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3 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學習目標】1.運用地形圖,說出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2.閱讀圖文資料,說出黃土高原自然環境特點及對民俗的影響。3.結合圖文資料,分析黃土高原形成的原因。4.通過實驗、材料及小組探究,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概括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經驗。【教學重難點】重點:1.說出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2.說出黃土高原自然環境特點及對民俗的影響。難點: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經驗。【教學方法】讀圖指導法、活動探究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實驗法。【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播放《航拍中國——陜西》黃土高原片段。教師:黃土高原位于中國的內陸腹地,該地有多厚的黃土就有多深的奧秘。今天,我們跟隨航拍中國攝影團隊,一起飛越黃土高原,去探訪高原上的窯洞,見識該地深處的別樣生活,開啟我們的尋根之旅。新課講授:高原之魂——中華文明的搖籃1.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觀察黃土高原的地形圖,描述黃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圍。學生觀察黃土高原的地形圖,得出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北連內蒙古高原,南抵秦嶺;結合中國的行政區劃圖得出黃土高原主要包括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省區大部分。2.為什么黃土高原能成為文明的發源地?討論:為什么黃河流域能成為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學生發言,教師總結:黃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一帶就已經出現了原始農耕文明;相傳在四五千年前,炎黃二帝在這一帶開創了華夏文明的先河。3.黃土高原自然環境特點觀察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圖,總結黃土高原的氣候類型。學生觀察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圖,得出“氣候類型以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二)高原之情——多彩的風土民情1.黃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黃土風情”討論:舉例說說黃土高原富有特色的生活及民俗,以及這些“黃土風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學生發言,教師補充總結:窯洞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且不易崩塌,黃土高原地區氣候干燥、冬冷夏熱,且黃土土層深厚,具有直立性,適宜開鑿窯洞,作為居所。信天游的形成與當地地形特征有關系。黃土高原地形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交通不便,所以人與人交流經常扯開嗓子面對面喊話,久而久之形成了信天游高亢的特點。(三)高原之源——自然饋贈的黃土1.“風成說”展示黃土高原的幾種學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風成說”。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教師補充:科學家提出了多種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高原的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活動:運用黃土“風成說”解釋下列地理想象。教師展示教材資料,學生思考發言,教師補充。2.黃土高原地貌展示黃土高原地貌景觀,學生觀察并總結各地貌景觀的特征。黃土塬: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溝壑。黃土梁:溝谷發育,長條臺地。黃土峁:孤立的饅頭狀山丘。黃土川:河谷平原地帶,農業發達,人口集中。教師總結黃土高原地形特征:千溝萬壑,支離破碎。(四)高原之患——天災人禍的結果1.水土流失的原因活動:討論土質、植被覆蓋率、坡度、降水強度等與水土流失的關系。學生甲上臺展示實驗原理、實驗一操作過程及實驗結果,得出“植被覆蓋率越高,水土流失越弱”。學生乙上臺展示實驗二操作過程及實驗結果,得出“沙土中水土流失較強,黏土中水土流失較弱”。學生丙上臺展示實驗三操作過程及實驗結果,得出“降水強度越大,水土流失越強”。學生丁上臺展示實驗四操作過程及實驗結果,得出“坡度越陡,水土流失越強”。教師總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人為原因。2.水土流失的危害播放水土流失相關視頻,討論水土流失帶來的危害。學生發言,教師補充得出結論:水土流失使土地越來越貧瘠;水土流失使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誘發自然災害;水土流失使河床抬高,引發洪澇災害。3.水土保持活動:展示水土流失的原因,將學生分為四組,分別討論針對植被、降水、地形坡度及人為原因等不同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該如何解決。第一組學生代表發言總結:多植樹種草,增加植被覆蓋率,可以減少水土流失。第二組學生代表發言總結:降水是自然因素,雖然改變不了,但也可以通過增加植被覆蓋率,減少降水對土壤的沖刷來減少水土流失。第三組學生代表發言總結:緩坡修梯田,陡坡植樹種草也能減少水土流失。第四組學生代表發言總結:針對人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可以通過合理放牧、退耕還林、合理發展及提升人口素質等措施來解決。教師補充講解“打壩淤地”措施,并介紹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五)高原之夢——共展美好未來展示黃土高原治理前后對比圖,播放“黃土高原治理成效”視頻。教師: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黃土高原的生態治理工作,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視頻中僅展示了陜西省境內黃土高原的一些治理成果,其實,整個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已由新中國成立前期的7.1%增加至現在的65%,黃河的泥沙含量也由之前的10億噸左右降到現在的2億噸。當然,當地的農民也過上了更加富足的生活,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課堂練習:見課件。課堂小結:1.請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2.教師總結:本節課我們通過探究活動學習了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了解了黃土高原的形成及悠久的歷史文化,也一起探討了該區域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及解決措施,今天的活動大部分同學都能參與其中,希望大家課后做好復習,將知識內化并學會應用。作業布置:完成配套課后練習。【板書設計】6.3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課后反思】1.成功之處本節課從黃土高原的特殊性切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并通過試驗及活動,引發學生的深度思維,升華本節課的主題??傊?,本節課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2.改進之處在難點內容部分的處理上,課堂氣氛較顯沉悶,這部分內容對中等偏下的學生來說相對較難,還要改變策略,降低難度,促進其積極參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