)
海陸分布特點
從南北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地球?水球?
從東西半球看,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從水陸半球看,每個半球都是
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無論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