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人教中圖版普通高中教科書第一節 信息系統中的計算機與移動終端3.1.1 計算機、移動終端與信息系統3.1.2 計算機與移動終端學習目標理解計算機、移動終端在信息系統中的作用。了解計算機和移動終端的硬件體系結構。知道計算機和移動終端的基本工作原理。芊芊拍了許多照片,但如何共享這些照片卻讓她犯了難。李明建議她把照片傳到“云盤”中,并加密共享。其他同學可以用臺式計算機、平板計算機等設備訪問這個“云盤”,輸入共享密碼后就可以自行下載和查看了。體驗探究思考:在以上情境中,照片共享是如何做到的?大家都用了哪些硬件設備?什么是移動終端?借助信息系統,可以便捷地在不同的人、不同設備之間共享信息。計算機、移動終端與信息系統訪問信息系統時,只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和標準,即便用不同的設備,也可以在信息系統中獲得相同的信息,如通過不同設備查看共享的照片。分析瀏覽新聞網站時,新聞在信息系統中的傳送過程,思考總結計算機、智能手機等設備在信息系統中的作用。體驗探究訪問者用計算機或移動終端發出訪問網頁的請求后,服務器快速在自身,或者在其他信息系統中獲取所需的圖文資源,然后把這些信息反饋給訪問者。計算機、移動終端與信息系統計算機、移動終端與信息系統計算機、移動終端在信息系統中的作用1、訪問者用計算機和移動終端發出訪問。2、具有強大運算能力或海量運算資源的計算機來充當服務器。是信息系統的“核心”。3、信息系統通過個人計算機、智能手機等于東終端提供應用界面。人類最初用手指計算,因為人有兩只手,十個手指頭。用手指頭計算固然方便,但不能存儲計算結果。于是人們用結繩記事來延長記憶能力。到了春秋時到就出現了算籌。算籌是我國古代最早用來計數和計算的工具,一般是由十幾厘米長的竹簽制成,用它擺成不同的形式來表示不同的數。計算機與移動終端到了唐朝已經有了至今仍在使用的計算工具——算盤。珠算是我國人民獨特的創造。歐洲直到17世紀才出現計算尺和機械式計算機。電子計算機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計算機與移動終端數手指、擺石頭、打草結算盤手搖式計算機計數工具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埃尼阿克)(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它采用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基本元件,由18000多個電子管,1500多個繼電器,10000多只電容器和7000多只電阻構成,占地170平方米,重量30噸,每小時耗電30萬千瓦,是一個龐然大物,每秒能進行5000次加法運算。 當時僅僅用于軍事和科研工作,解決數學計算問題。1955年10月切斷電源,服役9年多。計算機體系結構計算機與移動終端計算機應采用二進制、具備可編程能力,核心為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1946電子管計算機計算機與移動終端1957晶體管計算機1964集成電路計算機1972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電子管(第一代計算機1946-1958)采用電子管作為邏輯元件,用陰極射線管或汞延遲線作主存儲器,外存主要使用紙帶、卡片等,程序設計主要使用機器指令或符號指令,應用領域主要是科學計算。當時的運算速度為5千——3萬次每秒。特點:體積大,笨重,運算速度慢。電子管計算機的發展埃尼阿克晶體管(第二代計算機1959-1964)采用晶體管代替了電子管,主存儲器均采用磁芯存儲器,磁鼓和磁盤開始用作主要的外存儲器,程序設計使用了更接近于人類自然語言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計算機的應用領域也從科學計算擴展到了事務處理、工程設計等多個方面。特點:體積小、壽命長、功耗小,運算速度快、可靠性高。晶體管計算機的發展第二代計算機集成電路(第三代計算機1965-1970)采用中小規模的集成電路塊代替了晶體管等分立元件,半導體存儲器逐步取代了磁芯存儲器的主存儲器地位,磁盤成了不可缺少的輔助存儲器,計算機也進入了產品標準化、模塊化、系列化的發展時期,計算機的管理、使用方式也由手工操作完全改變為自動管理,使計算機的使用效率顯著提高。特點:運算速度更快、體積更小、價格更低、功能更強、性能更可靠。集成電路計算機的發展第三代計算機大規模集成電路(第四代計算機1971-至今)采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主存儲器均采用半導體存儲器,主要的外存儲器是磁帶、磁盤、光盤,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誕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讓計算機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特點:運算速度更快、存儲容量更大、體積更小、功能更強、造價更低、可靠性更強。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的發展第四代計算機現代計算機依據程序存儲原理進行工作,即“解決問題所需的程序和數據都保存在存儲器中,執行時按順序執行指令”。基于這個原理工作的計算機解決不同問題時,不再需要人工進行煩瑣的接線工作。計算機與移動終端程序存儲原理課堂小結理解計算機、移動終端在信息系統中的作用。了解計算機和移動終端的硬件體系結構。知道計算機和移動終端的基本工作原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