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素養目標】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教學設計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素養目標】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教學設計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簡介

第六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一、課標分析
(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城的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本課共三個子目,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國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時期,也是政治、經濟、文化大變革時期,上承秦漢帝國、下啟隋唐帝國,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基礎。政治上,國家由長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統,各民族政權的制度創新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礎;經濟上,由于江南的開發,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文化上,科技持續領先世界,南北文化差異明顯但走向交融,儒、釋、道三教共同發展,玄學產生,文學承上啟下,豐富多彩。
本單元是歷史的延續,與上一單元有需密的邏輯聯系。第二單元講述的這個時期,起始于東漢末年由于階級矛盾激化,導致軍閥混戰,形成三國兩晉政權更迭局面。第一,這期間除了西晉短暫的統一的一面,其余多數時間都是由來自西、北的少數民族長時期的政權分立,從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對峙,國家呈現分裂狀態,第二,主導局勢,形成比較長期的政權對峙,正好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時期。少數民族政權學習漢族的政治典章制度。北方人民為了躲避戰亂流亡南方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南方,促進了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三,這種分裂的狀態未能繼續,繼起的隋朝統一了全國,唐朝繼承了統一全國的功業,形成了“貞觀之治”那樣的開明政治。唐朝國力盛,制度創新,疆域拓展,經濟繁榮,思想活躍,科技發展,文學藝術達到高峰,民族往來頻繁,對外交往密切。這些深屋的歷史關聯量更引導學生認識的。
(3)學情分析:作為新高一的學生,高中知識與初中所學的有所脫節,不易理解相關史實。尤其是本課的政權更迭較難識記和理解,學生初中僅對三國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之上很難構建完整的通史體系。且開放式的歷史教學,要求學生花費一定的時間、精力搜集材料,做必要的課前準備;課中要求學生大膽發言,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但由于傳統教育的慣性,目前學生的配合尚顯不足,需要花費大量的日間和精力磨合。
學情應該結合學生的現有水平進行分析,學生缺乏什么知識,結合部編版教材進行歸納總結已知和未知,教法的選擇要結合班風、學風。
二、教學目標(一節課重點抓住一兩個核心素養體現即可,)
1.唯物史觀:通過閱讀史書典籍和文物插圖,了解歷史史料對于歷史研究的重要性;
2.時空觀念:通過地圖和教材內容,在概括三國與兩晉、東晉與南朝、十六國與北朝等時期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實的基礎上,能夠運用示意圖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情況,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政權更迭頻繁的時代特征;
3.史料實證:通過探究東晉士族地位的變化以及經濟重心南移促進民族融合,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和方法;能夠運用有關史料,分析當時民族矛盾尖銳、民族沖突嚴重的特點;在概括南方的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實的基礎上,說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
4.歷史解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來分析民族融合以及壯大為統一全國準備了條件,在探究中樹立正確的歷史解釋思維能力;能夠運用有關史料,從當時的情境和歷史的角度論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重要影響;
5.家國情懷:通過本課學習,北方少數民族向內遷移并且逐步融入華夏民族;探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從十六國到北朝,北方政權在民族交融的基礎上逐漸壯大,為統一全國準備了條件。
三、重難點
重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影響
難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促進民族交融的途徑
4、教學方法(教學方法過于簡約)
本課主要學習的是政權更迭和民族融合,課程講授時采用自學啟導教學法。這種方法綜合了自主教學法、啟發式教學及講授法的優點,充分發揮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具體的就是通過設置一些列問題,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去感受、思考、體驗,從而達到學習知識、培養能力、豐富情感的目的。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注重利用史料、圖片、圖表等資料,創設問題,激發學習興趣。講解時運用史料分析、看圖論史等方法,幫助學生更形象更準確地理解歷史概念的含義,以避免單純地用概念來解釋概念。
五、授課類型:新授課
六:教學過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活動較少,死板。建議看優秀教學設計進行模仿。)
(1)新課導入
圖片展示:
教師講述:上圖所展示的是在B站很火的唐國強老師扮演的諸葛亮,具體位諸葛亮與劉備在諸葛亮的茅廬中商議天下局勢。我們曾學習過的隆中對“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杜甫《蜀相》中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稱贊的也正是諸葛亮,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那個烽火不休的年代。
(二)講授新課
一、三國與西晉
教師提問:何茲全先生的《三國史》,開頭有這樣一句話:東漢統--帝國的垮臺和分裂局面的出現,應從黃巾暴動說起。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的豪
強紛紛組織武裝,修筑塢壁占據底地盤,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東漢末年相繼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中平六年(189年) ,董卓受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所召,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占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并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相信大家都聽過林俊杰的“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同學們都知道哪些三國時期的戰爭呢?
預設學生行為: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學生行為的生成過于簡約
展示圖片:
教師講解:
同學們所說的皆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案例。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后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小組合作探究:三國鼎立的形成
教師提問:東漢末年的社會狀況如何
預設學生行為:農民起義,軍閥割據
教師提問:這些對當時社會造成什么影響
展示材料:
材料一:經“光武中興”到105年,全國人口達5300萬,可東漢末年,只剩下760萬。.
材料二:鎧甲生蟣(ji) 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預設學生行為:經濟凋敝,人口減少,百姓生活困苦。
小組合作探究:在三國鼎立的對峙中,曹操為什么實力最為強大
展示材料:材料一:曹操多謀善斷,很有眼光。在人們都為漢朝的命運擔憂時,曹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陽,迎獻帝到許,用皇帝的名義向其他軍閥發號施令。
材料二:三次發布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們輔佐曹操成就大業。材料三:曹操在北方實行屯田招募農民墾荒,組織兵士耕田,既保證了軍糧又贏得了民心,實力不斷增強。
教師提問:從材料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預設學生行為:1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優勢招攬人才,2重用人才3實行屯田,重視農業。
展示表格:
時間 國號 建立者 都城
預設學生行為:
教師講述:初平元年(190年),袁紹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又先后奪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官渡之戰后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劉備在隆中對以后,先后依附劉表,打敗劉璋,大業初成;孫策是一直占據江東。成為最重要的三股力量。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立國號為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三大軍事集團漸成鼎足之勢。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東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劉備、孫權也相繼稱帝。劉備仍用漢的國號,定都成都,史稱蜀漢,簡稱蜀。孫權定國號吳,定都建業”。魏國國力較強,在三國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風。蜀、吳兩國則加強了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
展示圖片:
教師講解:“分分合合是三國”東漢滅亡后出現三國鼎立局面,隨后是西晉的短暫統一。請同學們閱讀書本歸納西晉的建立以及統一。
預設學生行為:1、建立: 266年,司馬炎(司馬懿的孫子)建立西晉,定都洛陽。
2、統一: 280年,西晉滅吳,實現了統一。
教師講解:三國末期曹魏的大將軍、太尉、太傅司馬懿與二子司馬師、司馬昭都是權傾一時的權臣。司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新政權,建國號為晉,定都于洛陽,西晉代魏后,期間發生西陵之戰,公元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但滅吳后,西晉舉國沉浸在奢侈腐敗的氣象之中,晉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經過長期發展,早就形成龐大的權貴集團。因此自西晉建立,政風十分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
材料展示:針對西晉“唯錢是圖”的現狀,時人魯褒作《錢神論》諷刺道:“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強……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而入紫闥。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是故忿爭辯訟非錢不勝,孤弱幽滯非錢不撥,怨仇嫌恨非錢不解...”
教師提問: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 這導致了什么后果
預設學生行為:西晉統治者腐敗奢侈,貪圖享樂,社會上唯錢是圖的風氣盛行,這樣的社會風氣必然導致統治者無心 政治,社會就會道德缺失,最終國家淪喪。
教師講解:衰落(轉折點) :晉惠帝時發生八王之亂,晉武帝死后,繼承者惠帝天生弱智,一批宗王展開對中央權力的爭奪,由宮廷政變演化為內戰。
圖片展示:
名詞解釋:“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后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教師補充:八王之亂產生原因:①西晉實行分封制。②晉惠帝昏庸無能。
(2) 影響:①西晉迅速走向衰落。②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徒高潮。[在中原人口不斷南遷 (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同時,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不斷內遷(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師講解: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晉武帝去世,晉惠帝繼位,外戚楊駿輔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愈演愈烈,終于爆發了“八王之亂”。永寧元年(公元301年),趙王司馬倫自立為帝,改元建始,晉惠帝退位。同年三月,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颙、成都王司馬穎三王聯合常山王司馬乂(后封長沙王)伐趙王司馬倫。五月去除趙王司馬倫及其黨羽,晉惠帝復位,齊王司馬冏專政。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成都王司馬穎及河間王司馬颙派軍討伐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于京城洛陽響應。最后齊王司馬冏及其黨羽被除,長沙王司馬乂掌政,成都王司馬穎于鄴遙控。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成都王司馬穎為了去除駐守京城的長沙王司馬乂,聯合河間王司馬颙率軍攻擊洛陽,但被長沙王屢屢擊敗。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初洛陽城缺糧,東海王司馬越勾結禁軍擒長沙王,開城投降。長沙王被河間王將領張方用火烤死,成都王穎迫惠帝立其為皇太弟,河間王颙為太宰,東海王越為尚書令。成都王勝利后,班師返鄴,政治中心北移。而后東海王越集結各方兵力,挾惠帝討伐成都王穎。最后失敗,惠帝被俘,東海王逃至其封國東海(今山東郯城北),河間王將領張方占領洛陽。但不久東海王的親弟并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及幽州刺史王浚聯合異族烏丸、羯朱等勢力擊敗成都王。成都王挾晉惠帝逃至洛陽,投靠擁有關中及洛陽的河間王,最后成都王被廢,河間王改立司馬熾為皇太弟。永興二年(公元305年)東海王司馬越在山東再次起兵,西向進攻關中。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東海王司馬越攻入洛陽。河間王司馬颙和成都王司馬穎敗走,最后相繼被殺。東海王司馬越迎晉惠帝還洛陽,隨后晉惠帝被毒死,豫章王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由東海王司馬越專政。八王之亂至此結束。八王之亂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統治集團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發。
展示圖片:
教師講解:東漢以來,分布在西、北邊疆的少數民族已陸續向內地遷徙。光武帝劉秀打破西漢邊民嚴禁內遷的鐵律后,邊民逐漸內遷,而大量游牧民族因此以各種方式被遷入充實邊郡。
魏晉時期,漢族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各少數民族的控制和補充內地勞動人手的不足,經常招引和強制他們入居內地。各少數族人民內遷后,在漢族的長期影響下,逐步地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的農業生活過渡。魏晉時,西、北各少數族人民向內地遷徙的活動,更加頻繁,而且種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鮮卑五族,史稱為“五胡”。當時,在內地不少地方,少數民族人數相當多,如西晉時,關中戶口百萬,其中少數民族占了一半左右。
上圖我們可以知道西晉對于內遷的少數民族進行安撫。但是這樣的方式也給西晉帶來了所謂無窮后患。各族內遷以后,與漢人雜處,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魏晉統治者強迫各族人民納租調,服力役,“服事供職,同于編戶”。西晉占田制明確規定了他們的租調負擔。漢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數民族人為奴婢、佃客。殘酷的民族壓迫,使各少數民族對西晉統治者“怨恨之氣,毒于骨髓”,因而反抗不斷地發生。
預設學生行為:內遷少數民族卷人八王之亂,并且逐漸主導了局勢。
展示材料:西晉滅亡時的年號為“永嘉”。匈奴人劉曜攻破洛陽時,殺死貴族、官僚、庶民三萬人,洛陽變成一片瓦礫。羯人石勒在東郡擊敗晉軍,殺王公以下十余萬人。
----《中華文明史》
名詞解釋: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游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以上五胡是西晉末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教師講解:到了西晉末年的少數民族勢力可以分為三股:匈奴是滅亡西晉的策動者,有統治中原的野心。羌、羯、氐屬于第二股。羯族原是匈奴控制的西域民族,隨匈奴人來到中原后由于生活貧困,很多羯人淪為漢族地主的隸農。羌人三度叛亂,叛亂后的羌人又屠殺漢人,接著是官軍的大肆鎮壓。而氐人多是“八王之亂”中與漢人一起逃亡的流民。第三股是鮮卑人,他們由于種種原因多在西晉末年對戰爭持觀望態度。尤其耐人尋味的是后來稱雄北方的慕容氏、拓跋氏都是支持西晉政府的,其首領相繼被封為大都督和代公,是西晉的盟友。
對西晉首先發難的是氐族--李特流民起義和羯、羌的小規模反抗,然后是匈奴貴族劉淵的起兵。八王之亂中,并州刺史司馬騰與將軍王浚聯合鮮卑貴族進攻司馬穎駐守的鄴城,司馬穎不敵,劉淵獻計說要回匈奴召集騎兵抗衡鮮卑人,司馬潁同意。劉淵得以回到匈奴。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劉淵返回匈奴控制下的左國城,與匈奴權貴密謀起兵。劉淵的從祖父劉宣發表了起兵宣言,實際是要奪取中原。當時,并州境內的漢人大多因戰禍而遷徙南下,胡漢勢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而并州的官吏們還在熱心內爭。于是,劉淵稱漢王,置百官,打敗司馬騰,招降山東起義的王彌等人,形成了反晉浪潮。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劉淵稱帝,都平陽。他分別于永嘉三年(公元309年)秋冬遣其子大將軍劉聰率石勒、劉曜等進攻洛陽,西晉軍隊頑強抵抗,匈奴敗退。后劉淵死,劉聰殺兄自立,又于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冬三攻洛陽。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西晉專政的太傅東海王司馬越病死,匈奴大軍第三次圍攻洛陽,而南方諸州的牧丞或擁兵觀望或象征性的出兵“勤王”。王敦天天召集士族飲酒作樂;王澄帶兵從荊州出發,以極慢地速度到了南陽,一聽荊州刺史山簡的軍隊戰敗,就跑回去了。而王衍等人率十幾萬大軍公開逃跑。結果他們被石勒在苦縣全殲。七月,洛陽失守,晉懷帝被俘,接著漢國大將石勒閃擊荀唏,青兗淪陷。
建興元年(公元313年),晉懷帝在平陽遇害,在長安的晉愍帝下令司馬睿、劉琨等的共七十萬大軍分三路合擊平陽。結果身為此戰主力的司馬睿在士族的鼓動下竟抗命不遵。
建興四年(公元316年)長安失守,西晉滅亡。而匈奴控制了幾乎整個中原,長達一百多年的大動亂開始。
展示圖片:
圖表展示:
教師講解:西晉王朝經過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元氣大傷。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
展示材料:自永嘉截至劉宋之季,南渡人口(編戶齊民)約有九十萬,占當時政府編戶齊民五百四十萬的六分之一。……換言之,亦即晉永嘉以來,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遷徙至南方。
——王仲塋《魏晉南北朝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22頁
教師講解:西晉滅亡后,出于避亂,晉朝皇室和北方黃河流域廣大居民進入安定的長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南渡導致了經濟重心南移。
教師講解: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自此,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比較長的分裂時期,起初是東晉十六國的割據,后來演變為南北朝的對峙。
2、東晉與南朝
1.東晉的建立:
圖片展示:
教師過渡: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宗室司馬睿南遷后建立起來的政權。建都洛陽的西晉覆亡后,317年,西晉宗室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
教師提問:自三國、西晉以來,一些聲名顯赫的土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和材料,思考什么是士族?
展示材料:東晉建立之初,高門士族瑯邪(ya)王氏當權。其代表人物王導在朝中擔任宰相,王敦統重兵坐鎮長江中游,內外相應,時稱“王與馬共天下”。司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賀時,甚至請王導與他并排上坐,王導堅決推辭,方才作罷。此后,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繼掌權。這幾家士族都是在戰亂中從北方移居到南方的。(教材歷史縱橫)
預設學生行為:自三國、西晉以來,一些聲名顯赫的土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士族”。
課內探究:士族崛起以及衰落:
展示圖片:
資料補充:[東晉士族門閥政治]魏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國家選拔官吏只家世出身,導致門閥士族壟斷了政府的重要官職。他們又通過大族之間互相聯姻,在統治階級內部構成了一個門閥貴族階層,并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權制度,即“門閥政治”。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經濟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社會生活上,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
教師講解: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來門閥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于是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的作用?
學生行為預設: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提問:東晉士族門閥政治是因何走向衰落的呢
學生行為預設:小組討論
師生探究:衰落原因①士族自身的腐朽,與生俱來的特權導致士族缺乏執掌政權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隋唐科舉制的實行動搖了士族的政治基礎;
③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經濟基礎;
④唐朝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
⑤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機以軍功崛起,進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
2.東晉與南朝的交替:
教師講解: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篡奪皇位,國號宋。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4個王朝,合稱“南朝”。4個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又統稱為“六朝”。
展示圖片:
教師講解:東晉北邊的疆域,大致到淮河為止。東晉、南朝之交,一度將勢力范圍擴展到黃河南岸附近,但隨后在軍事上漸處下風,又退回到淮河一線。到陳朝,只能保有長江以南,上游又丟掉了四川和荊襄,在南北對峙中處于明顯劣勢,覆亡大局已定。
展示圖片:
教師提問:遷移方向為何向南?
展示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城遼闊而人煙稀少:稻米和魚是主要食物,人們還可以從山澤中采集植物果實和貝類為食;放火燒荒,耕種水田;不需要商人販賣貨物,沒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記》對江南地區的描述
材料二江南之國為盛矣...地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產的絲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書》
材料三天下無事, 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
---《晉書 食貨志》關于東晉后期南方情形的記載
教師提問:閱讀上述材料和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想一想江南能夠得到開發的原因有哪些?取得了怎樣的發展?
預設學生行為:1、原因:(1)中國北方戰亂。
(2)北方大量人口南遷充實了南方的勞動力,并帶去先進的技術、工具和經驗。
(3)南方社會環境相對安定,并具有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優勢。
(4)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
(5)一些統治者采取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
教師講解: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和民族壓迫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①為躲避戰亂,大量北方人口遷至江南,為江南地區發展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②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社會秩序安定。這些條件使得江南得以開發。2、影響:(1)魏晉南北朝江南迅速開發,南北經濟差異明顯縮小,趨于平衡,為以后的經濟重心南移創造條件;(2)南方少數民族逐漸與漢族融合。
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商業以長江沿岸最為活躍,番禺”則是主要的外貿港口。
展示圖片:
教師講解: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
圖片展示:
展示材料:《宋書》記載這時期經濟的發展情況說: “江南之為國盛矣,雖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貢賦,內充府實,止于荊、揚二州。自漢氏以來,民戶雕耗,荊楚四戰之地,五達之郊,井邑殘亡,萬不余一也。 自義熙十一年司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載,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扁,蓋東西之極盛也。”
教師講解:元嘉之治指的是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時期(年號元嘉) , 因其政治較為清明,又努力推行繁榮經濟文化的各項政策,從而出現了短期內經濟終于有所恢復,人民生活較為安定的政治局面。424年,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在位三十年期間,勵精圖治,史書稱自義熙十一年( 415年)司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載:「兵車勿動, 民不外勞,役寬政簡,氓庶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
教師過渡: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相交融。
(板書)三、十六國與北朝
展示圖片:
展示材料:
教師過渡:東晉統治南方的時候,北方先后出現了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十六國”。
教師講解:特點:1、其中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2、它們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3、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亂,各族彼此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但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
展示圖片:
教師總結: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隨后大舉進攻東晉,前鋒被擊敗于淝水。
淝水之戰,發生于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于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余萬前秦軍。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東晉:謝安 前秦:苻堅,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后秦和后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并且此后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展示圖片:
自主閱讀:考古工作者在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一個山洞---嘎仙洞的石壁上,發現了北魏皇帝祭祖時鐫刻的祝文,文字與《魏書》相關記載相同,證明嘎仙洞就是《魏書》中提到的鮮卑拓跋部“石室”祖廟。
教師講解:北魏統一-北方: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理所建立,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早期國語鮮卑語,魏太和十七年( 493年)開始將漢語定為國語。439年,統一華北。493年起遷都洛陽,皇帝改元姓。
展示圖片:
師生探究:遷都原因
展示圖表:
自主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
學生行為預設:政治經濟文化
展示圖表:
教師過渡:
教師提問:改革帶來的影響?
學生行為預設: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教師講解:1、積極意義
①北方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發展:農業生產工具得到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產量增多,畜牧業得到發展。手工業生產日益活躍,商業活動也日趨活躍。②.政權封建化加速:遷都洛陽以后,鮮卑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③.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結束了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2、消極作用
①.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內容是歷史社會發展是復雜的和曲折的,學來的主要是漢文化的糟粗,漢人的繁縟腐朽。②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沒有振興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國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認為孝文帝漢化改革,丟掉的是拓跋的長處---- 勇武質樸,削弱了北魏的軍事力量,這是孝文帝終不能強大魏國的重要原因。③.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揚棄的全盤漢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門閥士族制度,這使得尚無文化積淀的鮮卑拓跋貴族迅速腐化,這嚴重消蝕了北魏統治者的銳氣與活力,激化了社會矛盾與沖突,致使北魏統治迅速由盛轉衰,歸于滅亡。
圖片展示:
教師激疑:原北魏遷洛前漆棺上孝子畫像與北魏遷洛以后的石棺上孝子畫像有何不同?
學生行為預設:服飾漢化
教師過渡:這些改革措施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展示圖片:
教師講解:北魏分裂,是指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的事件。北魏孝莊帝殺死權臣爾朱榮之后,北魏大亂,爾朱兆、爾朱世隆殺害孝莊帝,先后擁立元曄、元恭、元修做皇帝。混戰的勝出者是高歡。534年 ,孝武帝元修與高歡關系決裂,逃到關中投奔宇文泰,高歡于是在鄴城擁立元善見為皇帝,是為東魏。元修在年底被宇文泰所殺,宇文泰在長安立元寶炬為皇帝,是為西魏。東魏政權在高歡的控制中, 550年,被高歡的兒子高洋建立北齊而取代;西魏政權在宇文泰的控制中,557年,被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建立北周而取代。
展示圖片:
教師講解:6世紀前期,北魏發生動亂,兩名皇族被軍閥擁戴,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上述5個王朝合稱北朝。北齊、北周東西對峙,北周內政修明,逐漸占據優勢,滅掉北齊。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終于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
教師總結:
教師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西区| 刚察县| 临沂市| 镇江市| 益阳市| 大竹县| 平塘县| 黄梅县| 廊坊市| 许昌县| 达日县| 福泉市| 平阳县| 汝城县| 新龙县| 新竹县| 读书| 湾仔区| 南涧| 富民县| 措勤县| 中卫市| 山西省| 托里县| 昌都县| 黎川县| 玉山县| 乌海市| 改则县| 宁化县| 滦平县| 溆浦县| 隆化县| 南陵县| 凯里市| 绥阳县| 班戈县| 汝州市| 孟州市| 岱山县| 海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