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課是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第5課。《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本課的要求是: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列舉《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說明《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本課共三個子目,即:“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的簽訂”和“瓜分中國狂潮”,主要講述了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過程及影響。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侵華進入以“資本輸出”和“瓜分”中國為主要特征的新階段,中國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此后,實業救國、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等各種救亡圖存的抗爭活動迅速高漲,中華民族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由此開始。甲午中日戰爭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二、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養成了查找、搜集資料及自主學習的習慣,參與意識強,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較弱,理性的思考、分析、歸納概括能力不足。教師要從感性知識入手,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教材、分析史料,將對戰爭前因后果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層面,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史料、論從史出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如何以史為鑒,引導學生理性看待中日關系也是本課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三、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了解左寶貴、鄧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跡;知道《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三國干涉還遼和“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等基本史實。【過程與方法】以啟發和討論探究為主,運用史料分析問題,從中日兩國的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分析歷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認識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維護國家統一,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四、教學重難點重點: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馬關條約》的內容。難點:《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門戶開放”的實質和影響。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出示《法制晚報》甲午遺證報道組關于“定遠號”的報道:在威海衛保衛戰中被日軍魚雷艇擊中擱淺的“定遠號”在最后沉沒后,于1896年被日本民間打撈出水,其舵輪竟被改裝成咖啡桌。定遠舵輪咖啡桌是甲午戰爭遺證之一。現存于哥拉巴公園。教師設問:兩甲子匆匆而過,但歷史并未走遠,甲午一役,烙在中國人身上傷痕清晰可見、深可見骨,在威海衛戰役中沉沒的“定遠號”于1896年被日本打撈出水,舵輪被改裝成咖啡桌,保存于哥拉巴公園。當年日軍的“戰利品”在日本并不難覓。面對這些“甲午遺證”,你想說些什么呢?(參考答案:這些物品在日本的存在,是中國人恥辱的象征,是日本侵華的有力罪證;它們是時刻敲醒我們的警鐘,是我們必須銘記的歷史……)(過渡)那么今天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時期,去體味民族的血淚和興衰,去感悟“歷史,到底留給了我們什么”。(設計意圖)材料從“甲午遺證”說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預設、自學】1、學生根據以前的學習內容預設本課會學到哪些知識——教學目標(原因、經過、結果、影響)。2、學生帶著教學目標自學教材,并在重要知識點處做標記。(注意圖片與小字部分)3、兩分鐘小組交流自學所得。(設計意圖)完成知識目標,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認識歷史史實的方法。【講授新課】(一)海防角逐——戰起原因1、背景:(教師講述)19世紀初,中國與日本都實行著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兩國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步伐,并都遭到了來自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日美《神奈川條約》,充分的印證了“一個有海卻沒有海權意識的國家是注定要挨打的”這句話。之后兩國政府迅速反應,做出自救運動,分別是中國——洋務運動(學生答),日本——明治維新。(教師設問)(1)、你還記得洋務運動中,學過哪些重要的知識點嗎?我們通過一則競賽小游戲檢查一下同學們的掌握情況。(兩位同學上講臺參加游戲)(2)、洋務運動進行的轟轟烈烈,但結果并不盡如人意,為什么這么說啊?(參考答案: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最終是失敗的。)(過渡)在李鴻章的指導之下,中國在19世紀80年代籌建了一支號稱“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就連當時的日本都表示“為我國所未有”。2.原因:(教師設問)北洋海軍如此強大,日本為什么還要侵略,還敢侵略中國?(出示三則材料,小組合作分析材料、尋找答案)材料一 日本乃萬國之本,要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明治天皇《億兆安撫之宸翰》(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答案)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將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定為其基本國策,而侵略中國則是其實現稱霸世界野心的必然戰略步驟。(參考答案:“大陸政策”是根本原因)材料二 清國雖地域遼闊,然從近年來之陸海軍備看,徒具其表,實則極不完備,不足為懼。——杉村濬:《明治二十七八年在韓苦心錄》(教師引導)當日本在旁虎視眈眈,舉全國之力積極備戰的時候,清政府卻在還在歌舞升平(播放視頻短片)。(參考答案:清政府的消極備戰給了日本可乘之機)(教師講述)日本在通過明治維新不斷積蓄力量的同時,一直在尋找侵略中國的借口和時機。很快,這個機會就來了。材料三 根據今日之形勢,日清沖突已不可避免,而早日開戰對我有利。開戰的口實,除朝鮮自主問題外,別無其他借口。自主問題光明正大,亦可對列國充分顯示我國之義舉。——杉村濬:《明治二十七八年在韓苦心錄》(教師設問)結合教材和上述材料,思考:1894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導火線是什么?(參考答案:朝鮮東學黨起義是直接原因或導火線)(過度)東學黨起義平定后,日本拒不撤兵,反而提出中日兩國共同監督朝鮮內政“改革”的無理要求。此時,日本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戰爭一觸即發。(二)戰場交鋒——戰爭過程(教師講述)盡管意識到了日本的野心,但清政府仍沒有認真備戰的打算,北洋大臣、駐朝中國軍隊的真正指揮官李鴻章在國際間四處作揖,每日奔走于俄、英、德、法、美各國駐華公使之間,將和平的希望完全寄托于諸列強的干涉。但最終李鴻章的希望破滅,戰爭在豐島正式打響。(設問)1、那么戰火是如何燃燒到中國境內的呢?(請一位同學根據自學和“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講解戰爭過程 參考答案:1894年7月,日軍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軍隊,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甲午中日戰爭正式打響;9月,日軍圍攻平壤,清軍將領左寶貴犧牲,葉志超棄城而逃,平壤陷落;與平壤戰役差不多的時間,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壯烈殉國,但是北洋艦隊主力尚存,仍可背水一戰,可李鴻章命令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日軍趁機奪取了黃海制海權,黃海海戰是至關重要的一戰,為日軍將戰火蔓延到中國陸地打下了基礎;之后,日軍占領旅順,在這個地方連續進行了四天大屠殺,犯下令人發指的罪行,正如美國報紙所報道“日本國為蒙文明皮膚具野蠻筋骨之怪獸。”1895年初,日軍進攻威海衛,北洋艦隊陷入絕境,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至此,甲午中日戰爭正式落下帷幕,結果——中國慘敗。)2、縱觀甲午戰爭,讓你最有感觸的一幕是什么?(播放視頻《黃海大海戰》片段;看材料《旅順落難記》)(過度)盡管清軍百病纏身,但戰場上依然涌現出不少錚錚鐵骨的民族英雄(舉例 參考答案:他們中有“誓與艦同沉”的鄧世昌、有“茍喪艦,將自裁”的劉步蟾、有“余絕不棄報國之大,今惟一死以盡臣職”的丁汝昌等)。我們被他們所感動,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令人動容和震撼的精神品質(參考答案:忠勇無畏、身先士卒、不怕犧牲、愛國精神等)。(教師引導學生小結)盡管有無數愛國將領的奮勇殺敵、流血犧牲,但北洋艦隊最終全軍覆沒。甲午中日戰爭以清政府的慘敗而告終。世界上每一次重大海戰幾乎都重新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那么,等待這位72歲老人(李鴻章)的將是什么呢?(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甲午戰爭形勢示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以圖讀史的能力。通過補充史料,引導學生理解黃海大戰在此次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使學生更便于記憶、理解幾次重大戰役。通過讓學生說英雄,增強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三)吾國之殤——戰爭結果、影響及戰敗原因教師講述:隨著北洋艦隊的覆沒,日本進一步逼降清政府。1895年初,李鴻章東渡日本馬關,被迫與日本談判,并最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馬關條約》的簽訂(自主完成)根據自學完成任務單表格(參考答案: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教師設問)為什么說《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我們將兩個條約進行對比,請同學們經過小組討論得出答案。(參考答案:《馬關條約》割讓領土范圍更大,使中國的領土主權再次遭到嚴重破壞;賠款更多,巨額賠款幾乎相當于清政府3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不但進一步破壞了中國財政,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而且迫使清政府向外國大借附加有苛刻條件的外債,使列強進一步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列強侵略勢力從富庶的長江流域深入中國腹地;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使列強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轉變為更為便利的資本輸出,列強工廠嚴重地排擠和摧殘著中國的民族工業,阻礙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教師總結)對比《南京條約》,無論是從賠款、割地還是通商,我們都能夠很清楚的看出《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過渡)《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的同時,也牽動著列強的神經。那么,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參考答案:一方面,《馬關條約》中清政府賠償的兩億軍費有一部分是舉借外債而來;另一方面,日本強占遼東半島侵害到了俄國、法國、德國在此的權益,導致三國聯合起來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2.“瓜分”中國狂潮(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列強給中國借錢,還將遼東半島要回來了,是不是表明它們突然對中國友善、同情起來呢?(參考答案:事實告訴我們,并不是如此,它們只是以此為契機,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以圖讀史)一張漫畫《時局圖》將當時中國四分五裂的狀態描繪的淋漓盡致,吃相難看的列強在圖上都以不同的動物表示,那么,你能指出眾列強在《時局圖》上分別對應的動物是什么嗎?圖片下端的那些搖旗吶喊的怪獸有何寓意?除此以外,你還看到了什么?(參考答案:德國——香腸‘貪得無厭’,沙俄——熊‘橫霸無忌’,法國——蛙‘任意收攬’,英國——犬‘守住不放’,日本——太陽‘自視為太陽’,美國——鷹’飛來分食‘。圖片下端搖旗吶喊的怪獸反映出其他侵略者也在覬覦著中華大地。當時清朝統治者置民族利益于不顧,他們尋歡作樂,搜刮民財,腐朽至極。)(過渡)圖的東南部有一只禿鷹正向中國飛來,它代表美國,是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遲到者”,但它不會吃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的殘羹剩飯,而是另有企圖和陰謀的……為了實現其侵略中國的野心,在各國“勢力范圍”已經劃定的情況下,1899年美國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設問)那么,如何解釋“門戶開放”政策呢?(參考答案: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教師總結)“門戶開放”政策是美國為了避免被其他國家從“勢力范圍”內排擠出去,而提出的一項新的政策,這項政策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其政策得到其他列強的同意,表明列強在實際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國的局面,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了。(設計意圖)《馬關條約》的簽訂與民族危機加劇之間的關系既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與《南京條約》的對比以及相關史料的分析使學生理解《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列強侵華進入新階段,中國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此外,教材在“瓜分中國狂潮”一目的內容設置上,主要是結論性的介紹,學生難以理解其背后的歷史事實,因而適當的引導學生深入的了解“瓜分”狂潮和“門戶開放”政策,從而真正理解甲午戰爭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3.戰敗原因教師講述:戰爭結束后,中國為何會敗給小國日本成為無數志士反思的第一個問題。此后一百多年,國人對甲午戰敗原因的思考從未停止,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出發進行探討,得出了許多的認識和結論。接下來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結合下面幾段史料,共同探究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的原因。(過渡)要弄清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軍事力量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因素。材料一 甲午戰爭前日本擴軍備戰概 (1892:23萬) (1892:41%1890:31.6%1881:16.6%) (1883—1894日本共開支陸海軍軍費2.69億日元) (戰艦:31艘(5.9萬余噸)) (魚雷艇:24艘(1400余噸))海陸軍軍費 陸軍人數 海軍艦艦數 軍費開支占國家預算1883—1894日本共開支陸海軍軍費2.69億日元 1892:23萬 戰艦:31艘 魚雷艇:24艘 1892:41% 1890:31.6% 1881:16.6%(軍費開支占國家預算)(原因1)根據上表可看出日本日本蓄謀已久,軍事力量強大教師引導分析:盡管日本聯合艦隊略占優勢,但當時的中國除北洋艦隊之外,還有南洋、福建和廣東三支近代化的海軍艦隊。而且,日軍遠離國土作戰,在后勤補給等方面有很多的劣勢。因而許多學者認為,若當時清政府舉全國之力堅決抗日的話,中國是極有可能取得勝利的。可見,軍事力量上的差距并非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材料二 日本當時已是一個現代國家,民族主義意識使政府和人民團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中國在戰爭中所面對的是日本民族團結一致的力量。在中國,政體基本上仍處于中世紀式的,政府與人民各行其是。戰爭壓根兒沒有影響到普通民眾,這場戰爭幾乎全是李鴻章的北洋水師與淮軍在作戰。西方觀察家就精辟地將這場戰爭稱為李鴻章一人輿日本一國的戰爭。——徐中約主編:《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原因2)結合上述材料,可看出日本是一個現代化國家,國民有較強的民族意識;而中國實行的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教師講述:正是由于對中日雙方形勢有較為清醒的認識,也為了保存自己控制的北洋艦隊的實力,戰爭中李鴻章總的指導思想是消極避戰、積極求和。當然,這也與當時清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密切相關。材料三 1894年正值慈禧六十大壽,清政府在一年前就開始籌辦盛大慶典,龐大開支除要各級官員捐納外,還提用戶部餉需與邊防經費,甚至挪用海軍軍費。11月7日壽辰恰好是日軍攻陷大連之日,重鎮失守,慈禧太后卻照樣在宮中升殿受賀,大宴群臣,還讓皇帝與大臣陪坐聽戲三日,不問國事。——王曉秋:《從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兩次中日戰爭比較研究》(原因3)根據以上的分析并結合材料三,我們便可看出中國統治集團腐朽不堪,消極避戰。教師引導學生小結: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既有日本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國方面的原因。中國封建制度落后、統治集團腐朽、消極避戰等是戰敗的主要原因。歸根結底,落后的封建制度難以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甲午大敗,成“中國之巨禍”。此后,在反思甲午戰爭慘敗原因的基礎上,先進的知識分子逐漸走上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中華民族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也因此而開始,正如梁啟超所說:“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四)悲歌涅槃——戰后覺醒(教師補充)請觀看視頻片段。(設問)回過頭看看在海戰中消逝,但熱血仍存的英雄們,我想問:他們的強國夢到現今實現了嗎?作為青少年,你又想說些什么呢?(參考答案:實現了,現今的中國經濟實力在發展,文化實力在發揚,軍事實力在騰飛,綜合國力在崛起,國際影響力也在一步步攀升,我們可以說,中國已步入世界強國之列;雖然甲午中日戰爭已成為歷史,離我很遠,但我還是會為英雄們的錚錚鐵骨所震撼,我們不應該遺忘他們,他們是偉大的;勿忘國恥、警鐘長鳴方能振興中華,我輩應繼承先烈遺志,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擔負起民族責任……)(設計意圖)歷史是在不斷的反思中前進的,甲午戰敗后的反思是本課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因而,通過補充史料,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加深對甲午戰敗原因和民族意識覺醒的理解。【課堂小結】歷史是冷面無情的,但他又是豁達睿智的,他在數千年無聲的訴說中一直在告訴我們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一個大國的真正崛起,必然是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的全面崛起,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是實力和精神的全面復興。各位,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有幸生活在日益強大的當代中國,在加強中外友好交流的同時,請銘記歷史,牢記歷史使命,駕新艦,劈波斬浪,護我海疆!【板書設計】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一)戰起原因:1.“大陸政策”2.東學黨起義(二)戰爭過程(三)戰爭結果及影響:1.《馬關條約》的簽訂2.“瓜分”中國狂潮(四)戰敗反思:1.戰敗原因2.民族覺醒【教學反思】本節課主要講述的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史實,重點是對《馬關條約》的解讀,分析它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的重要影響;通過對黃海大戰中以鄧世昌為代表的清軍將士浴血疆場和清朝統治的腐朽無能等視頻的觀看和史料的分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我采用史料教學的方法,體現了“論從史出”。通過多媒體小游戲,激發學生的興趣,寓教于樂;加強了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整個課程都非常重視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歷史責任感的激發。當然,還有需要進一步改進改善、提高的地方。1、學生沒有參與到資料搜集中。可以讓學生自己搜集,提高參與度,補充更多的材料,更好地全方位地理解甲午中日戰爭。在本節課的講解中,還是講得太多,對學生的放手不夠,沒能給學生更多的時間來內化。這些都要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并加以改善,以期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