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中華民國的創建【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中華民國成立的史事,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知道民國初期北洋軍閥的統治。【教學目標】素 養 目 標 1.了解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通過了解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的史實,體會中國民主革命的艱巨性和曲折性。(唯物史觀)3.通過學習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創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所作的貢獻,樹立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家國情懷)【教學重點】中華民國的建立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教學難點】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的意義。【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儀式上,他宣讀了親自撰寫的臨時大總統誓詞:“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那么,南京臨時政府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其結果如何 其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又體現了什么精神呢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二、探究新知(一)中華民國的建立思考:中華民國成立于什么時間 什么事件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中華民國成立后,采取了 哪些措施 1.1911年,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2.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歷。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成立臨時參議院。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1.武昌起義成功后,湖北軍政府與清朝內閣大臣袁世凱交涉,力圖通過和平方式早日實現共和。1912年2月,在袁世凱軟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統治結束。2.2月13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推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袁通電擁護共和后,臨時參議院選舉他為臨時大總統。合作探究: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孫中山提出了哪些條件?教師點撥: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孫中山提出臨時政府設在南京、新任大總統應到南京就職等條件。袁世凱以北方秩序不易維持等為借口,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參議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職。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4月,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合作探究:袁世凱是為什么能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的 教師點撥:(1)帝國主義各國采取軍事威脅、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等手段,對革命政權施加壓力,幫助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2)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一方面對革命黨人進行武力鎮壓,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議和。(3)革命政權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也乘機向革命派進攻。(4)資產階級革命派力量弱小,不敢同袁世凱 進行抗爭。(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獨立等。合作探究: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目的?教師點撥:維護民主革命成果同時以法律的手段約束即將出任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合作探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性質,意義及局限。教師點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意義。意義:它從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具有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民族分裂的作用。從此以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誰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復辟帝制,也沒有人敢公開的實行專制。這是歷史的巨大進步。幾千年來封建君主專制的合法地位由此顛覆,民主共和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沒有具體規定人民的權利以及實現人民權利的保障,沒有規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綱領,沒有規定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三、課堂小結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創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臨時政府成立后,對內、對外實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動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中國民族民主革命仍將負重前行。【板書設計】【當堂演練】( A )1.歷史漫畫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詮釋歷史。如圖漫畫反映的是A.宣告了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B.孫中山領導武昌起義推翻清政府C.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鏟除了封建思想,倡導科學民主( A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參議員,每行省、內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選派五人,青海選派一人;其選派辦法,由各地方自定之。”據此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A.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體制 B.提高了人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C.強化議會權力,防范個人獨裁 D.從法律上宣告封建制度的滅亡( A )3.民國初年,《民立報》曾發出“天下興亡,匹婦有責”的聲音。同一時期,中國還出現了女子參政同盟會、女子同盟會、女子參政同志會、中華女子共和協進會等團體。這表明A.辛亥革命推進婦女解放 B.女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C.新式學堂培養近代人才 D.帝制結束實現男女平等( C )4.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表示:“中華民國締造之始……建設之事,更不容緩。”此外,他多次明確指出:“亟當振興實業,改良商貨,方于國計民生有所裨益。”這說明南京臨時政府A.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 B.擺脫了外國資本主義的控制C.鼓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D.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除障礙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材料一 關于辛亥革命的爆發,有如下一些論述:清朝建立以來,反清活動在地下組織與秘密社會中保持著一定的活力,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這一傳統。……西方的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及民族主義、民主共和思想成為中國革命的助推力。——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二 為保衛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防止袁世凱上臺后倒行逆施搞封建復辟,南京臨時政府也迫切希望制定一部國家根本法來規定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1912 年3月8日,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明確規定人權“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并在第二章“人民”部分規定了廣泛的權利。就權力分立與制約原則而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三權分立體制,試圖建立一個議會制和責任內閣制的民主共和國。——摘編自韓大元《辛亥革命與憲法學知識譜系的轉型》材料三 “民國”之取代自秦始皇以來兩千多年的“帝國”,是中國近代內在矛盾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前無古人的變化。它打破了歷代王朝的更迭機制,否定了整個皇權體制,因而也觸動了傳統社會的各條神經,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根據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4分)反清活動由來已久;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及民主思想的傳播和推動。(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的主要目的,并指出其在政治體制方面所體現的原則。(5分)主要目的:保衛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防止袁世凱復辟;規定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3分)原則:主權在民或人民主權;三權分立。(2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民國”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前無古人的變化”,請從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角度加以說明。(4分)政治制度:推翻了封建帝制,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2分)社會思想: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2分)【課后反思】本節課主要講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建立民主政治,鞏固革命成果的過程,其中重點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要通過教學讓學生知道約法的頒布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進步性。通過向學生展示有關《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各種歷史資料,以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并派代表陳述交流本組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評價,能很好的解決難點。還有值得進一步提高的地方,比如對歷史史料的解讀和運用、知識點之間的靈活過渡等,通過改進,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