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音樂單元作業設計參考樣例一、單元信息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基本信息音樂 八年級 第二學期 人音版 《京腔昆韻》單元組織 自然單元 □ 重組單元方式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演唱《唱臉譜》 第五單元第一課時課時信息 《這一封書信來得巧》2 欣賞《我不掛帥誰掛帥》 第五單元第二課時《我們是工農子弟兵》3 欣賞 第五單元第三課時《姹紫嫣紅》二、單元分析(一)課標要求本章內容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按照《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22 年版)》要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內容:1.能在感受、體驗京劇唱段中,積極參與演唱、欣賞等實踐活動,并對中國傳統藝術產生興趣及自豪感。2.欣賞、學唱《這一封書信來得巧》,體會[西皮流水]有板無眼的節拍特點,并能模仿、體驗老生行當的唱腔韻味。3.學唱《唱臉譜》,能用鏗鏘有力、開闊豪放的聲音演唱歌曲,體驗凈行的唱腔韻味,從中簡單了解京劇臉譜的基本知識。并以小組為單位,按歌詞內容分角色參與演唱表演活動。4.欣賞《我不掛帥誰掛帥》《我們是工農子弟兵》唱段,感受京劇西皮和二黃兩種聲腔在旋律、情緒上的不同特點;了解現代京劇在傳統京劇基礎上的繼承與發展,知道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生平事跡及貢獻。5.欣賞《姹紫嫣紅》唱段,感受昆曲一唱三嘆的唱腔風格及逢唱必舞的表演特色;能夠知道昆曲和京劇主要的伴奏樂器,并通過音響聽辨出兩個不同的劇種。1(二)教材分析本單元在編寫時,由于考慮到學生的接受和認知程度。因此,京劇選曲比例大與昆曲。除戲歌《唱臉譜》外,京劇唱段選擇了《這一封書信來得巧》、《我不掛帥誰掛帥》、《我們是工農子弟兵》三個唱段,昆曲只選擇了《姹紫嫣紅》一個唱段。在唱段的選擇上,以經典性、思想性、藝術性為原則,京劇的三個唱段連戲歌,涉及生、旦、凈三個以唱功為主的行當,西皮、二黃兩個最具代表性的聲腔,【流水】、【原板】、【散板】、【垛板】四種常用的板式,希望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能對京劇音樂的基本特點和京劇的知識有多方位的認識和了解。昆曲雖然只有一個唱段,但也能通過音頻或視頻,使學生感受到其唱腔和表演的靜致與高雅。單元內所選演唱曲目之一《這-封書信來得巧》,是教育部京劇進中小學課堂教材中的唱段之一。除結束句,該唱段的節拍屬有板無眼類(1/4),而且沒有拖腔,易于學生學唱。這段老生唱腔出自傳統京劇《定軍山》,此劇為譚派著名劇目,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電影。因此,與七年級下冊的《影視金曲》單元也能形成很好的續接。另一首學唱曲目《唱臉譜》為教科書保留曲目。這首被人們廣為傳唱的戲歌,用“藍臉的竇爾敦”、“紅臉的關公”等京劇臉譜形象以及《戰長沙》、《盜御馬》等京劇劇目名稱普及了京劇知識。雖是一首戲歌,但《唱臉譜》吸收了京劇唱腔的元素,以凈行唱腔為主,兼收了生行和且行的唱腔,可以說是一個讓學生體驗京劇唱腔韻味的好素材。《我不掛帥誰掛帥》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的代表劇目《稚桂英掛帥》中的經典唱段。該唱段的西皮流水部分已被教育部編入京劇進中小學課堂的教材。選擇梅蘭芳的唱段,不僅是因為梅蘭芳對京劇的巨大貢獻及他所具有的愛國情懷,更源于他的唱腔頗為符合中國大眾傳統的“中和至美”的審美習慣--這也是他被冠以“四大名旦”之首的原因之一。《我不掛帥誰掛帥》這一唱段不僅體現出梅派唱腔的特點,還通過[西皮流水]和[西皮散板]兩種板式唱腔的對比,表現出劇中人物穆桂英報國殺敵的決心。這段唱腔的[西皮流水]部分,非常易于學生模仿學唱,從而體驗旦行唱腔的基本特點。以上也是本單元將其列為重點欣賞曲目的意圖所在。《我們是工農子弟兵》是本單元所有欣賞曲目中唯一一個現代題材的唱段。將現代京劇的一個唱段選入教科書中,一是因其記錄著一段京劇改革的歷史;二是因其為二黃原板唱腔。學生可以通過該唱段的欣賞,對比現代京劇在傳統京劇基礎上的發展變化,在情緒與情感表現方面的不同特征。2《姹紫嫣紅》是昆曲《牡丹亭》中的唱段,也是昆曲眾多劇目中最為經典的、被戲曲愛好者及專業人士演唱最多的一個唱段。教科書的曲諧上標注有[皂羅袍]、[好姐姐],能讓學生知道曲牌體的唱腔類別。其“一唱三嘆”的唱腔、載歌載舞的表演、伴奏樂器的使用都值得學生加以欣賞、體驗,從中去品味這個中國古老藝術的魅力。本單元是繼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小調集萃》中京劇折子戲《小放牛》之后,一個完全介紹中國戲曲的單元。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在感受和了解了“兼收并蓄”的京劇和“百戲之祖”的昆曲的唱腔特色及相關知識之后,九年級再學習《戲曲擷英》一一地方戲曲單元時,就能幫助學生們理解為什么中國不同地方的戲曲,會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又有著各自不同的個性特征。(三)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有強烈的求知欲。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對京劇的了解甚少,只有個別學生僅知道梅蘭芳這個名字,基于這種情況,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只能設計低一點,也就是想辦法培養學生對京劇產生興趣,由此入手讓學生走近京劇,本著學生為主導的原則,讓學生用“欣賞、跟唱、體驗、總結”這些方法,最終讓學生能夠簡單的“唱幾句”,“念幾句”,“奏幾句”,學生只有具備了親自實踐的能力才能培養起對京劇的興趣。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一)單元學習目標1.通過聆聽、演唱《這一封書信來得巧》《唱臉譜》, 激發對京劇藝術產生興趣,喜歡聆聽和觀看京劇,愿意探索與京劇藝術有關的文化知識并參與各種創造性實踐活動。2.通過感受、體驗、探究、合作、編創等方法學習歌曲。3.能夠感受、體驗京劇的唱腔、板式及其音樂情緒,能夠初步地分辨京劇的行當。角色,知道京劇音樂中的文武場、臉譜、服飾等音樂文化知識。(二)單元作業目標1.能夠模仿京劇的韻味演唱《這一封書信來得巧》和《唱臉譜》。2.積極參與演唱、欣賞等實踐活動,體會京劇的聲腔、板式,為進一步學習音樂與戲劇的關系打下基礎。33.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討并總結昆曲在唱、念、演等方面的特點。體會昆曲一唱三嘆、載歌載舞的優雅之美,并能準確的區分出京劇與昆曲。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1.以審美為核心,在技能學習的同時,感受、體驗歌曲情緒和演唱韻味。2.突出音樂學科特點進行有效的學科綜合,把感受與鑒賞、表現以及音樂與相關文化融合在一起。3.指導學生能夠用聽唱、視唱、模仿等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加強學法指導。4.通過律動、演示、激勵式評價等作業設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5.單元檢測以“班級戲劇會”為主題,設計多種活潑生動、深受學生喜愛的形式,以節目展演、視頻分享、互動搶答等方式,全面考察本單元課程內容所涉及的三維目標達成情況,通過學生自評、生生互評、老師評價,深度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的熱愛,培養學生音樂綜合素養。五、課時作業第一課時1.作業內容任務(1)與任務(4)為必選項,需再任選一項,提交作業形式為:用平板進行錄像、拍照的形式上傳到“智慧課堂”作業中心。(1)以小組為單位,演唱《這一封書信來得巧》片段,并附上自評星級。(2)根據《這一封書信來得巧》的演唱,寫出這段唱詞與普通話咬字讀音不同的字: 。模仿發音讀一讀、唱一唱。(3)完成教師在作業中心布置的小練習,判斷出以下圖片人物在京劇中的行當。4(4)分小組選擇喜歡的角色來制作臉譜,在下節課進行展示,并表演唱《唱臉譜》。2.評價設計第一課時評價表自選項目 評價標準 水平 自評 師評完整演唱歌曲,唱出老生唱腔韻味,并加入舞臺動作表現。作業(1)準確演唱唱歌曲,并用不同的身體動作表現。完整演唱唱歌曲。能準確找出所有的“尖團字”、“上口字”并能正確模作業(2)-(3) 仿出歌曲中的發音。能找出歌曲中的大部分“尖團字、“上口字”,并能模仿出其讀音;能準確判斷出京劇的行當。完整、流暢地演唱歌曲,并能作業(4) 表演出不同人物的形象特點。完整演唱歌曲,并有角色表演。5評價說明:本課時作業內容“作業(1)、作業(2)和作業(3)”為基礎型,“作業(4)”為提升型,只設置兩個等級,作業評價設計三個等級;均用星級表示。3.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1)作業分析:京劇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和其他課程教學方法不太一樣,京劇藝術的傳承主要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的,采用老師口頭傳授和學生內心領悟的方式,課后作業的布置,可以鍛煉學生的演唱、表現、領悟感受的音樂實踐綜合能力。(2)設計意圖:作業(1):通過讓學生演唱歌曲,鞏固本課時的重點內容,激發學生對京劇藝術感興趣,積極參與學唱,并樂于了解京劇有關的音樂文化。作業(2):學生通過探索出歌曲不同的“尖團字”、“上口字”,進一步感受京劇藝術的魅力,更能理解京劇唱腔的特點。作業(3):學生通過圖片判斷出京劇的行當,能直觀的了解京劇的行當,也更能激發出學生學習京劇的興趣。作業(4):在課后作業設計中,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動條件,留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了解“戲歌”精髓,也提升了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第二課時1.作業內容請任選兩項,提交作業形式為:用平板進行錄像、拍照的形式上傳到“智慧課堂”作業中心。(1)欣賞《我不掛帥誰掛帥》,并回答問題。唱段中【西皮流水】為 拍,【西皮散板】為 拍。相比較 的節拍比較自由, 的就比較規整。(2)請以小組為單位搜集經典曲目中的西皮和二黃唱腔各一段,分享到音樂資源庫中。(3)聆聽《我們是工農子弟兵》,隨音響學唱兩句唱腔。小組討論后,寫出這段唱腔的伴奏與傳統京劇的伴奏有什么不同?(4)對比兩段京劇念白,說一說它們有什么特點,并模仿其中的兩句念白:(解放軍):老鄉,你叫什么名字?(老鄉):李勇奇!(母親):今日為何下學甚早?(兒子):今天我們先生沒在書房,故兒我回來6甚早。(5)聆聽三段鑼鼓經,請根據節奏、速度、音色等特點常識為其設計表演動作。以小組為單位上傳作業。2.評價設計第二課時 評價表自選項目 評價標準 水平 自評 師評作業(1) -(2) 完成作業(1)并上傳作業(2)準確完成作業(1)完成作業(2)作業(3)- (4) 完成作業(3)和作業(4)完成作業(3)或作業(4)能根據不同節奏、速度、音色作業(5) 設計表演出動作。能設計并表演出一段動作。評價說明:本課時作業內容“作業(1)(2)”為基礎型,“作業(3)(4)”和“作業(5)”為提升型,只設置兩個等級。評價設計三個等級,均用星級表示。3.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1)作業分析:本單元的教育主題為:用音樂激發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通過對京劇的學習初步了解京劇,感受、體驗我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戲曲中的京劇音樂風格與韻味。因而本課時作業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使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聽、唱歌曲《我們是工農子弟兵》、《我不掛帥誰掛帥》,深刻體驗歌曲京調中的“二黃”唱腔韻味。在師生平等互動的學習氛圍里,通過實踐創作、對歌曲的再表現等激發學生對京劇的熱愛;通過自查資料使學生主動獲取京劇的各種知識。(2)設計意圖:作業(1):通過學習歌曲后,總結回答問題,深刻體會京劇的唱腔特點。7作業(2):通過自主學習,搜集相關文化,并進行共享,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意識,也可以激發學生對于京劇藝術的學習積極性。小創客:通過讓學生選擇不同的演唱形式,增強音樂表現力,培養合作、探究的綜合素養。作業(3):思考是建立在欣賞上的必要環節,通過讓學生思考后,并合作討論,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傳統京劇與現代京劇不同,更全面的了解京劇文化。作業(4):通過對比,體驗,學會分析問題,總結出要點。作業(5):通過讓學生編創音樂動作,檢驗學生對歌曲的掌握情況,并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第三課時1.作業內容完成作業(1)、(2),作業(3)為自選項,不強制完成。提交作業形式為:用平板以拍照或錄像的形式上傳到“智慧課堂”作業中心。(1)欣賞《姹紫嫣紅》,隨音響唱一唱第一句,試比較昆曲與京劇在唱腔特點、伴奏樂器和表演特點上的不同。特點 劇種 京劇 昆曲唱腔伴奏樂器表演(2)完成教師在作業中心布置的作業:以下樂器分別屬于什么場面?8(3)以小組為單位,試著給唱段編創舞臺動作,并完整表演。評價說明:本課時作業內容“作業(1)(2)”為基礎型,“作業(3)”為提升型,只設置兩個等級。評價設計三個等級,均用星級表示。自選項目 評價標準 水平 自評 師評作業(1) -(2) 完成作業(1)并上傳準確完成作業(2)作業(3)準確完成作業(2)準確完成作業(1)能根據唱腔的變化,帶入情景設計表演出動作。能設計并表演出一段動作。3.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1)作業分析通過欣賞《姹紫嫣紅》,體會昆曲的清雅、優雅和典雅之美,培養學生對昆曲的興趣和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2)設計意圖:作業(1)通過對比分析昆曲與京劇的唱腔、伴奏樂器、表演,能夠區分京劇和昆曲的區別。作業(2)通過學生自己歸納樂器,能更清晰的分辨文場與武場樂器,初步了解昆曲的伴奏樂器。作業(3)發展學生的音樂編創能力,提升學生音樂綜合素養。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一)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1.以班級為單位組織“班級戲曲會”主題活動,通過節目展示、現場知識搶答等形式達到單元質量檢測的目的。活動內容靈活豐富,有表演唱、聽辨搶答、打擊樂器演奏等多種形式,增強學生對戲曲音樂的感受體驗,能對中國傳統藝術產生興趣9及自豪感。2.設置獎牌榜,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相應的獎勵,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以達到更好的回饋效果。演唱:分小組在《唱臉譜》和《這一封書信來得巧》中任選一段進行演唱。聽辨:請判斷老師給出的三段唱腔所屬劇種,采用搶答的方式進行。(《空城計》選段、《桃花扇》選段、《釣金龜》選段)。演奏:分小組嘗試用打擊樂器練習下面兩段京劇鑼鼓經。(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學習評價表自選項目 評價標準 水平 自評 師評能參與集體演唱,節拍準確。能獨立演唱,節拍準確。演唱能獨立演唱,節拍準確、有韻味。能聽辨出一段聽辨 能聽辨出兩段。能聽辨出三段。能夠準確、完整的演奏出兩演奏 段鑼鼓經。10能夠完整的演奏出兩段鑼鼓經。能夠完整的演奏出一段鑼鼓經。(三)單元質量檢測獎牌榜獎牌等級參考標準 13-15顆星 10-12顆星 9顆星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