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教學設計【2022課標要求】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和“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教學目標】1.通過比較春秋、戰國形勢圖,知道三家分晉、戰國七雄的位置、著名戰役的基本史實,理解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辯證地認識戰國時期的諸侯兼并戰爭。2.通過學習商鞅變法,知道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懂得“改革推動社會進步”的道理。理解改革要順應時代潮流、要講究策略,了解改革的艱巨性與復雜性。3.了解都江堰工程,認識和感受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知道人類應該如何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商鞅變法和都江堰。教學難點:理解戰國時期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逐漸完成了社會轉型,并確立了新的制度。【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師:同學們,我們在上一節課學習了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段,東周的前期稱為春秋,東周的后期稱為戰國,且知道戰國名稱源自一本叫做《戰國策》的書。我們這節課的題目叫做《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社會變化”是本課的主要線索,那么社會變化包含哪些方面,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二、新課講授(一)戰國七雄師:有一個版本的朝代歌中這樣寫: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唐朝詩人胡曾的《詠史詩·流沙》: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這里面都有一個什么字?生:亂。師:那么戰國時期究竟亂到什么樣的局面呢?師: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讓學生結合教材文字對比思考。諸侯國形勢發生了什么變化?“七雄”分別在哪個方位,如何記住它們?通過對比地圖,你還發現了什么問題?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引導并總結:吳、越、宋、魯、衛等國家被吞并,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原。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大國吞并小國,強國兼并弱國,諸侯國的數量變少了,剩下的諸侯國的領土面積更大了,實力更強;諸侯國之間相互攻占,諸侯國內部也有爭權斗爭。師:戰國時期的戰爭有什么特點呢?與春秋時期有何區別。戰爭的性質:春秋時期的戰爭,主要需求是領土擴張,掠奪稱霸,是奴隸主大國爭霸戰爭。戰國時期的戰爭,則升級為封國間的相互兼并戰爭,以滅亡對方為目的,并最終導致一個統一國家形成。戰爭的形式:春秋時期周王室地位下降,分封制開始瓦解,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戰國時期則強大的諸侯不再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各自為政,擴充軍隊,力圖拓展疆域。戰爭的特點:戰國時期戰爭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戰國長平之戰:《東周列國志》: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東周列國志》: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戰國三次經典戰役:戰役 交戰雙方 軍事策略 結果桂陵之戰 齊魏 圍魏救趙 齊勝魏敗馬陵之戰 齊魏 減灶計 魏削弱,齊強大長平之戰 趙秦 離間計 秦國大勝,加速統一進程師總結:人們厭惡戰爭,渴望和平,渴望有一個強大的國家結束戰亂、一統天下。在亂糟糟的世態下,涌動著渴望統一的暗流。(二)商鞅變法師:春秋時期,由于牛耕和鐵制農具的應用和普及,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大量的荒地被開墾后,隱瞞在私人手中,成為私有財產;同時貴族之間通過轉讓、互相劫奪、賞賜等途徑轉化的私有土地急劇增加。按井田征收田賦的制度,私田不向國家納稅。因此,國家財政收入占全部農業產量的比重不斷下降。《左傳》中記載:“初稅畝,非禮也,谷出不過藉,以豐財也。” 初稅畝,是中國古代春秋時期,魯國在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的按畝征稅的田賦制度,它是承認土地私有合法化的開始。占有土地的人逐漸轉變為地主,出現了新興地主階級。問題:新興地主階級有何需求?師:為了在混亂的時勢下稱雄爭霸,各諸侯國紛紛實行變法,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謀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在各國的變法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成效最大。閱讀教材,完成導學案。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三方面所產生的具體影響,以及商鞅變法對秦國產生的巨大作用。(1)“確立縣制”對后世影響最大,秦始皇實施的郡縣制就深受其影響;(2)“廢除井田制”最能體現變法性質,逐步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3)“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獎勵軍功”對舊貴族打擊最大。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材料研讀】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戰國策·秦策一》材料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乃下令。——《資治通鑒》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樣推行改革的?依法治國,取信于民,注重法令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注重公平無私,賞罰分明。【課堂討論】改革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商鞅變法從一開始就遭到了舊貴族的阻撓,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誣陷,落得兵敗被車裂的悲慘下場。討論“商鞅的死說明了什么?”認識:改革要除舊布新,就會觸及舊貴族和特權者的既得利益;在改革的道路上荊棘叢生,障礙重重。改革家不僅需要遠見卓識,而且需要無私無畏。(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師:播放都江堰視頻。師:引導學生完成導學案上的都江堰示意圖。都江堰時間人物地點構成功能影響【材料研讀】材料一 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都江堰建成后,“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材料二 一個兩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沒有成為西風殘照下的廢墟,沒有成為考古學家們的難題,而是直到今天還一直執掌著億萬人的生計,這樣的奇事你相信嗎?仍然無法相信,但它真的出現了。它就是都江堰。這是一個不大的工程,但我敢說,把它放在全人類文明奇跡的第一線,也毫無愧色。——余秋雨《文化苦旅·都江堰》材料中,都江堰工程如何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總結:都江堰具有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 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三、課堂總結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歷史的車輪碾入戰國時期,社會發生了很多變化,這一切的源頭就是鐵器、農耕導致的生產力大發展,原來的社會關系不適合了,原來的一套社會制度完全崩塌了,所以要變。應變措施主要代表就是商鞅變法和都江堰,商鞅變法使得秦國逐漸崛起,都江堰工程造就了“天府之國”,它們都在推動秦國崛起并完成統一大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