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選自人教版《中國歷史》七上第三單元第14課,在整個單元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秦漢時期最重要的特征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兩漢在強化了統一國家的政權之后,通過絲綢之路對內加強了民族之間的交往,鞏固了邊境政權,對外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打破了新航路開辟前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隔絕狀態,開創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本節課的內容要點為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對西域的管理。課本內容主線清晰,但筆者還是將課文進行了教授順序的重新建構。筆者將本課教學設計分為三大環節,分別為“絲路之‘人’”、“絲路之‘功’”、“絲路重生”,分別對應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管理、絲綢之路的對內對外歷史作用和絲路的煥新和意義。如此重建后板塊會更加清晰明顯,線索也更加明確。 學生情況分析 鑒于本課授課對象是初一的學生,他們剛接觸歷史的學習時間不久,歷史解讀能力和文言文閱讀能力弱,所以本課的文字史料較少,資料多用圖片和視頻形式進行呈現。同時,他們已經學習了近三個單元的歷史內容,歷史學習已入門,漢代的史實有了基本的認識,但對絲綢之路了解不多,較難理解本課中抽象的絲路意義,所以本課教學的過程中提供了生動的情境,并給予一定的學法指導。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對比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了解張騫對絲路的歷史貢獻和西漢對西域的管理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嘉峪關出土的壁畫和復現千年前的商隊交流歷史場景,掌握絲綢之路的歷史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前人先輩不畏艱險的精神;感悟一帶一路對絲路的傳承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張騫兩次通西域;兩漢時期對西域的管理;絲路的歷史作用 教學難點 絲綢之路的作用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地圖 壁畫 文字材料 視頻 (二)教學方法 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絲路之人 絲綢之路是一條 的路。 絲路之功 絲綢之路是一條 的路。 絲路重生 絲綢之路是一條 的路。教學過程·導入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設問】這些圖片都是日常生活中家喻戶曉的食物。我們明顯發現它們原先的名稱中都有“胡”字。“胡”是中國古代北邊或西域民族的代稱。我們今天就學習西域,聊聊聯通中原與西域的絲綢之路的前世今生。 思考這些日常實物的別稱和“胡”的意思 從學生的生活入手,激發學習興趣·絲路之“人”【設問】根據《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指出西域的范圍 生:玉門關、陽關以西 【設問】對比《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和《絲路地形圖》和當時情境,張騫在前往西域的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 生:惡劣而未知的環境、匈奴的威脅等 【活動】出示張騫兩次出示西域的表格,讓學生根據書本填表。 過渡:一條從中原腹地通往遙遠西域的大道,自此被鑿空為通途。這肯定不是張騫一人之功,那絲路何以暢通,使后世無數人往來于呢?鑿空西域后,如何管理呢? 【設問】結合書本內容,小組探討絲路暢通的原因。(提示:可從外交、行政等角度思考) 生:外交方面張騫通西域、班超經營、甘英出使大秦。軍事方面東漢明帝派兵攻打匈奴。行政方面漢武帝大力開辟海上交通,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 【設問】通過這個版塊的學習,你認為絲綢之路是一條怎樣的路呢? 【小結】絲綢之路絕非一人之功,是無數前輩先人血汗鑄就而成。 帶問題讀歷史地圖并記憶 對比地圖,提取信息 帶問題閱讀教材 帶問題閱讀教材,分角度歸納答案 歸納答案 掌握基礎知識 訓練讀圖能力,感受張騫不畏艱險的精神 掌握基礎知識 掌握基礎知識,鍛煉提取歸納能力 培養歸納概括能力·絲路之“功”【設問】觀察以下壁畫,思考絲路通暢后河西地區漢族和少數民族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 生:漢族人民和少數民族都互相引進了一些對方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民族交融明顯。 【活動】有兩支商隊在大宛相遇。從長安來的李益遇到正準備好出發去中原的老朋友馬木別特。一見面,兩人就聊起各自商隊所帶貨物、銷售行情等。 閱讀書本,你能知道他們大致的聊天內容嗎? 生:李益可能會說我帶來了絲綢、 漆器、茶葉等商品,馬木別特可能會說我準備去中原銷售汗血馬、香料、核桃等。因為絲路的暢通,他們的銷售情況應該都很好。 【學法指導】教師:以上是我們設想的場景,那絲路上是否真實有中外的交流呢?我們需要史料去驗證。展示圖片。 【設問】通過該版塊的學習,你認為絲綢之路是一條怎樣的路呢? 生:對內它是一條促進民族友好往來,促進民族交融的路。對外它是一條中外文明的路。 【小結】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解讀文物,歸納信息 假設情境,根據書本知識合理推測 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構建合理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回到歷史現場,激發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培養歸納概括能力·絲路重生通過材料介紹一帶一路。 【設問】觀看視頻,思考絲綢之路是一條怎樣的路。 生:是合作共贏的路。 閱讀文字材料并觀看視頻,思考問題 通過當今一帶一路的介紹,完整絲綢之路從古至今的時間線,培育家國情懷教學反思本課重構教學內容順序,從三大板塊串聯本課教學。雖考慮七年級學生閱讀能力薄弱,但文字史料較少仍是本課教學設計的不足。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過于理想,實際教學中需要根據學情而調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