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課標:了解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重點: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共和制的過程;北洋政府時期政黨政治的嘗試及其失敗;南京國民政府的“訓政”和“憲政”;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制度;抗日根據地的民主制度;解放區的大行政區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難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訓政綱領》;中國共產黨的政權建設和制度探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學情分析:高二學生對歷史事件及其影響的學習往往局限于對教材知識的接受,缺少立足大歷史背景下對宏觀歷史的思辨性理解和認識,如“立足武昌起義后的國內外歷史大時空,對孫中山讓位袁世凱做出合理的歷史解釋”。二是較少地基于不同史觀對同一歷史事件做出不同的歷史解釋,如“如何基于不同史觀認識辛亥革命”等問題,還需要教師做進一步地引導。【新課導入】:出示2020年國慶節慶典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樹立的巨幅孫中山像,以及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像。在天安門廣場的中軸線上,兩大偉人像相距460米,濃縮著37年的探索,70年的建設。一條中軸,兩大偉人,見證一段曲折的共和之路。課前提示:什么是“共和 Republic”?講述:共和一詞來源于拉丁文,本義指人民的公共事務近現代共和政治:國家和政府應當為公共利益而努力,國家各級政權機關的領導人由自由公正的選舉產生現代共和主義的發展:分權與制衡、人民主權、自由人權、憲政民主、代議制民主、政黨政治,所以判斷一國是不是“共和國”,并不在于它的國名是否稱之為“共和國”,而是在于它的政體是否“行共和之政”。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中國曲折的共和之路。共和理想·名存實亡【過渡】:1840年,列強用炮艦打開了閉關鎖國的大清帝國,改變了古老的中國命運,中國步入存亡危機。天災人禍不斷,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廣西人民在洪秀全的率領之下,揭竿而起,試圖建立一個人人均等的“太平天國”,然而這也僅僅是理想。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以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滅告終,民族危機迫在眉睫,中國的知識精英開始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肩負起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紛紛探索救國之路。年輕的資產階級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不得不倉促走上歷史舞臺,勇敢發起了戊戌維新運動,然而這場運動僅僅維持了103天。1905年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革命力量的進一步集結和整個革命形勢的進一步成熟,資產階級革命派以嶄新的姿態登上歷史舞臺。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中國各階層紛紛進行了救亡圖存的探索,均已失敗告終,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人們以為中國將會走向獨立、統一、民主和富強,中華民族將會在國際社會得到應有的地位,人們將享受光明和美好的生活。民主政治的實施,實業的發達、國家的富強指日可待。那么實際上理想是否照進了現實?講述:但由于資產階級革命派實力有限,而辛亥革命后的袁世凱得到了清政府的重用、列強的支持、革命黨人的依靠、舊官僚立憲派的擁護。武昌起義后舉行的南北議和(南方的革命黨和北方的袁世凱,),盡顯革命派的軟弱妥協性,為“共和名存實亡”埋下隱患。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1912.1—1912.4)(1)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政府建立:孫中山回國并于1912年1月1日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性質:資產階級革命政府。意義: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的誕生。國旗、紀年:中華民國釆用五色旗為國旗,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1912年為民國元年。孫中山讓位袁世凱:講述:孫中山為什么辭職?孫中山辭職前做了什么?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你怎樣看待孫中山辭職讓位袁世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A.內容:B.目的:防止袁世凱獨裁C.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D.局限性:存在“因人設法”的局限;職權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凱權力;導致政爭不斷、政局動蕩。出示材料:楊天宏《論<臨時約法>對民國政體的設計規劃》結合《臨時約法》出臺的背景,嘗試概括其局限性?講述:首先,制度設計不成熟:總統府和國務院職權不明,雙行政中樞也導致政爭不斷、政局動蕩。此后北洋政府時期的府院之爭便是典型證明;其次,理想性與幼稚性并存:《臨時約法》規定內閣總理以多數黨領袖擔任,體現革命黨人試圖學習歐美政治政治模式,以實現其締造共和的理想;但此舉也體現了革命黨人寄希望于以政黨政治便限制大權在握的袁世凱,暴露了其在政治斗爭中幼稚的一面。2.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8)的政黨政治(1)背景①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為各黨派、團體的建立創造了制度環境。②為謀求議會席位,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開始了政黨政治的嘗試。【過渡】:辛亥革命后,隨著專制政權的土崩瓦解,各類政黨、社團紛紛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民國初期的政黨、社團有300多個,如統一黨、共和黨、統一共和黨等等,他們看重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前途,搞政治的目的是入朝為官,因此他們并不代表什么階級。以前入朝為官的快捷方式是參加科舉;現在科舉沒有了,黨就變成科舉的代替品了。入黨做官,或組黨做官,就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這是我們社會政治大轉型還未轉完的一條大尾巴。……一言以蔽之,萬變不離其黨,才是入朝為官的不二法門。——唐德剛《袁氏當國》講述:在1913年參眾兩院選舉中,國民黨分別獲得123票和269票,占據國會中多數席位。國民黨以絕對優勢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宋教仁表示將轉道滬寧赴京,準備以多數黨領袖身份出面組織中國第一節責任內閣。轉折:宋教仁案講述:1913年春,宋教仁在火車站遇刺身亡,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但被武力鎮壓,袁世凱如期在北京就任大總統。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政黨政治名存實亡。結果:袁世凱復辟講述:大權獨攬的袁世凱,很快走上帝制之路。袁世凱的憲法顧問美國人古德諾以及籌安會,都積極為復辟帝制營造輿論。袁世凱在社會上制造復辟帝制的輿論基礎。直到1916年1月1日,袁世凱正式稱帝,共和的美好理想完全灰飛煙滅。過渡:1915-1916云南等省組織護國軍,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1916年3月23日,袁世凱申令“洪憲年號應即廢止,仍以本年為中華民國五年”。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尿毒癥加重,在北京去世,中國進入了長達17年(1916—1928)的軍閥割據局面,內閣變更47次。【探究】為何北洋政府時期的政黨政治無法成功?此后中國的政黨政治向什么方向發展?【知識拓展】民國初年,政黨政治名存實亡的原因: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不具備實行政黨政治的經濟基礎。②由于長期的封建專制統治和文化教育水平的落后,加之西方啟蒙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有限,民國初年的中國社會缺乏實行政黨政治的政治文化和心理基礎。③民國初年的中國缺乏實施政黨政治的堅實民眾基礎和階級基礎。④民國初年的政黨政治缺乏政權的有力支持。封建勢力強大,軍閥操控政權。講述:進步性:政黨政治活躍,移動中國近代民主政治的進程。西方政黨政治與近代中國社會現實脫節:學習西方的政黨政治,本為組織社會進而組織國家。但在社會經濟一盤散沙、新舊秩序青黃不接的民國初年,政黨政治敗于強人政治,暴力成為一切政治邏輯的起點和歸宿。領導革命的政黨逐漸向列寧模式發展:歷史證明,歐美政黨政治無法改變近代中國低組織化的狀態,無法完成現代民族國家革命與建設的使命。于是,西式的松散政黨逐漸向列寧式的黨建國家、黨治國家的方向發展。此后的國民黨與共產黨,終于成為共產國際幫助下“一根藤上結的兩個瓜”。——摘編自《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黨員、黨權與黨爭》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8) · 訓政時期的到來講述: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在1914年《中華革命總章》中正式提出實現憲政民主須經歷“軍政、訓政、憲政”三個階段。……此后革命實踐的艱難曲折更讓孫中山堅信“三階段”方略的正確性和重要性,晚年的他一再重申并做了集中的闡發。1928年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完成形式統一,北洋政府統治正式結束。1928年8月,國民黨宣布軍政時期結束,訓政時期開始。10月3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訓政綱領》。軍政時期(1914—1928):早期是指在國民黨的領導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后來指通過武裝革命徹底打倒軍閥,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獨立。訓政時期(1928—1948):以“軍政”統一全國后,需要在國民黨的領導下,以“訓政”來開啟民智,培養民眾的民主意識。屆時要實行約法,由政府派出經過訓練、考試合格的人員,到各縣籌備地方自治,并對人民進行使用民權和承擔義務的訓練。講述:由于民智未開,還不會正確使用政府的權力,所以需要政府訓練人民體會民主,行使民主權力。憲政時期:“還政于民”的憲政民主時期講述:從孫中山的革命程序來看,他的基本立場都是堅持主權在民的,但是南京國民政府在實施的過程卻背離了這一理念。②實施訓政時期,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國民行使政權,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托付給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治權,托付給國民政府總攬執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負責指導監督國民政府的重大國務。——《訓政綱領》,摘自《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講述:國民大會理論上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行使政權(事實上的最高機關),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托付給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權力被層層轉移,借此國民黨實現了集權。以黨代政,權責不分,“訓政”的實質是什么?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2)憲政時期結果:國民黨政權作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企圖以此為其獨裁統治披上“憲政”的外衣,但最終逃脫不了崩潰的命運。講述:由國民黨一黨包辦的“國民大會”于1946年1l月15日至12月25日在南京召開。會議所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完全違背了政協協議所規定的民主原則,以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蔣介石個人獨裁的國家制度。一拖再拖的憲政,背離共和的大流,違背人民的戰爭進而造成了共和的名存實亡。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根據地的建設(1)背景: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發展:1930年夏,全國建立起大小幾十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革命武裝力量達十萬人。各級蘇維埃政權陸續建立。講述:蘇維埃,俄語意即“代表會議”或“委員會”,是指俄國無產階級于1905年革命時期創造的領導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組織形式。它是一種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形式,其代表可以隨時選舉和更換。(2)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內容:① 宣布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大眾。(同時意味著排除了可以團結的大量中間派)② 實行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1928年井岡山土地法:① 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② 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③ 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分土地④ 在原耕地的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意義: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廣大農民以革命的手段獲得土地的權利。講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借鑒了巴黎公社“議行合一”的組織形式和蘇聯的制度經驗,成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雛形,奠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框架。2.抗日戰爭時期 · 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制度(1)背景: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主根據地逐步擴大(2)措施:①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②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邊區政府委員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 (察冀邊區唐縣選舉第一任女縣長陳舜玉)③“三三制”講述: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即共產黨員,非黨左派進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間分子各占1/3。是中共在抗日根據地為爭取團結各階級抗戰而采取的政權組織原則,突出體現了邊區政權的統一戰線性質和中共與各抗日黨派及無黨派人士的民主合作精神,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建設。還為此后政協制度的形成積累了豐富經驗。【過渡】: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解放區不斷擴大,許多原來分散的、被隔離的小塊解放區逐步連成一片,形成幾個大的解放區。鑒于復雜的地區差異性,中共中央決定將原先分立的各解放區政權適當合并,建立大行政區人民民主政權。3.解放戰爭時期 · 為人民共和國的政權建設奠基(1)實踐:行政區的建立①背景:戰局的發展變化和解放區的日益擴大。②目的:適應形勢,推動跨區域作戰和解放戰爭的勝利③措施:在解放區設置行政區,在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④意義: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材料:中國是一個大國,必須設立(大行政區)這樣一級的有力量的地方機構,才能把事情辦好。應該統一的,必須統一,決不許可各自為政;但是統一和因地制宜必須互相結合。在人民的政權下,產生像過去那樣的封建割據的歷史條件已經消滅,中央和地方的適當分工將有利而無害。 ——毛澤東講述:可能存在的風險是地方掌握軍政大權的書記(高官)叛黨,不利于中央集權。新中國建立前夕,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2)理論:《論人民民主專政》的發表①內容:指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已經破產,資產階級共和國應讓位給人民共和國,要“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②意義: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講述:人民民主專政對誰民主?對誰專政?人民是什么?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這些階級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向著帝國主義的走狗即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幫兇們實行專政。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政治制度講述:明確1949—1956年這段時間中國國家社會性質為新民主主義社會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結合教材18頁,梳理建國以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脈絡。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核心和主要內容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核心: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這一組織形式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發展過程:①初步確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②正式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中央到地方正式建立起來。③遭到破壞: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爭擴大化和“左”傾指導思想的影響,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是遭受嚴重破壞和挫折。④恢復完善:“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吸取文革的教訓,民主與法制之間的關系,民主是法制的基礎,但是沒有法制的民主是殘缺的,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因此說,1982年憲法進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入新階段)講述:縣級及以下采取直接、差額選舉,縣級以上由人大選舉,人大職權:選舉上級人大代表,如縣、區選舉市級人大代表;選舉本行政區國家機關主要負責人,如人大常委會,政府,法院,檢察院,監委的主要負責人必須經過人大會議選舉產生;制定或修改法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國家法律,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人大代表的職責:傾聽民心,反饋本行業或領域利益訴求,有權提出議案,建議并要求相關國家機關限時內予以回復。【探究】:談談你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越性的理解講述:有利于保障人民當家做主:一切權利屬于人民。國家權利機關的權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集體行使職權,集體決定問題,各國家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既有利于發揚民主,避免權力過分集中,又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實行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性質: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基本職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方針原則: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4)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指依照憲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選舉的成員組成居民(村民)委員會,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制度。2.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確保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總結講述:民國時期,南京臨時政府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但辛亥革命的果實很快落入袁世凱手中。北洋政府建立之后,開始了政黨政治的嘗試,由于袁世凱的獨裁、國民黨內部力量渙散,雖黨派林立但實力不足等,政黨政治名存實亡。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實行國民黨“一黨專政”,并在1948年還成功披上了“憲政”的合法外衣。但最終由于國民黨統治不得人心,走向崩潰。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頒布了臨時憲法大綱、土地法令等,實行了一系列與當時根據地相適應的制度,對蘇維埃制度進行了探索。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探索實行了“三三制”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制定《共同綱領》與1954年憲法,確定了國體與政體,建立國家政權組織體系,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奠定了制度基礎。民主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特點:發展歷程曲折、艱難,經歷了由追求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盲目學習西方國家到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共和制。不是先有共和制后在此基礎上產生現代黨政,而是政黨先于共和制出現并創造共和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