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0 課《中華民國的創建》教學設計一、教學理念以 新課標作為教學目標制定依據,結合歷史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以生為本,在教中學,在學中教,促進教學相長,歷史的核心素養,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滲透與升華。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一)課程標準(通過學習辛亥革命,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 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備注:課程標準上本課沒有獨立成文,教學中,教師整體理解本課與第 9 課共同使用以上標準。(二)教材分析本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的第三課,課文主要由三個子目構成:中華民國的建立、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標志著辛亥革命到達高潮,是這場革命取得的兩大重要成果。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的背景。辛亥革命是 20 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是先進的中國人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一次探索和嘗試,是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環節。關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本單元中,在第 9 課的教材中已具體(10)表述,而本課的教材沒有再次呈現,但本課的教學中,將以此表述為基礎,再次深化學生對它的認識,這是第 9、10 課的共同教學任務。三、教學目標依據課程標準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總體目標: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中華民國創建過程中主要的歷史事件,明確中華民國的建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辛亥革命的兩大成果。學生在情景問題中探究,進一步認識中華民國的共和國的政體性質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共和國臨時憲法的性質,從中認識到辛亥革命結束帝制,創建共和的偉大歷史功績。學生從袁世凱的竊取果實的史實與原因探究中,認識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唯物史觀. 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生將本課的主要歷史事件在時間軸上梳理,通過材料分析, 從時代特征中理解主要歷史事件的動機、關聯與時效,正確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認識歷史復雜性,認識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學生圍繞重要人物孫中山先生在民國創建中的主要活動,認識他“天下為公”的政治追求與思想境界,增強學生愛國情懷。(家國情懷)四、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中華民國的創建教學難點: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性質;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五、教學資源視頻材料:兩個片段,來自紀錄片《孫中山與南京》、《辛亥革命》文獻資料: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陳新代謝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葉曙明《大變局 1911》;《禮記.禮運》;《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 15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地圖:課本 45 頁《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勢示意圖》圖片:廣州中山紀念堂照片、南京中山陵照片、中山市孫中山故居照片、孫中山照片、《清帝退位詔書》圖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圖片、習近平拍于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慶祝大會相片,及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標識等。六、學情分析教學中在落實課本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創設情景,梳理線索,問題引領。對于一些難點與重點問題,盡量利用視頻資源或表格整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八年級的學生,雖然抽象思維增強,具備一定的歷史分析能力,但學生對共和的政治體制及原則等較為陌生,理解有難度, 所以教學中,要由學生身邊已知的,形象的事物來解釋抽象概念,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實現初步認識。八、教學方法(一)教法講述法、談話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二)學法指導通過觀看圖片、閱讀史料學會提取信息、分析材料。九、教學設計思路本課以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的政治追求作為切入點,圍繞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勝利后,創建中華民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歷史事件進行分析與探討,從而認識辛亥革命的重大歷史意義。另一方面,通過革命黨人與袁世凱為代表的各種勢力展開的斗爭,認識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的原因,體會中國民主革命的艱巨性和曲折性,從而認識,資產階級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徹底勝利,資產階段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的事實。十、教學過程(一)導入以廣州中山紀念堂照片、南京中山陵照片、中山市孫中山故居照片中的“天下為公”題詞引入,學生結合“天下為公”在中國典籍中來由,及課本 41 頁“知識拓展”欄目中“創立民國”的解釋,了解共和制民主選舉國家元首與國民平等重要特點,為學生對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性質的認識奠定基礎,同時也突出孫中山先生的政治追求與思想境界。(設計意圖)由學生現實生活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認識共和體制特點及原則;以孫中山這個核心人物導入,突出主題, 創設氛圍(二)講授新課梳理本課主要歷史事件的時間,制成時間軸,增強學生時空觀念, 隨教學內容相應呈現。中華民國的成立背景以“思考武昌起義后的革命形勢”為情景問題,結合材料結進行民國成立的背景探究。材料有三:1、紀錄片《辛亥革命》片段(主題是孫中山由上海乘火車至南京就職)、2、材料二《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勢示意圖》3、材料一(如下所示)。材料一:袁世凱的北洋軍節節推進,11 月 2 日,攻陷漢口,縱火焚市。11 月 21 日,攻入漢陽,黃興率民軍與之激戰。26 日,北洋軍全線總攻,炮火極其猛烈。民軍潰退,人馬相踐,又遭到北洋軍炮火轟襲,死傷遍野,前線一片混亂。——葉曙明《大變局 1911》(設計意圖)通過紀錄視頻,學生可以看孫中山先生的當選和赴任受到熱烈擁戴,感覺革命的喜人發展。但學生通過材料分析,明白武昌起義后(第 9 課內容),南北交戰與議和交織,所以革命形勢的發展要求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中華民國在和戰交織中成立,從而理解理解革命的復雜性與艱巨性,為學生理解革命黨最后的妥協奠定認識基礎。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以“南京臨時政府與專制政府相比,新在哪里?”為情景問題, 將課本 46 頁內容從新的紀年方法、新的領導力量,新的權力機關、新改革措施等方面進行梳理分析,引導學生認識理解民國政府是共和制政府的性質,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設計意圖)通過此舉完成中華民國成立的基本史實與南京臨時政府性質的教學重難點。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竊取過程以時間軸為線索,與學生結合課本內容找到關鍵時間點的主要歷史事情,簡潔梳理竊取過程。清帝退位結合時間軸,明確 1912 年 2 月 12 日,袁世凱的軟硬兼施下,宣統帝下詔退位,強調清朝 260 多年統治的結束。(設計意圖)強調清帝退位,標志著清朝統治結束,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績。原因探究以“觀看紀錄片《辛亥革命》中一段視頻,梳理各方面力量的關系,歸納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主要原因。”為情景問題,結合三則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影響政局的主要力量,并且歸納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1、紀錄片《辛亥革命》中一段視頻(主題是袁世凱一步一步竊革命果實),2、各方力量的博弈情況簡圖,3、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的一段材料材料:袁世凱具備孫缺少的財力、武力。在立憲派心中袁世凱是“統一”和“秩序”的象征。——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設計意圖)課文關于此部分內容較為詳細,如時間、經過、事件、帝國主義的態度、雙方的具體斗爭等等,但對學生來說顯繁雜, 不容易理解各方面錯綜復雜的關系。該設計從兩方面降低學生認識難度,第一、視頻材料更生動,第二、圖表梳理各方力量錯綜復雜的關系更直觀,學生可以體會至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成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各方力量的博弈后果,突破教學難點。孫中山維護共和的努力教師提供以以下二則材料,請學生結合課本內容與材料一概括出解孫中山為限制袁世凱權力,維護共和的三項努力。材料一 :……三、臨時政府約法(此時尚未制定)為參議院所制定,新總統必須遵守頒布之一一切法制章程。”——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請辭臨時大總統的咨文材料二:……弟恐生出自相殘殺之戰爭,是以退讓,以期風化當時,而聽國民之自然進化也。——《致鄧澤如函》(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更充分了解孫中山為維護共和所出的努力,及他退讓為了避免戰爭的發生,生靈涂炭的初衷。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他的“天下為公”的追求與情懷。更重要的是,通過此舉, 交待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出臺的背景與目的,填補了課本在此項內容上的空白。《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背景與目的在前一個教學環節已實現,通過圖片再次強調它是權力交接下的立法,是為了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政體。內容與性質結合臨時約法的具體內容,師生從國家性質、人民權利、政治體制等方面進行討論,明確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同時,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設計意圖)圍繞“國家性質”“政治體制”“人民權利”三個關鍵詞,設計情景小問題,幫助學生對約法的內容進行理解,降低學生的分析難度,完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基本情況的學習與性質分析,突破教學重難點。辛亥革命意義師生結合第 8、9、10 的內容對辛亥革命進行梳理,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架構。結合兩則材料,請學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材料一辛亥革命更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為 2132 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它是一條分界線。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 天子、君父變成了人民的公敵。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成為一種時代意識。——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陳新代謝 》材料二但是,革命(辛亥革命)并不徹底,而且產生了許多不幸運的后果,令孫(孫中山)感到沮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設計意圖)將本單元中 8、9、10 三課的知識進行綜合的梳理,幫助學生對革命形成整體認識。結合本課的重要知識,通過材料,幫助學生深化對辛亥革命歷史意義的認識,達成本單元的最大的一個教學目標。(三)家國情懷教師飽含感情地與學生作以下分享:1925 年 3 月 12 日,孫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臨終前,他輕輕吐出的是“和平、奮斗、救中國” 終年 59 歲。習近平主席在孫中山先生誕辰 150 周年大會上面號召大家學習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心系民眾的博大情懷; 學習他 “天下為公”的思想境界。同時,習主席還說,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在2021 年 7 月 1 日,習主席穿著中山裝參加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的慶祝大會,對孫中山先生致以無限的敬意與緬懷。(設計意圖)回應導入,以習主席的講話高度概括贊揚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的政治追求、思想境界與為民情懷,增強教學的感染力, 培育家國情懷。(四)課堂小結(板書設計)(設計意圖)板書在教學中一直作為標題展開,以時間軸為輔助,以幫助學生結合時局理解歷史事件。十一、教學反思以生為本:本課的主體知識是非常清楚的,就是三大歷史事件。而中華民國的成立、臨時約發的頒布的基本史實都不難講清, 但是對其性質的認識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在設計教學時,從學生實際出發,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供豐滿的教學資料降低理解難度。如以孫中山的“天下為公”作為導語,以三民主義的民權作為解釋等等,將臨時約法的內容進行梳理等。除了時間軸的使用外,教學中的重點內容都有相關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并注意將歷史事件的背景滲透到其中,增強學生的歷史解釋與理解能力的培養,如強調中華民國是“和戰交織下建立的”,袁世凱竊革命果實是“力量博弈的結果”,《中華民族臨時約法》是“權力交接下的立法”,辛亥革命是“20 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從而展現歷史的復雜性。邏輯上的整合:本課內容它前繼第 8 課、第 9 課,后啟第11 課。內容雖少了,處理卻不容易,因為歷史事件間的前后邏輯關系很容易中斷,或者本課內容與前后兩課內容割裂,尤其是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在上一課就已經提出,而其成果卻在這一課里呈現, 這樣容易對革命的意義分析造成困難。所以在教學中,本課重視歷史事件的前后連接,始終把孫中山作為核心,將一件件歷史大事件串起來,實現跨課時的整合。本課小結時,將第 8、9、10 三課一 起進行梳理,增強了整體性。4、不足之處:本課使用的材料較多,考慮到視頻教學,缺少了師生面對面的及時溝通,學生的閱讀理解的速度可能會慢一些, 時間上掌握可能會超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