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洋流的分布》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自主學習洋流的概念及性質,通過實驗,探究洋流成因。2、通過小組合作,繪制全球理想大洋環流模式圖,培養動手能力。(重點)3、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提高讀圖和歸納總結能力。(難點)【教材分析】:海洋是水圈的主體,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體,也是大氣最重要的水汽來源,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有著重要意義。本節共討論了三個問題:(1)洋流的分類。洋流是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一定方向做大規模的流動。按照性質可以分為曖流與寒流,按照成因又可以分為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密度流較難理解,可采用學生課下做的實驗視頻展示進行了解,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2)繪制全球理想的洋流分布模式圖。只考慮盛行風這一因素的影響,在學習了氣壓帶風帶的基礎上,繪制“理想的洋流環流模式圖”。(3)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教材介紹了不同緯度不同海區的四大洋流系統,并具體闡述了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的形成,可通過小組合作填寫表格來進行總結,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和合作探究能力。這三項內容綜合體現了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學生在進行洋流及其地理意義已經有了知識鋪墊(大氣的運動、全球的氣壓帶風帶分布、水循環),本節內容又是自然環境中的基本規律和基本過程之一,為接下來認識自然環境的特征打下了基礎。可見,本節內容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節的重點之一。本節教學重點: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本節教學難點:洋流的成因和世界洋流的分布。【課時安排】:共一課時【教法和教學媒體的選擇】:情景教學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1912年4月,泰坦尼克號從英國出發,途經法國,行至美國紐約東部海域時,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兩小時四十分鐘后,巨輪沉沒……設問:41°43‘N是比較溫暖的海區,為什么會在溫暖的海區撞上冰山?冰山從何而來?【過渡】:那我們就帶著這樣的疑惑開始今天的學習——世界洋流的分布二、新課學習明確概念(學生集體回答):1、海水的運動形式:波浪、潮汐、洋流2、洋流:常年,沿一定方向流動的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形式3、洋流分類:按溫度分為寒流與暖流;按成因分為: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過渡】:那什么是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請嘗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你所理解的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學生展示:1) 風海流: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并且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流動,形成的規模很大的洋流。2) 補償流:一處海水流失,相鄰海區的海水便流來補償而形成的洋流。【密度流實驗一】:視頻展示學生課下做的密度流實驗,得出結論:表層海水由密度較小的地方流向密度較大的地方。3)密度流:海水的溫度、鹽度不同,導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勻,引起海水的流動而形成的洋流。【案例】:大西洋與地中海的密度差異引發的密度流,表層海水由密度較小的大西洋流向密度較大的地中海。德軍利用這一原理,實現二戰期間可以使潛艇無動力自由出入地中海。【過渡】:以上洋流都是在單一原因下形成的,其實任意一條洋流都是多種因素作用形成,那都是有哪些因素呢?【洋流成因實驗】:觀察在鼓風機的吹拂下,盆中的紙屑開始運動起來,并且運動方向受盆沿影響而發生分離。得出結論:盛行風是洋流運動的主要動力,而海陸輪廓會影響運動方向,除此之外,還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過渡、活動探究】:我們剛剛學習過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那在全球盛行風的影響下,會形成怎樣的環流呢?請結合先前所學習的知識,完成導學案探究二里面的繪圖,并思考如下五個問題:1、模式圖中形成了幾個大洋環流?每個大洋環流由幾支洋流組成?2、各大洋環流呈什么方向流動?3、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是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4、赤道逆流按成因是哪種洋流?5、為什么中低緯度海區的大洋環流比中高緯度海區的大洋環流規模大?【學生上臺繪圖展示】:氣壓帶、風帶示意圖;理想洋流示意圖。【探究二 . 學生主動回答】:1、 模式圖中形成了幾個大洋環流?每個大洋環流由幾支洋流組成?學生1:四個;四只2、 各大洋環流呈什么方向流動?學生2:中低緯度海區:北順南逆中高緯度海區:北逆南順3、 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是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學生3:風海流4、 赤道逆流按成因是哪種洋流?學生4:補償流5、為什么中低緯度海區的大洋環流比中高緯度海區的大洋環流規模大?學生5:海陸分布的差異(海區面積大小的差異)【過渡】:其實,地球的下墊面性質是非常復雜的,綜合各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如上這幅世界洋流環流模式圖(PPT展示世界洋流模式圖),雖然復雜,但是是有規律可循的,請大家通過小組合作,結合課本第二個標題“世界洋流的分布”完成導學案探究三中的表格填寫。并思考如下四個問題:1、在南北半球,中低緯度的環流方向是否相同?2、南半球是否存在中高緯度環流?3、為什么會在40°S-60°S形成了完整的西風漂流?4、繪制北印度洋的冬、夏季的季風風向,觀察與該地區的洋流方向關系?【小組展示】:學生1:中低緯度環流,以副熱帶高氣壓帶為中心,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大洋東岸為寒流,大洋西岸為暖流。學生2:中高緯度環流,以副極地海區為中心,北半球逆時針,南半球無(取而代之的是西風漂流)。學生3:40°S-60°S,在盛行西風的吹拂下形成了自東向西環繞南極一周的西風漂流。(質疑:為什么北半球沒有完整的西風漂流?——被大陸擋住了)學生4:北印度洋季風環流冬季——吹東北風——逆時針環流夏季——吹西南風——順時針環流三、梳理總結四、隨堂練習五、回歸情景,解決問題美國東部沿海溫暖海區的冰山是誰帶來的?學生:拉布拉多寒流帶從極地地區帶來。思想教育:為什么會出現冰山南移的現象呢?——和全球變暖有關。我們要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否則他將以其他方式報復人類本身。【導引下一節:PPT展示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其實洋流還會影響海洋污染物的擴散,比如在美國墨西哥灣產生的原油泄漏事件,卻因為“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灣暖流的存在”,講墨西哥灣的污染物帶到了歐洲西部沿海,所以奧巴馬才會呼吁“請歐洲做好應急準備!”【板書設計】:洋流及其地理意義一、認識洋流1、概念2、分類:按溫度/成因劃分二、理想洋流的分布規律三、實際世界洋流分布規律總結1、中低緯度2、中高緯度3、40°S-60°S4、北印度洋【課后作業】:其實,洋流還會對氣候和航行以及生物資源帶來各種影響,會有哪些具體影響呢?1、 請同學們做好預習準備;2、 在筆記本上繪制出全球的洋流模式圖。【教學反思】:本堂課整體思路是層層遞進的:先認識洋流;再探究其成因;在此基礎上,結合已學習的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示意圖,通過小組合作繪制出全球“理想洋流模式圖”;疊加上下墊面性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先認識全球的洋流,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歸納出四條洋流分布規律。其實,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發展,獲取知識,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科思路。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積極參與,這一思路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應該層層遞進,引導學生運用地圖,逐步歸納出洋流分布規律,掌握學習方法、學科思路。本節課設計了大量的探究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歸納的能力。但是,由于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所以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片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比如:在課堂上,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分別提問不同學習程度的同學,調動其積極性,使其能夠最大限度的參與到課堂上來。在教學活動中,我采用小組討論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討論洋流的四條分布規律。這不僅得關注學生個體、還應該關注群體的學習參與程度,注重參與面。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始終在學生中穿梭,了解學生的思路、想法,觀察其進度,并且對于有疑難點的地方,能夠推學生一下,給予點播。討論結束后,應該由小組代表展示學習成果,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分享成果的樂趣。但是,對學生回答的評價上沒有做好,評價語言不夠確切。本次課仍需改進的地方是沒有放開手讓學生去繪圖,展示自己的討論成果。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學會識圖與繪圖對學生來說是更高要求的體現。在本次課中,老師的引導起了作用,但是我的講還是太多,下一步,仍需充分相信自己的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與空間留給他們自己去盡情的展示,盡量使老師只是起到點播、帶領總結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