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地球的圈層結構【課程標準】運用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材分析】本節課是2019湘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一》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圈層結構》,是承上啟下的一節內容,旨在為后面四章自然環境不同要素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從宏觀層面看,地球具有圈層結構的特點,其中內部圈層有地殼、地幔、地核。外部圈層有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從微觀層面看,即具體到地球的某一個區域內,地球的自然環境可以看作是由一系列地理要素組成的,如地貌、水文氣候、生物等。地球各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某一區域內具體表現。人們可以直接觀測地球的外部圈層,只能通過地震波間接研究地球內部結構。在圈層結構知識之前,教材安排了“地震與地震波”的相關內容,主要介紹了地震波的含義、分類、傳播特征等問題,以及與地震相關的一些基本概念,旨在引導學生認識研究地球內部結構的方法,并認識到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只有了解了地球的圈層結構特點,人類才能更好的在地球上生存。【教學目標】1. 通過學習地震波的基本特征,了解地震預警的原理和意義。2. 能從宏觀和微觀層面認識地球自然環境,能辨識給定區域自然環境中所涉及的圈層和自然地理要素,提升區域認知能力。3. 通過繪制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或制作地球圈層結構模型,了解地球各圈層的主要特征,突出地理實踐力。【重難點】用圖示的方法認識地球各圈層的位置關系。【學習方法】讀圖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歸納總結法、繪圖法【教學過程】【情境導入】播放“破壞性地震預警聲音”。這是什么聲音?(破壞性地震預警聲音)此時,聽到這種聲音,你應該做什么呢?(跑,或躲到堅固物體下等)怎樣可以得到地震預警的信息呢?(地震預警APP)什么時候會發出警報聲?(截屏了解,當達到觸發條件時,可自行設置,當震級達4級,烈度達4度時變會報警)那么,這種預警信息準確嗎?地震預警的原理是什么?帶著這些疑問進入課堂學習。1、地震與地震波1. 什么是地震?自主學習概念:震源、震中、震源深度、烈度、等震線、震中距2. 比較震級、烈度:(1)一次地震有幾個震級?幾個烈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烈度。(2)A、B、C、D、E五點的烈度是否相同?影響烈度的因素有哪些?影響烈度的因素:①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②建筑物自身抗震性的影響③地質構造,土壤條件等。舉例,燈泡瓦數固定,相當于地震震級;燈泡的亮度在不同地區的。人們感受是不一樣的,如果距離足夠遠,可能就看不到了,不同地區亮度不同相當于烈度。播放視頻《地震等級知多少》,學生直觀感受不同震級和烈度造成的影響。【承轉】地震震級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兩把尺子。那么,地震預警信息準確率高嗎?地震預警的原理是什么?3. 地震波:(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動的方式向外傳播(2)類型:橫波(S波:Secondary wave:次要的,第二的)縱波(P波:Primary wave主要的)(3)對比二者不同思考:為什么縱波的傳播速度比橫波快呢?(觀看動畫演示)縱波的傳播方向與質點的振動方向一致(直線向上)橫波的傳播方向與質點的振動方向垂直(曲線向上)在橫波縱波影響下,地表物質的移動方向先上下震動后左右搖擺。【鞏固練習】播放視頻:池塘里游泳的小朋友如果遇上地震,他的感覺是?只有上下顛,因為泳池橫波會消失。如果小朋友在地面上,又是何種體驗呢?先上下顛,后左右晃。【總結】對于地表建筑物也是如此,當建筑物上下震動時,不宜倒塌,而倒塌的主要原因是左右晃動,所以橫波會使建筑物倒塌,而縱波最先傳到地表,中間往往相距十幾秒,這就是黃金逃生時間。地震預警系統工作原理:利用深入地下的探測儀探測縱波,傳給計算機,即刻計算該次地震震級、烈度、震源等,并搶在橫波到達前,通過傳播速度遠快于地震波的電磁波(如電視、廣播、短信等)發出警報,地震預警信息的準確率較高。大陸地震預警網分布圖已延伸至31個省市區,覆蓋著220萬平方公里,覆蓋我國地震區人口90%,可為6.6億人服務。我國地震預警系統覆蓋區域越來越廣泛,綠色表示地震預警監測臺站,紅色表示地震斷裂帶,預警的準確率越來越高。思考: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是同一個概念嗎?不是,地震預報是指地震未發生時便可預測,可提前幾個小時到幾天。【承轉】地震波除可進行地震預警之外,還可“透視”地球內部結構。2、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思考1:地球內部劃分三個圈層,分別是什么?三個圈層間的兩個分界面分別是什么?它們的平均深度分別為多少?如同半熟的雞蛋,雞蛋殼為地殼,蛋白為地幔,蛋黃為地核。【承轉】在這個界面處地震波的速度突然發生明顯的變化,說明地球內部物質發生明顯不同,便以此界面為界劃分圈層結構。思考2:觀察圖,在這兩個界面處,波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思考3:推測地球外核是固態還是液態?液態或熔融態,橫波消失。4. 具體了解每一圈層結構(組成物質和特殊之處)(1)組成地殼的主要化學元素是什么?(2)大陸地殼是由哪兩層組成?大洋地殼是由哪一層組成?(3)地殼的厚度:大陸地殼厚,硅鋁層和硅鎂層組成,海拔越高,地殼越厚;大洋地殼薄,僅有硅鎂層。(4)地幔分兩層,主要組成物質是什么?(5)上地幔中特殊的層——軟流層(巖漿發源地)板塊都漂浮在具有流動性的地幔軟流層之上, 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6)巖石圈的范圍(7)地核分為內核和外核,組成物質為鐵和鎳(推測)橫波不能在外核中傳播,表明外核的物質在高壓和高溫下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它們相對于地殼的“流動”可能是地球磁場產生的主要原因。一般認為地球內核呈固態。【承轉】巖石圈的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氣圈、水圈、生物圈所覆蓋。相對于地球內部圈層而言,這便是地球的外部圈層。3、地球的外部圈層讀地球四個圈層構成的示意圖,分析A、B、C分別代表什么圈層?1. 大氣圈:厚度為2000——3000千米,密度隨高度增加而減少,主要成分為氣體和懸浮物質。2. 水圈:連續而不規則。3. 生物圈: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總稱,最活躍。生物圈不單獨占有任何空間,分別滲透于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認識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及其相互聯系自然景觀涉及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1.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如山、云、山頂積雪、湖泊、草、樹木等2.將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進行分類3.思考各事物之間的聯系【總結】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板書設計】【課后活動】繪制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或制作地球圈層結構模型。【達標檢測】1.讀圖,有關地殼和巖石圈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地殼和巖石圈都是由巖石組成的B.地殼的厚度比巖石圈大C.地殼就是巖石圈D.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下地幔的底部2018 年 11 月 21 日,中國臺灣屏東縣(位于臺灣南部,西臨臺灣海峽,)大鵬灣海岸出現異象,上萬尾魚突然如炸鍋一般,不斷從水面飛起躍上碼頭,持續時間長達 3 分鐘以上。2018 年 11 月 26 日 7 時 57 分在臺灣海峽發生 6.2 級地震。據此完成下列各題。2.上萬尾魚突然如炸鍋一般,不斷從水面飛起躍上碼頭,對這種現象的正確解釋是( )A.是大魚在追捕小魚,小魚躍出水面試圖躲避B.電磁場發生變化,預示將要發生地震C.進入冬季,海水中氧氣減少,小魚躍出水面呼吸空氣D.小魚逃離被污染的海水3.地震發生時,位于臺灣海峽輪船上的小明的感覺是( )A.左右搖晃 B.先左右搖晃后上下顛簸C.上下顛簸 D.先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晃讀圖,回答下列問題。4.右圖是地球圈層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圖中序號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層,讀圖回答,圖中序號依次是A.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B.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5.右圖是地球圈層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圖中序號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層,讀圖回答,“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反映的圈層關系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6.讀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回答相關問題。(1)圖示地球圈層結構中,外部圈層 a 是 圈,b 是 圈。(2)圖示地球圈層結構中,內部圈層 c 、d 的名稱分別是 、 ,它們之間的界面是 ,該界面的深度在陸地上比海洋上 (深、淺),請簡要說明你的判斷理由。(3)地震波自下而上通過 c 、d 之間的界面后,波速的變化特點是 。(4)c 和 d 頂部的地球圈層名稱是 ,其位于 層之上,d 以下的圈層界面名稱是 。(5)近年來,我國采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在渤海灣等海域陸續發現總儲量逾數 10 億噸的大油田。根據地震波傳播規律,在通過含油層時,傳播速度發生明顯變化的地震波是 ,請簡要說明你的判斷理由。【答案】(1)大氣 水(2)地殼 地幔 莫霍面 深 陸殼比洋殼厚(3)橫波和縱波的波速都減小(4)巖石 軟流 古登堡面(5)橫波(S 波) 橫波不能通過液體,所以在通過含油層時波速會發生明顯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