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長沙職業學校教案授課題目 從三國鼎立到南北朝對峙授課時間 第 8 周 周 三 第 5 節 課次 1課程類別 理論課 實訓課 理實一體課 課時安排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我國古代重要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區別文學描寫和歷史原貌之間的關系;了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等基本史實;了解南北朝對峙的基本史實。 2、情感目標:了解南北朝分裂對峙之時,一些促使國家統一的因素也在發展并逐漸成熟起來,從而清楚地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教學重點 歸納秦漢兩朝滅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異同之處,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教學難點 秦漢建國后的統治措施對比。教學方法 借助豐富生動的歷史故事,展示、演繹秦漢的更迭過程。讓故事激發學生興趣,使知識生動化、形象化,加深學生的認識與理解。難點問題,小組討論、教師講解相結合,重在學生的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大膽表達。能想、敢說,在交流中理解和運用知識。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 內容安排 旁注【復習提問】 【新課講授】 一、故事導入: 導入新課: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兼并激烈,人民流離失所。曹操的《蒿里行》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時期的社會情況:政治上軍閥割據,百姓生活民不聊生。那么,何為軍閥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識 (一)曹操統一北方 1. 袁紹和曹操 軍閥是指擁有軍隊,割據一方的軍人集團。為何會出現軍閥呢?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掌握地方政權的豪強地主開始變成了割據一方的軍閥。農民起義被鎮壓后,這些軍閥之間長期爭奪,出現了軍閥混戰的局面。那么,當時在北方主要有哪幾股勢力,各自情況如何呢? 袁紹出身于世家大族,在軍閥混戰中,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勢力,成為當時最大的軍閥,占有今河北、山西和山東東部,兵多糧足,有十萬兵力。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中,不斷發展自己的力量,占據河南一帶,實力也在不斷增強。 200年,袁紹率十萬大軍進攻曹軍,主力直逼曹軍所在地官渡。曹軍只有三四萬人,雙方交戰互有勝負。后來,曹操采納謀士的意見,襲擊袁軍屯糧處,火燒全部糧草。袁軍軍心動搖,曹軍趁機進攻,大敗袁軍。袁紹帶領數百騎兵逃回河北。 2. 官渡之戰 200年,曹操和袁紹決戰官渡,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袁紹以十萬大軍對戰兩萬人組成的曹操軍隊,但是他剛愎自用,驕傲輕敵,相反曹操能夠采用正確的戰術,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因此曹操在此戰中大獲全勝。這里有一個小故事叫作曹操赤腳迎許攸,袁紹謀士許攸因向袁紹獻偷襲許都之計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不滿,而來投奔曹操,獻計讓曹操偷襲烏巢。曹操大喜,赤足出迎,之后親率精銳步騎五千人,軍隊秘密行軍,換袁軍軍裝連夜從小路偷襲烏巢。曹操軍至烏巢,命四面放火,袁軍大亂,之后袁軍主力喪失殆盡。 (二)赤壁之戰 隨后,曹操開展一系列軍事行動,基本統一北方。那在統一的道路上,他面臨的新敵人是誰呢?劉備,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他手下有關羽、張飛兩員大將,又三顧茅廬邀請了臥龍先生諸葛亮,諸葛亮向其提出,要想在此亂世中有所作為,就需攜手聯合孫權共同抗擊曹操。 孫權,字仲謀,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據說是孫武的后裔。幼年跟隨兄長孫策平定江東,孫策英年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他任賢用能,挽救了江東危局,保住了父兄基業。 208年,曹操與孫權、劉備聯軍對壘于赤壁,孫、劉以少勝多,曹操退回北方。赤壁之戰促成了三國鼎立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220年曹操病故,其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國號魏,定都洛陽,史稱曹魏。第二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國號吳,定都建業,史稱孫吳。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最終形成。 曹操和他的后繼者一直重視屯田,發展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保護農桑。北方出現“家家豐足,倉庫盈溢”的景象。蜀漢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蜀國的絲織業興旺,蜀錦行銷三國。 諸葛亮治理國家時賞罰分明、寬嚴并用。對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保持尊重,教會他們謀生的技術,幫助他們改進生活。以理服人,沒有選擇殘酷的手段來實行統治。 孫吳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了海外貿易。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艦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 三國鼎立的40余年間,為謀求全國統一,三國都在自己統治的范圍內致力于恢復和發展經濟。三國時期,是中國從東漢末年的割據狀態走向局部統一的歷史階段。 (四)西晉的建立 司馬懿出身于世族豪門,他死后,先后由其子司馬師、司馬師之弟司馬昭掌權。司馬氏家族權傾朝野,篡權野心路人皆知,因此留下了之前我們所講的這個俗語。 蜀漢政權在劉備駕崩后,太子劉禪繼位,由托孤大臣諸葛亮輔助朝政,諸葛亮抱定“興復漢室不偏安”的志向,先后五次北伐中原,最終出師未捷,病逝前線,劉禪昏庸,此后蜀漢開始衰落。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漢,劉禪被送至洛陽,封安樂公。蜀漢成為三國中最先被滅的政權。 蜀漢滅亡后,準備稱帝的司馬昭突然病死。其子司馬炎于266年廢魏稱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司馬炎即晉武帝。 (五)西晉的統一 280年,晉武帝派大軍攻滅孫吳,天下一統,三國鼎立局面結束,西晉完成統一,三國盡歸司馬氏。 同學們來看劉禹錫的這首懷古詩《西塞山懷古》。你知道這首詩描述的是什么事件嗎?這首詩的前四句描寫的就是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船“樓船”組成的西晉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完成統一的歷史事件。 (六)西晉的短暫而亡 但是,西晉的統一只是曇花一現。西晉社會的統治階層昏庸腐朽,本性驕淫,奢靡浮夸。司馬炎本人“怠于政術,耽于游宴”,多數貴族大臣也貪戀奢華、胡作非為,我們來看一段材料,“錢之為物,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而入紫闥,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凡今之人,惟錢而已!”還說錢“為世神寶,親之如兄,字曰‘孔方’”。 這則材料說明當時怎么樣的社會風氣呢?唯錢是圖。 除了統治階層生活腐朽,晉武帝為鞏固統治,大封皇族為王,又陸續派遣諸王據守州郡重鎮。這些宗室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勢力日益強大。晉武帝死后,晉惠帝即位,他昏庸無能,朝政腐敗。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十六年,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造成社會動蕩,西晉從此衰落,此時出現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徒高潮——北方民族遷往中原,中原漢族遷往江南。北方民族遷往中原,主要包括匈奴、鮮卑、羯、氐、羌,五族內遷后,西晉向其收重稅,征兵派役,掠賣人口。由于受到西晉統治者的壓迫,民族矛盾開始激化。公元316年, 劉曜率領匈奴軍攻破長安,西晉結束。 我們現在來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西晉的統一只有如此短暫的時間?我們來看以下材料:材料一:“晉武帝后期一改節約簡樸的生活習慣,好大喜功,在朝廷內外掀起一股奢華之風,自上而下遍及群臣。”可以看到,統治集團奢侈腐化。材料二:“諸侯王手握一方軍政大權,對中央造成極大的威脅,八王之亂的爆發使魏晉以來積蓄,掃地無遺。”可以看出,八王之亂耗竭了西晉的國力。材料三:“關中八百萬之余,率其少多,狄戎居半”。可以看到此時有大量的少數民族內遷至中原,后起兵反晉,西晉滅亡。 因此,從西晉短暫而亡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總結出這一條教訓:奢靡之風抬頭,如同衰亡種子破土,政權傾覆與事業敗亡往往由此產生。成由勤儉敗由奢。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知道文景之治的措施,掌握大一統措施的意義。作業布置 完成課后自我測評(第27頁) 從秦朝和漢朝的滅亡中,我們得到什么啟示? 比一比:秦始皇和漢武帝在我國歷史上誰的功勞大?板書設計大一統的鞏固 絲綢之路與對外交流 科技與文化教學反思一、探究新方法,講活歷史課。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現在看來有些知識從時間和空間都會很陌生,因而在教學形式、教學手段上要避免單一、重復,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創設多樣的教學形式,凸現歷史課的魅力。 二、零碎語言應妙用。 課堂主題是教學語言,所以應關注課堂語言的設計和運用,如導入語言要生動,過渡語言要簡潔,提示語言要自然,總結語言要精辟,充分發揮教學語言在課堂中的調控作用。 三、教師要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精講點播,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把素質教育,新課改的理念落到實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