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 地球的宇宙環境(第一課時)【課程標準】運用資料,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教材分析】本節課是2019湘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一》第一章第一節《地球的宇宙環境》,是自然地理學的基礎和開篇。從“地球”視角了解“其所處的宇宙環境”,有兩個要點:一是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二是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通過宇宙,天體,天體系統概念的學習和圖片的展示,了解地球的恒星際環境和行星際環境,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理解地球是宇宙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為地球“圈層結構”和“演化過程”的學習做鋪墊,從靜到動,構成對地球自然狀態的整體認識。【教學目標】1. 通過觀看《宇宙有多大》的視頻,總結并說出宇宙的物質組成與特征。2. 通過自主閱讀和資料補充,認識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3. 運用不同類型天體的圖片、數據資料,討論并歸納天體系統的層次、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4.通過對特定天體的觀察,了解天體的運行規律,提升地理實踐力。【重難點】多層次的天體系統【學習方法】自主閱讀法、合作探究法、歸納總結法【教學過程】【情境導入】仰望星辰,無限遐想,浪漫而神秘,如有佳人相伴,你可說:繁星點綴只因有你才甜蜜,若沒有只能感嘆:仰望滿天繁星,卻迷失在你的光與影。學好地理,除了我們上節課談到的責任、擔當,也可收獲一份浪漫的愛情。仰望星空,浩瀚宇宙,我們不經要問,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怎樣的呢?【自主閱讀一】人類對宇宙的認識1.肉眼觀察階段: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2.簡單猜測與推理階段:(1)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地心說,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不動的,太陽、行星、恒星等都繞著地球轉,這個思想被托密勒精制成一個完整的宇宙模型。(2)哥白尼提出太陽靜止位于中心,其他物體圍繞著太陽做圓周運動。開普勒后來修正了哥白尼的理論,行星不是圓周運行而是橢圓。3.科學探索階段:牛頓發明了萬有引力,也就是說不存在“固定恒星”,所有恒星都是互相吸引的,沒有中心點,多重引力作用下而達到一種平衡。那么如果把宇宙中兩顆恒星靠近一點,按照牛頓引力定律,他們的引力將會增大而互相靠近,以此類推,說明很久很久以前,宇宙中所有物體都很靠近,于是就產生了宇宙大爆炸的猜想。那么宇宙又是從哪里開始的呢?時間的開端又在哪里?宇宙有沒有終點?—— 來自《時間簡史》講解: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認識到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不斷膨脹的,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炸。宇宙是由一個致密熾熱的奇點于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脹形成的。舉例:太陽的演化過程,太陽在大約45.7億年前是一個坍縮的氫分子云內形成,熱核反應開始,約50億年后進入紅巨星階段,之后,形成行星狀星云,最終冷卻黯淡演化成白矮星。未來的宇宙由于物質不斷膨脹是不是會一直變大呢?那么宇宙到底有多大呢?播放視頻《宇宙到底有多大》思考1:什么是宇宙?宇宙是一個時空概念,是所有時間、空間和物質的總和。思考2:請用一句話描述你心中的宇宙有多大?目前,人類所觀測到的宇宙有多大?目前,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還只是滄海一粟。不是整個宇宙,只是有限宇宙(可觀測宇宙),其半徑是137億光年。(從宇宙中心光需要走137億年才能到達宇宙的邊緣)講解: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離。1光年=94605*1012千米資料補充:可見宇宙的范圍對我們而言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我們探索宇宙的能力還在不斷增強。如:137億光年的距離對于“中國天眼”已不是問題,其觀測范圍可達宇宙邊緣?!疤煅邸毖b滿水,全世界每人可分四瓶礦泉水。2020年9月,啟動針對地外文明的探索。我國探索和開發宇宙的能力已經在世界處于領先水平。思考3:宇宙中到底有些什么?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等各種物質。【圖片展示】星云: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呈云霧狀外表的天體,主要物質是氫,質量一般比恒星還大。(圖片展示仙后座星云“宇宙山峰”和各種形狀的星云)彗星:又稱掃把星,彗核由冰物質構成,當彗星接近恒星時,彗星物質升華,彗尾總是背向太陽。(直觀展示,并觀測彗星公轉方向:自東向西)流星體:太陽系內,細小物體和塵粒。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后,跟大氣摩擦發生了光和熱,最后被燃盡成為一束光,這種現象叫流星。(圖片中為流星雨現象)如果沒有燃盡,跌落地面就是隕星或隕石。思考4:舉例說明恒星、行星、衛星的區別與等級。恒星:由熾熱氣體組成、能自己發光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如:太陽行星:圍繞恒星轉,本身不發光。如:地球衛星:圍繞行星轉。如:月球講解概念:(1)天體:宇宙中的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等各種物質(2)天體系統:天體宇宙中由于各天體間存在萬有引力,天體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總結】天體判斷的依據——“三看”一看:位于地球大氣層之外;如:流星現象?隕星?二看:不是天體的一部分;如:月球表面的巖石 三看:有獨立的運行軌道。判斷:宇宙飛船在太空中運行時?返回到地面呢?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車?【承轉】宇宙很大,但也有層次。【合作探究二】多層次的天體系統閱讀教材10~13頁,小組合作完成以下問題。1. 組成地月系的天體有哪兩個?中心天體是什么?地球和月球,中心天體是地球。2. 太陽系由哪些天體組成?中心天體是什么?為何說它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1)太陽系由太陽、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際物質等構成。(2)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質量占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以其強大的引力,約束其他天體按照-一定的軌道繞著它運轉。(閱讀材料區分:行星、矮行星、小行星)行星:環繞太陽運行、質量足夠大、呈球形或近似球形,能通過引力清空軌道附近碎物的天體。矮行星:繞太陽軌道運行,質量足夠大,呈球形或近球形,不是一顆衛星,不能清空軌道附近的區域。(以冥王星為代表)小行星:一大批質量小得多、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其運行軌道基本位于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3.太陽系與地月系的關系是什么?太陽系包含地月系,說明天體系統有不同級別。4.請舉例說明,比太陽系等級更高的天體系統有什么?有沒有與太陽系同一級別的天體系統?(1)銀河系是由太陽和眾多恒星組成的龐大恒星系統。(2)在銀河系中,已經觀測到1 000億顆以上的恒星,這些恒星系統與太陽系為同一級別。中心天體為恒星的系統與太陽系為同一級別。資料補充:銀河系:1000多億顆恒星等組成的鐵餅狀扁平外形天體系統,所有恒星都環繞銀心旋轉,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英仙座、獵戶座、人馬座位于銀河系三大旋臂上,共同與銀心構成銀河系的主體。太陽系位于獵戶座旋臂,太陽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約2.6萬光年。5.目前,人類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有多少個?銀河系與河外星系的關系是怎樣的?銀河系外許許多多看似星云的天體,稱為河外星系。迄今為止,人類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有數百億個。是與銀河系同級別恒星系統,6. 銀河系與河外星系共同構成了什么天體系統?總星系(可見宇宙),但不是整個宇宙。【總結】多層次的天體系統示意圖【板書設計】【課后活動】觀察月相并記錄,表格附后【達標檢測】2018年1月31日,我國多地能觀察到月全食,同時欣賞到一輪“紅月亮”的迷人景象。據此,完成1題。1.形成月全食所涉及的天體系統包含( )A.一級 B.二級 C.三級 D.四級“太陽大,地球小,太陽帶著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帶著月球跑?!敝販貎簳r的童謠,完成下列2題。2.童謠中出現的天體,按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恒星、行星、衛星 B.星云、恒星、行星C.恒星、行星、小行星 D.恒星、小行星、流星體3.兒歌中出現的天體,屬于 ①太陽系 ②地月系?、坫y河系 ④河外星系?、菘傂窍怠、蘅梢娪钪妗、哂钪妗?br/>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②④⑤⑦⑥ D.①②③⑤⑥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搭載著“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19時整成功升空。下圖為飛控大廳大屏幕上顯示嫦娥二號打開發動機開始制動。讀圖回答2題。4.發射“嫦娥二號”的火箭升空過程中與大氣劇烈摩擦產生耀眼的光芒,這與下列的哪一現象的產生原理相似A.恒星的發光 B.流星現象 C.彗星的彗尾 D.月亮的光芒5.關于天體的敘述正確的是A. 晴朗的夜晚,我們用肉眼常常能看到行星和星云B. 一個70歲壽命的人一輩子可能會兩次看到哈雷彗星C. 流星是太陽系以外的塵粒和固體小塊闖入地球,與地球大氣摩擦燃燒形成的D. 星云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呈云霧狀外表的天體2013年8月13日七夕節,38年一遇的英仙座流星雨現身,每小時天頂流星數在100顆左右。下次將發生在2051年。讀“流星雨景觀示意圖”,回答2題。6.地球上的流星絕大部分都在大氣中燃燒掉了,其產生的地理意義是 A.使地球表面的溫度升高B.使地球表面晝夜溫差不至于過大C.減少小天體對地球表面的撞擊D.避免了地球上的生物遭受過多紫外線的傷害7.圖示流星體屬于 A.繞地球公轉的天體 B.繞太陽公轉的天體C.繞行星公轉的天體D.繞恒星公轉的天體**中學月相觀測記錄表樣本序號 公歷日期 農歷日期 月相繪制 觀察時間 天空方位 地平高度 亮面凸向 圖片拍攝 備注填表說明:①以認識月相為基礎;②天空方位:月亮在天空的方向,利用指南針確定。③地平高度:你可以伸展手臂、緊握拳頭的方法來估測月亮的地平高度,高出地平線一拳為10°,兩拳為20°,以此類推。④月相繪制:先畫圓,然后用涂色的形式記錄,將看到的月相留白。⑤觀測朝向:面南而立⑥觀測時間表月相 理論觀測時間 觀測月相的時間范圍新月(朔月) 無 18:00時起可逐漸向后推遲觀測,建議在18:00后立即觀測上弦月(峨眉月) 18:00—24:00上弦月(凸月) 18:00—24:00 18:00時起即可隨時觀測,可將觀測時間安排在完成作業后滿月(望月) 18:00—6:00滿月(望月) 18:00—6:00 晚上觀測時間較晚(23:00左右),不利于休息,故推薦早起觀測,即6:00之前觀測下弦月(凸月) 0:00—6:00下弦月(峨眉月) 0:00—6:00 晚上不能觀測到月相,建議在早晨6:00之前完成新月(朔月) 無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1.1 地球的宇宙環境(第二課時)【課程標準】運用資料,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教材分析】本節課是2019湘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一》第一章第一節《地球的宇宙環境》,是自然地理學的基礎和開篇。從“地球”視角了解“其所處的宇宙環境”,有兩個要點:一是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二是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通過宇宙,天體,天體系統概念的學習和圖片的展示,了解地球的恒星際環境和行星際環境,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理解地球是宇宙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為地球“圈層結構”和“演化過程”的學習做鋪墊,從靜到動,構成對地球自然狀態的整體認識。【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太陽系示意圖,對比太陽系八大行星基本數據,分析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2.根據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綜合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提升綜合思維。3.通過對地球上生命存在條件的探究,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地協調觀。【重難點】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學習方法】讀圖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歸納總結法、動手實踐法【教學過程】【情境導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到目前為止已經成功的發現了四個比較適合現在人類居住的行星,也就是普勒—62e、開普勒—62f、開普勒—69c和據說與地球相似99%的星球開普勒-452b,不過比較遺憾的是這些星球距離地球都過于遙遠,大約需要1200光年距離。2020年5月13日,據中科院天文臺內部消息稱,他們利用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深度搜索技術,在“天眼”射電望遠鏡的海量數據中,發現了一組“新射電暴”,這組新設電報來自地外85億光年。對此,有不少科學家猜測,這或將幫助人類找到地外文明。那么,真的存在地外文明嗎?有生命存在的條件是什么呢?(播放視頻:地外文明新發現)【探究活動一】認識地球的普通性思考1:讀圖“1-6 太陽系示意圖”,記憶太陽系八大行星排列順序(注意小行星帶的位置),說明其兩種分類體系。思考2:根據圖表信息,描述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其質量、體積有何特點?距日不遠不近,個頭不大不小??偨Y:從位置,形狀,質量,體積,密度等結構特征分析,地球與其他行星相比,是一顆普通行星。思考3:分析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三個共同特征。(閱讀教材第12頁,分析表格數據)思考4:觀看視頻,直觀感受八大行星運動特征,并思考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怎樣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安全的宇宙環境。【探究活動二】特殊行星——地球思考1:地球是不是自誕生以來就有生命現象?說出地球上具備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有哪些?(1)不是,地球經過十幾億年的演化,有了水和空氣之后,才出現最原始的生物。(教材32頁)(2)存在生命的基本條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處的大氣厚度和大氣成分,適宜的太陽光照和溫度范圍。思考2:這些條件被科學家稱為“金鎖鏈條件”,試從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及其體積、質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備這些有利條件的原因。補充:萬有引力公式思考3:2020年7月23號,我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升空,火星一直是各國重點探測對象。與地球對比,分析火星可能存在生命的原因。推測其沒有生命存在的原因。(1)可能有生命的原因:距日距離、公轉周期、自轉周期等方面與地球具有相似性(2)沒有生命的原因:火星表面沒有穩定的液態水,原因是質量、體積小,引力小,大氣稀薄,溫差大;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95.3%)組成,不適合呼吸等。材料:《流浪地球》講述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另外一個棲息之地。期間,為了阻止地球墜入木星,全球展開營救。思考4:假如太陽進入晚年期,地球上將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地球“流浪”過程中會墜入木星,說明地球有生命存在的外部條件需滿足哪些?【動手制作】橡皮泥制作太陽系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模型。(圖片來自網絡)【板書設計】【感悟提升】地球是人類在宇宙中唯一的家園,隨著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深入,航天活動日益頻繁,留在太空中的垃圾越來越多;地球的宇宙環境亟待保護,這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課后思考】地外文明有沒有一種可能是與人類不同的生命體,其存在條件不同與地球生命存在的條件?如果有可能,人類又將如何探索地外文明?【達標檢測】1.將下列事物的代號,根據其內在因果聯系,填入下面的方框中。A.地球處在比較穩定的宇宙環境之中 B.日地距離適中C.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D.地球表面溫度的日變化和季節變化幅度不太大E.適宜的溫度 F.地球處于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中G.體積和質量適中 H.自轉和公轉的周期適中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2018 年 7 月,意大利宇航局在火星南極附近發現一個液態水湖。2018 年 11 月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洞察”號探測器安全穿越火星大氣層(大氣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其次是氮、氬),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圖甲為太陽系示意圖,圖乙為“洞察”號探測器圖材料二 下表為八大行星物理性質比較。備注:軌道傾角是指其他行星公轉軌道面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夾角。偏心率是橢圓焦點到中心距離與橢圓半長軸之比,比值越小,橢圓越接近正圓。(1) 圖甲所示天體系統的中心天體是________,代表火星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表地球的是________ (填字母)。(2)據材料,說明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運動特征。(3)有科學家推斷火星可能存在生命。你是否贊同,并請給出理由。【答案】(1)太陽 D C(2)公轉方向都自西向東,說明具有同向性;軌道傾角都比較小,說明具有共面性;偏心率都比較小,說明具有近圓性。(3)觀點:反對 理由:缺少適合生命呼吸的大氣;表面平均溫度較低/觀點:贊同 理由:發現液態的水;自轉周期、公轉周期等與地球相近。AFEBGCDH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 地球宇宙環境(第1課時) (教案)——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doc 1.1 地球的宇宙環境(第2課時) (教案)——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