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第四節 海陸變遷教學內容:本章節內容在教材第33---37頁。具體教學內容包括地表形態變化,大陸飄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火山與地震,同時包含著人類對地球表面形態形成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認識地殼是變動的,了解地表形態變化是地球內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并能用實例加以說明。 2.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要點,感悟“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體會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在實踐中不斷深化。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規律,初步學會對照“世界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圖”等,簡要說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關注人類如何防震抗災,提高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 4.通過閱讀示意圖和進行演示、模擬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發展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過學習海陸變遷等實例,認識自然環境變化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影響。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發展是無止境的,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無止境的。過程與方法1.嘗試提出問題和觀點。2.培養質疑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習慣。本節內容的教學,將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引導學生對地表形態的形成、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進行由淺入深的了解和認識。通過質疑、合作探究、討論、動手畫示意圖等參與性強的學習形式開展教與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理解世界是在變化發展中的,形成科學的世界觀。2.提出問題也是一種貢獻。3.理解科學研究既需要大膽的質疑、假設和驗證,還需要有堅韌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4.培養尊重不同意見的胸懷,學習與持不同意見的人交流。教學重難點及突破重點1.認識地殼是變動的,了解地表形態變化是地球內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2.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要點。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規律,簡要說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難點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規律,簡要說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2.通過閱讀示意圖和進行演示、模擬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發展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學突破1.火山、地震等作為自然界中常見的災害現象學生早有耳聞,但不知其所以然。要充分的利用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地關系理念。2.本節內容理論性較強、概括,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注意考慮課文的具體情況和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心理及習慣,重在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思維,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 貫穿知識能力的培養。所以本課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利用電腦的多功能,將眾多的學習資料展現于課堂,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達到學習的目的。3.用描圖、拼圖、演示等參與性強的課堂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家探究的過程,從中體會科學的探究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取得成功的樂趣。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課件、圖片、掛圖、錄像資料。學生準備課前搜集的資料,地球儀,白紙,剪刀。教學步驟(第一課時)第一課時教學流程設計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1.復習導入:設計溫故知新的問題,啟發學生回憶思考并產生新的疑問 1. 回憶思考,并通過閱讀地圖回答提問,就問題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提出問題2.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想象并思考地表形態形成的演變、求證過程和認知方法。 2. 積極參與討論,并用自己搜集的資料來證實地表形態的演變 ,探討認知方法。3.大陸輪廓相互吻合,能否斷定它們原來是連在一起的?還需要哪些證據? 3.學生放飛思維,大膽闡述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設計求證過程4.引導學生了解大陸漂移假說的主要觀點并提出問題 4.運用大陸漂移假說的理論解釋地理現象一、地表形態的變化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復習提問:海拔、等高線的定義;五種陸地基本地形;山地組成部分的判讀;世界兩大山脈帶; 1.回憶思考,閱讀地圖回答提問;并在掛圖上指出五種地表形態及其代表地形和世界兩大山脈2.導入新課:地球表面為什么崎嶇不平?兩大山脈是怎樣形成的?播放一段地形演變的錄像資料問: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動力是什么?(1)首先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或宣讀自己的資料。(2)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必要的正面評價,并對方法的可行性進行必要的“追問”,促使學生更進一步的思考。板書:第四節 海陸變遷 2.帶著問題觀看錄像,討論回答教師的提問; (1)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介紹自己搜集的地形演變的資料。(2)分小組討論推斷地表形態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產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3.簡單講解地球內部的壓力、巖漿的熱力、地球自身的引力;地球表面的風、水的侵蝕、大氣壓、外星球的引力等對地表形態的作用.板書:一、地表形態變化1.變化原因4.創設情景,啟發學生思考東非大裂谷不斷擴張將形成海洋地中海面積不斷縮小,最終將消亡酷寒的南極大陸沉睡著萬傾煤田非洲大陸與美洲大陸之間輪廓吻合。板書:2.海陸變遷的例證。 3.根據已有知識初步理解,嘗試解釋一些地理現象。4.思考、討論變遷的原因,并在教師引導下得出結論:地表形態是變化的,海洋可以變成陸地,陸地也可以變成海洋。同時,可大膽提出疑問:為什么我們看不出這種變化,閱讀課本P33的內容找尋答案。二、大陸漂移假說創設情景,提出問題1.海陸是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變的?20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機會總是垂青于善于觀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頓坐在樹下看到蘋果落下創立了自由落體運動定律一樣,這次是一個躺在病床上的氣象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下面我們來閱讀《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假說》2.投影圖片:海牛、鴕鳥在非洲、南美洲的分布圖,提問:海牛棲息在熱帶淺海環境,鴕鳥生活在陸地上,不會飛,為什么會分布在大西洋兩岸的同緯度地帶?3.展示魏格納的發現依據和過程:課件演示教材P33~34“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假說”4.鼓勵學生多讀書、勤思考、注意知識積累和活學活用。板書:二、大陸漂移假說1.提出:20世紀初、魏格納2.內容:泛大陸、泛大洋、漂移 1.由學生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魏格納發現大陸輪廓相吻合并推斷很久以前大陸可能是連在一起的,為此魏格納進行了長期的探究論證,終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2.學生討論,大膽想象。分小組先在地球儀上描出非洲大陸、南美洲大陸的輪廓,再用剪刀剪下來,試著把它們拼起來,看看是否吻合3.用拼圖演示這兩塊大陸可能是怎樣漂移的,思考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故事中,我們得到了什么啟示?4.歸納總結得出結論:20世紀60年代,通過深海探測和人造衛星精密測量,證實大陸確實在不斷“漂移”。本課總結地球表面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因為這種變化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所以在短時間內大多不易被人們察覺。但是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氣象學家魏格納“無意中的發現”,創立了“大陸漂移假說”,為我們揭示了地表演變的奧秘,也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板書設計第四節 海陸的變遷一、地表形態變化變化原因海陸變遷的例證二、大陸漂移假說1.提出:20世紀初、魏格納2.內容:泛大陸、泛大洋、漂移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問題導入】為什么喜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知識鏈接】海陸變遷的實例及原因教學步驟:(第二課時)第二課時教學流程設計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思考:為什么有的國家多火山地震2.演示六大板塊的組成、分布,移動方向,引導學生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觀點。 2.識記六大板塊的名稱,并在六大板塊示意圖上指出它們的移動方向。3.展示“世界火山與地震分布”圖,播放火山地震的錄像。 3.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解釋火山地震帶、海洋擴張、萎縮的成因。板塊構造學說復習導入1.問大陸漂移假說的理論觀點是什么2.創設情境:什么巨大的力量使巨厚的大陸大范圍漂移? 回憶思考,回答問題2.介紹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提出自己的大膽設想講授新課過渡:“大陸漂移假說”還不能使所有人信服,有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可信的“板塊構造學說”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問:六大板塊的名稱及結構 2.用課件演示“六大板塊示意圖”,歸納總結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1)地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2)板塊都處于不斷運動之中(3) 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拉張邊界——張裂拉伸——裂谷、海洋擠壓邊界——碰撞擠壓——山脈、島嶼平錯邊界——平行移動(4) 板塊內部比較穩定3.通過課件演示海洋經歷的生成和發展的過程板書:三、板塊構造學說1.六大板塊2.主要觀點4.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理論解釋東非大裂谷、日本多火山地震等自然現象。 1.《六大板塊示意圖》,識記六大板塊的名稱、相互位置及其結構。分析板塊與泛大陸、當今世界六大陸的不同2.分析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的原因,積極思考,大膽質疑3. 利用書等實物做教具演示板塊的相互運動,觀察演示結果,解釋山脈形成原因及其分布。4.運用構造學說的觀點解釋:(1)東非裂谷不斷擴張形成海洋,地中海面積不斷縮小最終將消亡的原因。(2)日本群島的形成、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思考:火山地震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問題導入】海牛棲息在熱帶淺海環境中,鴕鳥生活在陸地上,而且不會飛,你能解釋一下,為什么在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都有這兩種無遠涉能力的動物嗎?【知識鏈接】知識拓展二、火山與地震出示“世界火山與地震分布”圖在“世界火山與地震分布”圖上疊加“塊構造示意圖”問:火山地震的分布與板塊分布的關系?講述:世界每年平均大約發生500萬次地震,絕大多數分布在這里。其中,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中,地震釋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釋放能量的80%。全球現有500多座著名活火山,基本上都分布在這里。播放世界上發生的火山地震的錄像,問:火山地震發生時,應如何自救?火山地震發生時,是否有預兆?板書:四、火山與地震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2.防震減災 1.通過觀察了解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2.仔細閱讀疊加圖,說明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的分布之間的關系。3.在“火山地震分布”圖上,找出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思考:中國是否多火山地震?中國哪些地區多火山地震?4.觀看錄像,了解火山地震給人類造成的損失;分組討論自救的方法,介紹自己課前搜集的火山地震發生時出現的前兆和應該采取的預防措施完成課本P36課堂活動1、2完成課本P37課堂活動1、2本課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應該認識到地球自誕生以來,風云變幻,歷經滄桑,處于永恒的運動變化之中。今天的海陸分布及其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只是地球發展史中的一幕。地球內部熾熱的巖漿汩汩涌動,生生不息,造就了地球表面的千姿百態,崎嶇不平;地球外部風、沙、流水,日曬雨淋,常年不斷,削平了高山,填平了峽谷,使地表趨于平坦。地球就是在這些力量共同的作用下,不斷以新的面貌展現在人類面前。板書設計(接第一課時)三、板塊構造學說1.六大板塊2.主要觀點四、火山與地震1.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2.防震減災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1.調查訪問或通過資料搜集,寫一篇短文,介紹地震前常出現哪些異常現象。2.查閱最新資料,看看最近在全球又有哪些國家發生了地震,造成了多大損失,試用板塊構造理論加以說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